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提及“原子彈”“核武器”等字眼的時候,我們總是覺得格外神祕且高深莫測。如果今天筆者就帶著大家走進中國核工業的神祕禁區一探究竟,是不是有點小激動呢?睜大眼睛,屏住呼吸,跟著我一起走進海北州西海鎮的“原子城”去看看吧。青海省海北州的西海鎮,是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實驗和生產基地,在這塊鮮為人知的神祕禁區,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孕育而生,因此,這裡也被稱為“原子城”。(文丨朱七七 圖丨劉永明 田藝菲)

國營221廠,有故事

探祕中國核工業神祕禁區

爆轟基地 攝影:北寒

“原子城”的前身就是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原國營二二一廠,這其中有什麼故事呢?

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國的最高決策者們提出,中國不能沒有原子彈,就這樣,中國踏上了研製原子彈的艱苦旅程。

首先是選址。經過再三選址,最後選定了——青海省海晏縣的金銀灘,對外稱二二一廠,這裡便成了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

在金銀灘這片1170平方公里的茫茫草原上,國營二二一廠基地的建設者們,發揚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自強不息、無私奉獻的創業精神,頭頂藍天,腳踏草原,創建了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基地傾注了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鄧稼先、王淦昌、郭永懷等新中國第一代科學家的心血,凝聚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力協同、無私奉獻;樹立了艱苦奮鬥、奮發圖強、團結拼搏、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1964年10月16日,實驗成功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在這裡誕生了。

探祕中國核工業神祕禁區

原子城博物館 攝影:北寒

根據國家戰略部署的調整,1987年6月,國務院、中央軍委作出了撤消國營二二一廠的決定。至此,國營二二一廠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緩緩地落下了莊嚴而神祕的帷幕。1995年,中國政府向全世界宣佈: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已全面退役。2005年,退役後的二二一廠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由此,這個祕而不宣的地方一步步揭開其神祕的面紗,向世人展開了其真實的面容。

原子城紀念館,鎮館之寶會說話

要想詳細地瞭解那段神祕的核工業時期,那一定得到原子城紀念館看一看,它一定會為你撥開層層迷霧,愈加了解那段崢嶸歲月。

原子城紀念館為乳白色半掩體結構,整個建築莊嚴肅穆,置身其中,使人不由得想起了那段特殊的歲月。紀念館入口的門楣上,鑲嵌著三塊巨大的青黑色石雕。石雕的中間是一個核裂變的圖案,周圍裝飾著八卦、太極圖等中國傳統圖案。這樣的設計體現了中國人民謀求和諧,嚮往和平的美好意願。

石雕的兩側還鑲嵌著兩塊刻有和平鴿和金銀灘草原風光的小型石雕。兩幅石雕作品,與主題石雕交相輝映,突出表現了中國人們“謀求和諧 嚮往和平”這一永恆的主題。

紀念館正前方是一座可容納數百人的廣場,廣場左側聳立著一座鐵製的和平紀念碑,象徵著中國人民對和平不懈追求的決心。

探祕中國核工業神祕禁區

紀念館共分兩層,二樓是一個臨時展館,能隨時舉辦各種展覽。一樓的5個展廳集中展示了二二一廠走過的風雨歷程以及兩彈元勳們和二二一廠的科技人員、工作人員艱苦創業的精神風範。紀念館前的廣場上,有一座最醒目的標誌——主題雕塑《聚》。它豎立於入口東側,以鮮明的主題形象,表現出原子城的歷史。

如果紀念館有啥的鎮館之寶,那當屬——東風導彈。

如果把原子彈比作是車裡的乘客,那麼導彈就是那輛車。人們知道,1945年美國投擲在日本廣島和長崎的那兩枚原子彈,全部是依靠飛機運輸的。這種傳統的運輸方式,顯然已經不適應戰爭的需要了,導彈成為了現代部隊最常見的裝備武器。

探祕中國核工業神祕禁區

海北地下指揮中心 攝影:北寒

1970年1月31日,中國成功發射了第一枚自行設計的遠程地地導彈。入駐原子城紀念館的東風二號導彈不僅是那段歷史的見證,更因為這枚導彈曾經在1966年10月27日在我國本土完成了帶核空中爆炸試驗而成為了共和國核工業發展史的見證。

紀念館的另外一件鎮館之寶,看似十分平凡,但愈加偉大,它是一封信。

二二一廠退役後,廠址的命運牽動著許多曾經在二二一廠工作過的老同志的心。2002年,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之父朱光亞同志致電中央有關部門,希望有關部門能成立原子城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以達到傳承“兩彈一星”精神,激勵後人,教育後人的目的。在這封信中,朱光亞還根據自己的理解,總結了兩彈爆炸成功的原因和經驗,以及自己所理解的“兩彈一星”精神。

這封信引起了中央和青海省有關領導的高度重視,有關領導相繼在信上作出批示。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委州政府的爭取下,這封信的複印件在紀念館展出,字裡行間流露出老一輩科學家那顆拳拳報國之心,讀之令觀者動容。

在原子城紀念館第三展廳,是以1:1的比例復原了二二一廠一分廠和二分廠的部分生產車間,在一分廠的復原車間裡擺放著一臺球面機床。這臺機床是由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捐贈的,它很可能進行過第一顆原子彈的加工製作。球面機床被擦拭得一塵不染,甚至搖把上的鍍鎳也光可鑑人,平整的床面上見不到一塊鏽跡,足可見當時的工人對這臺機床的愛惜。

球面機床在當年是加工原子彈彈頭的,在原子彈的加工工序中十分重要,能把這臺機床“請”來,也為紀念館錦上添花不少。

紀念館裡的寶貝還有很多,它們在等待著你親自去探索,親眼去觀察,只有那樣,才能最大程度地震撼你的心靈。

探祕中國核工業神祕禁區

原子城博物館 攝影:北寒

中國首個核武研製基地的地下指揮中心大揭祕

隱藏在海北州郵電局建築地下的“二二一基地地下指揮中心”,是“原子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二二一基地的一顆救急心臟。在核武器研製期間,這個地下指揮中心承擔著整個基地最重要的通信聯絡保障和指揮職能。如今二二一地下指揮中心已經正式解密並對外開放,成為我國唯一開放參觀的核武器地下指揮中心,人們可以零距離地參觀這個曾經充滿神祕色彩的地方,親身體驗兩彈工程指揮者們在地下掩體內工作生活的場景。

地下指揮中心是一個以通信支撐和保障為基礎的地下掩體,距地表以下9.3米處,用純鋼筋混凝土澆築而成。工程隱蔽、堅固、保密性強,有較強的防禦性,可保證地面設施受到攻擊時,仍能在掩體內坐陣指揮。拾級而下,大約下三層樓的高度,經過一處崗哨後,一道厚重的鐵門出現在眼前,這就是指揮中心的地下入口處了。而剛剛通過的這扇鐵門重達三噸半,厚度達二三十釐米,防爆、防輻射。門的鋼板非常厚,一般槍彈是打不透的,關上門毒氣也進不來,確保地下指揮中心的安全。

進入地下指揮中心,它是由載波室、配線室、通風室、指揮室、發電機房、配電室、人工交換室和電報室八個部分組成。看到這些東西,似乎可以想象昔日前輩們在這裡忙碌的身影和充滿信心的達觀精神。

探祕中國核工業神祕禁區

原子城博物館 攝影:北寒

走進爆轟試驗場

一項偉大成果的產生,都離不開指揮得當、努力科研,當然還需要試驗。核工業也是如此,所以爆轟試驗場不可或缺。現在看到的這個爆轟試驗場,又稱“靶場”,位於二二一廠甲區西北部,東西寬約10公里、南北長約3.4公里的坡地草原上,是1995年5月11日才開始對外開放的。

探祕中國核工業神祕禁區

攝影:田藝菲 金銀灘草原爆轟試驗場遺址

爆轟試驗場是專門用於爆轟試驗的場所,由於試驗的目的和規模不同,試驗場由6個整體澆築的鋼筋混泥土機械室、炸藥或武器存放室、觀測室、鋼板試驗牆、土質防護坡、砂坑等構築物組成的試驗工號以及1個天然臨時試驗靶場、2個試驗廢物掩埋坑等三部分構成。分別進行爆轟衝擊波試驗、核武器試驗、常規武器試驗。1964年6月20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1:1冷爆試驗就在這裡的656工號成功進行;當年10月16日下午3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上空爆炸成功,中國第一次將原子核裂變的巨大火球和蘑菇雲升上了戈壁荒漠。

爆轟試驗場的三個展廳,通過實物、蠟像、模型、圖片、影像等,生動展現了當時進行各項爆轟試驗的工作場景。別看這只是一座低矮的混泥土建築,它可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試驗場附近,海北藏族自治州於2008年10月新建了一堵浮雕牆——《民族的脊樑 國家的驕傲》,正中是原子彈爆炸時升騰起的蘑菇雲,兩邊鐫刻著為中國核武器事業立下赫赫功勳的10位人物:錢三強、王淦昌、鄧稼先、陳能寬、彭桓武、周光召、朱光亞、郭永懷、程開甲、于敏。

當你走進西海鎮,你也許會發現它太平凡了,也許這平凡的後面就有一段傳奇的故事,就在這一件件平凡設施的後面,都有一個神祕光環,每一座建築都有一段光輝的歷史,每一位建設者都會講一段動人的故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