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從“功勳礦山”到“兩彈一星”,可可托海見證新中國70年榮光。

可可托海不是海,不瞭解它的人甚至分不清它跟“可可西里”。其實,這塊曾在地圖上沒有標註的土地,一度承擔著向“兩彈一星”工程提供重要稀有金屬原料的重大使命。當地人說,這裡是共和國70年奮鬥的縮影。如今,北疆壯美的自然風光讓這塊已經封礦的寶地重煥青春,可可托海華麗轉身成為新疆重要的特色工業旅遊、紅色旅遊及教育基地。7月初,《環球時報》記者來到這塊“激情燃燒”的土地,走進曾撐起民族脊樑的礦山,觸摸可可托海曾經的榮光。

“功勳礦山”為國還債

可可托海位於新疆阿勒泰地區富蘊縣東北方30公里處,從中國地圖上看,這裡正處於“雄雞的尾巴尖兒”。據統計,在世界上已知的140多種礦產中,富蘊縣就擁有92種,白雲母、鈹資源儲量居全國首位,鉀長石、鎳、銫、鉑族等10種資源儲量居全國前十,是全疆礦產資源最豐富的縣市之一。我國唯一一條匯入北冰洋的河流——額爾齊斯河從可可托海穿過,為這塊“堅硬”的土地增添了些許靈動。

《環球時報》記者來到可可托海的“精華”——被稱為“中華聚寶盆”的“三號礦脈”時正值中午,刺眼的陽光毫無保留地傾灑在這個長520米、寬430米、深236米的大坑中,它就像一個足球場,一條環狀運礦車道從底部旋轉而上。“有人叫它‘三號礦坑’,這其實是錯誤的”,自稱“礦三代”的可可托海國家礦山公園景區運營部經理譚勝利說,“這裡其實是一個礦脈,範圍包括整座山!”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從“功勳礦山”到“兩彈一星”,可可托海見證新中國70年榮光。

可可托海不是海,不瞭解它的人甚至分不清它跟“可可西里”。其實,這塊曾在地圖上沒有標註的土地,一度承擔著向“兩彈一星”工程提供重要稀有金屬原料的重大使命。當地人說,這裡是共和國70年奮鬥的縮影。如今,北疆壯美的自然風光讓這塊已經封礦的寶地重煥青春,可可托海華麗轉身成為新疆重要的特色工業旅遊、紅色旅遊及教育基地。7月初,《環球時報》記者來到這塊“激情燃燒”的土地,走進曾撐起民族脊樑的礦山,觸摸可可托海曾經的榮光。

“功勳礦山”為國還債

可可托海位於新疆阿勒泰地區富蘊縣東北方30公里處,從中國地圖上看,這裡正處於“雄雞的尾巴尖兒”。據統計,在世界上已知的140多種礦產中,富蘊縣就擁有92種,白雲母、鈹資源儲量居全國首位,鉀長石、鎳、銫、鉑族等10種資源儲量居全國前十,是全疆礦產資源最豐富的縣市之一。我國唯一一條匯入北冰洋的河流——額爾齊斯河從可可托海穿過,為這塊“堅硬”的土地增添了些許靈動。

《環球時報》記者來到可可托海的“精華”——被稱為“中華聚寶盆”的“三號礦脈”時正值中午,刺眼的陽光毫無保留地傾灑在這個長520米、寬430米、深236米的大坑中,它就像一個足球場,一條環狀運礦車道從底部旋轉而上。“有人叫它‘三號礦坑’,這其實是錯誤的”,自稱“礦三代”的可可托海國家礦山公園景區運營部經理譚勝利說,“這裡其實是一個礦脈,範圍包括整座山!”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巨大的可可托海“三號礦脈”礦坑。範凌志 攝

“三號礦脈”被譽為“天然地質博物館”,蘊藏84種礦物元素,幾乎涵蓋全部有色、稀有金屬的80%以上,甚至門捷列夫的化學元素週期表上原本沒有的7種稀有元素,都是在這裡發現並填補上去的,以金屬鈹為例,它是原子能、航天、導彈及冶金工業中不可缺少的材料。

在從富蘊縣通往可可托海的公路旁,巨大的“功勳礦山”字樣格外蒼勁有力。在這裡遇到的每一個人,幾乎都會跟記者提起一段塵封往事:上世紀60年代,該礦區為國家償還了47%來自蘇聯的外債!

“新中國最早的中外合營企業在哪裡?”在可可托海地質陳列館,可可托海幹部學院培訓部主任付靜用這個問題來考記者。陳列館的講解文案顯示,1950年3月,處於蜜月期的中蘇兩國在莫斯科簽訂創辦中蘇有色及稀有金屬股份公司的協議。“可可托海特殊的礦山,促成誕生咱們國家最早的中外合資企業。”付靜說。

1955年,我國收回可可托海礦區全部企業的經營權。1960年,由於中蘇交惡,中國決定加速償還欠蘇債務,可可托海礦區展開了“保出口大會戰”。記者在陳列館看到的一幅老照片很能代表當時的工作狀態:兩名工人盡力將裝滿礦石的手推車推上一個小坡,旁邊的雪地裡擺放著一幅毛主席像。譚勝利說,那個年代沒有加班費,也沒有升職激勵,每天獎評時就給工作出色者一面紅旗,這面紅旗能讓所有建設者願意獻出一切。“比如裝礦車時,駕駛員是要下車的,因為礦石太重太多,稍有不慎就會把駕駛室壓塌,但有駕駛員為了快一點,甘願冒著生命危險不下車。一句話,大家想讓祖國強大起來的心願太強烈了。”

“到1962年為止,我們向蘇聯供應的糧油和其他食品價值21億新盧布……在同時期內,我們向蘇聯供應的礦產品和五金價值14億盧布,其中重要的有:鋰砂10萬噸,鈹砂3萬4000噸……鉭鈮砂39噸……這些礦產品中,有許多是發展尖端科學、製造火箭和核武器必不可少的原料。”這是《中共中央一九六四年二月二十九日給蘇共中央的信》中的記述,而上述鋰砂、鉭鈮砂的全部以及鈹砂的大部分產自可可托海“三號礦脈”。

“兩個饃饃,一碗糊糊”

與“兩彈一星”

除了償還外債,可可托海也為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和“兩彈一星”成功發射做出不可替代的貢獻。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鈹,1967年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鋰,1970年第一顆人造衛星所使用的銫,1971年第一艘核潛艇聯合試驗所使用的鉭鈮,均出自這裡。

“我參加工作時只有15歲,記得那時天冷得很,雪下到齊腰,流出的鼻涕立刻凍在衣服上。”今年80歲的艾達爾汗·恰勒哈爾拜兩手比劃著,好像回到了幾十年前:“我在外邊撿礦石、開挖土機,這不算苦,在礦洞裡的工人才是最功勳的,很多人得了矽肺,有的人開刀把肺拿出來,肺都能立起來。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從“功勳礦山”到“兩彈一星”,可可托海見證新中國70年榮光。

可可托海不是海,不瞭解它的人甚至分不清它跟“可可西里”。其實,這塊曾在地圖上沒有標註的土地,一度承擔著向“兩彈一星”工程提供重要稀有金屬原料的重大使命。當地人說,這裡是共和國70年奮鬥的縮影。如今,北疆壯美的自然風光讓這塊已經封礦的寶地重煥青春,可可托海華麗轉身成為新疆重要的特色工業旅遊、紅色旅遊及教育基地。7月初,《環球時報》記者來到這塊“激情燃燒”的土地,走進曾撐起民族脊樑的礦山,觸摸可可托海曾經的榮光。

“功勳礦山”為國還債

可可托海位於新疆阿勒泰地區富蘊縣東北方30公里處,從中國地圖上看,這裡正處於“雄雞的尾巴尖兒”。據統計,在世界上已知的140多種礦產中,富蘊縣就擁有92種,白雲母、鈹資源儲量居全國首位,鉀長石、鎳、銫、鉑族等10種資源儲量居全國前十,是全疆礦產資源最豐富的縣市之一。我國唯一一條匯入北冰洋的河流——額爾齊斯河從可可托海穿過,為這塊“堅硬”的土地增添了些許靈動。

《環球時報》記者來到可可托海的“精華”——被稱為“中華聚寶盆”的“三號礦脈”時正值中午,刺眼的陽光毫無保留地傾灑在這個長520米、寬430米、深236米的大坑中,它就像一個足球場,一條環狀運礦車道從底部旋轉而上。“有人叫它‘三號礦坑’,這其實是錯誤的”,自稱“礦三代”的可可托海國家礦山公園景區運營部經理譚勝利說,“這裡其實是一個礦脈,範圍包括整座山!”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巨大的可可托海“三號礦脈”礦坑。範凌志 攝

“三號礦脈”被譽為“天然地質博物館”,蘊藏84種礦物元素,幾乎涵蓋全部有色、稀有金屬的80%以上,甚至門捷列夫的化學元素週期表上原本沒有的7種稀有元素,都是在這裡發現並填補上去的,以金屬鈹為例,它是原子能、航天、導彈及冶金工業中不可缺少的材料。

在從富蘊縣通往可可托海的公路旁,巨大的“功勳礦山”字樣格外蒼勁有力。在這裡遇到的每一個人,幾乎都會跟記者提起一段塵封往事:上世紀60年代,該礦區為國家償還了47%來自蘇聯的外債!

“新中國最早的中外合營企業在哪裡?”在可可托海地質陳列館,可可托海幹部學院培訓部主任付靜用這個問題來考記者。陳列館的講解文案顯示,1950年3月,處於蜜月期的中蘇兩國在莫斯科簽訂創辦中蘇有色及稀有金屬股份公司的協議。“可可托海特殊的礦山,促成誕生咱們國家最早的中外合資企業。”付靜說。

1955年,我國收回可可托海礦區全部企業的經營權。1960年,由於中蘇交惡,中國決定加速償還欠蘇債務,可可托海礦區展開了“保出口大會戰”。記者在陳列館看到的一幅老照片很能代表當時的工作狀態:兩名工人盡力將裝滿礦石的手推車推上一個小坡,旁邊的雪地裡擺放著一幅毛主席像。譚勝利說,那個年代沒有加班費,也沒有升職激勵,每天獎評時就給工作出色者一面紅旗,這面紅旗能讓所有建設者願意獻出一切。“比如裝礦車時,駕駛員是要下車的,因為礦石太重太多,稍有不慎就會把駕駛室壓塌,但有駕駛員為了快一點,甘願冒著生命危險不下車。一句話,大家想讓祖國強大起來的心願太強烈了。”

“到1962年為止,我們向蘇聯供應的糧油和其他食品價值21億新盧布……在同時期內,我們向蘇聯供應的礦產品和五金價值14億盧布,其中重要的有:鋰砂10萬噸,鈹砂3萬4000噸……鉭鈮砂39噸……這些礦產品中,有許多是發展尖端科學、製造火箭和核武器必不可少的原料。”這是《中共中央一九六四年二月二十九日給蘇共中央的信》中的記述,而上述鋰砂、鉭鈮砂的全部以及鈹砂的大部分產自可可托海“三號礦脈”。

“兩個饃饃,一碗糊糊”

與“兩彈一星”

除了償還外債,可可托海也為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和“兩彈一星”成功發射做出不可替代的貢獻。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鈹,1967年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鋰,1970年第一顆人造衛星所使用的銫,1971年第一艘核潛艇聯合試驗所使用的鉭鈮,均出自這裡。

“我參加工作時只有15歲,記得那時天冷得很,雪下到齊腰,流出的鼻涕立刻凍在衣服上。”今年80歲的艾達爾汗·恰勒哈爾拜兩手比劃著,好像回到了幾十年前:“我在外邊撿礦石、開挖土機,這不算苦,在礦洞裡的工人才是最功勳的,很多人得了矽肺,有的人開刀把肺拿出來,肺都能立起來。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80歲的老礦工艾達爾汗·恰勒哈爾拜給記者看他收集的奇形怪狀的石塊兒。範凌志 攝

為儘可能體驗當時礦工的工作環境,記者進入了“三號礦脈”南500米處的阿依果孜礦洞。冷、暗、潮是記者的第一印象,外邊30多攝氏度,洞內卻接近零度,極度寒冷讓沒有提前準備的記者真切感受到當時的艱苦。阿依果孜礦洞長約800米,洞內有許多交叉、相通的通道,猶如地下迷宮。最令記者難忘的是,無論是洞壁還是腳底,隨處可見從岩石中裸露的礦石,在幽暗處閃閃發光,彷彿訴說著礦區的輝煌過往。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從“功勳礦山”到“兩彈一星”,可可托海見證新中國70年榮光。

可可托海不是海,不瞭解它的人甚至分不清它跟“可可西里”。其實,這塊曾在地圖上沒有標註的土地,一度承擔著向“兩彈一星”工程提供重要稀有金屬原料的重大使命。當地人說,這裡是共和國70年奮鬥的縮影。如今,北疆壯美的自然風光讓這塊已經封礦的寶地重煥青春,可可托海華麗轉身成為新疆重要的特色工業旅遊、紅色旅遊及教育基地。7月初,《環球時報》記者來到這塊“激情燃燒”的土地,走進曾撐起民族脊樑的礦山,觸摸可可托海曾經的榮光。

“功勳礦山”為國還債

可可托海位於新疆阿勒泰地區富蘊縣東北方30公里處,從中國地圖上看,這裡正處於“雄雞的尾巴尖兒”。據統計,在世界上已知的140多種礦產中,富蘊縣就擁有92種,白雲母、鈹資源儲量居全國首位,鉀長石、鎳、銫、鉑族等10種資源儲量居全國前十,是全疆礦產資源最豐富的縣市之一。我國唯一一條匯入北冰洋的河流——額爾齊斯河從可可托海穿過,為這塊“堅硬”的土地增添了些許靈動。

《環球時報》記者來到可可托海的“精華”——被稱為“中華聚寶盆”的“三號礦脈”時正值中午,刺眼的陽光毫無保留地傾灑在這個長520米、寬430米、深236米的大坑中,它就像一個足球場,一條環狀運礦車道從底部旋轉而上。“有人叫它‘三號礦坑’,這其實是錯誤的”,自稱“礦三代”的可可托海國家礦山公園景區運營部經理譚勝利說,“這裡其實是一個礦脈,範圍包括整座山!”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巨大的可可托海“三號礦脈”礦坑。範凌志 攝

“三號礦脈”被譽為“天然地質博物館”,蘊藏84種礦物元素,幾乎涵蓋全部有色、稀有金屬的80%以上,甚至門捷列夫的化學元素週期表上原本沒有的7種稀有元素,都是在這裡發現並填補上去的,以金屬鈹為例,它是原子能、航天、導彈及冶金工業中不可缺少的材料。

在從富蘊縣通往可可托海的公路旁,巨大的“功勳礦山”字樣格外蒼勁有力。在這裡遇到的每一個人,幾乎都會跟記者提起一段塵封往事:上世紀60年代,該礦區為國家償還了47%來自蘇聯的外債!

“新中國最早的中外合營企業在哪裡?”在可可托海地質陳列館,可可托海幹部學院培訓部主任付靜用這個問題來考記者。陳列館的講解文案顯示,1950年3月,處於蜜月期的中蘇兩國在莫斯科簽訂創辦中蘇有色及稀有金屬股份公司的協議。“可可托海特殊的礦山,促成誕生咱們國家最早的中外合資企業。”付靜說。

1955年,我國收回可可托海礦區全部企業的經營權。1960年,由於中蘇交惡,中國決定加速償還欠蘇債務,可可托海礦區展開了“保出口大會戰”。記者在陳列館看到的一幅老照片很能代表當時的工作狀態:兩名工人盡力將裝滿礦石的手推車推上一個小坡,旁邊的雪地裡擺放著一幅毛主席像。譚勝利說,那個年代沒有加班費,也沒有升職激勵,每天獎評時就給工作出色者一面紅旗,這面紅旗能讓所有建設者願意獻出一切。“比如裝礦車時,駕駛員是要下車的,因為礦石太重太多,稍有不慎就會把駕駛室壓塌,但有駕駛員為了快一點,甘願冒著生命危險不下車。一句話,大家想讓祖國強大起來的心願太強烈了。”

“到1962年為止,我們向蘇聯供應的糧油和其他食品價值21億新盧布……在同時期內,我們向蘇聯供應的礦產品和五金價值14億盧布,其中重要的有:鋰砂10萬噸,鈹砂3萬4000噸……鉭鈮砂39噸……這些礦產品中,有許多是發展尖端科學、製造火箭和核武器必不可少的原料。”這是《中共中央一九六四年二月二十九日給蘇共中央的信》中的記述,而上述鋰砂、鉭鈮砂的全部以及鈹砂的大部分產自可可托海“三號礦脈”。

“兩個饃饃,一碗糊糊”

與“兩彈一星”

除了償還外債,可可托海也為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和“兩彈一星”成功發射做出不可替代的貢獻。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鈹,1967年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鋰,1970年第一顆人造衛星所使用的銫,1971年第一艘核潛艇聯合試驗所使用的鉭鈮,均出自這裡。

“我參加工作時只有15歲,記得那時天冷得很,雪下到齊腰,流出的鼻涕立刻凍在衣服上。”今年80歲的艾達爾汗·恰勒哈爾拜兩手比劃著,好像回到了幾十年前:“我在外邊撿礦石、開挖土機,這不算苦,在礦洞裡的工人才是最功勳的,很多人得了矽肺,有的人開刀把肺拿出來,肺都能立起來。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80歲的老礦工艾達爾汗·恰勒哈爾拜給記者看他收集的奇形怪狀的石塊兒。範凌志 攝

為儘可能體驗當時礦工的工作環境,記者進入了“三號礦脈”南500米處的阿依果孜礦洞。冷、暗、潮是記者的第一印象,外邊30多攝氏度,洞內卻接近零度,極度寒冷讓沒有提前準備的記者真切感受到當時的艱苦。阿依果孜礦洞長約800米,洞內有許多交叉、相通的通道,猶如地下迷宮。最令記者難忘的是,無論是洞壁還是腳底,隨處可見從岩石中裸露的礦石,在幽暗處閃閃發光,彷彿訴說著礦區的輝煌過往。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阿依果孜礦洞洞口。範凌志 攝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從“功勳礦山”到“兩彈一星”,可可托海見證新中國70年榮光。

可可托海不是海,不瞭解它的人甚至分不清它跟“可可西里”。其實,這塊曾在地圖上沒有標註的土地,一度承擔著向“兩彈一星”工程提供重要稀有金屬原料的重大使命。當地人說,這裡是共和國70年奮鬥的縮影。如今,北疆壯美的自然風光讓這塊已經封礦的寶地重煥青春,可可托海華麗轉身成為新疆重要的特色工業旅遊、紅色旅遊及教育基地。7月初,《環球時報》記者來到這塊“激情燃燒”的土地,走進曾撐起民族脊樑的礦山,觸摸可可托海曾經的榮光。

“功勳礦山”為國還債

可可托海位於新疆阿勒泰地區富蘊縣東北方30公里處,從中國地圖上看,這裡正處於“雄雞的尾巴尖兒”。據統計,在世界上已知的140多種礦產中,富蘊縣就擁有92種,白雲母、鈹資源儲量居全國首位,鉀長石、鎳、銫、鉑族等10種資源儲量居全國前十,是全疆礦產資源最豐富的縣市之一。我國唯一一條匯入北冰洋的河流——額爾齊斯河從可可托海穿過,為這塊“堅硬”的土地增添了些許靈動。

《環球時報》記者來到可可托海的“精華”——被稱為“中華聚寶盆”的“三號礦脈”時正值中午,刺眼的陽光毫無保留地傾灑在這個長520米、寬430米、深236米的大坑中,它就像一個足球場,一條環狀運礦車道從底部旋轉而上。“有人叫它‘三號礦坑’,這其實是錯誤的”,自稱“礦三代”的可可托海國家礦山公園景區運營部經理譚勝利說,“這裡其實是一個礦脈,範圍包括整座山!”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巨大的可可托海“三號礦脈”礦坑。範凌志 攝

“三號礦脈”被譽為“天然地質博物館”,蘊藏84種礦物元素,幾乎涵蓋全部有色、稀有金屬的80%以上,甚至門捷列夫的化學元素週期表上原本沒有的7種稀有元素,都是在這裡發現並填補上去的,以金屬鈹為例,它是原子能、航天、導彈及冶金工業中不可缺少的材料。

在從富蘊縣通往可可托海的公路旁,巨大的“功勳礦山”字樣格外蒼勁有力。在這裡遇到的每一個人,幾乎都會跟記者提起一段塵封往事:上世紀60年代,該礦區為國家償還了47%來自蘇聯的外債!

“新中國最早的中外合營企業在哪裡?”在可可托海地質陳列館,可可托海幹部學院培訓部主任付靜用這個問題來考記者。陳列館的講解文案顯示,1950年3月,處於蜜月期的中蘇兩國在莫斯科簽訂創辦中蘇有色及稀有金屬股份公司的協議。“可可托海特殊的礦山,促成誕生咱們國家最早的中外合資企業。”付靜說。

1955年,我國收回可可托海礦區全部企業的經營權。1960年,由於中蘇交惡,中國決定加速償還欠蘇債務,可可托海礦區展開了“保出口大會戰”。記者在陳列館看到的一幅老照片很能代表當時的工作狀態:兩名工人盡力將裝滿礦石的手推車推上一個小坡,旁邊的雪地裡擺放著一幅毛主席像。譚勝利說,那個年代沒有加班費,也沒有升職激勵,每天獎評時就給工作出色者一面紅旗,這面紅旗能讓所有建設者願意獻出一切。“比如裝礦車時,駕駛員是要下車的,因為礦石太重太多,稍有不慎就會把駕駛室壓塌,但有駕駛員為了快一點,甘願冒著生命危險不下車。一句話,大家想讓祖國強大起來的心願太強烈了。”

“到1962年為止,我們向蘇聯供應的糧油和其他食品價值21億新盧布……在同時期內,我們向蘇聯供應的礦產品和五金價值14億盧布,其中重要的有:鋰砂10萬噸,鈹砂3萬4000噸……鉭鈮砂39噸……這些礦產品中,有許多是發展尖端科學、製造火箭和核武器必不可少的原料。”這是《中共中央一九六四年二月二十九日給蘇共中央的信》中的記述,而上述鋰砂、鉭鈮砂的全部以及鈹砂的大部分產自可可托海“三號礦脈”。

“兩個饃饃,一碗糊糊”

與“兩彈一星”

除了償還外債,可可托海也為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和“兩彈一星”成功發射做出不可替代的貢獻。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鈹,1967年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鋰,1970年第一顆人造衛星所使用的銫,1971年第一艘核潛艇聯合試驗所使用的鉭鈮,均出自這裡。

“我參加工作時只有15歲,記得那時天冷得很,雪下到齊腰,流出的鼻涕立刻凍在衣服上。”今年80歲的艾達爾汗·恰勒哈爾拜兩手比劃著,好像回到了幾十年前:“我在外邊撿礦石、開挖土機,這不算苦,在礦洞裡的工人才是最功勳的,很多人得了矽肺,有的人開刀把肺拿出來,肺都能立起來。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80歲的老礦工艾達爾汗·恰勒哈爾拜給記者看他收集的奇形怪狀的石塊兒。範凌志 攝

為儘可能體驗當時礦工的工作環境,記者進入了“三號礦脈”南500米處的阿依果孜礦洞。冷、暗、潮是記者的第一印象,外邊30多攝氏度,洞內卻接近零度,極度寒冷讓沒有提前準備的記者真切感受到當時的艱苦。阿依果孜礦洞長約800米,洞內有許多交叉、相通的通道,猶如地下迷宮。最令記者難忘的是,無論是洞壁還是腳底,隨處可見從岩石中裸露的礦石,在幽暗處閃閃發光,彷彿訴說著礦區的輝煌過往。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阿依果孜礦洞洞口。範凌志 攝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阿依果孜礦洞內部,溫度接近零度。範凌志 攝

在一塊形似山水畫的礦石前,譚勝利停下腳步。“這是我們國家的功勳礦石,名叫鋰輝石,經過一系列加工,生產出來的氘化鋰就成了研發氫彈的主要原料之一”,他說,“在發生核聚變反應時,一公斤氘化鋰的爆破力與5萬噸TNT相當!”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從“功勳礦山”到“兩彈一星”,可可托海見證新中國70年榮光。

可可托海不是海,不瞭解它的人甚至分不清它跟“可可西里”。其實,這塊曾在地圖上沒有標註的土地,一度承擔著向“兩彈一星”工程提供重要稀有金屬原料的重大使命。當地人說,這裡是共和國70年奮鬥的縮影。如今,北疆壯美的自然風光讓這塊已經封礦的寶地重煥青春,可可托海華麗轉身成為新疆重要的特色工業旅遊、紅色旅遊及教育基地。7月初,《環球時報》記者來到這塊“激情燃燒”的土地,走進曾撐起民族脊樑的礦山,觸摸可可托海曾經的榮光。

“功勳礦山”為國還債

可可托海位於新疆阿勒泰地區富蘊縣東北方30公里處,從中國地圖上看,這裡正處於“雄雞的尾巴尖兒”。據統計,在世界上已知的140多種礦產中,富蘊縣就擁有92種,白雲母、鈹資源儲量居全國首位,鉀長石、鎳、銫、鉑族等10種資源儲量居全國前十,是全疆礦產資源最豐富的縣市之一。我國唯一一條匯入北冰洋的河流——額爾齊斯河從可可托海穿過,為這塊“堅硬”的土地增添了些許靈動。

《環球時報》記者來到可可托海的“精華”——被稱為“中華聚寶盆”的“三號礦脈”時正值中午,刺眼的陽光毫無保留地傾灑在這個長520米、寬430米、深236米的大坑中,它就像一個足球場,一條環狀運礦車道從底部旋轉而上。“有人叫它‘三號礦坑’,這其實是錯誤的”,自稱“礦三代”的可可托海國家礦山公園景區運營部經理譚勝利說,“這裡其實是一個礦脈,範圍包括整座山!”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巨大的可可托海“三號礦脈”礦坑。範凌志 攝

“三號礦脈”被譽為“天然地質博物館”,蘊藏84種礦物元素,幾乎涵蓋全部有色、稀有金屬的80%以上,甚至門捷列夫的化學元素週期表上原本沒有的7種稀有元素,都是在這裡發現並填補上去的,以金屬鈹為例,它是原子能、航天、導彈及冶金工業中不可缺少的材料。

在從富蘊縣通往可可托海的公路旁,巨大的“功勳礦山”字樣格外蒼勁有力。在這裡遇到的每一個人,幾乎都會跟記者提起一段塵封往事:上世紀60年代,該礦區為國家償還了47%來自蘇聯的外債!

“新中國最早的中外合營企業在哪裡?”在可可托海地質陳列館,可可托海幹部學院培訓部主任付靜用這個問題來考記者。陳列館的講解文案顯示,1950年3月,處於蜜月期的中蘇兩國在莫斯科簽訂創辦中蘇有色及稀有金屬股份公司的協議。“可可托海特殊的礦山,促成誕生咱們國家最早的中外合資企業。”付靜說。

1955年,我國收回可可托海礦區全部企業的經營權。1960年,由於中蘇交惡,中國決定加速償還欠蘇債務,可可托海礦區展開了“保出口大會戰”。記者在陳列館看到的一幅老照片很能代表當時的工作狀態:兩名工人盡力將裝滿礦石的手推車推上一個小坡,旁邊的雪地裡擺放著一幅毛主席像。譚勝利說,那個年代沒有加班費,也沒有升職激勵,每天獎評時就給工作出色者一面紅旗,這面紅旗能讓所有建設者願意獻出一切。“比如裝礦車時,駕駛員是要下車的,因為礦石太重太多,稍有不慎就會把駕駛室壓塌,但有駕駛員為了快一點,甘願冒著生命危險不下車。一句話,大家想讓祖國強大起來的心願太強烈了。”

“到1962年為止,我們向蘇聯供應的糧油和其他食品價值21億新盧布……在同時期內,我們向蘇聯供應的礦產品和五金價值14億盧布,其中重要的有:鋰砂10萬噸,鈹砂3萬4000噸……鉭鈮砂39噸……這些礦產品中,有許多是發展尖端科學、製造火箭和核武器必不可少的原料。”這是《中共中央一九六四年二月二十九日給蘇共中央的信》中的記述,而上述鋰砂、鉭鈮砂的全部以及鈹砂的大部分產自可可托海“三號礦脈”。

“兩個饃饃,一碗糊糊”

與“兩彈一星”

除了償還外債,可可托海也為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和“兩彈一星”成功發射做出不可替代的貢獻。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鈹,1967年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鋰,1970年第一顆人造衛星所使用的銫,1971年第一艘核潛艇聯合試驗所使用的鉭鈮,均出自這裡。

“我參加工作時只有15歲,記得那時天冷得很,雪下到齊腰,流出的鼻涕立刻凍在衣服上。”今年80歲的艾達爾汗·恰勒哈爾拜兩手比劃著,好像回到了幾十年前:“我在外邊撿礦石、開挖土機,這不算苦,在礦洞裡的工人才是最功勳的,很多人得了矽肺,有的人開刀把肺拿出來,肺都能立起來。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80歲的老礦工艾達爾汗·恰勒哈爾拜給記者看他收集的奇形怪狀的石塊兒。範凌志 攝

為儘可能體驗當時礦工的工作環境,記者進入了“三號礦脈”南500米處的阿依果孜礦洞。冷、暗、潮是記者的第一印象,外邊30多攝氏度,洞內卻接近零度,極度寒冷讓沒有提前準備的記者真切感受到當時的艱苦。阿依果孜礦洞長約800米,洞內有許多交叉、相通的通道,猶如地下迷宮。最令記者難忘的是,無論是洞壁還是腳底,隨處可見從岩石中裸露的礦石,在幽暗處閃閃發光,彷彿訴說著礦區的輝煌過往。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阿依果孜礦洞洞口。範凌志 攝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阿依果孜礦洞內部,溫度接近零度。範凌志 攝

在一塊形似山水畫的礦石前,譚勝利停下腳步。“這是我們國家的功勳礦石,名叫鋰輝石,經過一系列加工,生產出來的氘化鋰就成了研發氫彈的主要原料之一”,他說,“在發生核聚變反應時,一公斤氘化鋰的爆破力與5萬噸TNT相當!”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阿依果孜礦洞的牆壁上,隨處可見閃閃發亮的礦石。範凌志 攝

“新中國的第一代建設者,每天都在陰冷的礦洞裡工作十幾個小時,這樣長時間的工作,每人每頓飯只能吃上兩個饃饃,一碗糊糊。”譚勝利繼續說道,“在那個年代,糧食緊缺,為了增加饃饃的製作量,還得往麵粉里加些沙子、馬糞和芨芨草。”是什麼支撐著當時的建設者在超出人體極限的狀態下忘我工作?同為“礦三代”的付靜在一塊鋁製工牌前給記者講了一個小故事:“這塊工牌的捐贈者來捐贈時說,‘從國民黨時期我就在這裡採礦,每個月領工資,會計只念工牌號。解放後,我來領工資,會計除了念我的工牌號,還會親切地喊我的名字,這時候,我才覺得自己原來是有尊嚴的,我是真正意義的人了’。”

可可托海精神被濃縮成“吃苦耐勞、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為國爭光”16個字,但老一輩礦業工作者的創新同樣引起《環球時報》記者的興趣。在幾幅“高臺階光面爆破技術”的圖片前,付靜講解道:“光面爆破,就是說爆破的截面很平整,像刀切一樣,很多專家說那是‘製圖一樣的爆破技術’,你圖紙畫出來什麼樣,爆破後就什麼樣。這項技術的開創者是西南科技大學的張志呈教授,他的演算草紙重達一噸!我們今天說華為是5G標準制定者。上世紀90年代之前中國稀有金屬領域的標準制定者是誰?就是可可托海。

70年曆程的見證和縮影

如果沒有巴哈提別克·加斯木汗的收藏,可可托海的故事可能會殘缺不全。這位60歲的原礦區職工從30年前就開始收集“老物件兒”,陳列館幾百件、約60%的藏品都是他無償捐贈的。一走進他在可可托海幹部學院的收藏室,彷彿按下了時光“倒帶鍵”,舊的唱片機、鋼琴、手錶、毛主席語錄,甚至棉襖上的扣子,都是寶貝。“我什麼都收,以前有人不理解,說我是‘撿破爛的’‘勺子’(新疆方言,意為‘傻子’),看上一件沒人要的舊東西,白天不好去撿,就夜裡偷偷去。”巴哈提別克說,他自己也不知道手裡有多少藏品,他就想讓人們永遠記住可可托海的歷史,永遠記住可可托海精神。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從“功勳礦山”到“兩彈一星”,可可托海見證新中國70年榮光。

可可托海不是海,不瞭解它的人甚至分不清它跟“可可西里”。其實,這塊曾在地圖上沒有標註的土地,一度承擔著向“兩彈一星”工程提供重要稀有金屬原料的重大使命。當地人說,這裡是共和國70年奮鬥的縮影。如今,北疆壯美的自然風光讓這塊已經封礦的寶地重煥青春,可可托海華麗轉身成為新疆重要的特色工業旅遊、紅色旅遊及教育基地。7月初,《環球時報》記者來到這塊“激情燃燒”的土地,走進曾撐起民族脊樑的礦山,觸摸可可托海曾經的榮光。

“功勳礦山”為國還債

可可托海位於新疆阿勒泰地區富蘊縣東北方30公里處,從中國地圖上看,這裡正處於“雄雞的尾巴尖兒”。據統計,在世界上已知的140多種礦產中,富蘊縣就擁有92種,白雲母、鈹資源儲量居全國首位,鉀長石、鎳、銫、鉑族等10種資源儲量居全國前十,是全疆礦產資源最豐富的縣市之一。我國唯一一條匯入北冰洋的河流——額爾齊斯河從可可托海穿過,為這塊“堅硬”的土地增添了些許靈動。

《環球時報》記者來到可可托海的“精華”——被稱為“中華聚寶盆”的“三號礦脈”時正值中午,刺眼的陽光毫無保留地傾灑在這個長520米、寬430米、深236米的大坑中,它就像一個足球場,一條環狀運礦車道從底部旋轉而上。“有人叫它‘三號礦坑’,這其實是錯誤的”,自稱“礦三代”的可可托海國家礦山公園景區運營部經理譚勝利說,“這裡其實是一個礦脈,範圍包括整座山!”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巨大的可可托海“三號礦脈”礦坑。範凌志 攝

“三號礦脈”被譽為“天然地質博物館”,蘊藏84種礦物元素,幾乎涵蓋全部有色、稀有金屬的80%以上,甚至門捷列夫的化學元素週期表上原本沒有的7種稀有元素,都是在這裡發現並填補上去的,以金屬鈹為例,它是原子能、航天、導彈及冶金工業中不可缺少的材料。

在從富蘊縣通往可可托海的公路旁,巨大的“功勳礦山”字樣格外蒼勁有力。在這裡遇到的每一個人,幾乎都會跟記者提起一段塵封往事:上世紀60年代,該礦區為國家償還了47%來自蘇聯的外債!

“新中國最早的中外合營企業在哪裡?”在可可托海地質陳列館,可可托海幹部學院培訓部主任付靜用這個問題來考記者。陳列館的講解文案顯示,1950年3月,處於蜜月期的中蘇兩國在莫斯科簽訂創辦中蘇有色及稀有金屬股份公司的協議。“可可托海特殊的礦山,促成誕生咱們國家最早的中外合資企業。”付靜說。

1955年,我國收回可可托海礦區全部企業的經營權。1960年,由於中蘇交惡,中國決定加速償還欠蘇債務,可可托海礦區展開了“保出口大會戰”。記者在陳列館看到的一幅老照片很能代表當時的工作狀態:兩名工人盡力將裝滿礦石的手推車推上一個小坡,旁邊的雪地裡擺放著一幅毛主席像。譚勝利說,那個年代沒有加班費,也沒有升職激勵,每天獎評時就給工作出色者一面紅旗,這面紅旗能讓所有建設者願意獻出一切。“比如裝礦車時,駕駛員是要下車的,因為礦石太重太多,稍有不慎就會把駕駛室壓塌,但有駕駛員為了快一點,甘願冒著生命危險不下車。一句話,大家想讓祖國強大起來的心願太強烈了。”

“到1962年為止,我們向蘇聯供應的糧油和其他食品價值21億新盧布……在同時期內,我們向蘇聯供應的礦產品和五金價值14億盧布,其中重要的有:鋰砂10萬噸,鈹砂3萬4000噸……鉭鈮砂39噸……這些礦產品中,有許多是發展尖端科學、製造火箭和核武器必不可少的原料。”這是《中共中央一九六四年二月二十九日給蘇共中央的信》中的記述,而上述鋰砂、鉭鈮砂的全部以及鈹砂的大部分產自可可托海“三號礦脈”。

“兩個饃饃,一碗糊糊”

與“兩彈一星”

除了償還外債,可可托海也為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和“兩彈一星”成功發射做出不可替代的貢獻。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鈹,1967年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鋰,1970年第一顆人造衛星所使用的銫,1971年第一艘核潛艇聯合試驗所使用的鉭鈮,均出自這裡。

“我參加工作時只有15歲,記得那時天冷得很,雪下到齊腰,流出的鼻涕立刻凍在衣服上。”今年80歲的艾達爾汗·恰勒哈爾拜兩手比劃著,好像回到了幾十年前:“我在外邊撿礦石、開挖土機,這不算苦,在礦洞裡的工人才是最功勳的,很多人得了矽肺,有的人開刀把肺拿出來,肺都能立起來。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80歲的老礦工艾達爾汗·恰勒哈爾拜給記者看他收集的奇形怪狀的石塊兒。範凌志 攝

為儘可能體驗當時礦工的工作環境,記者進入了“三號礦脈”南500米處的阿依果孜礦洞。冷、暗、潮是記者的第一印象,外邊30多攝氏度,洞內卻接近零度,極度寒冷讓沒有提前準備的記者真切感受到當時的艱苦。阿依果孜礦洞長約800米,洞內有許多交叉、相通的通道,猶如地下迷宮。最令記者難忘的是,無論是洞壁還是腳底,隨處可見從岩石中裸露的礦石,在幽暗處閃閃發光,彷彿訴說著礦區的輝煌過往。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阿依果孜礦洞洞口。範凌志 攝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阿依果孜礦洞內部,溫度接近零度。範凌志 攝

在一塊形似山水畫的礦石前,譚勝利停下腳步。“這是我們國家的功勳礦石,名叫鋰輝石,經過一系列加工,生產出來的氘化鋰就成了研發氫彈的主要原料之一”,他說,“在發生核聚變反應時,一公斤氘化鋰的爆破力與5萬噸TNT相當!”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阿依果孜礦洞的牆壁上,隨處可見閃閃發亮的礦石。範凌志 攝

“新中國的第一代建設者,每天都在陰冷的礦洞裡工作十幾個小時,這樣長時間的工作,每人每頓飯只能吃上兩個饃饃,一碗糊糊。”譚勝利繼續說道,“在那個年代,糧食緊缺,為了增加饃饃的製作量,還得往麵粉里加些沙子、馬糞和芨芨草。”是什麼支撐著當時的建設者在超出人體極限的狀態下忘我工作?同為“礦三代”的付靜在一塊鋁製工牌前給記者講了一個小故事:“這塊工牌的捐贈者來捐贈時說,‘從國民黨時期我就在這裡採礦,每個月領工資,會計只念工牌號。解放後,我來領工資,會計除了念我的工牌號,還會親切地喊我的名字,這時候,我才覺得自己原來是有尊嚴的,我是真正意義的人了’。”

可可托海精神被濃縮成“吃苦耐勞、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為國爭光”16個字,但老一輩礦業工作者的創新同樣引起《環球時報》記者的興趣。在幾幅“高臺階光面爆破技術”的圖片前,付靜講解道:“光面爆破,就是說爆破的截面很平整,像刀切一樣,很多專家說那是‘製圖一樣的爆破技術’,你圖紙畫出來什麼樣,爆破後就什麼樣。這項技術的開創者是西南科技大學的張志呈教授,他的演算草紙重達一噸!我們今天說華為是5G標準制定者。上世紀90年代之前中國稀有金屬領域的標準制定者是誰?就是可可托海。

70年曆程的見證和縮影

如果沒有巴哈提別克·加斯木汗的收藏,可可托海的故事可能會殘缺不全。這位60歲的原礦區職工從30年前就開始收集“老物件兒”,陳列館幾百件、約60%的藏品都是他無償捐贈的。一走進他在可可托海幹部學院的收藏室,彷彿按下了時光“倒帶鍵”,舊的唱片機、鋼琴、手錶、毛主席語錄,甚至棉襖上的扣子,都是寶貝。“我什麼都收,以前有人不理解,說我是‘撿破爛的’‘勺子’(新疆方言,意為‘傻子’),看上一件沒人要的舊東西,白天不好去撿,就夜裡偷偷去。”巴哈提別克說,他自己也不知道手裡有多少藏品,他就想讓人們永遠記住可可托海的歷史,永遠記住可可托海精神。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可可托海老物件兒收藏家巴哈提別克·加斯木汗。範凌志 攝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從“功勳礦山”到“兩彈一星”,可可托海見證新中國70年榮光。

可可托海不是海,不瞭解它的人甚至分不清它跟“可可西里”。其實,這塊曾在地圖上沒有標註的土地,一度承擔著向“兩彈一星”工程提供重要稀有金屬原料的重大使命。當地人說,這裡是共和國70年奮鬥的縮影。如今,北疆壯美的自然風光讓這塊已經封礦的寶地重煥青春,可可托海華麗轉身成為新疆重要的特色工業旅遊、紅色旅遊及教育基地。7月初,《環球時報》記者來到這塊“激情燃燒”的土地,走進曾撐起民族脊樑的礦山,觸摸可可托海曾經的榮光。

“功勳礦山”為國還債

可可托海位於新疆阿勒泰地區富蘊縣東北方30公里處,從中國地圖上看,這裡正處於“雄雞的尾巴尖兒”。據統計,在世界上已知的140多種礦產中,富蘊縣就擁有92種,白雲母、鈹資源儲量居全國首位,鉀長石、鎳、銫、鉑族等10種資源儲量居全國前十,是全疆礦產資源最豐富的縣市之一。我國唯一一條匯入北冰洋的河流——額爾齊斯河從可可托海穿過,為這塊“堅硬”的土地增添了些許靈動。

《環球時報》記者來到可可托海的“精華”——被稱為“中華聚寶盆”的“三號礦脈”時正值中午,刺眼的陽光毫無保留地傾灑在這個長520米、寬430米、深236米的大坑中,它就像一個足球場,一條環狀運礦車道從底部旋轉而上。“有人叫它‘三號礦坑’,這其實是錯誤的”,自稱“礦三代”的可可托海國家礦山公園景區運營部經理譚勝利說,“這裡其實是一個礦脈,範圍包括整座山!”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巨大的可可托海“三號礦脈”礦坑。範凌志 攝

“三號礦脈”被譽為“天然地質博物館”,蘊藏84種礦物元素,幾乎涵蓋全部有色、稀有金屬的80%以上,甚至門捷列夫的化學元素週期表上原本沒有的7種稀有元素,都是在這裡發現並填補上去的,以金屬鈹為例,它是原子能、航天、導彈及冶金工業中不可缺少的材料。

在從富蘊縣通往可可托海的公路旁,巨大的“功勳礦山”字樣格外蒼勁有力。在這裡遇到的每一個人,幾乎都會跟記者提起一段塵封往事:上世紀60年代,該礦區為國家償還了47%來自蘇聯的外債!

“新中國最早的中外合營企業在哪裡?”在可可托海地質陳列館,可可托海幹部學院培訓部主任付靜用這個問題來考記者。陳列館的講解文案顯示,1950年3月,處於蜜月期的中蘇兩國在莫斯科簽訂創辦中蘇有色及稀有金屬股份公司的協議。“可可托海特殊的礦山,促成誕生咱們國家最早的中外合資企業。”付靜說。

1955年,我國收回可可托海礦區全部企業的經營權。1960年,由於中蘇交惡,中國決定加速償還欠蘇債務,可可托海礦區展開了“保出口大會戰”。記者在陳列館看到的一幅老照片很能代表當時的工作狀態:兩名工人盡力將裝滿礦石的手推車推上一個小坡,旁邊的雪地裡擺放著一幅毛主席像。譚勝利說,那個年代沒有加班費,也沒有升職激勵,每天獎評時就給工作出色者一面紅旗,這面紅旗能讓所有建設者願意獻出一切。“比如裝礦車時,駕駛員是要下車的,因為礦石太重太多,稍有不慎就會把駕駛室壓塌,但有駕駛員為了快一點,甘願冒著生命危險不下車。一句話,大家想讓祖國強大起來的心願太強烈了。”

“到1962年為止,我們向蘇聯供應的糧油和其他食品價值21億新盧布……在同時期內,我們向蘇聯供應的礦產品和五金價值14億盧布,其中重要的有:鋰砂10萬噸,鈹砂3萬4000噸……鉭鈮砂39噸……這些礦產品中,有許多是發展尖端科學、製造火箭和核武器必不可少的原料。”這是《中共中央一九六四年二月二十九日給蘇共中央的信》中的記述,而上述鋰砂、鉭鈮砂的全部以及鈹砂的大部分產自可可托海“三號礦脈”。

“兩個饃饃,一碗糊糊”

與“兩彈一星”

除了償還外債,可可托海也為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和“兩彈一星”成功發射做出不可替代的貢獻。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鈹,1967年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鋰,1970年第一顆人造衛星所使用的銫,1971年第一艘核潛艇聯合試驗所使用的鉭鈮,均出自這裡。

“我參加工作時只有15歲,記得那時天冷得很,雪下到齊腰,流出的鼻涕立刻凍在衣服上。”今年80歲的艾達爾汗·恰勒哈爾拜兩手比劃著,好像回到了幾十年前:“我在外邊撿礦石、開挖土機,這不算苦,在礦洞裡的工人才是最功勳的,很多人得了矽肺,有的人開刀把肺拿出來,肺都能立起來。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80歲的老礦工艾達爾汗·恰勒哈爾拜給記者看他收集的奇形怪狀的石塊兒。範凌志 攝

為儘可能體驗當時礦工的工作環境,記者進入了“三號礦脈”南500米處的阿依果孜礦洞。冷、暗、潮是記者的第一印象,外邊30多攝氏度,洞內卻接近零度,極度寒冷讓沒有提前準備的記者真切感受到當時的艱苦。阿依果孜礦洞長約800米,洞內有許多交叉、相通的通道,猶如地下迷宮。最令記者難忘的是,無論是洞壁還是腳底,隨處可見從岩石中裸露的礦石,在幽暗處閃閃發光,彷彿訴說著礦區的輝煌過往。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阿依果孜礦洞洞口。範凌志 攝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阿依果孜礦洞內部,溫度接近零度。範凌志 攝

在一塊形似山水畫的礦石前,譚勝利停下腳步。“這是我們國家的功勳礦石,名叫鋰輝石,經過一系列加工,生產出來的氘化鋰就成了研發氫彈的主要原料之一”,他說,“在發生核聚變反應時,一公斤氘化鋰的爆破力與5萬噸TNT相當!”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阿依果孜礦洞的牆壁上,隨處可見閃閃發亮的礦石。範凌志 攝

“新中國的第一代建設者,每天都在陰冷的礦洞裡工作十幾個小時,這樣長時間的工作,每人每頓飯只能吃上兩個饃饃,一碗糊糊。”譚勝利繼續說道,“在那個年代,糧食緊缺,為了增加饃饃的製作量,還得往麵粉里加些沙子、馬糞和芨芨草。”是什麼支撐著當時的建設者在超出人體極限的狀態下忘我工作?同為“礦三代”的付靜在一塊鋁製工牌前給記者講了一個小故事:“這塊工牌的捐贈者來捐贈時說,‘從國民黨時期我就在這裡採礦,每個月領工資,會計只念工牌號。解放後,我來領工資,會計除了念我的工牌號,還會親切地喊我的名字,這時候,我才覺得自己原來是有尊嚴的,我是真正意義的人了’。”

可可托海精神被濃縮成“吃苦耐勞、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為國爭光”16個字,但老一輩礦業工作者的創新同樣引起《環球時報》記者的興趣。在幾幅“高臺階光面爆破技術”的圖片前,付靜講解道:“光面爆破,就是說爆破的截面很平整,像刀切一樣,很多專家說那是‘製圖一樣的爆破技術’,你圖紙畫出來什麼樣,爆破後就什麼樣。這項技術的開創者是西南科技大學的張志呈教授,他的演算草紙重達一噸!我們今天說華為是5G標準制定者。上世紀90年代之前中國稀有金屬領域的標準制定者是誰?就是可可托海。

70年曆程的見證和縮影

如果沒有巴哈提別克·加斯木汗的收藏,可可托海的故事可能會殘缺不全。這位60歲的原礦區職工從30年前就開始收集“老物件兒”,陳列館幾百件、約60%的藏品都是他無償捐贈的。一走進他在可可托海幹部學院的收藏室,彷彿按下了時光“倒帶鍵”,舊的唱片機、鋼琴、手錶、毛主席語錄,甚至棉襖上的扣子,都是寶貝。“我什麼都收,以前有人不理解,說我是‘撿破爛的’‘勺子’(新疆方言,意為‘傻子’),看上一件沒人要的舊東西,白天不好去撿,就夜裡偷偷去。”巴哈提別克說,他自己也不知道手裡有多少藏品,他就想讓人們永遠記住可可托海的歷史,永遠記住可可托海精神。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可可托海老物件兒收藏家巴哈提別克·加斯木汗。範凌志 攝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巴哈提別克·加斯木汗給記者指可可托海的地理位置。範凌志 攝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從“功勳礦山”到“兩彈一星”,可可托海見證新中國70年榮光。

可可托海不是海,不瞭解它的人甚至分不清它跟“可可西里”。其實,這塊曾在地圖上沒有標註的土地,一度承擔著向“兩彈一星”工程提供重要稀有金屬原料的重大使命。當地人說,這裡是共和國70年奮鬥的縮影。如今,北疆壯美的自然風光讓這塊已經封礦的寶地重煥青春,可可托海華麗轉身成為新疆重要的特色工業旅遊、紅色旅遊及教育基地。7月初,《環球時報》記者來到這塊“激情燃燒”的土地,走進曾撐起民族脊樑的礦山,觸摸可可托海曾經的榮光。

“功勳礦山”為國還債

可可托海位於新疆阿勒泰地區富蘊縣東北方30公里處,從中國地圖上看,這裡正處於“雄雞的尾巴尖兒”。據統計,在世界上已知的140多種礦產中,富蘊縣就擁有92種,白雲母、鈹資源儲量居全國首位,鉀長石、鎳、銫、鉑族等10種資源儲量居全國前十,是全疆礦產資源最豐富的縣市之一。我國唯一一條匯入北冰洋的河流——額爾齊斯河從可可托海穿過,為這塊“堅硬”的土地增添了些許靈動。

《環球時報》記者來到可可托海的“精華”——被稱為“中華聚寶盆”的“三號礦脈”時正值中午,刺眼的陽光毫無保留地傾灑在這個長520米、寬430米、深236米的大坑中,它就像一個足球場,一條環狀運礦車道從底部旋轉而上。“有人叫它‘三號礦坑’,這其實是錯誤的”,自稱“礦三代”的可可托海國家礦山公園景區運營部經理譚勝利說,“這裡其實是一個礦脈,範圍包括整座山!”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巨大的可可托海“三號礦脈”礦坑。範凌志 攝

“三號礦脈”被譽為“天然地質博物館”,蘊藏84種礦物元素,幾乎涵蓋全部有色、稀有金屬的80%以上,甚至門捷列夫的化學元素週期表上原本沒有的7種稀有元素,都是在這裡發現並填補上去的,以金屬鈹為例,它是原子能、航天、導彈及冶金工業中不可缺少的材料。

在從富蘊縣通往可可托海的公路旁,巨大的“功勳礦山”字樣格外蒼勁有力。在這裡遇到的每一個人,幾乎都會跟記者提起一段塵封往事:上世紀60年代,該礦區為國家償還了47%來自蘇聯的外債!

“新中國最早的中外合營企業在哪裡?”在可可托海地質陳列館,可可托海幹部學院培訓部主任付靜用這個問題來考記者。陳列館的講解文案顯示,1950年3月,處於蜜月期的中蘇兩國在莫斯科簽訂創辦中蘇有色及稀有金屬股份公司的協議。“可可托海特殊的礦山,促成誕生咱們國家最早的中外合資企業。”付靜說。

1955年,我國收回可可托海礦區全部企業的經營權。1960年,由於中蘇交惡,中國決定加速償還欠蘇債務,可可托海礦區展開了“保出口大會戰”。記者在陳列館看到的一幅老照片很能代表當時的工作狀態:兩名工人盡力將裝滿礦石的手推車推上一個小坡,旁邊的雪地裡擺放著一幅毛主席像。譚勝利說,那個年代沒有加班費,也沒有升職激勵,每天獎評時就給工作出色者一面紅旗,這面紅旗能讓所有建設者願意獻出一切。“比如裝礦車時,駕駛員是要下車的,因為礦石太重太多,稍有不慎就會把駕駛室壓塌,但有駕駛員為了快一點,甘願冒著生命危險不下車。一句話,大家想讓祖國強大起來的心願太強烈了。”

“到1962年為止,我們向蘇聯供應的糧油和其他食品價值21億新盧布……在同時期內,我們向蘇聯供應的礦產品和五金價值14億盧布,其中重要的有:鋰砂10萬噸,鈹砂3萬4000噸……鉭鈮砂39噸……這些礦產品中,有許多是發展尖端科學、製造火箭和核武器必不可少的原料。”這是《中共中央一九六四年二月二十九日給蘇共中央的信》中的記述,而上述鋰砂、鉭鈮砂的全部以及鈹砂的大部分產自可可托海“三號礦脈”。

“兩個饃饃,一碗糊糊”

與“兩彈一星”

除了償還外債,可可托海也為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和“兩彈一星”成功發射做出不可替代的貢獻。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鈹,1967年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鋰,1970年第一顆人造衛星所使用的銫,1971年第一艘核潛艇聯合試驗所使用的鉭鈮,均出自這裡。

“我參加工作時只有15歲,記得那時天冷得很,雪下到齊腰,流出的鼻涕立刻凍在衣服上。”今年80歲的艾達爾汗·恰勒哈爾拜兩手比劃著,好像回到了幾十年前:“我在外邊撿礦石、開挖土機,這不算苦,在礦洞裡的工人才是最功勳的,很多人得了矽肺,有的人開刀把肺拿出來,肺都能立起來。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80歲的老礦工艾達爾汗·恰勒哈爾拜給記者看他收集的奇形怪狀的石塊兒。範凌志 攝

為儘可能體驗當時礦工的工作環境,記者進入了“三號礦脈”南500米處的阿依果孜礦洞。冷、暗、潮是記者的第一印象,外邊30多攝氏度,洞內卻接近零度,極度寒冷讓沒有提前準備的記者真切感受到當時的艱苦。阿依果孜礦洞長約800米,洞內有許多交叉、相通的通道,猶如地下迷宮。最令記者難忘的是,無論是洞壁還是腳底,隨處可見從岩石中裸露的礦石,在幽暗處閃閃發光,彷彿訴說著礦區的輝煌過往。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阿依果孜礦洞洞口。範凌志 攝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阿依果孜礦洞內部,溫度接近零度。範凌志 攝

在一塊形似山水畫的礦石前,譚勝利停下腳步。“這是我們國家的功勳礦石,名叫鋰輝石,經過一系列加工,生產出來的氘化鋰就成了研發氫彈的主要原料之一”,他說,“在發生核聚變反應時,一公斤氘化鋰的爆破力與5萬噸TNT相當!”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阿依果孜礦洞的牆壁上,隨處可見閃閃發亮的礦石。範凌志 攝

“新中國的第一代建設者,每天都在陰冷的礦洞裡工作十幾個小時,這樣長時間的工作,每人每頓飯只能吃上兩個饃饃,一碗糊糊。”譚勝利繼續說道,“在那個年代,糧食緊缺,為了增加饃饃的製作量,還得往麵粉里加些沙子、馬糞和芨芨草。”是什麼支撐著當時的建設者在超出人體極限的狀態下忘我工作?同為“礦三代”的付靜在一塊鋁製工牌前給記者講了一個小故事:“這塊工牌的捐贈者來捐贈時說,‘從國民黨時期我就在這裡採礦,每個月領工資,會計只念工牌號。解放後,我來領工資,會計除了念我的工牌號,還會親切地喊我的名字,這時候,我才覺得自己原來是有尊嚴的,我是真正意義的人了’。”

可可托海精神被濃縮成“吃苦耐勞、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為國爭光”16個字,但老一輩礦業工作者的創新同樣引起《環球時報》記者的興趣。在幾幅“高臺階光面爆破技術”的圖片前,付靜講解道:“光面爆破,就是說爆破的截面很平整,像刀切一樣,很多專家說那是‘製圖一樣的爆破技術’,你圖紙畫出來什麼樣,爆破後就什麼樣。這項技術的開創者是西南科技大學的張志呈教授,他的演算草紙重達一噸!我們今天說華為是5G標準制定者。上世紀90年代之前中國稀有金屬領域的標準制定者是誰?就是可可托海。

70年曆程的見證和縮影

如果沒有巴哈提別克·加斯木汗的收藏,可可托海的故事可能會殘缺不全。這位60歲的原礦區職工從30年前就開始收集“老物件兒”,陳列館幾百件、約60%的藏品都是他無償捐贈的。一走進他在可可托海幹部學院的收藏室,彷彿按下了時光“倒帶鍵”,舊的唱片機、鋼琴、手錶、毛主席語錄,甚至棉襖上的扣子,都是寶貝。“我什麼都收,以前有人不理解,說我是‘撿破爛的’‘勺子’(新疆方言,意為‘傻子’),看上一件沒人要的舊東西,白天不好去撿,就夜裡偷偷去。”巴哈提別克說,他自己也不知道手裡有多少藏品,他就想讓人們永遠記住可可托海的歷史,永遠記住可可托海精神。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可可托海老物件兒收藏家巴哈提別克·加斯木汗。範凌志 攝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巴哈提別克·加斯木汗給記者指可可托海的地理位置。範凌志 攝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巴哈提別克·加斯木汗的收藏室。範凌志 攝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從“功勳礦山”到“兩彈一星”,可可托海見證新中國70年榮光。

可可托海不是海,不瞭解它的人甚至分不清它跟“可可西里”。其實,這塊曾在地圖上沒有標註的土地,一度承擔著向“兩彈一星”工程提供重要稀有金屬原料的重大使命。當地人說,這裡是共和國70年奮鬥的縮影。如今,北疆壯美的自然風光讓這塊已經封礦的寶地重煥青春,可可托海華麗轉身成為新疆重要的特色工業旅遊、紅色旅遊及教育基地。7月初,《環球時報》記者來到這塊“激情燃燒”的土地,走進曾撐起民族脊樑的礦山,觸摸可可托海曾經的榮光。

“功勳礦山”為國還債

可可托海位於新疆阿勒泰地區富蘊縣東北方30公里處,從中國地圖上看,這裡正處於“雄雞的尾巴尖兒”。據統計,在世界上已知的140多種礦產中,富蘊縣就擁有92種,白雲母、鈹資源儲量居全國首位,鉀長石、鎳、銫、鉑族等10種資源儲量居全國前十,是全疆礦產資源最豐富的縣市之一。我國唯一一條匯入北冰洋的河流——額爾齊斯河從可可托海穿過,為這塊“堅硬”的土地增添了些許靈動。

《環球時報》記者來到可可托海的“精華”——被稱為“中華聚寶盆”的“三號礦脈”時正值中午,刺眼的陽光毫無保留地傾灑在這個長520米、寬430米、深236米的大坑中,它就像一個足球場,一條環狀運礦車道從底部旋轉而上。“有人叫它‘三號礦坑’,這其實是錯誤的”,自稱“礦三代”的可可托海國家礦山公園景區運營部經理譚勝利說,“這裡其實是一個礦脈,範圍包括整座山!”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巨大的可可托海“三號礦脈”礦坑。範凌志 攝

“三號礦脈”被譽為“天然地質博物館”,蘊藏84種礦物元素,幾乎涵蓋全部有色、稀有金屬的80%以上,甚至門捷列夫的化學元素週期表上原本沒有的7種稀有元素,都是在這裡發現並填補上去的,以金屬鈹為例,它是原子能、航天、導彈及冶金工業中不可缺少的材料。

在從富蘊縣通往可可托海的公路旁,巨大的“功勳礦山”字樣格外蒼勁有力。在這裡遇到的每一個人,幾乎都會跟記者提起一段塵封往事:上世紀60年代,該礦區為國家償還了47%來自蘇聯的外債!

“新中國最早的中外合營企業在哪裡?”在可可托海地質陳列館,可可托海幹部學院培訓部主任付靜用這個問題來考記者。陳列館的講解文案顯示,1950年3月,處於蜜月期的中蘇兩國在莫斯科簽訂創辦中蘇有色及稀有金屬股份公司的協議。“可可托海特殊的礦山,促成誕生咱們國家最早的中外合資企業。”付靜說。

1955年,我國收回可可托海礦區全部企業的經營權。1960年,由於中蘇交惡,中國決定加速償還欠蘇債務,可可托海礦區展開了“保出口大會戰”。記者在陳列館看到的一幅老照片很能代表當時的工作狀態:兩名工人盡力將裝滿礦石的手推車推上一個小坡,旁邊的雪地裡擺放著一幅毛主席像。譚勝利說,那個年代沒有加班費,也沒有升職激勵,每天獎評時就給工作出色者一面紅旗,這面紅旗能讓所有建設者願意獻出一切。“比如裝礦車時,駕駛員是要下車的,因為礦石太重太多,稍有不慎就會把駕駛室壓塌,但有駕駛員為了快一點,甘願冒著生命危險不下車。一句話,大家想讓祖國強大起來的心願太強烈了。”

“到1962年為止,我們向蘇聯供應的糧油和其他食品價值21億新盧布……在同時期內,我們向蘇聯供應的礦產品和五金價值14億盧布,其中重要的有:鋰砂10萬噸,鈹砂3萬4000噸……鉭鈮砂39噸……這些礦產品中,有許多是發展尖端科學、製造火箭和核武器必不可少的原料。”這是《中共中央一九六四年二月二十九日給蘇共中央的信》中的記述,而上述鋰砂、鉭鈮砂的全部以及鈹砂的大部分產自可可托海“三號礦脈”。

“兩個饃饃,一碗糊糊”

與“兩彈一星”

除了償還外債,可可托海也為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和“兩彈一星”成功發射做出不可替代的貢獻。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鈹,1967年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鋰,1970年第一顆人造衛星所使用的銫,1971年第一艘核潛艇聯合試驗所使用的鉭鈮,均出自這裡。

“我參加工作時只有15歲,記得那時天冷得很,雪下到齊腰,流出的鼻涕立刻凍在衣服上。”今年80歲的艾達爾汗·恰勒哈爾拜兩手比劃著,好像回到了幾十年前:“我在外邊撿礦石、開挖土機,這不算苦,在礦洞裡的工人才是最功勳的,很多人得了矽肺,有的人開刀把肺拿出來,肺都能立起來。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80歲的老礦工艾達爾汗·恰勒哈爾拜給記者看他收集的奇形怪狀的石塊兒。範凌志 攝

為儘可能體驗當時礦工的工作環境,記者進入了“三號礦脈”南500米處的阿依果孜礦洞。冷、暗、潮是記者的第一印象,外邊30多攝氏度,洞內卻接近零度,極度寒冷讓沒有提前準備的記者真切感受到當時的艱苦。阿依果孜礦洞長約800米,洞內有許多交叉、相通的通道,猶如地下迷宮。最令記者難忘的是,無論是洞壁還是腳底,隨處可見從岩石中裸露的礦石,在幽暗處閃閃發光,彷彿訴說著礦區的輝煌過往。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阿依果孜礦洞洞口。範凌志 攝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阿依果孜礦洞內部,溫度接近零度。範凌志 攝

在一塊形似山水畫的礦石前,譚勝利停下腳步。“這是我們國家的功勳礦石,名叫鋰輝石,經過一系列加工,生產出來的氘化鋰就成了研發氫彈的主要原料之一”,他說,“在發生核聚變反應時,一公斤氘化鋰的爆破力與5萬噸TNT相當!”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阿依果孜礦洞的牆壁上,隨處可見閃閃發亮的礦石。範凌志 攝

“新中國的第一代建設者,每天都在陰冷的礦洞裡工作十幾個小時,這樣長時間的工作,每人每頓飯只能吃上兩個饃饃,一碗糊糊。”譚勝利繼續說道,“在那個年代,糧食緊缺,為了增加饃饃的製作量,還得往麵粉里加些沙子、馬糞和芨芨草。”是什麼支撐著當時的建設者在超出人體極限的狀態下忘我工作?同為“礦三代”的付靜在一塊鋁製工牌前給記者講了一個小故事:“這塊工牌的捐贈者來捐贈時說,‘從國民黨時期我就在這裡採礦,每個月領工資,會計只念工牌號。解放後,我來領工資,會計除了念我的工牌號,還會親切地喊我的名字,這時候,我才覺得自己原來是有尊嚴的,我是真正意義的人了’。”

可可托海精神被濃縮成“吃苦耐勞、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為國爭光”16個字,但老一輩礦業工作者的創新同樣引起《環球時報》記者的興趣。在幾幅“高臺階光面爆破技術”的圖片前,付靜講解道:“光面爆破,就是說爆破的截面很平整,像刀切一樣,很多專家說那是‘製圖一樣的爆破技術’,你圖紙畫出來什麼樣,爆破後就什麼樣。這項技術的開創者是西南科技大學的張志呈教授,他的演算草紙重達一噸!我們今天說華為是5G標準制定者。上世紀90年代之前中國稀有金屬領域的標準制定者是誰?就是可可托海。

70年曆程的見證和縮影

如果沒有巴哈提別克·加斯木汗的收藏,可可托海的故事可能會殘缺不全。這位60歲的原礦區職工從30年前就開始收集“老物件兒”,陳列館幾百件、約60%的藏品都是他無償捐贈的。一走進他在可可托海幹部學院的收藏室,彷彿按下了時光“倒帶鍵”,舊的唱片機、鋼琴、手錶、毛主席語錄,甚至棉襖上的扣子,都是寶貝。“我什麼都收,以前有人不理解,說我是‘撿破爛的’‘勺子’(新疆方言,意為‘傻子’),看上一件沒人要的舊東西,白天不好去撿,就夜裡偷偷去。”巴哈提別克說,他自己也不知道手裡有多少藏品,他就想讓人們永遠記住可可托海的歷史,永遠記住可可托海精神。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可可托海老物件兒收藏家巴哈提別克·加斯木汗。範凌志 攝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巴哈提別克·加斯木汗給記者指可可托海的地理位置。範凌志 攝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巴哈提別克·加斯木汗的收藏室。範凌志 攝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巴哈提別克·加斯木汗的收藏。範凌志 攝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從“功勳礦山”到“兩彈一星”,可可托海見證新中國70年榮光。

可可托海不是海,不瞭解它的人甚至分不清它跟“可可西里”。其實,這塊曾在地圖上沒有標註的土地,一度承擔著向“兩彈一星”工程提供重要稀有金屬原料的重大使命。當地人說,這裡是共和國70年奮鬥的縮影。如今,北疆壯美的自然風光讓這塊已經封礦的寶地重煥青春,可可托海華麗轉身成為新疆重要的特色工業旅遊、紅色旅遊及教育基地。7月初,《環球時報》記者來到這塊“激情燃燒”的土地,走進曾撐起民族脊樑的礦山,觸摸可可托海曾經的榮光。

“功勳礦山”為國還債

可可托海位於新疆阿勒泰地區富蘊縣東北方30公里處,從中國地圖上看,這裡正處於“雄雞的尾巴尖兒”。據統計,在世界上已知的140多種礦產中,富蘊縣就擁有92種,白雲母、鈹資源儲量居全國首位,鉀長石、鎳、銫、鉑族等10種資源儲量居全國前十,是全疆礦產資源最豐富的縣市之一。我國唯一一條匯入北冰洋的河流——額爾齊斯河從可可托海穿過,為這塊“堅硬”的土地增添了些許靈動。

《環球時報》記者來到可可托海的“精華”——被稱為“中華聚寶盆”的“三號礦脈”時正值中午,刺眼的陽光毫無保留地傾灑在這個長520米、寬430米、深236米的大坑中,它就像一個足球場,一條環狀運礦車道從底部旋轉而上。“有人叫它‘三號礦坑’,這其實是錯誤的”,自稱“礦三代”的可可托海國家礦山公園景區運營部經理譚勝利說,“這裡其實是一個礦脈,範圍包括整座山!”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巨大的可可托海“三號礦脈”礦坑。範凌志 攝

“三號礦脈”被譽為“天然地質博物館”,蘊藏84種礦物元素,幾乎涵蓋全部有色、稀有金屬的80%以上,甚至門捷列夫的化學元素週期表上原本沒有的7種稀有元素,都是在這裡發現並填補上去的,以金屬鈹為例,它是原子能、航天、導彈及冶金工業中不可缺少的材料。

在從富蘊縣通往可可托海的公路旁,巨大的“功勳礦山”字樣格外蒼勁有力。在這裡遇到的每一個人,幾乎都會跟記者提起一段塵封往事:上世紀60年代,該礦區為國家償還了47%來自蘇聯的外債!

“新中國最早的中外合營企業在哪裡?”在可可托海地質陳列館,可可托海幹部學院培訓部主任付靜用這個問題來考記者。陳列館的講解文案顯示,1950年3月,處於蜜月期的中蘇兩國在莫斯科簽訂創辦中蘇有色及稀有金屬股份公司的協議。“可可托海特殊的礦山,促成誕生咱們國家最早的中外合資企業。”付靜說。

1955年,我國收回可可托海礦區全部企業的經營權。1960年,由於中蘇交惡,中國決定加速償還欠蘇債務,可可托海礦區展開了“保出口大會戰”。記者在陳列館看到的一幅老照片很能代表當時的工作狀態:兩名工人盡力將裝滿礦石的手推車推上一個小坡,旁邊的雪地裡擺放著一幅毛主席像。譚勝利說,那個年代沒有加班費,也沒有升職激勵,每天獎評時就給工作出色者一面紅旗,這面紅旗能讓所有建設者願意獻出一切。“比如裝礦車時,駕駛員是要下車的,因為礦石太重太多,稍有不慎就會把駕駛室壓塌,但有駕駛員為了快一點,甘願冒著生命危險不下車。一句話,大家想讓祖國強大起來的心願太強烈了。”

“到1962年為止,我們向蘇聯供應的糧油和其他食品價值21億新盧布……在同時期內,我們向蘇聯供應的礦產品和五金價值14億盧布,其中重要的有:鋰砂10萬噸,鈹砂3萬4000噸……鉭鈮砂39噸……這些礦產品中,有許多是發展尖端科學、製造火箭和核武器必不可少的原料。”這是《中共中央一九六四年二月二十九日給蘇共中央的信》中的記述,而上述鋰砂、鉭鈮砂的全部以及鈹砂的大部分產自可可托海“三號礦脈”。

“兩個饃饃,一碗糊糊”

與“兩彈一星”

除了償還外債,可可托海也為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和“兩彈一星”成功發射做出不可替代的貢獻。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鈹,1967年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鋰,1970年第一顆人造衛星所使用的銫,1971年第一艘核潛艇聯合試驗所使用的鉭鈮,均出自這裡。

“我參加工作時只有15歲,記得那時天冷得很,雪下到齊腰,流出的鼻涕立刻凍在衣服上。”今年80歲的艾達爾汗·恰勒哈爾拜兩手比劃著,好像回到了幾十年前:“我在外邊撿礦石、開挖土機,這不算苦,在礦洞裡的工人才是最功勳的,很多人得了矽肺,有的人開刀把肺拿出來,肺都能立起來。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80歲的老礦工艾達爾汗·恰勒哈爾拜給記者看他收集的奇形怪狀的石塊兒。範凌志 攝

為儘可能體驗當時礦工的工作環境,記者進入了“三號礦脈”南500米處的阿依果孜礦洞。冷、暗、潮是記者的第一印象,外邊30多攝氏度,洞內卻接近零度,極度寒冷讓沒有提前準備的記者真切感受到當時的艱苦。阿依果孜礦洞長約800米,洞內有許多交叉、相通的通道,猶如地下迷宮。最令記者難忘的是,無論是洞壁還是腳底,隨處可見從岩石中裸露的礦石,在幽暗處閃閃發光,彷彿訴說著礦區的輝煌過往。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阿依果孜礦洞洞口。範凌志 攝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阿依果孜礦洞內部,溫度接近零度。範凌志 攝

在一塊形似山水畫的礦石前,譚勝利停下腳步。“這是我們國家的功勳礦石,名叫鋰輝石,經過一系列加工,生產出來的氘化鋰就成了研發氫彈的主要原料之一”,他說,“在發生核聚變反應時,一公斤氘化鋰的爆破力與5萬噸TNT相當!”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阿依果孜礦洞的牆壁上,隨處可見閃閃發亮的礦石。範凌志 攝

“新中國的第一代建設者,每天都在陰冷的礦洞裡工作十幾個小時,這樣長時間的工作,每人每頓飯只能吃上兩個饃饃,一碗糊糊。”譚勝利繼續說道,“在那個年代,糧食緊缺,為了增加饃饃的製作量,還得往麵粉里加些沙子、馬糞和芨芨草。”是什麼支撐著當時的建設者在超出人體極限的狀態下忘我工作?同為“礦三代”的付靜在一塊鋁製工牌前給記者講了一個小故事:“這塊工牌的捐贈者來捐贈時說,‘從國民黨時期我就在這裡採礦,每個月領工資,會計只念工牌號。解放後,我來領工資,會計除了念我的工牌號,還會親切地喊我的名字,這時候,我才覺得自己原來是有尊嚴的,我是真正意義的人了’。”

可可托海精神被濃縮成“吃苦耐勞、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為國爭光”16個字,但老一輩礦業工作者的創新同樣引起《環球時報》記者的興趣。在幾幅“高臺階光面爆破技術”的圖片前,付靜講解道:“光面爆破,就是說爆破的截面很平整,像刀切一樣,很多專家說那是‘製圖一樣的爆破技術’,你圖紙畫出來什麼樣,爆破後就什麼樣。這項技術的開創者是西南科技大學的張志呈教授,他的演算草紙重達一噸!我們今天說華為是5G標準制定者。上世紀90年代之前中國稀有金屬領域的標準制定者是誰?就是可可托海。

70年曆程的見證和縮影

如果沒有巴哈提別克·加斯木汗的收藏,可可托海的故事可能會殘缺不全。這位60歲的原礦區職工從30年前就開始收集“老物件兒”,陳列館幾百件、約60%的藏品都是他無償捐贈的。一走進他在可可托海幹部學院的收藏室,彷彿按下了時光“倒帶鍵”,舊的唱片機、鋼琴、手錶、毛主席語錄,甚至棉襖上的扣子,都是寶貝。“我什麼都收,以前有人不理解,說我是‘撿破爛的’‘勺子’(新疆方言,意為‘傻子’),看上一件沒人要的舊東西,白天不好去撿,就夜裡偷偷去。”巴哈提別克說,他自己也不知道手裡有多少藏品,他就想讓人們永遠記住可可托海的歷史,永遠記住可可托海精神。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可可托海老物件兒收藏家巴哈提別克·加斯木汗。範凌志 攝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巴哈提別克·加斯木汗給記者指可可托海的地理位置。範凌志 攝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巴哈提別克·加斯木汗的收藏室。範凌志 攝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巴哈提別克·加斯木汗的收藏。範凌志 攝

中國,很幸運,有“這片海”

巴哈提別克·加斯木汗的收藏。範凌志 攝

激情燃燒抵擋不住歲月輪轉,作為資源輸出地,“資源枯竭了怎麼辦”是可可托海無法迴避的問題。在可可托海稀有金屬公司總經理冒松山的辦公室,他向記者回憶起當年轉型的陣痛:近百名想不通的工人吃睡在他和其他幹部的辦公室,要求解決減員帶給他們的生計問題;送工人們到外地招工企業時,老人孩子哭成一團……“那場面再也不想看見。”冒松山說。

2014年5月,新疆發改委批覆可可托海轉型總體思路:恢復生態惠民生,完善基礎促發展,產業搬遷謀轉型。通過培育旅遊支柱產業,優化城鄉空間格局,恢復自然環境,建設邊疆祥和之地,推進管理體制改革,促進可可托海工礦區實現產業、城鄉、生態、民生、機制“五個轉型”。記者瞭解到,可可托海沿街始建於上世紀70到90年代的33棟舊樓、600戶30760平方米企業職工住房,進行了美化和節能改造,人均住房面積由不足13平方米增加到25平方米。

如今,走在富蘊縣的街頭,很多人會因這座西部小縣城的整潔有序而驚訝。新建成的數字化公廁在街頭隨處可見,綠植、自動售貨機甚至讀書角都成了公廁的“標配”,輕柔的音樂和牆上的攝影作品讓人感覺像在五星級飯店。《環球時報》記者還體驗了一把帶有人臉識別功能的手紙機:站在機器前,攝像頭3秒鐘就能掃描人臉,機器隨之提供適量的紙巾。“再也不用擔心有人抽太多紙造成浪費了。”清潔員說。

“可可托海的歷史是新中國70年曆程的見證和縮影。”採訪即將結束,付靜帶記者來到可可托海幹部學院,2015年以來,這所院校依託可可托海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在各級黨委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深入挖掘、整理、提煉可可托海的歷史文化,開發、完善形成五大教學板塊、三個核心板塊、九種教學形式的課程體系,能同時接納培訓150名學員。“可可托海就是一塊璞玉,現在全國人民終於看到它的光芒了,設立幹部學院,也是想向全國宣傳可可托海的故事和精神。可可托海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沒有一刻是分開的。”付靜說。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網/範凌志 劉欣

長按關注

您就是環環的衣食父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