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死前悲嘆《廣陵散》成絕響,何如《廣陵散》現在仍在世間流傳

嵇康死前悲嘆《廣陵散》成絕響,何如《廣陵散》現在仍在世間流傳

《廣陵散》為中國古代十大名曲之一。不過,青少年朋友知道其名,多半來自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

《笑傲江湖》講述的是正派和魔教間仇殺爭鬥的江湖故事。

正派大俠劉正風和魔教長老曲洋都是音樂發燒友,這共同的愛好,讓他們的心走到了一起,結成莫逆,終日以撫琴吹簫為樂。

兩人對嵇康的《廣陵散》不能流傳於世而耿耿於懷,費盡心機,窮索天下。

嵇康死前悲嘆《廣陵散》成絕響,何如《廣陵散》現在仍在世間流傳

嵇康是魏晉名士,不肯與篡魏者司馬昭合作,被司馬昭殺了。

嵇康臨刑前,撫琴一曲,曲畢,長嘆一聲:“《廣陵散》從此絕矣。”

曲洋對語大為不滿,認為嵇康把後世之人都看得小了,心想,這曲子又不是他作的,他是西晉時人,此曲就算西晉之後失傳,難道在西晉之前也沒有了嗎?因此不服,瘋狂發掘西漢、東漢兩朝皇帝和大臣的墳墓,一連掘二十九座古墓,終於在蔡邕的墓中,覓到了《廣陵散》的曲譜。

劉正風和曲洋根據曲譜改編成《笑傲江湖曲》,簫琴合奏,傳授給了令狐沖和任盈盈。

嵇康死前悲嘆《廣陵散》成絕響,何如《廣陵散》現在仍在世間流傳

……

實際上,嵇康雖然在引頸待戮前嘆息過“《廣陵散》從此絕矣”的話,但《廣陵散》並未失傳,並流傳至今——當然,和金庸先生《笑傲江湖》裡的虛構人物劉正風、曲洋無關,也與盜墓無關。

在音樂界,說《廣陵散》就不得不說嵇康,《廣陵散》得以聲名大噪,全因嵇康的死。

嵇康與阮籍、向秀、山濤、劉伶、阮咸、王戎號稱“竹林七賢”。

嵇康死前悲嘆《廣陵散》成絕響,何如《廣陵散》現在仍在世間流傳

這七人之中,嵇康風度最為出彩,為一世之標。

《世說新語•容止》對嵇康的描述是:“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

《晉書•嵇康傳》的評語則是“龍章鳳姿,天質自然。”還描寫“康嘗採藥遊山澤……時有樵蘇者遇之,鹹謂為神。”

一句話,嵇康氣度翩翩,丰神秀朗,飄然宛若畫中仙人。

嵇康死前悲嘆《廣陵散》成絕響,何如《廣陵散》現在仍在世間流傳

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出土有模製嵇康畫像磚,畫像中的嵇康席坐撫琴,氣宇昂軒。

嵇康一代奇才,“學不師受,博覽無不該通”,極富音樂天賦,精於笛,尤妙於琴,其創作的《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四首琴曲,被稱為“嵇氏四弄”,與蔡邕創作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隋煬帝曾把彈奏《九弄》作為取士的條件之一,足見成就之高。

在生命終結前一刻,嵇康最牽掛不捨的還是自己的琴,他端在高高的刑臺上,面對成千上萬前來送行人,“神氣不變”,從容奏響最後的《廣陵散》,琴聲錚錚,曲調悅耳,鋪天蓋地,直擊人心。

他所彈的琴,是他的一生至愛。

為了買到這張琴,他賣去了東陽舊業,專門向尚書令討了一塊河輪佩玉,截成薄片鑲嵌在琴面上作琴徽。還用玉簾巾單、縮絲製成琴囊,藏匿若珍,祕不示人。

在他的心裡,這張琴萬金不換。

曾經,好友山濤想乘醉剖琴,嵇康立即以生命相脅。

但是,這次,在刑臺上,已是最後一次彈奏這張琴,最後一次彈奏《廣陵散》。

曲終,嵇康慨然長嘆:“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

嵇康之死,“海內之士,莫不痛之”。

嵇康死前悲嘆《廣陵散》成絕響,何如《廣陵散》現在仍在世間流傳

從此,嵇康的名字就與《廣陵散》聯繫在一起,密不可分。

但是,嵇康所慨嘆的“《廣陵散》於今絕矣”,並不是說《廣陵散》的曲譜已經絕傳,而是嘆息由自己彈奏《廣陵散》的技法沒能傳承。

正如《笑傲江湖》裡的魔教長老曲洋所說“這曲子又不是他作的”,怎麼可能因他死了曲子就失傳了呢?

那麼,《廣陵散》的來由是怎麼樣的呢?嵇康是怎麼學會它的呢?

嵇康死前悲嘆《廣陵散》成絕響,何如《廣陵散》現在仍在世間流傳

有三個流傳極廣的傳說。

其一,據《晉書》記載:嵇康嘗遊會稽,宿華陽亭,引琴而彈。忽客至,自稱古人,與談音律,辭致清辨,索琴而彈曰:“此《廣陵散》也。”聲調絕倫,遂授於康,誓不傳人,不言姓而去。

其二,陝西潼關隋朝皇家大墓中出土文物中有葛洪遺書中有一篇《嵇中散孤館遇神》,其說法為:嵇康精於笛,妙於琴,善音律,好仙神。嘗遊天台,遇谷中女巫。神巫曰:“見先生愛琴,吾另有《廣陵散》相贈。此乃天籟之音,曲中丈夫也,不可輕傳”。康問“何人所為?”對曰:“廣陵子是也。昔與聶政山中習琴,形同骨肉也”。康恍然大悟,恭請神女賜之,習至天明方散。

其三,《太平廣記》三百十七引《靈鬼志》記:嵇康燈下彈琴,邀前代樂鬼共論音聲之趣,彈《廣陵散》,從受之。

嵇康死前悲嘆《廣陵散》成絕響,何如《廣陵散》現在仍在世間流傳

不難看出,這三則傳說都有一個共同點:即《廣陵散》不是凡人所譜寫出的作品,而是來自鬼神,亦即是說此曲只應天上有。

傳說總是很酷的,但現實卻很殘酷,也很平庸。

據劉籍《琴議》記載:嵇康其實是從杜夔的兒子杜猛那裡學得《廣陵散》的。嵇康喜愛此曲,經常彈奏,卻無論誰提出求教,均拒不傳授,包括他在刑前提到的袁孝尼。

袁孝尼是他的外甥,傳說,袁孝尼向他求學此曲不得,便暗暗地偷學,並記下了曲譜,使之得以流傳。

此說不當,《廣陵散》又叫《廣陵止息》,萌芽於秦、漢時期,其名稱記載最早見於漢代應璩《與劉孔才書》:“聽廣陵之清散”。有學者和民俗學家考證過,《廣陵散》不僅可彈奏於琴,還可以用箏、笙、築等樂器演奏,流傳很廣,並非袁孝尼偷學心記才能得到。

晚於嵇康的潘岳在的《笙賦》中還曾提到:“輟《張女》之哀彈,流《廣陵》之名散”。當知嵇康死後,該曲仍在民間流傳。

不過,到了唐代,李良輔收錄的《廣陵止息譜》止有23段;同一時代人呂渭收錄的《廣陵止息譜》則有36段。

宋代郭茂倩編《樂府詩集》時把它歸為楚調曲。

現在見到的古本最早收在明人朱權的《神奇祕譜》裡,全曲共45段:開指1段、小序3段、大序5段、正聲18段、亂聲10段、後序8段,是現今用於演奏的本子。

另外,明代汪芝在《西麓堂琴統》中還收有兩個本子,稱甲、乙本。

嵇康死前悲嘆《廣陵散》成絕響,何如《廣陵散》現在仍在世間流傳

建國後我國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據《神奇祕譜》所載曲調進行了整理、打譜,使古韻又發新聲,今人可以重新欣賞到這首奇妙絕倫的古琴曲。

《廣陵散》早期並無內容記載,唐韓皋主張“地名說”,認為描寫的是王凌在廣陵(揚州古稱)起兵討伐司馬氏,結果是釀成失敗的悲壯史事。元代張崇主張“刺客說”,認為是描寫聶政刺俠客。

金庸先生寫魔教長老曲洋在蔡邕的墓中覓到《廣陵散》的曲譜,有意思的是,蔡邕所著作的《琴操》中雖然沒出現有“廣陵散”字樣,但卻有《聶政刺韓王曲》的詳細解析,說戰國人聶政的父親為韓王鑄劍,誤期被殺,聶政為報殺父之仇,“去入太山,遇仙人,學鼓琴,漆身為厲,吞炭變其音,七年而琴成”,化裝為琴師,借為韓王奏琴之機刺死韓王,隨後壯烈自殺。

嵇康死前悲嘆《廣陵散》成絕響,何如《廣陵散》現在仍在世間流傳

近代琴學家楊時百在其所編《琴學叢書》的《琴鏡》中指出:《廣陵散》即是蔡邕所說的《聶政刺韓王曲》。並在《琴鏡續•廣陵散譜後記》中說:“廣陵散,非嵇康作也,《聶政刺韓王曲》也。…… 今按譜彈之,覺指下一片金革殺伐激刺之聲,令人驚心動魄,忘其為琴曲,是以當日鼓琴闋下,觀者成行,馬牛止聽,足徵餘前說不謬。更以知曲中各段命名曰:取 韓、呼幽,亡身,返魂、衝冠,皆與聶政刺韓王為父報仇之旨相合,其為《聶政刺韓王曲》毫無疑義。”

現在多數琴家也按照聶政剌韓王的民間傳說來解釋《廣陵散》,認為它與古琴曲《聶政刺韓王曲》是同曲異名。

最後補一筆,不難看到,今人能欣賞得到《廣陵散》,最關鍵的人物就是上文提到的明朝人朱權。

嵇康死前悲嘆《廣陵散》成絕響,何如《廣陵散》現在仍在世間流傳

這個朱權可不是普通人,乃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一生充滿傳奇:少年封藩,戎馬十年;中年韜晦,寓身學術;晚年學道,託志翀舉。以道養生,以道治心。

朱權早年封寧王,帶有甲兵八萬,戰車六千,藩地為大寧,地處喜峰口外,屬古會州之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朱權多次會合諸王出塞作戰,以善於謀略著稱。

嵇康死前悲嘆《廣陵散》成絕響,何如《廣陵散》現在仍在世間流傳

燕王朱棣篡位後,朱權隱道自保,醉心於編纂古琴譜集。《廣陵散》就收集在其代表作《神奇祕譜》上卷《太古神品》之中,並附有詳盡的題解,對琴曲的淵源演變情況和樂曲的表現內容都作了介紹,並詳細標識了段落、指法、音位等等。若非有這些附解,古琴家管平湖先生要對《廣陵散》曲調進行整理、打譜,只恐力所難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