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系金科子公司技術輸出路徑分化背後…

為擺脫轉型的被動局面,商業銀行開啟了金融科技子公司成立大幕。伴隨著北京銀行旗下金融科技子公司北銀金融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北銀科技”)近日正式成立,目前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已達7家。

梳理七大金融科技子公司技術輸出對象看,主要分為內向服務型和外向服務型兩類。分析人士指出,技術輸出路徑現分化的背後體現了戰略地位、發展階段的差異,未來如何實現可持續盈利成為一大難題。


兩種技術輸出類型

自2015年拉開序幕以來,包括興業銀行、招商銀行、光大銀行、建設銀行、民生銀行、工商銀行和北京銀行在內的7家銀行先後落地了自己的金融科技子公司,而兩家國有大行甚至“宇宙行”的入局,也意味著銀行對於金融科技的重視程度之高。

梳理這7家金融科技子公司技術輸出產品和服務內容發現,軟件、金融雲、開放平臺和諮詢服務是目前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最常見的四種模式。

而根據技術服務對象的側重不同,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可分為內向服務型和外向服務型兩類。其中,內向服務型是指銀行系金融科技公司以服務於母行集團及其子公司為主,對外技術輸出為輔;外向服務型是指在為本行內部提供服務的同時,也對外提供金融科技能力輸出。

從官網設置情況來看,興業銀行、招商銀行設立的金融科技子公司興業數字金融服務(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興業數金”)、招銀雲創(深圳)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招銀雲創”)的官網製作精良,推出的產品範圍廣泛,信息充裕獲取便捷,為外向服務型。

建設銀行子公司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建信金科”)的官網獲取信息較少,光大銀行成立的光大科技有限公司暫未開設官網,從外部獲取相關信息較為不便,為內向服務型。


發展階段存差異

分析人士指出,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技術輸出路徑出現分化的背後,體現了銀行金融科技子公司戰略地位、發展階段的差異。

對比來看,內向服務型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是銀行應對市場和行業競爭實現科技轉型而成立的,還處於產品搭建及經驗積累的階段,對外公開數據資料相對較少,開展的業務也不如外向服務型豐富。

而外向服務型金融科技公司一般成立時間較早,已擁有較為完善的產品體系以及穩定的客戶群體。比如,興業銀行的“銀銀平臺”已積累了近十年科技輸出經驗。

對於每個銀行子公司業務方向的差異,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蘇筱芮認為,一方面取決於銀行金融科技子公司的發展歷史,從現有情況來看,採取外向服務型的起步較早,經過積澱已經形成較為體系化的發展模式。另一方面則取決於銀行的戰略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外向服務型是內向服務型的“升級版”,但是與金融科技公司打造的“小而精”爆款產品相比,各家銀行系金融科技公司推出的產品涉及範圍十分廣泛,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創新科技手段能力仍稍顯不足。此外,截至目前,各家銀行系金融科技公司仍未披露盈利狀況。


可持續盈利模式成挑戰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逐漸嶄露頭角,也有更多實力強勁的銀行加入,不過未來如何構建可持續的商業盈利模式是銀行面臨的一大挑戰。

零壹研究院院長於百程認為,目前看,各家金融科技子公司分成了內向服務型和外向服務型,這是由各家科技子公司的發展階段和資源能力決定的,中長期看,獨立發展的金融科技子公司都將是內向和外向業務結合的。

“從優劣勢角度來說,外向服務型更能體現銀行科技的實力,然而只有修煉好‘內功’並經過充分實踐論證,才能夠有能力對外輸出。”蘇筱芮表示,另外,銀行自身搭建的能力是否對外輸出,也涉及到相關選項的衡量,如果輸出充分,銀行自身是否會因此失去競爭力;而如果不輸出,子公司構建的成本是否能被盈利覆蓋亦值得關注。未來如何就技術輸出構建健康、可持續的商業盈利模式是銀行面臨的一大挑戰。

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研究員廖貝妮分析指出,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還要防備技術風險、信息安全風險可能帶來的金融資產損失;如何平衡集團內外部的資源分配問題,在服務好集團內部的同時,更好地展開技術輸出服務等多重挑戰。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吳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