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監督員”大鬧頭等艙,專家稱其不會被列入航空“黑名單”'

"

來源:中國新聞週刊

國航所說的“苦衷”,是否比飛行安全更重要

“航空安全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生命你知不知道?”“若沒有安全,談什麼服務?”“還笑?無知!”

視頻中,一箇中年女子沙啞著聲音,情緒激動,指責飛機乘客危害航空安全,稱周圍乘客“密謀”“挑釁”“威脅恐嚇”……

7月13日,知名編劇李亞玲在微博上發出這段4分多鐘的視頻,稱自己7月12日在中國國際航空公司(後簡稱“國航”)的航班上,目睹了這位自稱是國航“監督員”的女性乘客,飛行全程對其他乘客進行無理指責。

"

來源:中國新聞週刊

國航所說的“苦衷”,是否比飛行安全更重要

“航空安全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生命你知不知道?”“若沒有安全,談什麼服務?”“還笑?無知!”

視頻中,一箇中年女子沙啞著聲音,情緒激動,指責飛機乘客危害航空安全,稱周圍乘客“密謀”“挑釁”“威脅恐嚇”……

7月13日,知名編劇李亞玲在微博上發出這段4分多鐘的視頻,稱自己7月12日在中國國際航空公司(後簡稱“國航”)的航班上,目睹了這位自稱是國航“監督員”的女性乘客,飛行全程對其他乘客進行無理指責。

“最牛監督員”大鬧頭等艙,專家稱其不會被列入航空“黑名單”

機組人員正在安撫該女性乘客 圖:李亞玲所拍攝視頻截圖

在身邊乘客對該“監督員”的舉止表示難以理解併發出嗤笑之後,該女士愈發狂躁,並以有乘客危害公共安全為由報警,導致多名乘客在機場被警方帶走問詢,滯留7小時之久。

該女性乘客也被網友貼上“國航最牛監督員”標籤。隨後,越來越多視頻、爆料顯示,該女士在地鐵、公交上都曾與人有糾紛,甚至因為辱罵民警並吐口水被行政拘留5日。

國航在一份聲明中,將此事定性為“因有旅客使用手機另一名旅客制止而產生糾紛”,“糾紛一方旅客為國航一名因身體原因休養的員工,此次是個人因私出行,並非國航監督員。”

事件告一段落,但公眾的討論不止於此。

“慣犯”

在編劇李亞玲微博發出的12個小時之後,國航有關部門的負責人聯繫了她。

而在此期間,已有許多網友私信李亞玲或發微博曝光那位“最牛監督員”的身份——姓牛,確是國航員工。李亞玲轉發了其中幾位網友的“見聞”:該牛女士曾在休息室要求空姐“跪式服務”、在國航櫃檯大鬧要求優先辦票……

還有網友發出了牛女士在其他多個公眾場合無理吵鬧、聲嘶力竭的視頻。甚至,在此次糾紛的4天前,牛女士在另一航班上,從其乘坐的經濟艙到頭等艙去攪擾旅客。

也正是因為如此,牛女士所自稱“監督員”的身份更讓網友感覺不安甚至憤怒。

7月13日晚,李亞玲再次發微博稱,國航方面向她道歉並“解釋了一些不得已的苦衷和難處”。此後,國航宣傳部長在接受新京報採訪時透露了所謂的“難處”:牛女士並非所謂監督員,只是因為患有精神疾病無法正常工作,且根據相關法律,國航無法與之解除勞動合同。

7月15日,李亞玲來到國航總部,與相關領導溝通牛女士大鬧頭等艙一事。當天中午,李亞玲繼續發微博稱,“國航對精神病患員工無法辭退無法拒絕,對事件無責任,對乘客無賠償。”

實際上,李亞玲本可以置身事外。她並非直接與牛女士起衝突的乘客,只是對與牛女士起糾紛的另一女性乘客說了一句“我可以為你作證”,從而被捲入其中。此後開始與國航交涉。

國航向李亞玲解釋,牛女士系前空乘人員,十多年前因在工作崗位上突發精神疾病,與乘客衝突而被停飛,後被鑑定為“雙向情感障礙”,長期處於病休、只領薪不上班狀態。而牛女士“熱衷投訴,並經常糾纏領導,國航內部上下人等也深受其苦”。

7月12日,牛女士使用國航內部的經濟艙免票搭乘航班,但她自己掏錢升級到頭等艙,再次與乘客發生糾紛。儘管如此,國航仍勸解李亞玲:“她(指牛女士)其實挺值得人同情的,您如果看了她的病歷資料,也會同情她的。”

爭議

國航否認了牛女士的“監督員”身份。但“監督員”這一角色還是引起了網友的好奇。

“監督員不是什麼神祕身份。” 民航評論人士呂彪告訴中國新聞週刊,類似於很多單位有的內部糾察部門,各個航空公司會有“監督員”或“檢查員”。一類就是單位安監部門、服務部門的員工,“內部的監督員不會大張旗鼓表明身份。”

另一類“監督員”則是社會人士,航空公司一般會邀請公眾人物或者VIP旅客。呂彪認為,綜合牛女士的表現和國航的通報來看,牛女士不屬於任何一類的“監督員”。

牛女士是否罹患“雙向情感障礙”也有爭議。據津雲新聞報道,此前曾為牛女士做訴訟代理的律師劉鬆鴻稱牛女士並無精神疾病。

“如果她患有精神疾病,那就不應該她本人委託我訴訟代理,而是通過監護人委託。”劉鬆鴻還強調,如果明確牛女士精神有問題,公安部門也不會對她行拘五日。

但也有律師表示,間歇性精神疾病難以短時間內判斷,在牛女士沒有提供病歷證明的情況下,依然可能被拘留。

許多網友質疑,國航為何不將牛女士拉入所謂的航空“黑名單”?呂彪解釋道,“黑名單”制度的確存在,但“黑名單”並非由航空公司獨自列舉,而是由民航局、司法部門決定,一旦入了“黑名單”,所有航班都無法搭乘,不僅是國航一家。

呂彪分析,此前牛女士被爆出來的各種糾紛,不管是辱警還是大鬧地鐵、公交,都與航空安全無關,因此並不會被列入航空“黑名單”。

中國政法大學航空與空間法研究中心研究員、熟悉民航法規的律師張起淮也認為,即便牛女士曾經被行政拘留,與“黑名單”也無直接聯繫。

責任

疑似罹患精神疾病,並沒有讓輿論理解牛女士的反常行為。近年來,精神病患者製造惡性社會事件偶發,大多數人對公眾安全隱患的擔憂,遠勝於對精神疾病患者的同情。

因此,更多聲音轉而質疑國航,為何沒有約束患有精神疾病的員工,在其有“前科”的情況下,無視其對飛行安全的潛在危險,甚至能多次乘坐免費航班?國航所說的“苦衷”,是否比飛行安全更加重要?

實際上,“飛行安全”也是牛女士在機艙內指責其他乘客時,多次掛在嘴邊的詞彙。但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牛女士的行為舉止,是更明顯的安全隱患。

“從媒體披露的信息來看,牛某曾經是一位熟悉機艙設備、經驗豐富的空乘人員。”民航專家呂彪認為,正是由於牛某對飛行器的瞭解,才讓人後怕。

國航解釋過,根據《精神衛生法》,公司無法解聘牛女士,也無法禁止她上飛機。呂彪告訴中國新聞週刊,民航局規定,精神病患在發病時,機長有權禁止其上飛機,但各航空公司在處理相關問題時也有不同。

“但是牛女士既然此前已經出現過此類情況,且單位知道她患有精神疾病,是可以提前預防的。”呂彪說。

張起淮代理過多次民航相關的案件,他認為就事論事的話,將過去的爭議摻雜進這次糾紛中,對牛女士並不公平。但他同時也認為,當天航班上,機組人員的處理方式存在問題,“不夠果斷。在沒有法官的飛行器上,機長、機組人員就是權威,應該及時將矛盾控制住。”

張起淮表示,國航在面臨輿情危機時,應該積極地查明、公佈原因並重申安全問題,國航卻顯得很被動。

人民日報則發評論稱:公眾並不懷疑體恤特殊病患的意義,他們需要關懷和約束。然而,彰顯人文關懷不等於不作為,維護企業形象更不是“護犢子”。說到底,全體乘客的出行權與公共安全更重。服務業以體驗為王,聽得進批評,才能飛得更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