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青天白日旗”的設計者,被孫中山稱“為共和犧牲之第一人”

他與孫中山志趣相投、性情相似,是孫中山革命活動的追隨者和得力助手;他為廣州起義設計了青天白日旗作為標誌,後這一圖案用在中國國民黨黨旗和“中華民國”國旗上;他為銷燬黨員名冊被捕,後英勇就義,被孫中山稱為“中國有史以來為共和犧牲者之第一人”。

他是“青天白日旗”的設計者,被孫中山稱“為共和犧牲之第一人”

陸皓東

與孫中山是同窗摯友

陸皓東,廣東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1868年出生那天恰好是中秋節,桂花飄香,所以小名叫中桂,號皓東。如今翠亨村仍保留有陸皓東故居,1989年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陸皓東的父親陸曉帆長期在上海經商,陸皓東在上海度過了童年。當時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不久,上海被迫開放為通商口岸。陸皓東目睹了外國侵略者橫行霸道的醜惡,同胞被侵凌的悲慘,幼小的心靈埋下了反抗外族壓迫的種子。

1878年,陸父在上海病逝,陸皓東隨母回到故鄉翠亨村定居。 不久,陸皓東進入翠亨村村塾馮氏宗祠讀書,和孫中山成為同學。他們志趣相投,性情相似,很快成為好友。

陸皓東自小聰慧過人,能書善畫,並敢於反抗世俗。讀村塾時,他曾繪《三國演義》中的人物肖像在同學中流傳,塾師責備其不專心求學,他反問:“畫畫難道不是一種學問?”塾師無言以對。

1878 年,孫中山隨母親到檀香山,並在那裡接受了正規的“歐式教育”,眼界大開。5年後,17歲的孫中山返回家鄉翠亨村,向陸皓東介紹歐美的科學文化知識和資產階級民主思想,使陸皓東大大增長了知識。一天,孫中山和陸皓東在村中的北極廟中,見村民為治病求神拜佛,並以香灰為藥。他倆在向鄉人勸說無效後,憤然將供奉於北極殿中北帝泥塑像的兩根指頭掰斷,後又把“金花娘娘”的面容劃花,受到鄉人責難。

不久,孫中山離村往香港求學,而陸皓東後來則轉赴上海,進入上海的電報局學習電報和英文。

上書李鴻章 策劃廣州起義

1890 年,陸皓東從上海電報學堂畢業後,回廣東與黎小卿結婚,第二年再赴上海任職於電報局,不久升任譯電員領班,後曾任安徽蕪湖電報局領班。孫中山在香港西醫書院學習的同時,課餘常與好友尤列、陳少白、楊鶴齡一起議論時政,抨擊清廷,探求改良興國之路。陸皓東往返於上海和故鄉路經香港時,常與他們接觸。

隨著資本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日益加劇,1894年初,陸皓東隨孫中山回到故里,幫助他起草《上李鴻章書》,闡述效法西方,發展工業、農業和商業,改革教育制度,使國家臻於富強的思想,提出“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在於使“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主張。2月,帶著改革的方案,陸皓東陪同孫中山去天津上書直隸總督李鴻章,李鴻章不但沒有接見這兩名年輕的愛國者,而且漠視他們的主張。這次經歷打消了二人希望通過清政府改良來振興國家的幻想,並由此激發起了他們的革命意識。

後孫中山轉赴檀香山,陸皓東留在國內,從事革命聯絡工作,並利用往來於上海、漢口、廣州之間的機會,考察各地形勢,鼓吹革命,結納有志之士。他提取父親的遺產作為活動經費,並資助在海外活動的孫中山。

他是“青天白日旗”的設計者,被孫中山稱“為共和犧牲之第一人”

1894 年11 月,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國最早的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1895年初,陸皓東與陳少白等協助孫中山將香港輔仁社合併於興中會,擴大了興中會的力量。2月,孫中山在香港召集陸皓東、陳少白、鄭士良,楊衢雲、謝纘泰等,成立了興中會的總機關。

1895年4月,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激起民憤,為革命帶來了有利形勢。興中會總部決定立即發動武裝起義,襲取廣州做革命根據地。陸皓東變賣了自己的田產,以支持武裝起義。

設計青天白日旗

陸皓東在興中會總部召開的幹部會議上提出,為了團結同志,號召天下起而響應,一定要打出革命派自己的旗幟,一為革命的標誌和象徵,二為戰時指揮方便。陸皓東的這個建議得到了興中會同仁的的一致贊同。

孫中山知道陸皓東擅長繪畫,又曾在上海電報局當過翻譯,見多識廣,所以他選定陸皓東來完成這件大事。陸皓東欣然應命,全力以赴投入到設計任務中。經過縝密構思,數度修改,他終於確定了旗幟的設計方案,這便是著名的“青天白日旗”。

他是“青天白日旗”的設計者,被孫中山稱“為共和犧牲之第一人”

陸皓東手繪青天白日旗

旗幟中的青色代表光明純潔、民族和自由;白色則代表坦白無私、民權和平等;白日的12道光芒,代表著一年12個月,一天12個時辰;也象徵著國家的命脈永存於世界,鼓舞國人自強不息。孫中山對陸皓東的設計讚歎不已,認為青天白日取義宏美,示光明正大自由平等之義。這面旗幟在興中會幹部會議上獲得一致通過,並作為起義的軍旗,成為發動廣州起義的標誌。後來,中國國民黨成立時,孫中山力排眾議,堅持延用這面青天白日旗作為國民黨黨旗。而中華民國的“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也是在此基礎上設計的。

與此同時,廣州起義的各項準備工作在緊鑼密鼓地展開。陸皓東與鄭士良等隨同孫中山先抵廣州,著手建立了興中會廣州分會,以其作為廣州起義的總機關,並進行軍事準備。在這一祕密組織成立的同時,他們又發起成立了一個公開團體“農學會”,以研討農桑新法為口號,掩護興中會的活動。

“農學會”由陸皓東負責主持,暗中進行著起義前的籌備工作。經過聯絡和祕密串聯,起義隊伍已初具規模,參加者主要是會黨、營練、民團、綠林以及一些外籍人士。

8月底,孫中山、陸皓東等興中會領導成員,經過反覆的斟酌和研究,最終確定了起義時間和實施方案,準備工作在有條不紊地進行。

然而,起義那天,情況卻突然發生了變化,導致了共和革命歷史上第一次廣州起義的流產。

為國捐軀 英名永存

10月26日起義當天,楊衢雲率領的充當進攻主力的3000敢死隊以及有關軍械未按規定時間到達,後楊衢雲從香港發來的電報:“貨不能來,須延期二日。” 於是起義計劃被全盤打亂。此時清廷兩廣總督譚鍾麟又先後接到密探報告和叛徒告密,急調兵千餘回城防範,並派大批軍警四出搜捕革命黨人。孫中山與陸皓東、陳少白等緊急磋商,認為繼續冒險起義,當即決定暫停起義。

陸皓東立即安排機關人員轉移,他自己斷後。路上,他忽然想起黨員名冊不知是否已由經管同志帶走,決定返回察看處理,周圍同志以形勢危險極力勸阻,他卻堅決說:“黨員名冊最重要,若被搜去,清吏按著名冊株連,我黨豈尚有餘類。我個人冒生命危險,去保全多數同志,實份內事。”言畢,毅然前往返回。他走後,清廷暗探一路跟蹤他到了分會機關,隨後大批軍警將機關嚴密包圍。陸皓東緊閉大門,取出黨員名冊燒燬,待軍警破門而入時,名冊已燒成灰燼。他從容被捕,被押往海南縣署審訊。

在海南縣署,面對清吏的逼供,陸皓東毫無畏懼。他們逼他寫供詞,他憤慨激昂,當庭寫下直白書,痛斥清政府之腐敗專制。他毫不隱諱自己推翻清廷統治的堅強決心,慷慨表示:“今事雖不成,我心甚慰。但一我可殺,而繼我而起者不可盡殺!” 清吏氣急敗壞,對他施以酷刑。他手腳被釘上竹釘,牙齒被一顆顆鑿落,渾身上下被拷打得血肉模糊,陸皓東多次死而復甦,嚴厲呵斥清吏:“你們雖以嚴刑加我,但我肉痛而心不痛,其奈我何!”

陸皓東被囚10天,受嚴刑審問3次,終未屈服。後南海知縣李微庸聽聞革命黨人準備聚集劫獄,大為恐慌,連忙報請譚鍾麟批准即刻行刑。

他是“青天白日旗”的設計者,被孫中山稱“為共和犧牲之第一人”

陸皓東就義油畫

1895年11月7日,陸皓東與朱貴全、邱四等一起被綁赴刑場,英勇就義,時年僅27歲。

孫中山對陸皓東的犧牲十分悲痛,稱陸皓東為“中國有史以來為共和革命而犧牲者之第一人”。他在晚年回憶錄中寫到:“皓東沉勇,其節之烈,皓氣英風,實足為後死者之模範。每一念及,仰止無窮……其精靈之蒙繞吾懷者,無日或間也。”

他是“青天白日旗”的設計者,被孫中山稱“為共和犧牲之第一人”

陸皓東故居

清廷懾於陸皓東的影響,將其毀屍滅跡,家屬只找到他的兩顆牙齒。人們為永久紀念這位為民主革命獻身的勇士,於1937年在他的家鄉翠亨村犁頭尖山麓,建立了陸皓東烈士墳場。這是一座衣冠冢,裡面埋葬了陸皓東生前穿過的一套衣服。墓前建有石牌坊,橫額上書“陸皓東烈士墳場”,為民國時中山縣縣長楊子毅題,慕上立有陸皓東塑像。該墓2008年11月18日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他是“青天白日旗”的設計者,被孫中山稱“為共和犧牲之第一人”

陸皓東烈士墳場

現在,每逢陸皓東的誕辰或忌日,總有後人到其墓園憑弔獻花。人們在緬懷他的同時,也從他的愛國主義和無私無畏的革命精神中得到鼓舞。

本文據歷史資料整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