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囊腫更年期突然癌變 體檢時須注意125腫瘤標誌物升高

3年沒動靜的卵巢囊腫,更年期突然癌變

生育、母乳餵養或有預防作用,體檢時須注意125腫瘤標誌物升高

上了年紀的女人們會關心孩子的工作、老公的身體,但是對於已經絕經的卵巢,關注度遠不如過去。

不過,這樣的“不關心”,可能會帶來嚴重的後果——楊女士卵巢裡3釐米大小的囊腫,在3年後變成了卵巢惡性腫瘤。看似很安全的囊腫,其實戴著偽裝的“面具”。

連續三年體檢沒長個頭

並非無恙

48歲的楊女士是杭州人,最開始發現卵巢裡有囊腫時,是3年前的單位體檢。

楊女士拿到體檢報告單的時候,並不在意,“囊腫有什麼關係?3釐米好像也不算大。”在她看來,囊腫就相當於卵巢裡多了一個水泡,而正處在更年期的她,自然認為這是絕經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囊腫會隨著絕經的到來而消失,再加上沒有出血或者不適,她很快就忘了身體裡的這個小變化。

接下來的兩年裡,楊女士仍然按時參加單位的體檢,卵巢裡的囊腫在每一次B超檢測中都被發現,它的個頭沒有變化,楊女士仍然沒在意它。醫生也沒有作出特別的提醒。

直到今年3月,心血來潮的楊女士找到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卵巢腫瘤專病防治門診,“我想著自己已經絕經了,但是囊腫還在,看到醫院有這麼一個門診,就想讓醫生看看。”

這一檢查不要緊,結果讓她大吃一驚——“懷疑是腫瘤,需要手術切除。”

“顆粒細胞瘤Ⅰa期”,當楊女士拿著病理報告單的時候,懸著的心總算放了下來,這是一種惡性腫瘤,發病率為10萬分之0.05~1.7,佔卵巢癌的2%~5%,所幸發現得及時,癌症尚且屬於早期,也沒有擴散轉移的跡象。

這也意味著,只要切除這個“不定時炸彈”,楊女士就能擺脫癌症的困擾了。

上週五,腫瘤二科主任、主任醫師陳亞俠為楊女士進行了切除手術。在腹腔鏡下為楊女士實施卵巢惡性腫瘤根治術,切除了雙側卵巢、子宮、盆腔淋巴等。

發現多為晚期

體檢警惕125腫瘤標誌物

同樣是發現“囊腫”,28歲的小沈就積極多了。前幾天,她在單位體檢中查出卵巢上有個囊性塊,趕緊找到浙大婦院婦科腫瘤科主任萬小云複查,最後發現只是正常的生理性囊腫,這才舒了一口氣。

原來,早在當年剖宮產時,小沈就“順便”摘除了直徑只有1釐米的卵巢囊腫,但拿到的病理報告卻顯示為卵巢交界性混合型囊腺瘤,尚處於Ⅰa早期。

囊腫和癌症之間,到底有多遠的距離?

“囊腫分為生理性囊腫和病理性囊腫,其中生理性的佔到70%~80%。”陳亞俠建議月經來的第五天進行B超檢查,此時生理性囊腫多變小或消失,能夠判斷是否存在病理性囊腫,且子宮內膜薄,可以判斷是否有宮腔贅生物。

“事實上,像楊女士和小沈這樣,能早期發現卵巢癌的患者是極少的。”陳亞俠提到,卵巢癌的全球發病率為萬分之一左右。儘管發病率不高,但死亡率高,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僅為20~30%。醫院每年都會接診120多個新發的惡性卵巢腫瘤患者,其中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最多,佔到70~80%左右。

“卵巢癌進展極其迅速,有時前一年體檢還好好的,幾個月時間就發展到晚期;有時剛被查出,沒過幾個月就去世了。”陳亞俠說,卵巢癌有三個2/3的特性:2/3的患者發現時已是晚期,2/3的患者對化療敏感,2/3的患者會復發,是名副其實的女性隱祕殺手。

陳亞俠提到,癌抗原125(CA125)是廣譜型的腫瘤標誌物,同時是卵巢癌的特異性檢測指標。她提醒市民,如果該標誌物有異常,一定要引起注意,及時複查。

“有數據顯示,如果家族中沒有卵巢癌患者,一生中發生卵巢癌的概率大約為1.4%;如果有一個一級親屬,比如母女、姐妹患病,那麼發生卵巢癌的機會就增加到5%;如果有兩個或以上的一級親屬患病,卵巢癌的發病機會將上升到7%。”

浙大婦院婦科腫瘤科主任萬小云說,乳腺癌、大腸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等,都與同一種基因突變有關,有這類癌症家族史就屬於高危人群,最好每年做一次盆腔B超檢查。

“由於卵巢癌發病原因和機制不明,因此難以預防。目前來看,生育孩子、孩子出生後進行母乳餵養,對其有一定的預防效果。”

原標題:卵巢囊腫更年期突然癌變 體檢時須注意125腫瘤標誌物升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