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背後的“男人”

中國歷史 董明珠 格力 中國近代史 淡淡的安靜音悅 2017-04-10

對於官場或者職場而言,有多少老闆或高管能接受一個鋒芒畢露、霸氣側露,乃至喧賓奪主、功高震主的下屬?經歷與觀察,這樣的上級微乎其微。尤其在中國官本位的職場文化裡,這樣的上級更是鳳毛麟角

董明珠背後的“男人”

但是,雖是鳳毛麟角,但卻不能說沒有,中國的歷史上河中,也不乏這種“黃金搭檔”,比如楚漢相爭時期的劉邦與韓信,三國時期的劉備與諸葛亮,近代中興名臣之曾國藩與左宗棠

曾國藩洞悉人性,長於用人,但弱於軍事,奉理學為圭臬。為人隱忍內斂,勤學苦修,克己奉公,終成晚清一代理學大師。 左宗棠英姿挺拔、才氣逼人、自視甚高、目空一切,以“今亮”(當今諸葛亮)自許。對於曾國藩,左宗棠早期極盡挖苦之能事。其實按級別與功名,曾國藩都在左宗棠之上,曾國藩還對左宗棠有知遇薦舉之恩。但左宗棠卻不管這些,暗自較勁,處處挖苦曾國藩。曾國藩雖感不快,但依然以國事為重,忍氣吞聲,充分給予了左宗棠發揮的平臺。可以說,沒有曾國藩的舉薦,就沒有左宗棠的曠世功名。當然沒有左宗棠,大清王朝也不會苟延殘喘近百年。曾國藩死後,左宗棠的輓聯,總算給了亦師亦友的前輩一份公正的評價,順帶坦誠自己的不足:“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企業界,也不乏這樣的“黃金搭檔”,格力集團的前任董事長朱江洪與當時的副總經理董明珠,便是“明君與能臣”的絕佳組合。(用明君與能臣能比喻不算十分貼切,畢竟二個不是傳統君臣關係)

董明珠何許人也?

我想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她是格力的明星人物,現在成了明星企業家。她出過書,拍過以她為原型的電視連續劇,也拍過廣告片,據說最近效仿馬雲,成了演講大師。與美的總載方洪波截然不同的是,董明珠喜歡在媒體上拋頭露面,時常“口無遮攔”乃至“大放厥詞”。其人作風強硬,在格力歷史上幾次重大的事件中,她都扮演著“叫板者”的角色。包括與國美叫板,自謀渠道;和政府死磕,最終幫助格力電器收購格力集團;甚至為了爭取格力與大金的合資公司的控股權,她親赴日本,在大金空調社長面前拍桌子。近期不知是否“急火攻心,妒火中燒”,完全不顧自己的身份,大罵美的與小米的聯盟是“小偷與騙子組合”。

而朱江洪低調內斂,謙虛謹慎。朱江洪走到哪裡,都給人留下好印象,讓別人樂於與他交流。朱江洪極端低調謙和。一見媒體採訪就躲到一邊,覺得那是件麻煩的苦差事。他寧可去研發部門一坐半天,或者穿著工服和工人一起在廠房裡勞作。他很熱心,毫無架子,會在上班途中對眼看快遲到的格力員工大喊一聲“上車吧”。但他絕非那種既無架子也無能力的“好好領導”。可以說,他的遠見和執著,尤其是他制定的以研發為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戰略,成就了今天的格力。(此段文字源於網絡)

一種近乎公認的說法是,“沒有董明珠就沒有格力”,當然,這裡的“格力”指格力空調。實際上,這句話還有下半句:“沒有朱江洪就沒有董明珠。”董明珠值得欣賞,朱江洪值得尊重。世人常以董明珠為偶像,學習甚至頂禮膜拜。而常常忽視能人背後,有一個給他舞臺的人。

很難想象,如果沒有朱江洪的虛懷若谷,以董明珠直率的性格能在格力待多久。在絕大多數中國老闆的潛意識裡,一個比自己還要有光芒的下屬是不能被容忍的。從這個層面講,他們二人都做到了別人做不到的。這不僅於嶺南文化注重實效,作風開明,遠離中原“官本位”文化有關,更與朱江洪的寬厚大度知人善任有關。

前兩年,朱江洪從董事長的位置功成身退,董明珠接任朱成為格力的董事長。可以說,一個完全以董明珠為核心的時代來臨了。在朱江洪時代,董明珠能“隨心所欲”而不愈矩,那是因為在某種程度上有朱江洪的“保駕護航”,缺乏了朱江洪的格力,董明珠就象少了一個“對手”,少了一塊基石。格力還能否一如繼往的乘風破浪,不得而知。

囉嗦了半天,想必讀者已經進明白了筆者想要表達的觀點了吧?其實我的觀點很簡單,一個企業的成長需要強人或者天才推動,董明珠便是這樣的人。但是強人或者天才要想施展抱負,需要有慧眼識才之人,以及適合天才生長的土壤。董明珠身後的朱江洪與格力就是典型代表。韓信如果沒有劉邦便沒有平臺,也許他可能一事無成。劉邦沒有韓信,楚漢相爭,鹿死誰手還是個未知數。從這個角度上講董明珠是幸運的,格力也是幸運的。因為,老闆抱怨找不到優秀職業經理人,經理人抱怨沒有合適的平臺,已經成了我們這個社會的頑疾。是否有解決的辦法?我認為短期內幾乎是不治之症!

後工業時代,產品仍然是企業競爭的核心要素。這方面,格力仍然後勁十足。但不可否認的是,營銷女王董明珠的行事風格具有鮮明的“工業時代”的烙印。工業時代,從生產到營銷,講究的是標準化,令行禁止,上傳下達,整齊劃一。領導人的一言九鼎與絕對的權威,推行的軍事化管理,對於打造狼性團隊,達成銷售業績,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說,董明珠的這種行事風格成就了格力。

但是,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來臨,講究的是個性化,私人定製。從B2C到C2B,乃至C2C,我們隱約看到了產品與消費者的進化關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