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論晉:關於山西繁峙縣畫在牆上的“清明上河圖”

----史話三晉之繁峙篇

在山西繁峙縣的一座千年古寺內,在大殿內除門窗外四壁皆有壁畫。手法之嫻熟,技藝之精湛,堪稱畫在牆上的“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國寶級的文物啊。且為北宋國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怎樣的“千年古寺精妙壁畫”,能和《清明上河圖》相媲美?

談古論晉:關於山西繁峙縣畫在牆上的“清明上河圖”

在山西繁峙縣東南天巖村,村內有座寺廟名為巖山寺。寺內僅現存一座大殿,為金代原物。殿內四壁佈滿金代壁畫,面積約為97平方米,為現存規模最大、藝術水平最高的金代壁畫。

因年代久遠,又經年失修,只有東西壁的壁畫保存完好,其餘均有剝蝕。

這壁畫怎麼一個“精妙”?

西壁的壁畫高3.45米,長11米。在面積38平方米的牆壁上,畫著一組完整的宮城,城內宮殿樓閣、亭臺水榭,夾雜樹木和青山點綴。其間有眾多人物,主要是佛祖釋迦牟尼“佛本生故事”。

畫面裡殿閣樓臺、山川草木中市井塵俗,百官覲見等人物活動活靈活現,幾乎就是一幅金代社會生活場景再現!

與《清明上河圖》相似的地方是:河岸邊的酒樓高挑酒帘,上書:“”野花攢地出,村酒透瓶香”。樓內賓作滿堂,或品茗飲酒或說唱賣藝,樓外各種肩挑手提的小販,行人中有逗著懷裡孩子的女人,有算卦的盲人,有云遊的僧人......

東壁的壁畫與西壁等同,採取宮殿群為背景,以山水雲團將各種佛傳故事連接起來,遠望為一幅山水畫,人物錯雜期間,甚是壯觀。

在畫面中有一處磨坊,正在轉動的水輪主軸帶動磨面和舂米的磨盤和石臼,旁邊各司其職勞作的人們......

談古論晉:關於山西繁峙縣畫在牆上的“清明上河圖”

壁畫中各種建築幾乎佔據了畫面的一半以上,既有豪華宮殿,又有各類民居作坊,樓閣、古塔各類建築應有盡有。

北壁的壁畫雖有點模糊,但依舊還能分辨。畫的是一艘海船在巨浪中顛簸,桅杆折斷,風帆飄落的場景。周邊的海市蜃樓以及海船的形制規模及各種裝飾都描繪得清清楚楚。

整體壁畫構圖緊湊完整,筆法細膩自然,且內容豐富、人物生動,與一般寺觀壁畫作法不同,不像是壁畫。反到和在紙上和絹上作畫的卷軸畫十分相近,線條平暢,細入毫髮。

尤其是建築的畫工之絕,將形式複雜的殿閣樓臺完美呈現於畫面,立體感極強。與元代畫家夏永的畫界絕品絹本《騰王閣圖》相比,也是不遑多讓。

大殿西壁的題記中記載:“大定七年.......畫匠王逵......”的字樣。

如此高超技藝的壁畫精品,怎麼會出現在山西繁峙縣一個山村中的小廟內?更何況金是草原遊牧民族女真族建立的王朝,怎會有這樣水平精湛的畫師?

談古論晉:關於山西繁峙縣畫在牆上的“清明上河圖”

在巖山寺內還保存了一通金正隆三年石碑,碑文載:“此邦內平昔用武爭戰之地,暴骨效原,沉魂滯魄,久幽泉壤,無所憑依,男觀女睹,嗟淚垂彈,豈不傷哉......極感後人矜憫,一方相糾,命工圖像,凡繪水陸一會。”

金正隆為金代第四位皇帝完顏亮的第三個年號,當時為了緩和各種矛盾,藉助佛教興修寺廟。巖山寺就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修建的。 選擇山西繁峙縣,是因為繁峙縣位於五臺山北麓,為從北部進入五臺山之必經之地,也是漠北佛教進入五臺山的第一站。

根據明萬曆《繁峙縣誌》載:“城于山麓,群山環而拱之,故曰繁峙。”

因此就有了畫師王逵等人耗時十年,方留下這絕代佳作。

王逵是誰?水平怎麼如此之高?

巖山寺壁畫風格屬於北宋院體畫風格。

宋之初便建立了翰林圖畫院,集中了全社會的畫院畫家,專門為宮廷和皇室服務。宋徽宗更是大力支持,在北宋後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諸如張擇端就是出自翰林圖畫院。出自畫院作家的作品,稱之“院體畫”。

王逵也是出自翰林圖畫院。

談古論晉:關於山西繁峙縣畫在牆上的“清明上河圖”

“金攻克東京,大掠財務,擄起百工、技藝、婦女、內伶,僧道、醫卜、娼妓和后妃親王等貴族,直至徽、欽二帝.......”

其中百姓男女不下十萬人,各類工匠三千多人,教坊三千多人。王逵也身臨其中,當年的他也只有二十八歲。

在金熙宗重用漢人和推行漢制改革的前提下,王逵被任命為“御前承應畫工”也就不奇怪了。二十七歲弒君篡位稱帝的海陵王完顏亮雖殘暴狂傲,但也大力推行漢化。

隨後繼位的金世宗在位期間,勵精圖治,革除弊端,與南宋簽署了《隆興和議》,開啟了四十多年的和平局面。當時的金統治區實現了“大定盛世”的局面,國庫充盈。

巖山寺也就是在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完工的,當時王逵已經六十八歲了。此時的他,畫技已經爐火純青了。這樣的水平,絕對不會是遊牧草原民族女真人培養出來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