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長征前親臨指揮的最後一次大捷

毛主席長征前親臨指揮的最後一次大捷

本文來源:福建日報,作者:石仲泉。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一、直下漳州是毛澤東在長征前統率紅軍親臨指揮的最後一次大捷

毛澤東自1927年秋收起義上井岡山後,就展現了其非凡的政治軍事天才,不斷取得革命鬥爭的勝利。但自下山轉戰贛南閩西、開闢中央蘇區以後,他的決策權力越來越受到限制。特別是1933年春臨時中央到達蘇區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指導思想不斷遭到以博古為代表的“左”傾錯誤指導思想的批判、排斥和打擊。毛處於逆境,精神受到極大壓抑。當然,他也有舒心之時。這主要是在1931年10月贛南會議前的一年間,他能決策拍板,才有第一、二、三次反“圍剿”戰爭的勝利。

如果說三次反“圍剿”戰爭的勝利是毛澤東的決策在沒有受到或較少受到干擾的情況下指揮戰爭取得的,那麼紅軍進漳也是他的決策沒有受到干擾,並親臨前線指揮取得的又一偉大勝利,但這也是他離開蘇區前,直接統率紅軍的最後一次勝利。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第一,毛澤東率東路軍轉向閩西進軍、直下漳州的動議,不僅得到周恩來的批准,而且得到周恩來的積極配合,留駐長汀,組織兵力,籌措給養,保障他率軍攻打漳州前線需要。攻克漳州的戰果雖然不能與三次反“圍剿”戰爭相比,但政治影響巨大。就此而言,這是毛澤東在中央蘇區指揮三次反“圍剿”戰爭後,親自統率紅軍打的第四次大勝仗。第二,毛澤東在回師贛南後不久,由於前方的周恩來等同後方主持蘇區中央局工作的負責人們,在作戰方針和對毛澤東的任用上不斷髮生爭論,結果在10月的寧都會議上毛澤東被免去紅一方面軍總政委職務。此後,他專事政府工作,沒有了軍權。這樣,紅軍進漳就成了毛澤東在中央蘇區統率紅軍親臨指揮的最後一次大捷。

二、攻打贛州之挫與攻克漳州之捷是毛澤東、周恩來雙星定位的歷史起點

紅軍進漳大捷的意義是多方面的。除了巨大的軍事政治影響外,更為重要的是廣大紅軍指戰員特別是高級領導幹部更加認識到毛澤東勝人一籌的軍事韜略。這裡要特別講講毛澤東直下漳州,對周恩來產生的巨大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影響了毛澤東、周恩來兩位偉人一生的合作關係。

黨的六大後,周恩來在很長一段時間主持中央日常事務,包括軍事工作,聯繫和指導“朱毛紅軍”。但他對紅四軍的最初指示,即1929年中央“二月來信”,提出讓朱、毛離開隊伍、部隊分散活動的建議,被毛澤東婉拒。周恩來也承認不妥。隨後,陳毅到上海向中央彙報後,帶回了主要根據周恩來多次談話精神起草的中央“九月來信”,對於毛澤東給予充分的支持和維護。以“九月來信”為基礎召開的古田會議,重新確立了毛澤東對紅四軍的領導。

周恩來與毛澤東的直接共事,是在1931年底到中央蘇區履職之後。他對於軍事工作的決策,發生了與1929年相似的情況,即第一次錯了,第二次正確。

第一次決策是沒聽毛澤東的意見攻打贛州。結果不出毛澤東所料,1.4萬紅軍攻打33天,城未攻下,傷亡竟達三千多人。最後還是急請毛澤東獻策,才解了紅三軍團被困之圍。這次失敗教育了周恩來。

第二次決策是贊同毛澤東直下漳州。紅軍從贛州撤圍後,毛澤東瞭解到閩西國民黨兵力薄弱,主張所率之軍改變行動方向,轉攻龍巖,直下漳州。周恩來贊同向閩西進軍。毛澤東率軍於4月10日攻下龍巖,10天后攻克漳州,戰果輝煌。攻克漳州之捷,使周對毛更加敬佩。自此以後,在中央蘇區兩種指導思想的衝突中,周始終未站在毛的對立面,並且盡其所能給予關愛、照顧和維護。

三、周恩來力主毛澤東在遵義會議進入中央領導核心

毛澤東在遵義會議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隨後成為黨和紅軍的實際領導核心。對此,起主要作用的,除王稼祥、張聞天外,就是周恩來。從某種意義上說,周起了決定性作用。一是他負責會議組織工作。二是他在會議上的主持和發言起了舉足輕重作用。三是他的“副報告”,主動承擔責任,請求免去軍事領導職務,並全力推舉毛澤東領導紅軍。四是遵義會議後,他與博古有一次長談,對於順利實現最高領導權力的交接起了決定性作用。那是在1935年2月初中央紅軍到達“雞鳴三省”那個村子進行的。周對博古敞開心扉說:南昌起義、廣州起義失敗,說明中國革命的源泉在農村,必須走農民戰爭道路。這以後,我就在考慮,我們黨必須找一個熟悉農村革命的人當領導,紅軍要取得勝利,必須找一個比我們更有軍事才能的人當統帥。我雖然長期做軍事工作,但有自知之明。你雖然有才華,但不懂軍事,很難領兵打仗。你和我都是做具體業務的人,不合適做領袖,當統帥。毛澤東熟悉農民,經過井岡山斗爭,總結出打游擊戰、運動戰的經驗,很適合駕馭目前的戰爭。他是一個很有智慧的帥才。當然,人無完人,但戰爭需要他率領紅軍打敗蔣介石,這是最重要的。我對他是到中央蘇區後,才瞭解到他打仗很有一手,每仗全勝,很是佩服。寧都會議後,毛離開軍隊,使中央紅軍失去了一個帥才,這就像一塊石頭壓在我心裡。紅軍不能沒有他。從紅軍長征開始,我就在想辦法讓他儘快回到軍事領導崗位上來。黎平會議上,他有理有據地駁倒了李德的錯誤主張,使我下了決心要儘快“去李換毛”。我深信,以他的才能,一定能率領中央紅軍走出困境。所以在遵義會議上我力主他進入政治局常委,參與軍事領導。你的講話不檢討軍事路線錯誤,招致很多人不滿,促使我不得不站出來檢討反“圍剿”失敗的領導責任,批評你的錯誤。會議發展到集中批評你,是因為大家憋了一肚子話要說,你應想開些。對毛澤東,你要看大處,希望你能和他同心同德,一切為了打敗蔣介石這個大局。周恩來這一席談話,使博古解開思想疙瘩,服從革命需要,順利實現交權,由張聞天負總責,擔任黨的一把手。

遵義會議後,之所以說毛澤東成為實際領導核心,也如周恩來說的:誰做“書記”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誰掌軍權,誰來領導打好仗,只有在戰爭中不斷得到軍隊擁護的人,才能真正成為黨的領袖。周恩來儘管在遵義會議上被確定為代表政治局行使最後決策權,但他不攬權,在最後決策時都尊重毛澤東的意見。此後長征擺脫困境、勝利到達陝北的一切重大決策,凸顯了毛澤東的領導核心作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