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林沁:放羊娃當上鐵帽子王,清王朝最後一位橫刀立馬的王公

僧格林沁:放羊娃當上鐵帽子王,清王朝最後一位橫刀立馬的王公

在瀋陽法庫西北20公里處,有一個四家子蒙古族自治鄉公主陵村。

蒼穹下,一座5米多高的青石蟠龍碑伶仃矗立;碑身下殘破的石似乎也已經習慣了這荒涼與寂寞。150年的風雨也許並不算是古老,碑上的刻字仍清晰可見:荷三朝之寵眷,經百戰之勳名……督師五省,侵寒耐暑;臨陣六年,奮爪士以同仇……這是清同治皇帝的聖旨。

清王朝最後一位橫刀立馬的王公——成吉思汗的第26代侄孫——僧格林沁親王,曾經葬於此地,如今唯石碑獨存。

1.放羊娃當上鐵帽子王

清時,今法庫縣巴虎山以北地域隸屬於科爾沁左翼王旗的世襲領地。公主陵一帶是科爾沁左翼王旗的王室家族墓地,僧格林沁作為科爾沁左翼後旗扎薩克多羅郡王,死後葬到這裡,也算是按章辦事。

僧格林沁生於嘉慶十六年,父親是科左後旗臺吉家族的四等臺吉。臺吉,據說是源於漢語皇太子、皇太弟的稱呼。僧格林沁雖擁有高人一等的臺吉身份,可到了他出生時家境已經沒落。因此,當時人都戲稱僧格林沁的父親為“雅瑪臺吉”,蒙古語意為給人放羊的臺吉。僧格林沁因家境貧寒,讀書不多,很小就跟隨父親到別人家放羊。

後來,僧格林沁的族伯、科左後旗第九任扎薩克多羅郡王索特納木多布齋因膝下無子,便選了儀表非凡的僧格林沁為嗣子,承襲科爾沁左翼後旗扎薩克多羅郡王爵。由於僧格林沁的養父娶了道光皇帝的姐姐,他便理所當然地成了皇親國戚。

道光五年,15歲的僧格林沁襲郡王爵位,奉命御前行走,賞戴三眼花翎。24歲時,被授予御前大臣、正白旗領侍衛內大臣,25歲時授鑲紅旗蒙古都統,成為統領一旗之士的年輕將領。

道光30年,40歲的僧格林沁奉命在京郊密雲縣剿匪,此戰,僧格林沁謀局佈陣,親冒箭矢,一舉剿滅悍匪,顯露出卓越的軍事才華。

咸豐即位,僧格林沁成為顧命十大臣之一。咸豐四年,僧格林沁因功被晉封為親王,並詔世襲罔替,就是鐵帽子王。咸豐七年,僧格林沁任欽差大臣。咸豐九年,僧格林沁指揮大沽口海戰,大敗英法聯軍。步入他一生中最輝煌的時刻。

2.僧格林沁亡我大清亡

僧格林沁護衛大清,可謂忠心耿耿。

咸豐三年8月,太平天國北伐軍攻入京畿重地。咸豐帝親自將清太祖努爾哈赤使用過的寶刀授予僧格林沁,命其率軍進剿。僧格林沁不負眾望,先是率軍在天津南一戰擊潰太平軍林風祥部,迫使其退守連鎮。次戰,又用計水淹七軍,生擒太平天國北伐軍統帥林風祥。因此豐功,咸豐五年2月,僧格林沁得封博多勒噶臺親王。此時,僧格林沁45歲。

這年6月,僧格林沁再次擊敗太平天國北伐軍餘部,俘獲太平軍又一名將李開芳。僧格林沁威名大振。

咸豐九年6月,在抗擊英法聯軍的大沽口保衛戰中,僧格林沁率軍勇敢出戰,擊沉英軍炮艇4艘,擊傷6艘,重傷英軍司令何伯。這是自1840年外強入侵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次勝利,為國家的獨立和尊嚴立下了功勳。咸豐十年9月,英法聯軍捲土重來。退守京畿八里橋的僧格林沁率所部1萬蒙古騎兵,與侵略者再次展開激戰。八里橋一戰,僧格林沁冒著槍林彈雨和忠勇的士兵一道拼死殺敵。但這一次,僧格林沁敗了,馬刀沒有拼過洋槍,北京淪陷,圓明園也被一把火焚燬。僧格林沁被革職。

1865年5月,被慈禧太后看好的僧格林沁再次奉詔出山,這一次的對手是河南山東一帶的農民義軍捻軍。僧格林沁率蒙古騎兵,為朝廷安危在山東橫衝直撞,反覆進剿,他想一鼓作氣消滅捻軍,甚至十幾天不離馬鞍,最後累得雙手連馬韁也拿不住,要用布帶拴住肩膀才能駕馭馬匹。久疲之師,終於落入機動作戰的捻軍伏擊圈中。5月18日,僧格林沁戰死,那年55歲。

僧格林沁一生輔佐了大清三朝皇帝,道光、咸豐、同治,堪為鷹獒之士。身為武將,其人忠勇剛烈,衝鋒陷陣,敢為人先。咸豐帝聽說他在戰場上勇冒矢石的事蹟後,特賜其“湍多羅巴圖魯”稱號,意為急流一樣不可阻擋的英雄。

僧格林沁身在清廷40年,膺親王之爵,食雙倍俸祿,多次挽狂瀾於危機之時,生前身後,倍極榮耀。就連他的兒子和孫子,也分別迎娶的是清室貴胄女子為妻室。作為從科爾沁草原上走出來的忠勇之士,他最終實現了為大清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慈禧太后曾說:“僧格林沁在,我大清國在;僧格林沁亡,我大清國亡。”47年後,清朝在風雨飄搖中終結。

3.僧王死的地方也叫落王座

賴文光率領的捻軍與僧格林沁對壘時,賴文光采取游擊戰和運動戰與清兵周旋。而所向披靡的僧格林沁終於犯了輕敵冒進的錯誤。在山東前線,僧格林沁以輕騎追擊,日行300裡。當時有人向曾國藩彙報軍情,曾國藩驚曰:“輕騎追擊為用兵大忌,僧王險矣。”果然,不久前線就傳來噩耗,僧格林沁陣亡。曾國藩立即派左宗棠領一萬兵去戰場救援。

左宗棠剛走到半路,見有人騎一匹快馬背馱一個大包飛奔到面前翻身下馬。左宗棠一看,來人是僧格林沁的馬僮王世珍。左宗棠急忙問僧王的情況,王世珍哭著說出了僧僧格林沁戰死沙場的前後經過。

當左宗棠讓王世珍帶路趕到戰場時,只見一片慘狀,屍橫遍地,好不容易在亂叢中找到僧格林沁的屍體,草草地裝殮在棺內。左宗棠派人仔細打聽後得知,僧格林沁遇難的地方叫張家樓子,此地另外還有個名字叫落王座。

從亂軍中逃命出來的貼身馬僮王世珍把僧格林沁唯一的遺物,一頂珊瑚紅頂帽帶回北京的僧王府,結果被僧格林沁的兒子大罵一頓:“王爺死得起,你死不起,給我滾開,不接!”連送三次,都遭到拒絕。最後,王世珍被派到昌圖任職養老,一直活到民國初期。當地人都叫他“王五老爺”。張作霖的結拜兄弟“吳大舌頭”吳俊升,就是他收養的義子……

4.陵墓被毀 僧格林沁不是黃金頭

關於僧格林沁之死,民間一直流傳著一種說法:僧王遇難後,被捻軍割去頭顱,身首異處,屬下只搶回一具無頭的身子。安葬時,清廷特選派工匠,打造了一隻黃金頭顱安上。

1948年夏,已安臥巴虎山下83年的僧格林沁墓,被當地農民拆毀。人們打開地宮,掀開棺槨,死去近百年的僧格林沁靜靜地仰臥其中,屍體尚未腐爛,身著親王朝服,身首俱全。哪裡有什麼黃金頭?僧格林沁屍身裸露後,隨風而朽。

陵園附近的村民說,僧格林沁陵墓被毀時,珠寶玉器成籮筐地往外搬。其中有一隻九龍杯尤其顯眼,裝滿酒時,杯中會出現九條遊動的金龍,引頸奮爪,狀若活物,此杯後來不知所蹤。有當地老人介紹,從墓穴裡翻出好多的綢緞,後來都做扭秧歌的帶子,用了好些年。現在,僧陵只有又重又大的“聖旨碑”未被砸毀,成為墓園的唯一遺蹟。

僧格林沁王陵佔地約70畝,位於公主陵村東一處朝陽的山坡上,當地人稱馬鞍山,系巴虎山餘脈。據史書記載,僧王陵園建築極具工巧,氣勢恢弘,分為內牆、外牆,前殿、後殿,幾進院落;牆裡牆外,松柏參天。沿山坡而上約百米,起有三個寶頂,為僧格林沁及其妻妾穴居所在。陵前有碑樓,樓內青石鋪地,內中端坐一碩大贔屓,身上馱的便是同治帝所題的青石蟠龍碑。僧格林沁下葬時,同治皇帝載淳不過10歲,能否親提碑文只有天知道。

如今,僧格林沁陵所居之地,片瓦無存,成了一片玉米地。只遺留下一塊聖旨碑孤零零地立著。歷史開了一個玩笑,不僅僧格林沁的墓地被毀,他的兒子、孫子死後的安身之所也同期被搗毀。僧王3代,生前榮華至極,死後寸骨無存。悲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