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萬山教授論《傷寒論》六經辨證體系與《黃帝內經》五臟陰陽理論

中醫 黃帝內經 十三經 穴位 華醫世界 華醫世界 2017-11-05

郝萬山教授論《傷寒論》六經辨證體系與《黃帝內經》五臟陰陽理論

《黃帝內經》成書於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著作,被後世醫家奉為中醫學的經典。

在《內經》中建立了以五臟陰陽為核心的醫學理論,構成了中醫學的理論根基,後世歷代醫家雖各有創見,流派紛呈,而究其本源,莫不由此。

東漢年間,傷寒大疫流行,醫學家張仲景以悲天憫人之心、濟危扶厄之志,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著《傷寒雜病論》一十六卷,

該書在流傳中被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

《傷寒論》中仲景運用了三陰三陽的辨證方法,創立了理法方藥兼備的辨證論治體系,即後世所稱“六經辨證”。

六經辨證體系是仲景先師在五臟陰陽理論基礎上,結合傷寒病臨床實踐而創造的辨證論治典範。

1.《傷寒論》六經辨證與《內經》五臟理論的關係

郝萬山教授論《傷寒論》六經辨證體系與《黃帝內經》五臟陰陽理論

《黃帝內經》所構建的以五臟系統為中心的臟腑經絡理論是中醫學認識人體生理病理的基礎,

五臟是人體功能活動的中心,臟腑與臟腑之間,臟腑與全身各部分之間,通過經絡相互聯繫,

人體之氣血津液通過經絡得以敷布全身,循環周流,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任何致病因素都必須作用於人體,才能產生疾病,也就是說,任何疾病都是以人體臟腑經絡的生理功能失常為基礎,脫離了臟腑經絡,就脫離了疾病產生的客觀基礎。

但是,《傷寒論》中的三陰三陽病證並不簡單等同於《內經》的經絡病變,六經辨證也不是臟腑經絡辨證的別名,

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對於六經辨證的理解造成了不少的分歧,

著名的如朱肱的六經經絡說,

方有執的六經六部說,

柯韻伯的六經地面說,

張隱庵的六經氣化說等等,

當代學者更是各抒己見,百家爭鳴,據王氏等人的統計,關於六經實質的假說有41種之多,

有很多解釋甚至脫離了《黃帝內經》五臟陰陽的理論核心,據此而欲求傷寒之正旨,可謂難矣。

在《傷寒論》原序中,仲景謂:

“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臟,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

明白指出五臟經絡府俞是構成人體的基礎,但是仲景更加強調人體是一個複雜的有機整體,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變化

“玄冥幽微,變化難極”,必須要在陰陽五行的指導下,深諳會通變化之道,才能領悟到其玄奧精深之理。

張仲景的著作原名為《傷寒雜病論》,包括今日流傳之《金匱要略》與《傷寒論》兩書。

《金匱要略》主要是論述雜病的辨證論治,《金匱要略》首篇名為“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

相當於全書雜病部分的總論,即確立了雜病的治療以臟腑經絡辨證為主的辨證方法。

《傷寒論》主要為外感病的辨證論治部分

,以三陰三陽為綱。

仲景的三陰三陽辨證是基於《內經》臟腑經絡理論而另闢新論,這是由於傷寒病具有特殊的發病和傳變規律,

仲景才在臟腑經絡辨證的認識基礎上,結合臨床實際,

創立了既源於《內經》又獨立於《內經》之外的三陰三陽辨證體系,以指導傷寒病的治療。

在《傷寒論》三陰三陽病中,很多條文反映了所屬經絡循行部位的病變。

如太陽經“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 …挾脊抵腰中”,

故太陽經受邪則見頭項痛、身疼、腰痛等證;

陽明經“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 … ”絡於目而行於面,故陽明病可見面赤、目痛、鼻乾等證;

少陽經“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 …循胸,過季脅”,故少陽經受邪,可見耳聾、目赤、胸脅苦滿等證。

三陰病多屬裡證,其經絡所反映的證候雖不象三陽經那樣顯著,但其所表現的某些證候,

如太陰病的腹滿,少陰病的咽痛,厥陰病的頭痛,都與經絡的循行部位不無關係。

由於臟腑與經脈之間是本與標的關係,是根與乾的關係,三陰三陽病自然也會出現相應臟腑的病變。

如太陽表證不解,邪氣循經入裡,會出現膀胱蓄水、蓄血之證;

陽明病有胃腸燥實之腑實證;

少陽病有膽火犯胃之嘔吐;

太陰病有脾陽虛、寒溼內生、升降紊亂之腹痛下利;

少陰病有腎陽不足、溫煦失司之手足逆冷、惡寒踡臥、下利清谷;

厥陰病有肝寒犯胃、濁陰上犯之乾嘔吐涎沫、頭痛等。

《傷寒論》中還有很多疾病傳變都要用經絡的絡屬來解釋。

如少陰病陽氣恢復出現“一身手足盡熱者,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的太陽膀胱證,

厥陰病陽氣來複出現“嘔而發熱”的少陽證;

太陰寒溼證脾陽恢復,溼去邪留,出現邪從燥化的“大便硬”的陽明腑實證。

這些臟腑之間病證的轉化,如果沒有經脈的絡屬為依據,就不容易解釋這種現象的出現。

另外,《傷寒論》中還出現了刺風池、風府、期門等腧穴以治療傷寒病的方法,這些都是仲景三陰三陽辨證不離於臟腑經絡理論的明證。

從以上的論述可以看出,仲景的著作中到處都有臟腑經絡理論的烙印,認識傷寒病的發病和傳變規律,指導傷寒病的治療,都不能離開臟腑經絡,研究仲景《傷寒論》的三陰三陽辨證,必須建立在對臟腑經絡的認識基礎上,不能隨意摒棄臟腑經絡理論而空談六經辨證,正如劉渡舟先生所說:“脫離了經絡學說的三陰三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

2.《傷寒論》六經辨證與《內經》陰陽學說的關係

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先哲認識宇宙和自然的主要思想和方法,

陰陽的消長平衡交感化育了天地間無窮無盡的生命現象,人類也是陰陽化生的產物,古代先哲們同樣應用陰陽的思維方法來認識人體。

《黃帝內經》的出現奠定了陰陽理論在中醫學中不可撼搖的基礎地位,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中醫學認為,一切疾病的本質是人體的陰陽失調,

因此,無論臨床症狀千變萬化,抓住陰陽就能掌握疾病的根本,即《內經》所謂“治病必求於本”“生之本,本於陰陽”。

陰陽可以概括各種疾病發生的總體趨向,

如“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

可以用以統攝臨床複雜多變的症狀,故“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用陰陽還可以指導疾病的治療,“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

陰陽學說作為中醫學的核心理論,滲透於中醫學的方方面面,是中醫學藉以闡釋各種複雜生命現象的重要工具。

《傷寒論》一書也正是在陰陽學說影響下所撰著的,在《傷寒論》全書中處處可見陰陽學說的烙印。

《傷寒論·辨脈法第一》開篇即言“脈有陰陽”,

“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

用陰陽來統括各種脈象以及判斷疾病的轉歸和預後,

“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傷寒論》太陽病篇用“發於陽”與“發於陰”來劃分疾病的種類,進而判斷疾病的預後“發於陽者,七日愈;

發於陰者,六日愈”。

在太陽病火逆的病機方面,用“陽盛則欲衄,陰虛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來解釋火劫發汗出現的變證。

在疾病的轉歸上,提出了“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的觀點。

陰陽學說滲透在《傷寒論》的方方面面,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利用陰陽學說對疾病進行辨證的思想被後世醫家概括為八綱辨證,

也就是陰、陽、寒、熱、虛、實、表、裡八個綱領,其中陰陽二綱又為其總綱。

八綱辨證源於《內經》陰陽辨證的思想,它不是針對某一種具體疾病的辨證方法,

而是中醫學的基本辨證綱領,是對疾病的病位、病性、邪正盛衰、發展趨勢等各方面的總的概括。

中醫學中的各種辨證方法,都是八綱辨證思想的具體體現,六經辨證自然也不例外,

茲從《傷寒論》原文引例為證:

表裡之辨

第51條“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

第285條“少陰病,脈細沉數,病為在裡,不可發汗”;

第91條“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裡;

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裡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寒熱之辨

第11條“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第277條“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髒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第168條“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 …白虎加人蔘湯主之”。

虛實之辨

第60條“下之後,復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

第70條“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惡熱者,實也”;

第180條“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

陰陽之辨

六經辨證本身即是以陰陽為綱,將傷寒病用三陰三陽分證。

太陽、陽明、少陽多屬熱證、實證,統歸於陽證;

太陰、少陰、厥陰多屬虛證、寒證,統歸於陰證。

八綱辨證,分則為八綱,統而言之,不過陰陽而已。

《傷寒論》的六經辨證,正是陰陽辨證思想在傷寒病辨證中的具體體現,

是仲景靈活運用陰陽學說辨治傷寒病的生動示範。

3.《傷寒論》六經辨證與《內經》五臟陰陽理論的關係

從以上的論述已可以看出,《傷寒論》之六經辨證論治體系與《內經》之臟腑經絡理論和陰陽學說有著深厚的淵源。

六經辨證體系的出現,有其必然之因素,也就是傷寒病特殊的發病特點和發展規律,

每一種辨證方法都是針對具有不同發病學特點的疾病而設立的,

六經辨證正是針對傷寒病而設,傷寒病是風寒邪氣傷人陽氣為主的證候,

六經辨證就是以疾病過程中陽氣的消長變化為主線,以六經所繫的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的生理功能與病理變化為基礎,

結合人體正氣的強弱、病邪的輕重、病位的深淺、病勢的進退等因素,

對傷寒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各種證候進行分析、綜合、歸納,藉以判斷疾病的病位、病性及病機,

並選取一系列配伍精當、療效確切的方劑以治療傷寒病所出現的不同證候,

從而構建了理法方藥兼備的六經辨證論治體系。

張仲景的六經辨證的創立,體現了中醫學辨證理論的發展。

六經辨證不是脫離《內經》五臟陰陽理論而創立的,

而是建立在對人體臟腑經絡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基礎上,

是基於《內經》五臟陰陽理論的進一步發展,是五臟陰陽理論在傷寒病治療中的具體體現。

六經辨證體系的創立是中醫學辨證方法上的一次創新,也是仲景勤求古訓而不泥古法的精神的體現。

4.《內經》五臟陰陽辨證為中醫辨證理論的綱領

郝萬山教授論《傷寒論》六經辨證體系與《黃帝內經》五臟陰陽理論

《黃帝內經》確立了以五臟陰陽為核心的中醫基礎理論,

五臟系統是中醫學認識人體生理功能的基礎,也是人體疾病現象產生的基礎,是中醫學基本的辨證實體,陰陽是中醫辨證的基本綱領,是中醫學的基本思維方法。

《傷寒論》的六經辨證,是仲景先師在傷寒病臨床實踐中創立的辨證方法,堪稱中醫辨證論治的典範,

但是,無論怎樣發展創新,六經辨證都沒有脫離五臟陰陽這個基本理論核心。

五臟陰陽辨證,不僅是《傷寒論》六經辨證的綱領,更是中醫辨證理論的基本綱領。

(本文作者:武冰,郝萬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