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風雅|近百年前的一次雅集(上)

乙丑八月自青榭雅集

文人的風雅|近百年前的一次雅集(上)

自青榭印


乙丑八月(1925年9月18日—10月17日),在卓孝復、卓定謀的招集下,文人名士匯聚自青榭,參與者除卓氏父子外,還有李宣龔、林宰平、梁鴻志、林開謩、諸宗元、周肇祥、李宣倜、冒廣生、吳用威、陳承修、鄭孝檉等十四人[1],羅復堪受邀,但未能參與此次雅集,事後補詩一首。此次雅集以陳後山“度暑好風開樂國,脫塵新句散餘霞”句分韻,名士間一觴一詠,暢敘幽情,現將和詩附錄於下。

李宣龔: 結廬依玉泉

李宣龔在題為《題君庸自青榭分韻得度字》首唱詩中述曰:

“結廬依玉泉,一水美無度,渚荷雖已落,猶足集鷗鷺,新篁甫穿窗,秋筍忽無數。固關地力厚,亦以近水故,滌場面漣漪,可坐可徐步,偶然放小艇,寸纜不繫樹,西山背嶺出,胡盡復有路,人家雜禁籞,簇簇煙中露,徘徊兩塔間,真可左右顧,自青果何物,蒼翠滿天趣,一邱堪娛親,餘事及農圃,甘旨見經營,何須更外慕。”

李宣龔(1876—1953),字拔可,號觀槿、墨巢,福建閩縣人,沈葆楨甥婿,光緒二十年(1894)舉人,曾任江蘇桃源縣知縣,民國後,寓居上海,供職於商務印書館,後任上海合眾圖書館董事。喜收藏。早年從鄭孝胥、陳衍學詩,是同光體閩派後期代表人物之一。著有《碩果亭詩》、《碩果亭詩續》、《碩果亭文賸》等。

從卓孝復《乙丑八月雅集自青榭分韻得散字》中可知,李宣龔為卓孝復門人,二人關係非同泛泛,李宣龔此詩是對自青榭的景緻的細緻描述,汪闢疆在《光宣詩壇點將錄》中評其詩“拔可詩深婉處似荊公,孤往處似後山,高秀處似嘉洲”[2]

文人的風雅|近百年前的一次雅集(上)

志鈞

文人的風雅|近百年前的一次雅集(上)

志鈞行草七言聯

林志鈞: 驅車出城忽一快

而第二位唱和者為林志鈞,林志鈞《乙丑八月君庸約集自青榭分韻得暑字》:

“驅車出城忽一快,到眼西山接平楚,玉泉正對昆明湖,湖外縈流隔秋墅,主人後至客先集,看竹泛舟自容與,野靜微聞打稻聲,風來喜見棲鴉舉,塵中局趣獲暫放,呼吸高空出幽圄,不關得酒便醺人,但取相見無雜語,閒適初吟池上篇,逍遙為覓洪厓侶,前遊記伴石遺翁,猶聽蟬聲帶殘暑。”

林志鈞(1879—1960),名志鈞,字宰平,福建閩侯人。清末舉人[3],早年留學日本,歸國後入京任外務部僉事。清末民初,曾先後任職於大理院、司法部。一度赴英、法、德、意等國考察。1927年,辭去司法部司長職,任教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1949年後,任第一界全國政協特邀代表、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參事、國務院參事,兼中國佛教協會理事。

林志鈞與卓定謀為至交好友,同為福建望族,卓定謀許多著作都得到了林氏的肯定和推崇,並附有題字題跋,二人關係密切,從和詩中可知,此前林宰平曾與陳衍同遊自青榭,因此作為舊京福建籍士人,林志鈞亦受邀參與了此次雅集,但林先生從未以詩人自居,但深人無淺語,其作詩力主“以心性為文字.....情景之所會,不強為投贈登臨之作”,“以我為詩,絕不以詩役我”[4]。從此詩中即可看出林志鈞的舊學造詣。

梁鴻志: 眼中自青榭, 想像意逾好

第三首和詩者為梁鴻志《寄題自青榭分韻得好字》:

“一慵縛兩腳,閉戶百事了,眼中自青榭,想像意逾好,卓生期共遊,結念已塵表,三年淹一諾。正坐世緣擾,軒窗定開豁,竹樹亦深窅,四山各青聳,一水將綠繞,方春巖雨寒,及秋湖月皎,還應結詩夢,霧夕共霜曉,卓生真可人,愛山如愛寶,娛親得佳構,避世亦堪老,城居非久計,決去胡不早,終當此三宿,摹取山居稿。”

梁鴻志(1882—1946),字眾異,晚號迂叟,福建長樂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舉人,曾入京師大學堂,畢業後歷任山東登萊高膠道尹公署科長、奉天優級師範學堂教員。民國後,任職國務院,兼任亞細亞日報編輯,後受知於段祺瑞,任法制局參事兼京畿衛戍司令部祕書處長、肅政史等職,曾擁護袁世凱稱帝,任“請願聯合會”文牘組副主任。1937年任“南京維新政府”偽行政院院長,1940年後任汪偽政府“監察院長”、“立法院長”,1946年以叛國罪被判死刑。

梁鴻志為陳衍弟子,與卓氏父子為同鄉,他文采風流,早年以蘇東坡自居,但無操守,為政客中之文人,工於詩,錢基博評其詩“植骨杜韓,取徑臨川,頗得介甫深婉不迫之趣”[5],與鄭孝胥“海藏樓詩”同調,著有《爰居閣詩集》。梁鴻志此時已辭去段祺瑞執政府祕書長職位,兼日本人主辦“東方文化事業總委員會委員”中國委員,此次受邀參與自青榭雅集,正是其在政壇失落之時,從和詩中可知,梁鴻志是一個不甘於寂寞的政客,他雖身處自青榭,但認為避世並非為文人的生存之道。

林開謩: 奔車攜手御秋風

林開謩《自青榭雅集分韻得風》:

“奔車攜手御秋風,稍慰餘生寂寞中,輦路重經傷世異,山坡獨上覺天空,方池映碧肥新筍,碎石縈青補晚菘,料得吟朋詩興動,掀髯抵幾氣如虹。”

林開謩(1863—1937),又名開馥,字益蘇,號貽書,放庵老人,福建長樂人。光緒十一年(1895)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後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河南學政、武英殿纂修、功臣館纂修、國史館協修、編書處詳校纂修、撰文處行走、政務處幫辦考察、政治館行走、江西提學使、徐州兵備道等職,民國後,袁世凱曾邀其主持民政,力辭不就。

林開謩年齒略小於卓孝復,但為卓定謀的前輩,他在舊京寓居多年,是著名的“舊京九老”[6]之一,他性情豪邁,與清末攝政王載灃交厚,北京城內稱其為“林三爺”,許多北洋政要均出自林開謩門下,在舊京世人中聲望很高, 他受卓氏父子邀請,多次參與自青榭雅集,從和詩中“掀髯抵幾氣如虹。”可對此老的風采窺見一斑。

諸宗元:戀此多徘徊

諸宗元《君庸召集自青榭分韻得開字》:

“京塵不到地,避俗何崔嵬,昔為帝釋居,今始祛沉霾,入門見積翠,種樹留新苔,君家集三世(是日芝老攜孫亦來),招我同浮杯,有山亭可築,有竹青成堆,環境豈易求,賓坐同歡咍,渚波在堂下,一棹供依回,冒髯鶴亭亦篙槳,力使浮萍開,李侯(釋戡)午遲至,車遠輪為摧,佳哉一日遊,不為山中來,登陟非憚勞,戀此多徘徊。”

諸宗元(1875—1932),字貞長、貞壯,晚號大至,浙江紹興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舉人,與黃節、鄧實在上海創辦“國學保存會”,創辦《國粹學報》,後任直隸知州、湖北黃州知府,此時已加入同盟會,亦為南社社員。民國後,曾任全國水利局祕書、浙江督軍府祕書、電報局局長等。1929年至南京任教育部簡任祕書。

清末民初,諸宗元享譽詩壇,與夏靜觀合稱“二妙”,極為俞明震、陳三立讚賞,著有《大至閣詩》。從和詩中可知,諸宗元記錄自青榭雅集的一些片段,如“君家集三世是日芝老攜孫亦來”“冒髯鶴亭亦篙槳”“李侯釋戡午遲至”是對雅集瑣事的記錄,對於瞭解自青榭雅集有一定的幫助。

文人的風雅|近百年前的一次雅集(上)

周肇祥像

文人的風雅|近百年前的一次雅集(上)

周肇祥行草詩稿

周肇祥: 臥聽老魚躍

周肇祥《乙丑八月下浣卓君庸招遊自青榭分韻得樂字》:

“平生麋鹿性,中歲宦情薄,五嶽未歸來,便欲專一壑,胡為卓夫子,亦喜適郊郭,玉泉山水窟,寺塔間池閣,其下十頃湖,頗類飛放泊,枕岡結堂榭,開塍種花藥,微波恰受航,高柳漸成幕,坐看野鳧戲,臥聽老魚躍。誰無故鄉思,持以慰寂寞,清荻美風日,相邀躡芒屩,談笑泯町畦,馨潔有杯杓,感君善養志,使我慚且愕,退谷雖可棲,輸與天倫樂。”

周肇祥(1880—1954),字嵩靈,號養庵,別號退翁,又號無畏,浙江紹興人。清末舉人,早年畢業於法政學堂。清末民初,歷任奉天警務局總辦、奉天勸業道署理鹽運使、山東鹽運使,京師警察廳總監、湖南省長、臨時參政院參政、葫蘆島商埠督辦、北京古物陳列所所長等職。

周肇祥工書善畫,交友圈極為廣泛,朋友分佈在京城各界,近代中國著名的藝界名流,基本均與他相識。在時人眼中,周肇祥被認為是一位文質彬彬、滿腹經綸、才氣縱橫的人,其一生喜旅遊、富收藏,著有《東遊日記》、《山遊訪碑目》、《故都懷古詩》、《鹿巖小記》、《退谷墨錄》等。在北京西山臥佛寺建“鹿巖精舍”,此處原為清代學者孫承澤歸隱之居,每逢四時佳日,周氏即召集居京的遜清遺老、政壇要員、名人雅士,在“鹿巖精舍”雅集,飲酒賦詩,切磋書畫,“鹿巖精舍”也成為民國時期北京著名的文化交流沙龍。周肇祥的“鹿巖精舍”離“自青榭”很近,周肇祥在和詩中表達了自己身處“退谷”(即“鹿巖精舍”)不及“自青榭”中天倫之樂

文人的風雅|近百年前的一次雅集(上)

羅惇㬊像

文人的風雅|近百年前的一次雅集(上)

惇㬊章草書法

羅惇㬊:卓侯通雋才

羅惇㬊復堪《乙丑八月君庸招集自青榭未赴同人分韻代拈國字》:

“卓侯通雋才,孝友復努力,勝日侍遊賞,娛親此為適,近歲築新榭,地接宮牆側,環山疊遙青,枕湖貯淺碧,塔影入窗疏,毖泉發石脈,選勝輒導與,開軒每招客,昨為文字飲,我謝方素食,景物雖未覽,想像或可得,詰朝示新詩,入手已盈冊,君詩氣浩浩,堅壘若大國。懶散久廢吟。聊自閉門索,而我亦有母,小心事堂北,既無三釜養,未葺數畝宅,孰不為人子,相行見慚色。”

羅惇㬊(1874—1954)字照巖,號敷庵,又號復堪,別署羯蒙老人,廣東順德人。羅惇曧從弟,康有為弟子。早年就讀於廣雅書院,歷任郵傳部郎中、禮制館編纂。辛亥革命後,曾任職於北京政府財務部,還先後任教於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北京大學文學院等,以教授書法為生。1949年後,供職於中央文史館。

羅惇㬊為寓居舊京的廣東籍文人,因工於書法,被尊稱為“舊京四大書家”之一,亦長於詩文,著有《三山簃詩存》,羅惇㬊受邀參加自青榭雅集,但因“方素食”未能赴,次日補成此詩,從詩中可知羅惇㬊對卓定謀築成此園以使其老父安享晚年表達了豔羨之情。(未完待續)


註釋:

[1] 除文中所記十三人外,還有卓孝復之孫,見諸宗元《君庸召集自青榭分韻得開字》中“君家集三世是日芝老攜孫亦來,招我同浮杯”句,

[2] 汪闢疆撰、王培軍箋證:《光宣詩壇點將錄箋證》,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288頁。

[3] 根據學者林在勇考證,林宰平在福州東文學校學習日文並任幹事,後留學日本習法政科三年,依照清光緒末年獎勵遊學條例,學成歸國者經廷試可授予舉人、進士出身。因此,林宰平乃光緒丁未“法政科舉人”。

[4] 林在勇撰:《林宰平先生事略心徵》,林宰平著:《林宰平先生帖考及書畫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76頁。

[5] 《梁鴻志》,劉紹棠主編:《民國人物小傳》(第四冊),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4年版,第239頁。

[6] 所謂“舊京九老”是指民國初年居住北京的前清遺老內德高望重者,且出身翰林院,他們分別為章梫、林開謩、王樹枏、袁勵準、陳寶琛、楊鍾羲、柯劭忞、傅增湘、朱益藩。此說法根據林明撰:《“舊京九老會賢堂”合影》,馮克力主編:《老照片第九十六輯》,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4年8月,第174頁。

(本文作者鄒典飛現供職於國家圖書館,系北京書法家協會會員、京派書法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市東城區書畫家協會理事)

(圖文版權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