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金一件簡單、原始的祕密武器就讓明朝的火器失去了威力

中國古代史 明朝 中國歷史 陸軍 威力 戰歌仰望星空 2018-11-28

關於後金八旗,現在有一個根本性的誤解就是沒有搞清:後金是漁獵民族、草原部落是遊牧民族。這二者反應到軍事上的區別就是漁獵民族善步、射,遊牧民族善騎、射。具體說來就是當時的後金以步兵最強,騎兵次之。八旗也並非完全是騎兵,而是和中原政權一樣以步兵為主,騎兵為輔。

後金一件簡單、原始的祕密武器就讓明朝的火器失去了威力

​明自成祖設立三大營後,火器就成為明朝抵禦外患的利器,更成為後來明軍敢於同外敵接戰的心理依賴。雖然當時的火器裝填複雜、發射間隔過長、威力也很一般,但是成祖卻相當有智慧的利用了當時火器的優點:發射時巨大的響聲和極為壯觀的煙火驚擾敵軍的馬匹;大量火器同時發射又能打亂敵人的陣型、減緩敵人大隊騎兵的衝擊勢頭。火器齊射之後,己方騎兵出擊,然後步兵再跟進。這種戰術在明軍中的傳播與完善,使得到崇禎九年還能查到明邊軍大敗入侵草原部落的記載。只是長久的依靠火器,使得明軍面對敵人,一旦火器失去威力,就往往軍心大亂,不知如何作戰。恰恰在明末,就碰到了一個運用一種簡單、原始的武器而讓明軍火器失去效力的敵人。這個武器要說起來並不算什麼祕密武器,它的原型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被應用到戰爭中。並且是借鑑了明軍普遍應用的車營戰術的最低配簡化版本。具體說來就是在手推車的前端加上了一塊木板,就如下圖那個樣子。這種武器被後金稱為楯車也可以說是盾車。可以說就是這種武器幫助八旗軍在與明軍的對抗中取得一次又一次的勝利。

後金一件簡單、原始的祕密武器就讓明朝的火器失去了威力

楯車第一次被滿洲八旗軍應用是在萬曆十二年清太祖努爾哈赤攻打瑪爾敦山城的戰鬥中,當時努爾哈赤派出三輛純木質的楯車希望能掩護己方步兵到達城牆下。但是很快就被各種防守器械擊毀。後來八旗軍就開始了對楯車的改進,根據明代《戰守全書》記載,發現成熟的楯車以牛皮、鐵皮覆蓋木板。這樣的楯車磚木擂石不能毀,明軍大量裝備的鳥銃、子母炮不能透,除了紅夷大炮很難對楯車及由楯車掩護的後金軍隊造成傷害。根據《滿文老檔》中的記載,八旗軍一個五百人的戰鬥單位,配備兩部楯車,每部楯車配兵十名操作。這就尷尬了,明後期明軍面對草原部落的騎兵,就是依靠戰車作為火炮載具和移動堡壘。遇敵明軍以戰車環繞在最外層,士卒依託戰車開槍、發炮,待打亂敵軍陣型後,被戰車環繞的明軍騎兵與步兵再出擊獲取勝利。我們看明朝由張春率領的救援大淩河之戰和八旗軍圍攻明兵部侍郎劉之綸的戰鬥。在戰鬥開始八旗軍便以重甲騎兵身披用水打溼的棉被衝擊明軍由戰車為核心的防禦陣地,但是屢次進攻損失慘重都不能奏效。最後無奈只得又派出楯車,在楯車的掩護下與明軍近距離火器對射,而後依靠精銳的重裝步兵突入明軍陣內擊敗了明軍。面對這樣的八旗軍,明關寧軍就拋棄了其它已經失去作用的火器,轉而大量裝備三眼銃。這種三眼銃能連發三次,大量齊射,瞬間敵人就會被密集的彈丸覆蓋並且關寧軍裝備的三眼銃是有一截長柄,發射完後馬上就能用來當成沒有刺的狼牙棒使。所以在面對戰鬥意志頑強,楯車有起不到作用的關寧軍時,八旗兵也沒辦法。

後金一件簡單、原始的祕密武器就讓明朝的火器失去了威力

當然明軍的戰敗也有許多其它的因素,但由於楯車的存在,面對戰鬥意志遠不及自己的明軍,滿洲軍隊既能有效減少己方傷亡有能屢屢戰而勝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