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耕以養身,讀以明道

中國近代史 曾國藩 中國歷史 明道 品讀曾國藩 2017-05-04
  • 1

人民日報曾推送過一篇文章,大概是講湖南的一個村子,30年來,1288戶人家出了21位全日制博士、數百位碩士。當真令人讚歎啊!(詳見二條轉載)這篇文章總結了三點“祕籍”:家風傳承、鄉賢文化、激勵政策。

兩年多前,央視也曾報道過浙江的一個村子,出過1名狀元,22名進士,100多位舉人,民國時有18個人進入黃埔……據統計,出過近300位官員,總結下來,基本上跟上面湖南那個村子差不多,耕讀文化一代代傳下來,功成名就然後有能力就反哺村裡,村子自身也有一定的激勵政策。

耕讀傳家是根本,只有這樣的家風才會產生積極向上的影響力,才會帶來正向的鄉賢文化和鼓勵耕讀的激勵政策。同樣,打造一套激勵耕讀的政策,倡導鄉賢文化,讓耕讀成為一種榮耀和信仰才能不斷反哺這種耕讀文化。

曾國藩:耕以養身,讀以明道

  • 2

什麼是耕讀?

“耕”是指從事農業勞動,耕田可以事稼穡,豐五穀,養家餬口,以立性命;“讀”即讀書,讀書可以知詩書,達禮義,修身養性,以立高德。耕是生存之本,讀是立身之本。古人說:只耕不讀,豬也;只讀不耕,蟲也。這話不用說多直白了,說得文雅點就是生存和生活,區別在於讀不讀書。

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聽說的故事大多是這樣:每一個成功家庭故事的背後,往往都有含辛茹苦的年邁父母和知書達理、勤奮向上的孩子,好多樸素的原因往往是最讓人心酸的。“再苦再累也要讓孩子讀下去”“只要孩子願意讀,砸鍋賣鐵也支持”……

成年以後,更容易明白這種心酸了。當別人家的孩子背起行囊,隨著父輩們們踏上北上南下的列車,去往一個個陌生的城市賺錢養家,自己卻拿著父母的血汗錢異地求學……或許他們不明白為什麼要讀書,讀書也可能改變不了什麼,但是他們卻願意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們換一種活法。

曾國藩:耕以養身,讀以明道

  • 3

大家對曾國藩不陌生,曾國藩從一個半耕半讀的家庭走出來,走到了京城,看到了更多的風景,走出了更輝煌的人生,更是將成就自己一生的東西都流傳下來。這就是曾家傳承下來的耕讀家風。

從古至今,治世之能臣、高人、一代天驕等都數不過來,但是大多數在齊家這塊都是平庸。就拿唐朝來說,一代天驕李世民,一堆兒子,真沒什麼可圈可點的……;房玄齡的兒子,房遺愛荒誕、不學無術……;杜如晦的兒子杜荷,跟房遺愛一樣,不堪大用,不守法度,跟著李承乾造反,失敗被殺;還有我們的神探狄仁傑家的狄景暉,官稍微做大了就不知道自己是誰了,激起眾怒,人們把當年為狄仁傑立的碑都砸掉了,這得多大恨啊,老子蓋房兒子拆牆啊!

數來數去,曾國藩在治家這方面簡直是中華第一能人了!

當然了,曾國藩的治家經驗也不是隨便就想出來的,也是經過了幾代的努力和積累,到了曾國藩這一代在高度上可以說達到了巔峰,後面幾代雖然沒做到曾國藩這種地步,但是卻涉及極廣:他的兒子紀澤詩文書畫俱佳,又自修英文,成為清末著名外交家;紀鴻研究古算學也取得了相當的成就;他的孫輩也出了曾廣鈞這樣的詩人;曾孫輩又出了曾昭掄、曾約農這樣的學者和教育家。這一切的成就,離不開他的耕讀家風。

曾國藩:耕以養身,讀以明道

  • 4

曾國藩在家書中,常常教導弟妹子侄要謹守耕讀文化的傳統。他經常強調勤、讀“家中兄弟子侄,總宜以勤敬二字為法。”“諸弟在家,總宜教子侄守勤敬。”“子侄除讀書外,教之掃屋,抹桌凳、收糞、鋤草,是極好之事,切不可以為有損架子而不為也。”在曾國藩看來,只有耕讀勤勉,才能使家庭更興旺。

光說自然是不行的,曾國藩通過自身的成長經驗,結合自己治學、修身的心得,總結了一套可以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用八個字概括。

八個字即:書(勤讀書)、蔬(種蔬菜)、魚(養魚)、豬(餵豬)、早(早起)、掃(打掃)、考(祭祀)、寶(善待人)。八個字包括四個面的內容:讀書、耕作、孝友、睦鄰。蔬、魚、豬、早、掃屬於“書耕”範圍,後人戲稱其為治家的“八寶飯”。一個家庭有了這個“八寶飯”,便擁有了一輩子享用不盡的財富。

  • 5

曾國藩出身農家,對耕讀有更真切的理解,耕以養身,讀以明道。這也是使得他能夠堅守儒家規範、為官勤政廉明、治家亦克己自律的根本原因,亦是曾氏後裔人才輩出、長盛不衰的重要因素。

  • 推薦閱讀

曾國藩:突遇變故時,你需要有顆強大的心

曾國藩:在明白中展開人生

曾國藩:今日始學道,則今日便是聖賢路上人

  • 微信號:品讀曾國藩(pinduzgf),修身、修心、治學、齊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