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全面屏戰爭史

全面屏可以說是近兩年手機圈的一個高頻詞彙,在這方面的創新體現了手機圈內近年來少有的百花齊放。

當然最近兩三個月大家可能不怎麼提了,因為關於手機全面屏的戰爭實際上已經結束,市面上主流的機型已經完成了從非全面屏到全面屏的進化,剩下的無非是根據元器件擺放及成本的需求做出取捨,有的做真·全面屏,有的留個凹口,有的下巴留得寬一些,有的做得窄一些。

如果不是全面屏,手機外觀形態上的演變可能在兩三年前就已經固化了,而講到全面屏,就不得不提在這之前的手機形態。

風起青萍

2010 年發佈的 iPhone 4 確立了此後多年智能手機前面板的基本形態——留額頭留下巴,上置前置攝像頭、聽筒、光線距離感應器,下置實體 Home 按鍵,其首次配備的用於自拍、FaceTime 通話的前置攝像頭在此後成為幾乎所有智能手機的標配,而這個元件後來卻成了全面屏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糾結。

此後 6 年的手機前面板大抵沒有逃出上述的輪廓,到了 2016 年,市面上所有手機在前面板形態上大同小異,相比五六年前無非是機身和屏幕尺寸普遍變得更大了,但受制於人的手掌所能單手掌控的上限,擴大屏幕尺寸這條路線在 2016 年之前也達到了瓶頸。

提升屏佔比,在機身尺寸大體不變的前提下獲得更大的屏幕面積成了下一個發展方向,而手機廠商正好需要新的賣點來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慾,只是這個轉向在剛出現的時候可以說頗為突然。

要知道 2016 年前後市面上的機型大抵是長這樣的:

手機全面屏戰爭史

所以你可以想見當小米 MIX 於 2016 年 10 月 25 日在雷軍手中出現時給人們帶來的那種震撼,原來手機還可以長這樣!在這之前這種產品可能只會出現在渲染圖上。

手機全面屏戰爭史

像小米 MIX 這種留下巴的三邊窄邊框形態其實並非第一次出現,之前夏普已有類似形態的產品推出,不過小米 MIX 顯然打造得精緻得多,並且首次提出了“全面屏”這一概念。

除了藉助夏普提供的屏幕技術,為了解決元器件擺放問題,它創造性地將前置攝像頭倒置於下巴位置,並採用懸臂樑壓電陶瓷振動發聲技術取代聽筒,最終得以將兩側及頂部邊框壓縮到極致——這就是首次亮相的全面屏機型,它的完成度如此之高、工藝如此之精湛以至於兩年多後看來,相比如今的主流旗艦機在視覺上仍舊不遑多讓。

對了,那場發佈會的主角原本應該是旗艦小米 Note 2,可當 MIX 亮相後,還有多少人會記得這個瞬時黯淡無光的主角呢?

MIX 的亮相勾起了人們對手握一整塊屏幕的遐想,不過作為一部概念機型它還是太超前了,以至於未來數月乃至一年內,少有廠商能跨出這樣的步伐。

三星則基於自家已經成熟的曲面屏技術開闢了另一種思路,前面板的額頭和下巴一時半會去不掉,那就大幅壓縮上下兩端的寬度、再把屏幕比例拉長,也打造出了令人震撼的視覺效果。

手機全面屏戰爭史

2017 年 3 月亮相的 Galaxy S8 系列便是這樣的產物。其實在 S6/S7 Edge 時代,我一直認為三星的曲面屏純粹是在炫技,因為它對交互乃至外觀都沒有太大加分,對抗摔性甚至還有減分。為什麼我說外觀也沒有加分是因為曲面玻璃、直角屏幕再配合寬大的額頭下巴實在是一種奇怪的存在,曲面屏讓手機兩側視覺邊框收窄的同時,也讓寬大的額頭下巴顯得十分突兀。

但 S8 讓這一切都改觀了,上下邊框的大幅收縮、去除正面實體鍵和創造性的 18.5:9 圓角屏幕設計使得屏幕、整機四角與曲面屏一氣呵成,構成了一個極富視覺衝擊力的幾何體,上一年發佈的 iPhone 7 和同期發佈的華為 P10 在這種新的設計語言下可謂相形見絀。

手機全面屏戰爭史

5 個月後,Galaxy Note 8 發佈,雖然 18.5:9 全視曲面屏師出同門,不過整體輪廓從 S8 的圓潤轉向更符合其“商務風”的方正設計,上一代 Note 產品出師未捷身先死,而全面屏化的 Note 8 無論是顏值還是產品力都讓其有了掃除前事陰霾的底氣。

舞於松柏之下

2017 年 9 月是全面屏手機起勢的開始,無他,因為 iPhone X 發佈了。

從年初傳聞會用屏下指紋、虛擬 Home 鍵再到最終那個被稱為「劉海」的凹口最終出現在屏幕上方——必須承認 iPhone X 是蘋果自 iPhone 6 以來乃至 iPhone 整個 10 年中最顛覆性的一次形態變化:原來那個寬額頭、寬下巴,下方一顆圓形 Home 鍵的經典設計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塊可以握在手中的屏幕。只是「劉海」的存在無疑讓這次創新的歡呼聲分貝降低了不少,並且引來不小的爭議。

手機全面屏戰爭史

在人們的普遍認知中,一直以來沒有多少顯示設備是作異形切割的,因為也沒有這麼做的必要。但在 iPhone X 上,極致的四邊等寬全面屏效果與元器件的擺放產生了衝突,並且由於 iPhone X 取消了 Touch ID 改用 Face ID 而不得不塞入更龐大的結構光面部識別組件,就必須有一個區域來堆疊這些元件,於是這部 iPhone 的設計師便展現出人類極致的妥協思維,在頂部留出了一塊長長的凹口。

手機全面屏戰爭史

既然是妥協的產物,那在外觀上被吐槽「醜」、「逼死強迫症」就沒什麼可辯駁的了,當然人們不會一直對著同一個事物重複太多遍這樣的吐槽,習慣成自然,並且人大多逃不開「真香定律」,儘管首次賣到了 8000 元以上,並且還延期發售,但開售後依然擋不住人們對新 iPhone 的熱情,蘋果的營收連帶股價在此後一年持續上漲,以至於似乎讓蘋果形成了無論定價多高都會有人買單的錯覺。

吐槽歸吐槽,除了外觀方面的爭議外,蘋果在全面屏上發的“內功”是值得稱道的,120Hz 的觸控採樣率外加一套行雲流水的手勢操作,後來這套手勢的操作邏輯被安卓廠商不斷模仿,但在流暢性方面卻一直無出其右;Face ID 在安全性、易用性方面成功接替了 Touch ID,這一交接在當初被外界提出了不少疑慮,但其後看來並沒有產生多少問題,也成了 iPhone X 一度最難被模仿的內在實力;COP 的屏幕封裝工藝令 iPhone X 在下巴寬度方面至今仍舊保持最窄。

手機全面屏戰爭史

在 iPhone X 發佈的前一天,小米推出了 MIX 2——這次不再是概念機,而是順勢做成了量產產品,整體設計沿襲前代,屏幕比例拉長到更為協調的 18:9,導管式的微縫聽筒取代了壓電陶瓷振動發聲技術,邊框也被加粗,基於大規模量產的妥協讓 MIX 2 看起來顯然沒有第一代那麼驚豔,也沒有它的渲染圖那般出彩,但仍不失為當時市面上視覺觀感較為突出的一部全面屏機型。

手機全面屏戰爭史

從 Note 8 到 iPhone X,9 月前後的這波喧囂吹響了未來一年多全面屏競爭的號角,只是雖然其他廠商都知道全面屏是潮流,但卻發現手頭暫時無牌可打,退而求其次,乾脆把 18:9 比例(或 18.5:9)、上下兩端對稱的前面板一概都定義為全面屏,不管怎樣先把這波熱度蹭起來。於是 9 月過後,vivo X20、OPPO R11s、華為 Mate 10 Pro、榮耀 V10、一加 5T、HTC U11 Plus、LG V30 等國內外新機紛紛用上了 18:9 上下對稱的「全面屏」,羅永浩則在他的堅果 Pro 2 發佈會上將其定義為 Almost 全面屏——接近,但始終不是全面屏的理想型。

手機全面屏戰爭史

這種過渡方案不會持續太久,但從 2018 年上半年的趨勢上看,Android 手機廠商們好像還沒找好方向,因為隨後他們紛紛跟隨 iPhone 梳起了小劉海,並且受限於屏幕封裝工藝不得不留出了一段下巴而非像 iPhone 那樣做到邊框等寬。不管怎麼說,許多消費者似乎還沒準備好接受異形屏,而 Android 廠商們並不是為了置入 3D 結構光組件而梳的劉海看起來則是一種更加拙劣的模仿。

手機全面屏戰爭史

人們大概已經習慣了蘋果做出什麼,安卓廠商跟進什麼的老套模式,不過事情在 2018 年下半年起了一些變化,已經有廠商不甘於異形屏的妥協之舉,迫不及待地要讓消費者見識接近理想中的全面屏效果了。

2018 年 6 月 vivo NEX 的出現在關注數碼圈的人看來其實並不意外,因為 2 月的 MWC 2018 上,vivo APEX 概念機就為我們秀了一把真·全面屏的模樣:屏佔比 91% 是一個略顯蒼白的數字,因為你看到它便感覺那就是一整塊屏幕。

手機全面屏戰爭史

為了達到這種效果,vivo 在該機上用足了「黑科技」,聽筒被屏幕發聲技術取代,指紋識別做到了屏下並且識別區域還覆蓋大半塊屏幕,光線距離感應器採用超聲波原理,而最不易隱藏的前置攝像頭被做成了升降式,藏進了機身頂部,再配合 COF(簡單理解就是將屏幕觸控 IC 彎折到後方)的屏幕封裝工藝,所有阻擋邁向真·全面屏的障礙都被一一掃除。

NEX 則可以看作是 APEX 技術下放後的量產版,抹去了工程機般粗糙稜角,取消了半屏指紋識別而仍採用固定區域的指紋識別,全面屏效果相較而言略微減弱,但並不減弱發佈之後帶給人們的視覺衝擊——畢竟這是市面上最接近於真全面屏效果的量產機,在一夜之間將所有在用異形屏設計的機型拋離了好幾個身位。

手機全面屏戰爭史

NEX 帶來的喧囂尚未過去,一週後的 6 月 20 日,OPPO 在巴黎帶來了暌違四年的 Find 系列新機——Find X,儘管已有先行者在前,Find X 帶來的震撼卻沒有絲毫減少,這部手機將工業設計擺在了第一優先級,正面一塊雙曲面 OLED 全面屏,輔以極窄的邊框和最先進的 COP 屏幕封裝工藝,Find X 帶來了號稱達 93.8% 的屏佔比;不過更令人矚目的是它的「雙軌潛望結構」,將前置攝像頭、結構光面部識別組件以及後置相機都塞進了這個升降模塊中,在賦予手機以科技感的同時也使得外觀變得異常簡潔。

手機全面屏戰爭史

NEX 和 Find X 在這一階段彷彿樹立起了真·全面屏的標杆,但在手機機身中塞入機械結構隱藏元器件以換取高屏佔比的做法在實用性方面也引起了一定爭議,所以廠商們一方面探索著各種真·全面屏方案,另一方面異形屏方案儘管相形見絀,但基於成本、結構設計考慮它仍然是主流。

到了 2018 年下半年,安卓廠商們似乎意識到在形勢激烈、手機形態日新月異的市場競爭中沒有必要重複對 iPhone 的模仿,各種全面屏方案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在消費者面前。

比如努比亞 X 為代表的雙屏方案——砍掉前置攝像頭,以成像效果更出色的後置攝像頭加上作為取景器的背面副屏取而代之,這樣做既保證了自拍、視頻通話等必要功能的實現,又不增加看起來容易折損的機械結構,只是前後兩塊屏的存在可能會讓現在手機本就脆弱的防護性再打一層折扣——“我手機屏幕刮花了。”“你說的是哪一塊?”。

手機全面屏戰爭史

如 10 月末登場的三部滑蓋全面屏手機——小米 MIX 3、榮耀 Magic 2、聯想 Z5 Pro,從形態上講,這種設計與 Find X 的升降結構有很大的相似之處,都將前攝等元器件悉數隱藏於屏幕下方,不過後者採用步進電機驅動,對內部空間和產品精密程度有著更高要求,而前者則通過手動滑蓋,冗餘度會更高,當然科技感可能就不夠突出了,畢竟這是功能手機時代就存在的設計了;而另一個問題是它顯著破壞了機身結構的一體性,厚度控制也不甚理想,這讓滑蓋全面屏看起來更多地是一種探索性質的方案。

手機全面屏戰爭史

止於草莽

早在 iPhone X 發佈前的 2017 年 5 月,由“安卓之父”安迪·魯賓推出的 Essential Phone 便採用了被稱為「美人尖」的異形全面屏方案,不過 Essential Phone 的「美人尖」處理得實在難稱美觀,在當時也被視作一種比較異類的方案,直到 2018 年上半年,採用這種方案的廠商也並不多。

手機全面屏戰爭史

到了 2018 年下半年,以 OPPO R17、vivo X23 為代表的機型開始採用一種叫「水滴屏」(亦有「珍珠屏」等說法)的方案,其實就是上一年「美人尖」的變種,不過整個凹口的過渡銜接要更為自然美觀,在上半年劉海屏的洗禮之後,對這種屏幕空間侵佔更少的方案似乎也更好接受了。

由於多數安卓機型並不搭載結構光面部識別以佔用較多的面板空間,所以綜合成本、屏佔比的考慮之後,「水滴屏」方案在接下來也被更多廠商所採用,越發成為一種公模方案。

最後,挖孔屏方案登場,代表機型是採用通孔方案的三星 Galaxy A8s、採用盲孔方案的榮耀 V20 以及首次在 AMOLED 屏幕上打孔的 Galaxy S10 系列。

手機全面屏戰爭史

坦白講,如果作為一種從異形屏到非異形屏的過渡方案早幾個月出現,它的視覺衝擊力還是不小的,但相比前面已經登場的一眾非異形全面屏,則顯得有些過時,它的視覺暗示效果和對屏幕空間的擠佔也並不比「水滴屏」好多少;目前只有三星、華為等廠商的中高端機型採用,也證明在技術、成本方面似乎缺乏全面普及的可能。

2018 年全面屏手機在廠商們的推動下獲得了長足發展,不過也難免有人對這種一心追求屏佔比的軍備競賽提出質疑。其實不妨回到全面屏本身的意義,自智能手機誕生之後,廠商和消費者就在不斷追求更大的屏幕尺寸,不過人所能單手掌控的屏幕尺寸終究是有上限的,所以 16:9 的手機屏幕在發展到 5.5—5.7 英寸後便停下了腳步。

而從實用層面來講,全面屏通過最大限度地壓縮上下邊框空間,在機身尺寸大體不變的情況下拓展手機的屏幕面積,容納更多的顯示內容;從外觀設計角度看,這種從邊到邊、手握一整塊屏幕的科技感也是科技數碼愛好者們所追求的目標,而這種視覺衝擊體驗過後再回到傳統 16:9 的手機,不能說回不去,但你可能會帶著某種異樣的目光。

手機全面屏戰爭史

當然是否有必要單純為了追求極致的屏佔比而改變或妥協原有的一些成熟體驗,是有一些不同意見的。畢竟全面屏帶來了一些本來不是問題的問題——比如以前幾乎不用考慮屏幕內容會被什麼元器件擠佔,直到異形屏的出現。一些廠商大概也知道像劉海屏這種異形屏並不好看,於是為強迫症用戶在系統設置中準備了遮蔽劉海的選項,iPhone X、三星 S10+ 發佈後你也可以見到一些為了平衡視覺觀感而設計的桌面壁紙。

又比如原本已經十分成熟的正面電容式指紋識別就沒有了容身之處,記得一加 5T 發佈時由於採用後置指紋,劉作虎此前有關後置指紋的言論還被拿出來 Diss 了一番,我並不關心廠商們誰又被打臉了,不過某些體驗上的降級卻是實實在在的,後來 vivo 率先採用了光學屏下指紋技術,不過無論是解鎖速度還是盲解體驗至今跟正面電容式指紋還是有可感知的差距。

還有像是一些機型採用機械結構後的使用壽命、抗摔性問題、防水防塵問題等。

開頭提到,全面屏的戰爭已經結束了,這一形態本身已融入了手機的常規設計中,採用何種方案不過是取捨問題,全面屏本身很難再引起驚歎,就像此前發佈的 vivo X27 很難在產品震撼程度方面超越前面的 NEX 一樣。未來手機形態還會朝著怎樣的方向發展,是全面地無開孔化、渾然一體,還是採用摺疊屏、以小見大?留待廠商們回答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