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汝昌在甲午戰爭慘敗後,自殺殉國,為何清政府堅決不安葬他

中國近代史 丁汝昌 中國歷史 日本 李鴻章 張生全精彩歷史 2018-12-01

丁汝昌是甲午戰爭中很有風骨的民族英雄。甲午戰爭失敗後,丁汝昌自殺殉國。可是他自殺後,清政府不光不讓他入土為安,還在其棺木上加了三道鐵鏈。這是怎麼回事呢?

丁汝昌在甲午戰爭慘敗後,自殺殉國,為何清政府堅決不安葬他

(丁汝昌畫像)

自兩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痛定思痛,決定開展自救行動,以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為首的幾位重臣,更是強烈呼籲開展洋務運動,與世界接軌。也就在這一時期,李鴻章看到列強均以海戰挑釁中國,他以長遠的眼光認為,此時正是三千年大變革時期。因此,他一再上疏懇請加強海防建設。最終,得到光緒和慈禧首肯後,由他牽頭,創建了北洋水師。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和環伺的列強對峙,必須強化武器裝備,並訓練出一支應戰上勇武有謀略的新式水軍。當然,這一切都需要錢,需要很多很多錢,這對清政府來說,無疑是一筆很大的開支。

有人做事,必然有人議論。當時清政府內部黨派爭鬥非常嚴重。其中光緒的老師翁同龢作為“帝黨”,因與李鴻章有私仇,於是,只要李鴻章有動作,他都要彈劾。不僅如此,還發動依附他的清流派集體彈劾,給李鴻章製造困難。

如此還不算,當時翁同龢為戶部尚書,負責管錢。李鴻章多次寫申請,想支錢添置軍艦。但翁同龢都以無錢為由拒絕了他。因此從光緒十四年起,北洋水師就再也沒有添置過軍艦。

丁汝昌在甲午戰爭慘敗後,自殺殉國,為何清政府堅決不安葬他

(李鴻章像)

也就在這個時候,丁汝昌投奔了李鴻章,並被李鴻章任命為水師提督,也就是統帥的職務。丁汝昌早先參加過太平軍,後來又投降湘軍。在李鴻章和曾國藩整合湘軍和淮軍,共同攻打太平天國時,丁汝昌被調到李鴻章的軍隊中。

丁汝昌作戰勇猛,受到了李鴻章的器重。

丁汝昌是個寡言少語的人,為人實在,對李鴻章更是言聽計從。因此李鴻章視他為心腹,這也是為何要把專業不對口的他,空降到北洋水師的原因。

丁汝昌深知自己的不足,到了北洋水師後,他不斷學習近代海戰知識。

1888年,丁汝昌奉命率鄧世昌、林泰曾等人赴英國,接收新購置的“超勇”、“揚威”巡洋艦。在回國的途中,他親自制定了航路圖,可見他已經是個頗為內行的水師指揮了。

除了自身的學習,丁汝昌還操練水師,在海防建設上給予了許多建議。比如1891年,他率艦隊到日本訪問,發現日本海軍正大肆擴張。敏感的他,意識到日本會對中國不利,於是歸國後請求清政府再添置軍艦,以增加水師實力,以防外患。遺憾的是,他的建議根本無人重視。

1894年7月25日,日本對中國不宣而戰,中日甲午戰爭爆發。

清政府在一片慌亂中,倉促應戰。

丁汝昌所率領的北洋水師從開戰初起,便一再收到前後矛盾的命令,一會要丁汝昌遠行尋找日本艦隊開戰,一會又要丁汝昌必須保護大沽、山海關、威海等地,不得遠離近海……

由於指揮不當,再加上各方面準備不足,導致和日本海軍開戰後,北洋水師節節敗退,損失極為慘重。

丁汝昌在甲午戰爭慘敗後,自殺殉國,為何清政府堅決不安葬他

(中日甲午戰爭)

見此,以翁同龢為首的清流黨,更是對丁汝昌橫加指責,說他“狡猾避敵”,要求撤換水師提督,並要求重懲接連戰敗的丁汝昌。幸得李鴻章極力為丁汝昌辯護,再加上無憑無據,光緒才以“暫免處分”讓丁汝昌繼續開戰。

隨後在黃海戰役中,丁汝昌被炮火擊中,但仍堅持在艙中指揮作戰,鼓舞士氣。此戰雖說北洋水師損失慘重,但由於頑強作戰,並未全敗。

不過,由於李鴻章想保實力,命令他們躲入威海港內,不得繼續開戰。因此,中國失去了黃海制海權。

1895年1月20日,攻佔旅順、大連等地的日軍在山東榮成登陸,準備奪取威海衛。

當時,日本艦隊司令官伊東佑亨給丁汝昌發了一封勸降信,並在信中分析了北洋水師不管是從武器裝備還是從現狀考慮,都是必敗無疑,勸他投降。

丁汝昌見信後,不為所動。還對家人說:“吾身已許國。”並且將勸降信轉交給了本鴻章,表示不管勝敗,必與之對戰到底的氣魄。

此後,日本海陸兩軍加緊與北洋水師的作戰。清朝戰地接連失陷,最後只剩下劉公島做為防守陣地。

丁汝昌數次向清政府請求支援,然而都沒有迴音。

面對日本軍隊的步步緊逼,丁汝昌率領北洋水師殘餘兵力,和日軍展開殊死搏鬥。戰爭延續了17天之久,最終因為彈盡糧絕,又無援軍支持,絕望的北洋水師選擇了苟且偷生,向日本投降。

當時,在威海勞務處提調牛昶昞等幾位高級將領的逼迫下,要求丁汝昌出面主持投降事宜。遭到了丁汝昌的反對,然而丁汝昌已無能為力,最終留下一封遺信給李鴻章,自盡身亡。

丁汝昌死後,朱昶昞等人借丁汝昌之名,和日本艦隊司令官伊東佑亨簽定了《威海降約》。自此,北洋水師覆滅。

丁汝昌在甲午戰爭慘敗後,自殺殉國,為何清政府堅決不安葬他

(袁世凱劇照)

​消息傳到了清政府,大家頓時炸開了鍋,紛紛指責丁汝昌,將戰敗的原因都推到了他的身上。不明真相的光緒也勃然大怒,下旨“籍沒家產,不許下葬”。

事隔15年後,也就是1910年,丁汝昌的舊友袁世凱,在查訪到甲午戰爭的真實情況後,極力為丁汝鳴冤叫屈。再加上此時的袁世凱在朝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幾乎是在他的逼迫下,清政府才承認當初確實錯怪了丁汝昌,並厚葬了丁汝昌。

還有一種說法,丁汝昌不但不被安葬,棺材上還纏著三道鐵鏈。不過,這不是清政府故意這樣乾的。據光緒十一年的《廬江縣誌》記載,這是當地人的一種風俗,其用意是起到“涼血”的作用。另外給棺材上銅箍也是他們當地的風俗,據說窮人以鐵箍之,而富人以銅箍之。

(參考史料:《龍旗飄揚的艦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