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這一國家整體計劃中,上普高的孩子將會被限定在一定的比例,而不會像過去那樣年年增長。

用分數來決定一個人的社會階層,這是荒謬而粗暴的,但又是高效和現實的。

中國職業教育要做改革,不能簡單壓普高分數線。

近期,深圳的中學生家長集體吐槽“深圳的中考簡直比高考還難”。而實際上,這樣的吐槽由來已久。因為在深圳,中考比高考難,不是一年兩年了。

上週,深圳中考分數線公佈之後,統計表明深圳公辦普通高中錄取率將僅為45%。過去8年時間裡,除2014年外,深圳其他年份的公辦普高錄取率均不到50%。相比之下,深圳高考的本科上線率已經超過70%(2018年為73%),一本率高達33%。

存在類似現象的還有上海,上海的普高錄取率只有65%,比北京的87%和廣州的69%都要低,如果使用升學率相對不錯的普高統計口徑,那麼上海也只有一半左右的學生有資格進入這些學校,這跟深圳情況比較接近。

控制普高錄取率,是一場國家行動

如果你在深圳,並打算讓孩子在深圳完成K12階段的教育,未來中考的嚴峻形勢可能會大大超出你的預計。

"

在這一國家整體計劃中,上普高的孩子將會被限定在一定的比例,而不會像過去那樣年年增長。

用分數來決定一個人的社會階層,這是荒謬而粗暴的,但又是高效和現實的。

中國職業教育要做改革,不能簡單壓普高分數線。

近期,深圳的中學生家長集體吐槽“深圳的中考簡直比高考還難”。而實際上,這樣的吐槽由來已久。因為在深圳,中考比高考難,不是一年兩年了。

上週,深圳中考分數線公佈之後,統計表明深圳公辦普通高中錄取率將僅為45%。過去8年時間裡,除2014年外,深圳其他年份的公辦普高錄取率均不到50%。相比之下,深圳高考的本科上線率已經超過70%(2018年為73%),一本率高達33%。

存在類似現象的還有上海,上海的普高錄取率只有65%,比北京的87%和廣州的69%都要低,如果使用升學率相對不錯的普高統計口徑,那麼上海也只有一半左右的學生有資格進入這些學校,這跟深圳情況比較接近。

控制普高錄取率,是一場國家行動

如果你在深圳,並打算讓孩子在深圳完成K12階段的教育,未來中考的嚴峻形勢可能會大大超出你的預計。

細思恐極!中考,人生階層的分叉點


2018年的數據顯示,深圳高一新生7萬多人(含職高),但初一新生超過了10萬人,小一新生達到了20萬人,幼兒園在園總人數多達51萬人。另一方面,深圳高中學校的建設速度嚴重滯後,缺土地、審批慢,原因不少。

但更大的一個原因,還在於今年2月,國務院正式發佈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在這份方案中,中央加大了對職業教育發展的投入,要求到2022年,職業院校教學條件基本達標,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嚮應用型轉變,建設50所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150個骨幹專業(群)。另外,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今年高職大規模擴招100萬人。

提升高職院校,改制一部分本科高校,擴大招生範圍,這是中國製造發展戰略的整體考量,也是市場企業對職業教育所提出的實際要求,無論是哪一點,都無可厚非。

但從結果來看,在這一國家整體計劃中,上普高的孩子將會被限定在一定的比例,而不會像過去那樣年年增長。

細心的人也許注意到了,在安徽馬鞍山這個並不起眼的五線城市,過去5年,普高錄取分數線都在580分左右,錄取率都在70%左右,今年突然提升到了634分,錄取率降到了61.6%。在很多家長的抗議之下,當地教育局又增加了100個普高招收名額,錄取分數線降到了600分,不過還是高出往年近20分。

馬鞍山的案例只是一個信號,在未來,不管你在深圳、上海還是普通縣城,都會有相當一批(也許數量高達1/3)成績位於中等的孩子,要面臨從普高到職高分流的挑戰。對此,很多家長恐怕並沒有做好準備。

高度篩選型社會,職高沒有前途

在就業市場上,體力勞動者的收入超過寫字樓的普通白領,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從社會地位上來說,白領的地位依舊明顯高於技術工人、快遞員、外賣小哥。君不見,很多惡劣的私立學校,都會要求父母具有本科學歷。這種赤裸裸的歧視,正是高度篩選型社會的直接體現。

白領的收入可以比藍領低,但社會階層卻要更高,這說明收入並不是決定階層的唯一因素。決定階層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中考,如果你上了普高,那麼大概率可以上一個大學,你畢業了就是白領(最新本科就業率91%),甚至是金領;你如果上了職高,大概率上不了本科,畢業了就是藍領(最新就業率92%)。

所以,中考默默地決定了一個人的階層,細思恐極。

"

在這一國家整體計劃中,上普高的孩子將會被限定在一定的比例,而不會像過去那樣年年增長。

用分數來決定一個人的社會階層,這是荒謬而粗暴的,但又是高效和現實的。

中國職業教育要做改革,不能簡單壓普高分數線。

近期,深圳的中學生家長集體吐槽“深圳的中考簡直比高考還難”。而實際上,這樣的吐槽由來已久。因為在深圳,中考比高考難,不是一年兩年了。

上週,深圳中考分數線公佈之後,統計表明深圳公辦普通高中錄取率將僅為45%。過去8年時間裡,除2014年外,深圳其他年份的公辦普高錄取率均不到50%。相比之下,深圳高考的本科上線率已經超過70%(2018年為73%),一本率高達33%。

存在類似現象的還有上海,上海的普高錄取率只有65%,比北京的87%和廣州的69%都要低,如果使用升學率相對不錯的普高統計口徑,那麼上海也只有一半左右的學生有資格進入這些學校,這跟深圳情況比較接近。

控制普高錄取率,是一場國家行動

如果你在深圳,並打算讓孩子在深圳完成K12階段的教育,未來中考的嚴峻形勢可能會大大超出你的預計。

細思恐極!中考,人生階層的分叉點


2018年的數據顯示,深圳高一新生7萬多人(含職高),但初一新生超過了10萬人,小一新生達到了20萬人,幼兒園在園總人數多達51萬人。另一方面,深圳高中學校的建設速度嚴重滯後,缺土地、審批慢,原因不少。

但更大的一個原因,還在於今年2月,國務院正式發佈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在這份方案中,中央加大了對職業教育發展的投入,要求到2022年,職業院校教學條件基本達標,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嚮應用型轉變,建設50所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150個骨幹專業(群)。另外,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今年高職大規模擴招100萬人。

提升高職院校,改制一部分本科高校,擴大招生範圍,這是中國製造發展戰略的整體考量,也是市場企業對職業教育所提出的實際要求,無論是哪一點,都無可厚非。

但從結果來看,在這一國家整體計劃中,上普高的孩子將會被限定在一定的比例,而不會像過去那樣年年增長。

細心的人也許注意到了,在安徽馬鞍山這個並不起眼的五線城市,過去5年,普高錄取分數線都在580分左右,錄取率都在70%左右,今年突然提升到了634分,錄取率降到了61.6%。在很多家長的抗議之下,當地教育局又增加了100個普高招收名額,錄取分數線降到了600分,不過還是高出往年近20分。

馬鞍山的案例只是一個信號,在未來,不管你在深圳、上海還是普通縣城,都會有相當一批(也許數量高達1/3)成績位於中等的孩子,要面臨從普高到職高分流的挑戰。對此,很多家長恐怕並沒有做好準備。

高度篩選型社會,職高沒有前途

在就業市場上,體力勞動者的收入超過寫字樓的普通白領,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從社會地位上來說,白領的地位依舊明顯高於技術工人、快遞員、外賣小哥。君不見,很多惡劣的私立學校,都會要求父母具有本科學歷。這種赤裸裸的歧視,正是高度篩選型社會的直接體現。

白領的收入可以比藍領低,但社會階層卻要更高,這說明收入並不是決定階層的唯一因素。決定階層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中考,如果你上了普高,那麼大概率可以上一個大學,你畢業了就是白領(最新本科就業率91%),甚至是金領;你如果上了職高,大概率上不了本科,畢業了就是藍領(最新就業率92%)。

所以,中考默默地決定了一個人的階層,細思恐極。

細思恐極!中考,人生階層的分叉點


用分數來決定一個人的社會階層,這是荒謬而粗暴的,但又是高效和現實的。如果你考上了985大學,那麼國家對這個學校的投入非常大,而學生交的學費又很低,所以你等於憑藉高考高分拿到了一個極其便宜的教育機會。

相反,如果上的這是高職院校,國家投入差了很多,你交的錢比好大學學費還多,等於拿到的是一個又貴又糟糕的教育機會。從投資回報率來看,沒有傻子會主動去讀高職。

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中國學生一路上來的考試,小的幾百次,大的有幾次,每一次都在篩選學生。我們的教育就是考試篩選孩子,所以被稱為“應試教育”。應試教育走到極端,有個非常糟糕的問題,那就是所有孩子都在一個方向上努力,不管你有沒有天賦。

最近,毛坦廠中學弄一個小號,專門招收上海地區的高考復讀生。我個人沒有任何褒貶評價,但這事說明,即使像上海這樣的人們印象中教育十分發達地區,在殘酷的篩選制度面前,考生不也不得不向山區學習。篩選帶來的壓力實在太大了,上海的家長和深圳的家長一樣恐懼自己的孩子搭不上“教育改變階層”的末班車。

在這種背景下,國家控制普高錄取率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會加劇這種恐懼。因為你的孩子進了職業院校,參考以往的經驗,基本上就很難實現階層突破了。

"

在這一國家整體計劃中,上普高的孩子將會被限定在一定的比例,而不會像過去那樣年年增長。

用分數來決定一個人的社會階層,這是荒謬而粗暴的,但又是高效和現實的。

中國職業教育要做改革,不能簡單壓普高分數線。

近期,深圳的中學生家長集體吐槽“深圳的中考簡直比高考還難”。而實際上,這樣的吐槽由來已久。因為在深圳,中考比高考難,不是一年兩年了。

上週,深圳中考分數線公佈之後,統計表明深圳公辦普通高中錄取率將僅為45%。過去8年時間裡,除2014年外,深圳其他年份的公辦普高錄取率均不到50%。相比之下,深圳高考的本科上線率已經超過70%(2018年為73%),一本率高達33%。

存在類似現象的還有上海,上海的普高錄取率只有65%,比北京的87%和廣州的69%都要低,如果使用升學率相對不錯的普高統計口徑,那麼上海也只有一半左右的學生有資格進入這些學校,這跟深圳情況比較接近。

控制普高錄取率,是一場國家行動

如果你在深圳,並打算讓孩子在深圳完成K12階段的教育,未來中考的嚴峻形勢可能會大大超出你的預計。

細思恐極!中考,人生階層的分叉點


2018年的數據顯示,深圳高一新生7萬多人(含職高),但初一新生超過了10萬人,小一新生達到了20萬人,幼兒園在園總人數多達51萬人。另一方面,深圳高中學校的建設速度嚴重滯後,缺土地、審批慢,原因不少。

但更大的一個原因,還在於今年2月,國務院正式發佈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在這份方案中,中央加大了對職業教育發展的投入,要求到2022年,職業院校教學條件基本達標,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嚮應用型轉變,建設50所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150個骨幹專業(群)。另外,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今年高職大規模擴招100萬人。

提升高職院校,改制一部分本科高校,擴大招生範圍,這是中國製造發展戰略的整體考量,也是市場企業對職業教育所提出的實際要求,無論是哪一點,都無可厚非。

但從結果來看,在這一國家整體計劃中,上普高的孩子將會被限定在一定的比例,而不會像過去那樣年年增長。

細心的人也許注意到了,在安徽馬鞍山這個並不起眼的五線城市,過去5年,普高錄取分數線都在580分左右,錄取率都在70%左右,今年突然提升到了634分,錄取率降到了61.6%。在很多家長的抗議之下,當地教育局又增加了100個普高招收名額,錄取分數線降到了600分,不過還是高出往年近20分。

馬鞍山的案例只是一個信號,在未來,不管你在深圳、上海還是普通縣城,都會有相當一批(也許數量高達1/3)成績位於中等的孩子,要面臨從普高到職高分流的挑戰。對此,很多家長恐怕並沒有做好準備。

高度篩選型社會,職高沒有前途

在就業市場上,體力勞動者的收入超過寫字樓的普通白領,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從社會地位上來說,白領的地位依舊明顯高於技術工人、快遞員、外賣小哥。君不見,很多惡劣的私立學校,都會要求父母具有本科學歷。這種赤裸裸的歧視,正是高度篩選型社會的直接體現。

白領的收入可以比藍領低,但社會階層卻要更高,這說明收入並不是決定階層的唯一因素。決定階層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中考,如果你上了普高,那麼大概率可以上一個大學,你畢業了就是白領(最新本科就業率91%),甚至是金領;你如果上了職高,大概率上不了本科,畢業了就是藍領(最新就業率92%)。

所以,中考默默地決定了一個人的階層,細思恐極。

細思恐極!中考,人生階層的分叉點


用分數來決定一個人的社會階層,這是荒謬而粗暴的,但又是高效和現實的。如果你考上了985大學,那麼國家對這個學校的投入非常大,而學生交的學費又很低,所以你等於憑藉高考高分拿到了一個極其便宜的教育機會。

相反,如果上的這是高職院校,國家投入差了很多,你交的錢比好大學學費還多,等於拿到的是一個又貴又糟糕的教育機會。從投資回報率來看,沒有傻子會主動去讀高職。

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中國學生一路上來的考試,小的幾百次,大的有幾次,每一次都在篩選學生。我們的教育就是考試篩選孩子,所以被稱為“應試教育”。應試教育走到極端,有個非常糟糕的問題,那就是所有孩子都在一個方向上努力,不管你有沒有天賦。

最近,毛坦廠中學弄一個小號,專門招收上海地區的高考復讀生。我個人沒有任何褒貶評價,但這事說明,即使像上海這樣的人們印象中教育十分發達地區,在殘酷的篩選制度面前,考生不也不得不向山區學習。篩選帶來的壓力實在太大了,上海的家長和深圳的家長一樣恐懼自己的孩子搭不上“教育改變階層”的末班車。

在這種背景下,國家控制普高錄取率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會加劇這種恐懼。因為你的孩子進了職業院校,參考以往的經驗,基本上就很難實現階層突破了。

細思恐極!中考,人生階層的分叉點


這一點,足以讓很多父母為之驚叫。

德國這個榜樣,我們學的到嗎?

縱觀全球,職業教育做得最好的國家,德國毫無爭議地排名第一,而中國也將德國作為效仿的榜樣。

一個非常值得關注但同時被很多人忽略的現象是,當全球製造業的中心向中國轉移時,美國出現了“鐵鏽地帶”,唱出了“鄉下人的悲歌”,並且選了一位倡導“美國利益優先”的總統。但是,作為製造業大國的德國卻安然無恙,工人們沒有什麼怨言,社會輿論沒有任何發酵。

原因就在於,美國的教育資源分化極為嚴重(大概只比中國好一點),美國的學生去當工人,多半不是因為興趣,而是因為成績太差。所以,美國的技術工人素質並不高,美國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並不強,美國不如日本,更別說跟德國相提並論。

另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是,在德國,很多本行業知名的企業CEO,都是由從技術工人一路晉升上來的職業學校畢業生擔任。這些企業可能不像奔馳寶馬大眾那麼有名,但在本行業內,卻常常佔據領頭羊的位置。

他們的產品具有不可替代性,而生產線上的工人也同樣不可替代,公司的領導人需要長年累月浸淫在生產線上,極為熟悉生產流程和生產技術才行。

產生上述兩個現象的土壤,就在於德國多年來年輕人上大學的比例始終維持在25%左右。德國的學生從中學開始,根據個人興趣進行分流,分別進入文理中學(或綜合中學)和普通中學(或實科中學),其中文理中學的學生主要為進入大學做準備,而普通中學的學生主要以進入職業學校為主。注意,在選擇過程中,學生考慮的主要是個人興趣。

而在德國的就業市場上,大學生畢業生和職業學校畢業生也沒有明顯區別,其社會地位、收入水平、晉升空間都相當類似。你是公司白領,我是工廠技術專家,我們都是社會的中產人士。

"

在這一國家整體計劃中,上普高的孩子將會被限定在一定的比例,而不會像過去那樣年年增長。

用分數來決定一個人的社會階層,這是荒謬而粗暴的,但又是高效和現實的。

中國職業教育要做改革,不能簡單壓普高分數線。

近期,深圳的中學生家長集體吐槽“深圳的中考簡直比高考還難”。而實際上,這樣的吐槽由來已久。因為在深圳,中考比高考難,不是一年兩年了。

上週,深圳中考分數線公佈之後,統計表明深圳公辦普通高中錄取率將僅為45%。過去8年時間裡,除2014年外,深圳其他年份的公辦普高錄取率均不到50%。相比之下,深圳高考的本科上線率已經超過70%(2018年為73%),一本率高達33%。

存在類似現象的還有上海,上海的普高錄取率只有65%,比北京的87%和廣州的69%都要低,如果使用升學率相對不錯的普高統計口徑,那麼上海也只有一半左右的學生有資格進入這些學校,這跟深圳情況比較接近。

控制普高錄取率,是一場國家行動

如果你在深圳,並打算讓孩子在深圳完成K12階段的教育,未來中考的嚴峻形勢可能會大大超出你的預計。

細思恐極!中考,人生階層的分叉點


2018年的數據顯示,深圳高一新生7萬多人(含職高),但初一新生超過了10萬人,小一新生達到了20萬人,幼兒園在園總人數多達51萬人。另一方面,深圳高中學校的建設速度嚴重滯後,缺土地、審批慢,原因不少。

但更大的一個原因,還在於今年2月,國務院正式發佈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在這份方案中,中央加大了對職業教育發展的投入,要求到2022年,職業院校教學條件基本達標,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嚮應用型轉變,建設50所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150個骨幹專業(群)。另外,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今年高職大規模擴招100萬人。

提升高職院校,改制一部分本科高校,擴大招生範圍,這是中國製造發展戰略的整體考量,也是市場企業對職業教育所提出的實際要求,無論是哪一點,都無可厚非。

但從結果來看,在這一國家整體計劃中,上普高的孩子將會被限定在一定的比例,而不會像過去那樣年年增長。

細心的人也許注意到了,在安徽馬鞍山這個並不起眼的五線城市,過去5年,普高錄取分數線都在580分左右,錄取率都在70%左右,今年突然提升到了634分,錄取率降到了61.6%。在很多家長的抗議之下,當地教育局又增加了100個普高招收名額,錄取分數線降到了600分,不過還是高出往年近20分。

馬鞍山的案例只是一個信號,在未來,不管你在深圳、上海還是普通縣城,都會有相當一批(也許數量高達1/3)成績位於中等的孩子,要面臨從普高到職高分流的挑戰。對此,很多家長恐怕並沒有做好準備。

高度篩選型社會,職高沒有前途

在就業市場上,體力勞動者的收入超過寫字樓的普通白領,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從社會地位上來說,白領的地位依舊明顯高於技術工人、快遞員、外賣小哥。君不見,很多惡劣的私立學校,都會要求父母具有本科學歷。這種赤裸裸的歧視,正是高度篩選型社會的直接體現。

白領的收入可以比藍領低,但社會階層卻要更高,這說明收入並不是決定階層的唯一因素。決定階層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中考,如果你上了普高,那麼大概率可以上一個大學,你畢業了就是白領(最新本科就業率91%),甚至是金領;你如果上了職高,大概率上不了本科,畢業了就是藍領(最新就業率92%)。

所以,中考默默地決定了一個人的階層,細思恐極。

細思恐極!中考,人生階層的分叉點


用分數來決定一個人的社會階層,這是荒謬而粗暴的,但又是高效和現實的。如果你考上了985大學,那麼國家對這個學校的投入非常大,而學生交的學費又很低,所以你等於憑藉高考高分拿到了一個極其便宜的教育機會。

相反,如果上的這是高職院校,國家投入差了很多,你交的錢比好大學學費還多,等於拿到的是一個又貴又糟糕的教育機會。從投資回報率來看,沒有傻子會主動去讀高職。

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中國學生一路上來的考試,小的幾百次,大的有幾次,每一次都在篩選學生。我們的教育就是考試篩選孩子,所以被稱為“應試教育”。應試教育走到極端,有個非常糟糕的問題,那就是所有孩子都在一個方向上努力,不管你有沒有天賦。

最近,毛坦廠中學弄一個小號,專門招收上海地區的高考復讀生。我個人沒有任何褒貶評價,但這事說明,即使像上海這樣的人們印象中教育十分發達地區,在殘酷的篩選制度面前,考生不也不得不向山區學習。篩選帶來的壓力實在太大了,上海的家長和深圳的家長一樣恐懼自己的孩子搭不上“教育改變階層”的末班車。

在這種背景下,國家控制普高錄取率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會加劇這種恐懼。因為你的孩子進了職業院校,參考以往的經驗,基本上就很難實現階層突破了。

細思恐極!中考,人生階層的分叉點


這一點,足以讓很多父母為之驚叫。

德國這個榜樣,我們學的到嗎?

縱觀全球,職業教育做得最好的國家,德國毫無爭議地排名第一,而中國也將德國作為效仿的榜樣。

一個非常值得關注但同時被很多人忽略的現象是,當全球製造業的中心向中國轉移時,美國出現了“鐵鏽地帶”,唱出了“鄉下人的悲歌”,並且選了一位倡導“美國利益優先”的總統。但是,作為製造業大國的德國卻安然無恙,工人們沒有什麼怨言,社會輿論沒有任何發酵。

原因就在於,美國的教育資源分化極為嚴重(大概只比中國好一點),美國的學生去當工人,多半不是因為興趣,而是因為成績太差。所以,美國的技術工人素質並不高,美國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並不強,美國不如日本,更別說跟德國相提並論。

另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是,在德國,很多本行業知名的企業CEO,都是由從技術工人一路晉升上來的職業學校畢業生擔任。這些企業可能不像奔馳寶馬大眾那麼有名,但在本行業內,卻常常佔據領頭羊的位置。

他們的產品具有不可替代性,而生產線上的工人也同樣不可替代,公司的領導人需要長年累月浸淫在生產線上,極為熟悉生產流程和生產技術才行。

產生上述兩個現象的土壤,就在於德國多年來年輕人上大學的比例始終維持在25%左右。德國的學生從中學開始,根據個人興趣進行分流,分別進入文理中學(或綜合中學)和普通中學(或實科中學),其中文理中學的學生主要為進入大學做準備,而普通中學的學生主要以進入職業學校為主。注意,在選擇過程中,學生考慮的主要是個人興趣。

而在德國的就業市場上,大學生畢業生和職業學校畢業生也沒有明顯區別,其社會地位、收入水平、晉升空間都相當類似。你是公司白領,我是工廠技術專家,我們都是社會的中產人士。

細思恐極!中考,人生階層的分叉點


事實上,德國製造業的產值達到德國總產值的80%,而這是由60%的產業工人所貢獻的。“德國製造”以耐用、可靠、安全和精確著稱,價格也很昂貴。同等重量的機床,德國製造是中國製造的20倍。這樣的差距,工人能不被尊重嗎?

所以,中國職業教育要做改革,不能簡單壓普高分數線,因為說到底這還是在用考試的辦法做篩選,屬於典型的新瓶裝舊酒。

原本,讀職校也可以是基於興趣的主動之舉;原本,讀職校也可以很有前程似錦,月薪數萬;原本,讀職校也可以實現階層躍升,成為社會中產,乃至上層精英。

但是,高度篩選型的遊戲規則,把主動學生擋住了,把似錦的前程遮蔽了。從這個角度來說,職業教育改革沒辦法單獨進行,以高考為切口的應試教育改革需要做一個整體性的診斷。當然,這是一個挑戰極大的難題,如何改,怎麼改,還需要一輪又一輪的大討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