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恨不陣前亡:死於反間計的趙國“戰神”李牧

中國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漢初稱雄中原以北的強大遊牧民族,這些匈奴人在北方遼闊的土地上隨水草四處遷徙,以遊牧和涉獵禽獸為生,成年男子個個能騎善射,是天生的戰士。

公元前309年,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軍事力量逐漸強大,不但屢次擊敗北方胡人部落,更使趙國成為戰國諸侯國的強者,對抗秦國的中堅力量。後來,到了趙惠文王、孝成王時期,北方匈奴各部落軍事力量逐步強大,不斷騷擾趙國北部邊境,李牧被趙王派到邊境去抵禦匈奴。大將恨不陣前亡:死於反間計的趙國“戰神”李牧

李牧上任之後,採取了一些列改革措施,提拔才俊,善官兵生活,加強騎術與射擊訓練,加強烽火報警、並派出大批間諜,以便及時掌握匈奴動態,一旦發現匈奴人南入侵,李牧即下令退入營寨城堡,堅壁清野避免接戰。

李牧對付匈奴,用了這麼幾個戰術:

一、匈奴來襲時,所有將士立即退守各地要塞,點燃烽火,堅壁清野不出戰,有敢出戰者斬。

二、匈奴不來時,將士每天騎射,並宰幾頭牛犒賞將士,還從稅收中拿出重金賞賜將士。

三、派出大量間諜,探知匈奴動向。

匈奴騎兵沒有攻堅的能力,又難掠到牲畜食糧,很長時間內都沒有收穫,如此好幾年,李牧從來不曾迎擊過匈奴軍隊,更談不上主動出擊,只是憑藉深溝高壘防禦,給匈奴人留下極為膽怯的印象。大將恨不陣前亡:死於反間計的趙國“戰神”李牧

儘管李牧這樣的戰術安排避免了趙國的損失,但是卻給自己留下了一個“怯戰”的名聲 。不僅匈奴人嘲笑他,連李牧手下的士兵也認為自己的將軍膽小如鼠。

趙王知道以後十分的生氣,你李牧這樣做不對啊,我給了你那麼大的權力,還把那麼多的財物給你,你不說給我建功立業,還整天躲起來裝孫子。他就給李牧下達了命令,以後有匈奴人打過來,你要給我好好表現。

正所謂是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李牧一貫堅持之前的作戰方略,這回把趙王徹底惹惱了,你不是喜歡躲在家裡嘛,乾脆回來好,就撤掉了李牧,換個一個猛的過去守邊疆。大將恨不陣前亡:死於反間計的趙國“戰神”李牧

新上任的將領非常“勇敢”。每次匈奴來犯,他就率軍出擊,與匈奴正面對抗。結果幾戰下來,趙軍損失慘重。

趙王意識到了李牧的做法才是對的,於是他又把李牧請了出來 。李牧上任後,還是用老辦法,繼續嚴防死守。匈奴數次侵犯,還是一無所獲。他們只能繼續嘲笑李牧的膽怯 。

公元前244年,李牧認為反擊匈奴的時機已經成熟,給匈奴布了一個大口袋,十足的障眼法,

李牧放出誘敵的幾千人部隊,佯裝敗退。大將恨不陣前亡:死於反間計的趙國“戰神”李牧

匈奴單于得到趙軍潰不成軍的消息,異常興奮,加之之前根本就把李牧的這支邊防軍放在眼裡,匈奴人大喜,他們終於逮到了機會了。

親率騎兵約十萬人侵入趙地,打算趁勢徹底消滅李牧這隻十分膽怯的縮頭烏龜。大將恨不陣前亡:死於反間計的趙國“戰神”李牧

李牧等待的戰機終於來到。驕縱異常的匈奴主力深入趙地之後,李牧迅速部署部隊將匈奴騎兵包圍。

李牧還有一張底牌沒有亮出來,那就是十來萬的火頭軍邊民,這些人沒有作戰經驗,不適合讓他們近距離參戰,李牧將他們置於高山之上,充當弓箭手並用石頭塊丟砸敵人。大將恨不陣前亡:死於反間計的趙國“戰神”李牧

匈奴已被今李牧在有利的地形上包圍,想做如此的戰術行動是異常困難,成了趙軍板上的肉,任由宰割。從四面八方用箭雨將匈奴騎兵覆蓋,他們面對數量比他們更多的弓箭,從四面八方來射擊他們。

經激烈戰鬥後,除單于率少量親衛部隊突圍逃走外,進犯的10萬騎兵全部被殲。大將恨不陣前亡:死於反間計的趙國“戰神”李牧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騎兵軍團被全部圍殲的戰役,也是唯一一次有十萬以上規模的騎兵戰損記錄。

公元前229年,在天下大一統的浪潮中,秦軍第五次攻趙,李牧依託有利地形與秦軍相持一年之久,第二年,趙王聽信讒言錯殺李牧,秦軍得以長驅而入,趙國已經無人能救。

(歡迎關注看一下我的其他百篇精彩文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