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釋兵權,趙普說了三句話,卻造成宋朝以後的漢人變成了綿羊!

中國古代史 趙普 宋朝 明朝 漢朝 歷史偵查處 2018-11-30

公元959年,一代雄主後周世宗柴榮駕崩,年僅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即位,後周王朝陷入風雨飄搖、岌岌可危的險境。此時的帝都開封城內漫天謠傳“點檢作天子”的讖語,一股驕兵悍將武人掌舵的政治格局悄然醞釀。

身為殿前督檢點的趙匡胤彼時早已籠絡了禁軍石守信、王審琦等一批兵權在握武將,輿論的力量和實權的掌控彙集於黑壓壓的後周朝堂,只待一聲石破天驚的怒吼,後周筱然覆滅於歷史的廢墟,一個新的王朝即將掀開嶄新的篇章。

次年正月初一,契丹鐵蹄南下的“軍情”如雪片版壓滿朝堂,惶恐之下的宰相範質急令殿前督檢點趙匡胤統率傾國之兵北逐韃虜。

然而,趙匡胤率領的大軍行至距開封城二十公里之遙的陳橋驛後,兵變突然爆發,酩酊大醉的統帥趙匡胤被部將披上龍袍,北宋王朝以此為肇始正式建立,史稱“陳橋驛兵變”。

杯酒釋兵權,趙普說了三句話,卻造成宋朝以後的漢人變成了綿羊!

“陳橋驛兵變”是否由趙匡胤等人幕後指使?相信腦子清楚的人心裡都有數。但《宋太祖實錄》卻偏偏將一次改朝換代的謀逆行為描繪成一場由士兵引發的逼宮做皇帝的荒唐鬧劇,種種欲蓋彌彰的史實反而讓後世疑竇叢生。

拋開陳橋驛兵變個中疑點不談,既然宋太祖趙匡胤創立了北宋,那他就得時刻防著別人再耍“黃袍加身”的把戲,“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的趙匡胤為此輾轉反側。而恰在此時,後周遺臣李筠、李重進相繼打出討逆昭告公然反叛,趙匡胤措手不及北宋江山幾乎易主,面對自五代十國以來兵隨將走、武人弄政的地方割據頑疾,趙匡胤決定要徹底改變這種頻繁換皇帝的節奏。

而壓在趙匡胤心頭的這座大石,伴隨著割據一方的悍將李筠、李重進的接連謀反,心思深沉的趙匡胤終於如火山噴發般爆發了出來。也就在“地頭蛇”造反後不久的一次晚朝,宋太祖趙匡胤單獨留下了宰相趙普,他劈頭蓋臉向趙普詰問道:“自唐季以來數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戰鬥不息,生民塗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兵,為國家計長久,其道何如?” 從唐末至今,皇帝都換了八個姓了,天下依舊紛亂不休,我想讓世間太平,該怎麼辦?

趙普頓了頓,其實在他的心中又何嘗沒有反覆思慮過這個問題呢?然而,趙匡胤此人行伍出身,一身過人的武藝罕逢對手,加之好爽大度的性格早已與諸將推心置腹、血肉連筋,且石守信等人亦將“趙大哥”視若生死之交,因此,趙普始終都沒有將自己的成熟想法透露半個字給當今聖上,他不是不想襄助雄才大略的宋太祖完成一統千秋、穩坐萬世江山的基業,只是礙於皇帝陛下與眾將情同手足不便置喙,否則屆時輔佐不成反倒一失足成千古恨落得個悽慘收場。

面對端坐在眼前的北宋帝國掌舵人提出的疑問,趙普心中也總算放下了那塊大石頭,他整肅衣冠面露威儀道:“陛下言及此,天地人神福也。此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奪其權,制其錢糧,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

杯酒釋兵權,趙普說了三句話,卻造成宋朝以後的漢人變成了綿羊!

“稍奪其權,制其錢糧,收其精兵”是三句針針見血的話,隱藏在趙匡胤心頭最深處的疑惑也瞬間被刺破,這不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治國良策嗎?只要施行此策何患天下不平哉!然而,想起曾經在戰場上與自己出生入死的好兄弟石守信等人,太祖心中依然不肯面對這般血淋淋的殘酷現實。“彼等必不吾叛,卿何憂”,他們這些人絕對不會背叛朕,你為什麼還存在顧慮呢?趙匡胤怒斥道。

遭到太祖的反詰,宰相趙普這次打算徹底不留情面了,他正顏厲色的反問道:“臣亦不憂其叛也。然熟觀數人者,皆非統御才,恐不能制伏其下,萬一軍伍作孽,彼亦不得自由耳。”,我也不會相信石守信這些人會背叛陛下您,但倘若有朝一日這些人的部下要再耍次“黃袍加身”,到時候也許就不會由得了他們了吧?

趙普這話雖然很不客氣,但也很現實,趙匡胤心中的最後一道防線被徹底攻破了,他明白,作為大宋帝國擁有至高無上權威的皇帝,即便是昔日稱兄道弟部將也得是時候做個了斷了,既然箭在弦上,看來不得不發了,那麼就奪了諸將兵權吧!

要說奪走兵權這件看似容易的事情,實則不是幻想中的那般美好。漢景帝聽信晁錯的削藩之法,結果招致吳楚七國之亂,大漢半壁江山陷入戰火紛飛的慘象;建文帝朱允炆為了從叔叔燕王朱棣手中奪回權力,爆發了靖難之役,奪權行動沒成功不說,反而留下了一段歷史中的朱允炆失蹤之謎;而明末崇禎皇帝只是為了節省政府開支,裁汰了驛站的小郵差李自成,更是顛覆性地開啟了斷送大明江山的厄運。

歷史的經驗再次告訴了我們奪權這事兒絕不是想象中的那麼容易,雖然磨磨嘴皮子、吹吹牛像趙括那樣紙上談兵很簡單,但真正實施起來可就是另外一幅光景了,搞不好還得賠上自己的身家性命,甚至拿整個帝國江山做陪葬。

杯酒釋兵權,趙普說了三句話,卻造成宋朝以後的漢人變成了綿羊!

怎麼樣平穩過渡權力交接問題?按照奪權步驟說明書,大凡要安全實現權力的轉移,帝王必須嚴格分三步走。第一步皇帝陛下要有足夠強大的氣場和威勢,否則鎮不住場子一切都是白搭。第二步,中央政府要擁有絕對強勢的實力(主要是軍事實力),否則拿著雞毛當令箭頒佈奪權大策地方驕兵悍將也只能淡然飄過。第三步,也就是奪權計劃不可操之過急,最好能使出殺入不見血的“軟刀子”,譬如漢武帝劉徹頒佈的“推恩令”。

只有三管齊下並持續平穩的推行下去,屆時奪權計劃方可大功告成。

而武人起家的趙匡胤顯然沒有漢武帝劉徹的耐心,前兩條他業已完全具備,但很明顯以漢武帝那樣“溫水煮青蛙”的模式不在自己考慮之列,他另闢蹊徑找到了第四條道路,後世史學家給他的這第四條路線取了不明覺厲的名字----杯酒釋兵權。

“杯酒釋兵權”的經過想必很多人大致有過多少了解。太祖趙匡胤召集昔日的“好兄弟”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等一眾“鐵桿死黨”深夜在皇宮開了個派對,席間美酒佳釀、觥籌交錯之間好不快活,君臣一番吹牛、拉家常後還耍起了猜拳遊戲,氣氛相當融洽。

這時,我們奧斯卡獎項獲得者趙匡胤同志出場了,他雙目微閉突然仰天長一聲嘯,在場的“小弟們”頓時被他突如其來這一癲狂舉動嚇得不輕,畢竟伴君如伴虎,誰知道“老大”會不會突然歇菜?正當眾將環視龍椅上的趙匡胤時,癲癇病人趙匡胤突然“詐屍”般撂下了一句“我非爾曹力,不及此。然天子亦大艱難,殊不若為節度使之樂,吾終夕未嘗高枕臥也。”

我要不是你們鼎立支持,今天也就當不了皇帝了,然而,天子也有天子的難處啊,還不如一個節度使快樂,也正是因此如此我才沒有一天睡過好覺。

杯酒釋兵權,趙普說了三句話,卻造成宋朝以後的漢人變成了綿羊!

小弟石守信等人此時才明白原來皇帝陛下是擔心我們會造反,這還得了,石守信諸將一聽當時嚇得面如死灰,磕頭如搗蒜般地求放過。

宋太祖趁熱打鐵安慰諸將,比如說些眾愛卿毋須驚慌,朕不會過河拆橋、兔死狗烹之類的話語穩定下屬情緒,接著話鋒一轉說人生如白駒過隙啊!與其每天這樣擔驚受怕還不如多多購置良田美宅好好度過半生啊!

石守信眾將也不是白痴,他們明白了,再不交出兵權等待自己的恐怕不會是皇帝陛下的溫情脈脈了,而是喋血斷頭臺的慘烈結局了。

第二天,眾將紛紛上表請求解甲歸田,太祖大為興奮給予了曾經的“好兄弟”豐厚的賞賜,還將趙家與多個武將聯姻。

這就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杯酒釋兵權”梗概,說這個故事有名,最值得後世稱道的是宋太祖趙匡胤沒有費一兵一卒而輕易拿下了武將的兵權,這在封建古代確實算得上堪稱奇蹟。

但又有誰能想到趙匡胤在拿下眾將兵權後進一步採取了“自廢武功”的極端舉措,讓曾經驍勇善戰的漢人從此變成了北方異族眼中軟弱無力的“小綿羊”。

杯酒釋兵權,趙普說了三句話,卻造成宋朝以後的漢人變成了綿羊!

他究竟做了些什麼自始徹底改變了漢人的秉性?要問漢人、漢民族的秉性是什麼?翻開漢唐的歷史,我們會發現“傅介子孤單斬樓蘭”、“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等等歷史典故,甚至到了盛唐“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等諸多鐵血事蹟,即便是到了五代十國的後周更是輪番吊打北方契丹遊牧騎兵,可以說漢人骨子裡流淌的就是天生的戰士血液,農耕民族花樣吊打遊牧民族在“富宋”以前都是司空見慣的事兒。

然而,畫風迅速轉入兩宋,漢人血液中天生的戰鬥精神卻就此磨蝕過半,在宋朝歷代統治者“強幹弱枝”和“重文輕武”的兩項基本國策下,漢民族血液中流淌的天性好戰基因從此一去不復返。以至於後世不少人痛批宋朝以前的漢民族與宋朝往後的漢民族二者戰鬥風貌上已經拉開驚人的鴻溝,同一民族在不同時代下卻宛若狼羊。

而開啟這潘多拉魔盒的人卻是雄才偉略的宋太祖趙匡胤。或許百年之後,他也都不曾想到過,當金人的鐵蹄踏破長江劍指北宋,“靖康之恥”中的後世子孫竟會被金人擄掠北去如牲口一般的悲慘場景吧。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宋史》、《宋太祖實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