名老中醫孫謹臣治療小兒脾胃病的經驗 附:健脾養胃八珍糕做法

中醫 中藥 茯苓 白朮 中醫育兒 中醫育兒 2017-08-27

名老中醫孫謹臣治療小兒脾胃病的經驗 附:健脾養胃八珍糕做法

名老中醫孫謹臣老大夫,對診治小兒脾胃病有較豐富的臨床經驗,他根據小兒“稚陽稚陰、易虛易實”這一生理、病理特點,認為小兒臟腑嬌嫩,脾胃之陰陽亦很薄弱,一旦脾胃有病,每虛多實少或虛實夾雜。因而他主張治理小兒脾胃病應以健脾養胃為主,不輕用攻伐。他嘗謂:虛證宜補,但不可驟補,必須補中寓瀉;滿證宜消,但不可劇消,必須消中兼補;溼證宜燥,但不可太燥,必須燥中寓濡;陰虛宜滋,但不可過滋,必須滋中潛化。執此四端,尚須以“扶陽”為第一要義,斯可謂治療小兒脾胃病矣。此外,他還注意恙後調理脾胃,善於把“藥補”和“食補”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其診治經驗整理介紹如下:

補中寓瀉(消)善調脾胃之偏

孫老醫生根據脾胃為後天之本,脾胃氣壯則五勝六腑皆壯的理論,對小兒脾胃氣虛證主張先扶(扶指扶助脾胃之氣,即小補、清補之謂)後補,逐步增加補藥的力量。認為早補、過補,往往有礙脾氣的升發,反致虛不耐補。同時,他還在補藥中運用1~2味消藥,以調整脾胃之偏。

例一:葛x,男,1歲半。生後母乳不足,兼人工餵養,一度因乳食不化而患洩瀉。週歲斷奶後,飲食失調,大便稀,日數次,迭經治療反覆不愈。刻見面色青黃,形瘦神疲,皮毛憔悴,脣口作幹,潮熱便搪,腹脹如鼓,口饞欲納,但納之不多,舌幹偏紅、苔白不勻。證屬脾胃損傷,運化無權,聚久成積。“虛為積之本,積為虛之標,,宜補中離瀉(消),重在扶助脾胃之氣。

處方:米炒太子參、茯苓、炒白朮、麩炒麥冬各6克,胡黃連、肉豆盞(柞,後入)各1.5克,雞內金3克,鮮(或幹)荷葉1角,谷、麥芽各6克。連服四劑。

示“捏脊法”,教家長仿作,每日3次,直至病癒。

二診:神情稍展,腹脹較鬆,大便每日2次,由薄轉稠,潮熱似覺平和。原方加淮山藥9克,連服五劑。另囑每日進鮮卿魚湯、紅棗湯各1~2次,適量。

三診:面色較前活潤,精神轉佳,腹脹漸消,舌淡紅、中根見薄白苔,脈細偏數。脾氣轉蘇,陰虛可復,補藥應酌情增益。

處方:黃芪3克,潞黨蔘、炒白朮、麥芽、茯苓各6克,胡黃連、廣皮、炙甘草各1.5克,幹荷葉1角,谷芽9克。連服五劑。

早晚囑進苡米、紅棗粥(用少量炒熟苡仁、紅棗加米煮粥)各1次,以肉鬆少許佐膳。

四診:腹脹已消,潮熱已解,大便成形,惟面白未榮,形體未豐。脾主肌肉,生化氣血,仍應培補後天,擬“八珍糕”緩圖。

名老中醫孫謹臣治療小兒脾胃病的經驗 附:健脾養胃八珍糕做法

八珍糕

處方:潞黨蔘、茯苓各30克,黃芪、炒白朮、天冬各18克,當歸9克,熟地15克,砂仁4.5克。上藥共研極細末,加入如藥量3~4倍重的炒米粉或炒麵粉,用適量麻油、糖拌和,壓模成糕,每塊約重9克,早起、午後各服1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