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做一次腸鏡能保17年”,是不是真的?

據說“做一次腸鏡能保17年”,是不是真的?

1994年,有倫敦帝國理工大學的Wendy Atkin教授牽頭,英國做了一項大型臨床實驗,結果發表在外科學最頂級期刊之一的柳葉刀雜誌上。

年齡在55—64歲之間的17萬人,被分為兩組:一組進行了一次腸鏡檢查,(如果發現了結腸息肉就接受相應的治療);另一組則沒有進行腸鏡檢查。

經過長達17年的觀察,該團隊報道了最新的研究結果,在這17年間,兩組都出現了腸癌病例,但是經過腸鏡檢查的人群,發病率明顯低於未經過檢查的人群(下降了35%),腸癌死亡率下降了41%。

據說“做一次腸鏡能保17年”,是不是真的?

看到了吧?是做腸鏡好,我讀書多,不會騙你。5年本科+3年碩士+3年規培+3年專科+3年總值班

這項大型研究的結果告訴我們,結腸鏡檢查是腸癌早診早治的重要手段,能有效地降低腸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腸癌是可以預防的。

據說“做一次腸鏡能保17年”,是不是真的?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這個研究觀察了17年,做了腸鏡的那一組腸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明顯降低了,那是不是每隔17年做一次腸鏡就可以?很多人看了之前的報道,認為做了一次腸鏡可以“保”17年,其實這是嚴重的曲解。

目前多長時間做一次腸鏡並沒有長期的研究,但是根據目前的指南與共識,結合臨床實際情況,我們推薦:對於沒有發現息肉的病例,根據實際情況,推薦3-5年複查一次腸鏡。

據說“做一次腸鏡能保17年”,是不是真的?

對於腸鏡檢查發現1-2個小息肉,直徑小於1CM的以及病理為低級別上皮內瘤變的患者,建議在切除後的2-3年進行復查。

對於發現3-10個息肉或者大於1CM,以及病理提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的患者,建議在切除後1年就進行復查。

對於發現10個以上息肉的病人,建議每年進行腸鏡檢查,並且推薦家庭中有血緣關係的成員也進行腸鏡檢查,排除家族性息肉病的可能。

得了腸癌會有哪些表現?

大便習慣的改變:是最早出現的症狀,可以早於出血。由於腫瘤刺激腸道或堵塞腸道,導致大便次數增多、腹瀉、便祕或者腹瀉、便祕交替進行。

對於直腸癌,常會有一種特殊的感覺,病人總感覺拉不乾淨,臨床上稱為“裡急後重感”。

大便性狀的改變:最常見的為便血,其次是大便變細,變扁,有凹槽等等。

便血有很多原因,痔瘡只是常見的原因之一。臨床上有不少病人因為誤以為自己便血是“痔瘡發作”而延誤了腸癌的最佳治療時機。

腹脹及腫塊:腹脹多由消化功能紊亂造成,但其中有一部分是由於腫瘤侵犯神經及腸壁所致,尤其是伴有腫塊的病人,應當立即進行腸鏡及CT檢查。

全身症狀:貧血,消瘦,乏力,低熱等。尤其是不明原因的貧血,應警惕消化道腫瘤的可能性。

做腸鏡檢查前需要做什麼準備?

首先是腸道準備,也就是吃瀉藥,如果腸道準備不好,不僅增加醫生操作的難度(腸道中的糞便遮擋腸壁,影響了視野),同時也增加了漏診的風險,甚至要重新準備再次檢查,浪費了醫生及病人的時間。一般建議大家做腸鏡前一天吃少渣流食,例如爛面,白粥等,但是不要吃大量的蔬菜,帶籽水果(西瓜,火龍果等)。

口服瀉藥最佳時間為檢查前4-6小時,按照說明書上的要求,一般要求喝瀉藥加2000毫升的水,有些人不能接受瀉藥的味道,可以慢慢喝,2小時內喝完就可以。如果發生嘔吐,根據吐出來的量,還需補充等量的飲用水。有便祕病史的建議再多喝500毫升左右的飲用水,甚至要提前1至2天服用緩瀉藥物。服用完瀉藥後就不能再進食任何食物了。

年紀大的病人在腹瀉的同時,要注意觀察身體情況,有些病人會出現脫水、低血糖等,表現為頭暈、出冷汗、心慌等,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專家介紹

據說“做一次腸鏡能保17年”,是不是真的?

姚 遠,主任醫師,研究生學歷,畢業於瀋陽醫學院。從事大腸肛門疾病的臨床診療與研究工作18年。對胃腸道惡性腫瘤綜合治療、結直腸癌腹腔鏡微創治療、經肛門內鏡微創手術、胃腸道腫瘤的內鏡診斷與治療、肛門疾病的診治積累了豐富經驗。發表學術論文10餘篇。2017年榮獲“優秀援疆專家”稱號。

學習經歷:

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一院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

遼寧省腫瘤醫院

學術兼職:

遼寧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大腸肛門病專業委員會 (委員)

遼寧省細胞生物學學會腫瘤細胞生物學專業委員會 (委員)

圖文編輯:馮婉璐

責任編輯:劉 娟

圖文源於網絡,侵權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