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合作為中歐關係樹立典範'

"

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她任內的第十二次訪華充分體現出中德關係的重要性和雙方合作的密切程度。

中德一直致力於實現合作共贏並將與時俱進。經貿合作是中德關係的穩定基石和強勁動力。德國已連續43年成為中國在歐洲的最大貿易伙伴,中國也連續3年保持了德國最大貿易伙伴的地位,雙邊貿易相互依存的深度和廣度前所未有、難以替代。中德經貿合作也早已超越了簡單的買賣關係,深入到產業、科技和創新領域,數字化經濟、新能源、人工智能和自動駕駛等新興合作潛力巨大。在當前世界貿易不景氣、全球產業結構轉型的壓力下,中德都面臨適應並主導變化、在增長和創新之間保持平衡的挑戰,需要不斷地從原有合作中繼續挖掘潛力,例如在傳統制造業轉型中合理充分地利用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更需要在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領域共同規劃、密切協作。此次數十位德國經濟界人士隨同默克爾總理訪華,表明中德雙方已經為實現上述目標做好了充分準備。

中德合作發揮積極的示範效應,已經具有重要的地區和全球意義。由於中德在各自所在地區的經濟體量和貿易投資結構,中德經貿合作在中歐關係中發揮出了引領和示範效應,中德合作的成功經驗可以推廣到歐盟層面並已有所體現,中歐合作的成果也成為亞歐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默克爾總理此訪的一個重要議題就是與中方領導人一道,進一步落實中歐領導人會晤的共識,積極推進中歐自貿協定談判。高水平高質量的中歐自貿協定不僅應當遵循中德務實共贏合作的原則,也應該體現出中德在經貿合作中的成功經驗,應當成為反對保護主義、維護自由貿易、推進開放型經濟的標杆和範本。在國際形勢急劇變化、中德都需要承擔更大責任的背景下,中德合作的地區和全球意義還將越來越多地體現在完善全球治理體系、維護全球戰略平衡上。中德都以綠色經濟、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這為雙方在改革全球治理、應對氣候變化領域開展務實合作提供了堅實基礎;中德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都主張尋求政治、外交的和平解決方式,反對粗暴的武力干涉,這將成為雙方在應對伊核和中東問題、維護阿富汗及南亞地區形勢穩定等諸多挑戰上的共同方向。

中德還要在構建超越差異、和衷共濟的新型國際關係上攜手共進。當前國際格局的巨大變動給中德提出了共同的重大課題:是任由單邊主義盛行、讓世界滑向無序競爭的深淵?是任由冷戰思維捲土重來、重新在東西方之間築牆挖坑?還是合理管控分歧並超越差異、在全球化的經濟基礎上去構建命運與共的新秩序?中德在制度、文化上的差異是兩國曆史發展的自然產物,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完善治理和增進文明的共同目標下,這些差異不會成為障礙還應當成為兩國文明互鑑、經驗共享的起點。中德在一些領域出現的競爭態勢,也是世界經濟變化和兩國產業發展的客觀結果,可以通過更密切溝通、更深度合作來加以轉化和管理,毫無必要將其人為地放大或拔高到所謂“制度競爭”的層面,這不僅是一葉障目、不見中德之間巨大共同利益的偏頗之見,也是損害中德互信、為德國經濟發展自我設障的不智之舉。

在中美經貿摩擦持續、歐美經貿關係緊張的形勢下,默克爾總理訪華更能體現出中德、中歐既要攜手應對當前挑戰又要共同綢繆未來秩序的雄心、擔當和遠見。改革世貿組織等將成為雙方討論的重要話題,同時在雙邊、地區和全球層面共商、運籌和推動合作,是新時代賦予中德合作的重大責任。無論德國和歐洲政治如何變化,無論德國和歐洲內部對於自身定位出現何種爭論,中德合作都將責無旁貸地承擔起示範者、維護者和引領者的角色。

(作者系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 崔洪建)

來源:中國日報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