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最近知乎上有個話題很火:二十多歲做什麼,將來才不後悔?

不少網友分享了自己曾經的迷茫和焦慮:

“二十多歲,又窮又迷茫的年紀,往往我們已經很努力了,但生活依然沒有改變的跡象,人生就如同走進了一個死衚衕,怎麼努力也走不出來。”

愛因斯坦曾說,某一個層次的問題,很難靠這一個層次的思考來解決。

如果遇到困難一直想不出辦法,往往是自己的思維方式有限,不足以解決當前的問題。除非思維方式有改變,否則再努力也不會有結果。

今天,書單君想和大家分享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它能幫助我們急速變化的現實中靈活思考,找到人生的破局點,從困頓的人生之中突破出來。

這就是 “彈性思維”

“彈性思維”由美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列納德·蒙洛迪諾提出,在他的新書《彈性:在急速變化的世界中靈活思考》中,深入介紹了這種思維是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的。


"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最近知乎上有個話題很火:二十多歲做什麼,將來才不後悔?

不少網友分享了自己曾經的迷茫和焦慮:

“二十多歲,又窮又迷茫的年紀,往往我們已經很努力了,但生活依然沒有改變的跡象,人生就如同走進了一個死衚衕,怎麼努力也走不出來。”

愛因斯坦曾說,某一個層次的問題,很難靠這一個層次的思考來解決。

如果遇到困難一直想不出辦法,往往是自己的思維方式有限,不足以解決當前的問題。除非思維方式有改變,否則再努力也不會有結果。

今天,書單君想和大家分享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它能幫助我們急速變化的現實中靈活思考,找到人生的破局點,從困頓的人生之中突破出來。

這就是 “彈性思維”

“彈性思維”由美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列納德·蒙洛迪諾提出,在他的新書《彈性:在急速變化的世界中靈活思考》中,深入介紹了這種思維是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的。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蒙洛迪諾是伯克利大學理論物理學博士,曾和霍金合著《時間簡史(普及版)》與《大設計》,代表作多次入圍英國皇家學會圖書獎,現在任教於加州理工學院——沒錯,就是《生活大爆炸》那群書呆子任教的大學。

在他看來,人類靠著分析性思維完成常規的工作和生活,靠彈性思維實現突破。

正是有了彈性思維,人類才能一次次實現創新,化解難題,找到應對挑戰的新辦法。

"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最近知乎上有個話題很火:二十多歲做什麼,將來才不後悔?

不少網友分享了自己曾經的迷茫和焦慮:

“二十多歲,又窮又迷茫的年紀,往往我們已經很努力了,但生活依然沒有改變的跡象,人生就如同走進了一個死衚衕,怎麼努力也走不出來。”

愛因斯坦曾說,某一個層次的問題,很難靠這一個層次的思考來解決。

如果遇到困難一直想不出辦法,往往是自己的思維方式有限,不足以解決當前的問題。除非思維方式有改變,否則再努力也不會有結果。

今天,書單君想和大家分享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它能幫助我們急速變化的現實中靈活思考,找到人生的破局點,從困頓的人生之中突破出來。

這就是 “彈性思維”

“彈性思維”由美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列納德·蒙洛迪諾提出,在他的新書《彈性:在急速變化的世界中靈活思考》中,深入介紹了這種思維是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的。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蒙洛迪諾是伯克利大學理論物理學博士,曾和霍金合著《時間簡史(普及版)》與《大設計》,代表作多次入圍英國皇家學會圖書獎,現在任教於加州理工學院——沒錯,就是《生活大爆炸》那群書呆子任教的大學。

在他看來,人類靠著分析性思維完成常規的工作和生活,靠彈性思維實現突破。

正是有了彈性思維,人類才能一次次實現創新,化解難題,找到應對挑戰的新辦法。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所謂的“靈感”

其實是人類的本能

關於彈性思維,蒙洛迪諾在書中講了一個故事:

他年輕的時候醉心於研究,曾經為了一個相當複雜的物理問題幾天幾夜不眠不休,但就是想不出辦法。

他有點洩氣,剛好到了週五,他之前約好了一位女士共進晚餐,所以他只好努力讓自己放鬆下來,和她在餐廳見面。

他剛點完意大利麵,突然毫無徵兆的,一個絕妙的解法出現在他的腦海裡,他顧不上對面的女士,趕緊拿起餐巾紙寫下了自己的想法。

就這樣,蒙洛迪諾解答了這個物理問題,但他並沒有興奮多久,因為另外一件事情開始讓他百思不得其解:

“為什麼我之前連續好幾天努力在解答這個問題,一點頭緒都沒有,出來吃個飯就能想到答案?”

類似的故事,或許大家都很熟悉,不少人都會稱之為“靈感”,覺得這是天才特有的能力。

"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最近知乎上有個話題很火:二十多歲做什麼,將來才不後悔?

不少網友分享了自己曾經的迷茫和焦慮:

“二十多歲,又窮又迷茫的年紀,往往我們已經很努力了,但生活依然沒有改變的跡象,人生就如同走進了一個死衚衕,怎麼努力也走不出來。”

愛因斯坦曾說,某一個層次的問題,很難靠這一個層次的思考來解決。

如果遇到困難一直想不出辦法,往往是自己的思維方式有限,不足以解決當前的問題。除非思維方式有改變,否則再努力也不會有結果。

今天,書單君想和大家分享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它能幫助我們急速變化的現實中靈活思考,找到人生的破局點,從困頓的人生之中突破出來。

這就是 “彈性思維”

“彈性思維”由美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列納德·蒙洛迪諾提出,在他的新書《彈性:在急速變化的世界中靈活思考》中,深入介紹了這種思維是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的。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蒙洛迪諾是伯克利大學理論物理學博士,曾和霍金合著《時間簡史(普及版)》與《大設計》,代表作多次入圍英國皇家學會圖書獎,現在任教於加州理工學院——沒錯,就是《生活大爆炸》那群書呆子任教的大學。

在他看來,人類靠著分析性思維完成常規的工作和生活,靠彈性思維實現突破。

正是有了彈性思維,人類才能一次次實現創新,化解難題,找到應對挑戰的新辦法。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所謂的“靈感”

其實是人類的本能

關於彈性思維,蒙洛迪諾在書中講了一個故事:

他年輕的時候醉心於研究,曾經為了一個相當複雜的物理問題幾天幾夜不眠不休,但就是想不出辦法。

他有點洩氣,剛好到了週五,他之前約好了一位女士共進晚餐,所以他只好努力讓自己放鬆下來,和她在餐廳見面。

他剛點完意大利麵,突然毫無徵兆的,一個絕妙的解法出現在他的腦海裡,他顧不上對面的女士,趕緊拿起餐巾紙寫下了自己的想法。

就這樣,蒙洛迪諾解答了這個物理問題,但他並沒有興奮多久,因為另外一件事情開始讓他百思不得其解:

“為什麼我之前連續好幾天努力在解答這個問題,一點頭緒都沒有,出來吃個飯就能想到答案?”

類似的故事,或許大家都很熟悉,不少人都會稱之為“靈感”,覺得這是天才特有的能力。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但蒙洛迪諾覺得這並不是偶然,他從進化心理學和生物學的方面著手,經過長時間的研究,終於發現大家所說的“靈感”,其實是一種人類本能的心理特質,他將其命名為“彈性思維”。

要想理解彈性思維,我們就要先理解大腦是如何思考的。

蒙洛迪諾指出,人的大腦神經系統就像一張張不同的網絡,就像圖書館分門別類的書架一樣,人類要想解決哪個方面的問題,就觸發這一個方面的神經網絡。

這就是我們最經常使用的 “分析性思維”,也就是思維受我們的意識控制,從上而下進行思考。

但彈性思維恰恰相反,它通常是在大腦的默認模式下、在人們無意識的情況下發生,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思考方式。

當人們無意識的時候,大腦會處於放鬆的狀態,大腦裡不同的神經網絡之間就開始互相連接、相互激發,成為一種理解既有信息的全新思維框架,最後湧現出新的想法。

也就是說,所謂的“彈性思維”,並不是我們有意識地分析處理問題,而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大腦的神經網絡進行重組,再自發整合信息、思考問題、提出見解。

"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最近知乎上有個話題很火:二十多歲做什麼,將來才不後悔?

不少網友分享了自己曾經的迷茫和焦慮:

“二十多歲,又窮又迷茫的年紀,往往我們已經很努力了,但生活依然沒有改變的跡象,人生就如同走進了一個死衚衕,怎麼努力也走不出來。”

愛因斯坦曾說,某一個層次的問題,很難靠這一個層次的思考來解決。

如果遇到困難一直想不出辦法,往往是自己的思維方式有限,不足以解決當前的問題。除非思維方式有改變,否則再努力也不會有結果。

今天,書單君想和大家分享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它能幫助我們急速變化的現實中靈活思考,找到人生的破局點,從困頓的人生之中突破出來。

這就是 “彈性思維”

“彈性思維”由美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列納德·蒙洛迪諾提出,在他的新書《彈性:在急速變化的世界中靈活思考》中,深入介紹了這種思維是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的。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蒙洛迪諾是伯克利大學理論物理學博士,曾和霍金合著《時間簡史(普及版)》與《大設計》,代表作多次入圍英國皇家學會圖書獎,現在任教於加州理工學院——沒錯,就是《生活大爆炸》那群書呆子任教的大學。

在他看來,人類靠著分析性思維完成常規的工作和生活,靠彈性思維實現突破。

正是有了彈性思維,人類才能一次次實現創新,化解難題,找到應對挑戰的新辦法。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所謂的“靈感”

其實是人類的本能

關於彈性思維,蒙洛迪諾在書中講了一個故事:

他年輕的時候醉心於研究,曾經為了一個相當複雜的物理問題幾天幾夜不眠不休,但就是想不出辦法。

他有點洩氣,剛好到了週五,他之前約好了一位女士共進晚餐,所以他只好努力讓自己放鬆下來,和她在餐廳見面。

他剛點完意大利麵,突然毫無徵兆的,一個絕妙的解法出現在他的腦海裡,他顧不上對面的女士,趕緊拿起餐巾紙寫下了自己的想法。

就這樣,蒙洛迪諾解答了這個物理問題,但他並沒有興奮多久,因為另外一件事情開始讓他百思不得其解:

“為什麼我之前連續好幾天努力在解答這個問題,一點頭緒都沒有,出來吃個飯就能想到答案?”

類似的故事,或許大家都很熟悉,不少人都會稱之為“靈感”,覺得這是天才特有的能力。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但蒙洛迪諾覺得這並不是偶然,他從進化心理學和生物學的方面著手,經過長時間的研究,終於發現大家所說的“靈感”,其實是一種人類本能的心理特質,他將其命名為“彈性思維”。

要想理解彈性思維,我們就要先理解大腦是如何思考的。

蒙洛迪諾指出,人的大腦神經系統就像一張張不同的網絡,就像圖書館分門別類的書架一樣,人類要想解決哪個方面的問題,就觸發這一個方面的神經網絡。

這就是我們最經常使用的 “分析性思維”,也就是思維受我們的意識控制,從上而下進行思考。

但彈性思維恰恰相反,它通常是在大腦的默認模式下、在人們無意識的情況下發生,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思考方式。

當人們無意識的時候,大腦會處於放鬆的狀態,大腦裡不同的神經網絡之間就開始互相連接、相互激發,成為一種理解既有信息的全新思維框架,最後湧現出新的想法。

也就是說,所謂的“彈性思維”,並不是我們有意識地分析處理問題,而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大腦的神經網絡進行重組,再自發整合信息、思考問題、提出見解。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我用一個簡單的比喻來幫大家理解:

你是一家公司的老闆,平時公司的一切大小事務都由你一個人說了算,但公司業務一直推進不下去,你愁得住進了醫院,公司的事務也沒法打理。

你在醫院待了很長一段時間才回到公司,結果發現員工們沒有了老闆的帶領,居然自己想辦法接了幾張大單,還挖來了好幾個大客戶。

“老闆”就是你的大腦,“員工”就是大腦裡的神經網絡,“大客戶”就是新的想法。

它並不是虛無縹緲的“靈感”,也不是大家所說的“創造性思維”,更不等同於潛意識,它是大腦的一種默認模式,一種人類天生就有的能力。

2016年,科學家識別出了人腦中97個全新的區域,彈性思維就是在這些神祕腦區發生的,他們的構造和功能遠超人們過去對於它們的認知。

不少人在生活中都曾經歷過類似的“靈光乍現”的一刻,比如方案想不出來,在洗澡的時候突然靈光一現;或者在為事業發愁,對著窗外的風景發呆,突然就有了主意。

"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最近知乎上有個話題很火:二十多歲做什麼,將來才不後悔?

不少網友分享了自己曾經的迷茫和焦慮:

“二十多歲,又窮又迷茫的年紀,往往我們已經很努力了,但生活依然沒有改變的跡象,人生就如同走進了一個死衚衕,怎麼努力也走不出來。”

愛因斯坦曾說,某一個層次的問題,很難靠這一個層次的思考來解決。

如果遇到困難一直想不出辦法,往往是自己的思維方式有限,不足以解決當前的問題。除非思維方式有改變,否則再努力也不會有結果。

今天,書單君想和大家分享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它能幫助我們急速變化的現實中靈活思考,找到人生的破局點,從困頓的人生之中突破出來。

這就是 “彈性思維”

“彈性思維”由美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列納德·蒙洛迪諾提出,在他的新書《彈性:在急速變化的世界中靈活思考》中,深入介紹了這種思維是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的。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蒙洛迪諾是伯克利大學理論物理學博士,曾和霍金合著《時間簡史(普及版)》與《大設計》,代表作多次入圍英國皇家學會圖書獎,現在任教於加州理工學院——沒錯,就是《生活大爆炸》那群書呆子任教的大學。

在他看來,人類靠著分析性思維完成常規的工作和生活,靠彈性思維實現突破。

正是有了彈性思維,人類才能一次次實現創新,化解難題,找到應對挑戰的新辦法。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所謂的“靈感”

其實是人類的本能

關於彈性思維,蒙洛迪諾在書中講了一個故事:

他年輕的時候醉心於研究,曾經為了一個相當複雜的物理問題幾天幾夜不眠不休,但就是想不出辦法。

他有點洩氣,剛好到了週五,他之前約好了一位女士共進晚餐,所以他只好努力讓自己放鬆下來,和她在餐廳見面。

他剛點完意大利麵,突然毫無徵兆的,一個絕妙的解法出現在他的腦海裡,他顧不上對面的女士,趕緊拿起餐巾紙寫下了自己的想法。

就這樣,蒙洛迪諾解答了這個物理問題,但他並沒有興奮多久,因為另外一件事情開始讓他百思不得其解:

“為什麼我之前連續好幾天努力在解答這個問題,一點頭緒都沒有,出來吃個飯就能想到答案?”

類似的故事,或許大家都很熟悉,不少人都會稱之為“靈感”,覺得這是天才特有的能力。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但蒙洛迪諾覺得這並不是偶然,他從進化心理學和生物學的方面著手,經過長時間的研究,終於發現大家所說的“靈感”,其實是一種人類本能的心理特質,他將其命名為“彈性思維”。

要想理解彈性思維,我們就要先理解大腦是如何思考的。

蒙洛迪諾指出,人的大腦神經系統就像一張張不同的網絡,就像圖書館分門別類的書架一樣,人類要想解決哪個方面的問題,就觸發這一個方面的神經網絡。

這就是我們最經常使用的 “分析性思維”,也就是思維受我們的意識控制,從上而下進行思考。

但彈性思維恰恰相反,它通常是在大腦的默認模式下、在人們無意識的情況下發生,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思考方式。

當人們無意識的時候,大腦會處於放鬆的狀態,大腦裡不同的神經網絡之間就開始互相連接、相互激發,成為一種理解既有信息的全新思維框架,最後湧現出新的想法。

也就是說,所謂的“彈性思維”,並不是我們有意識地分析處理問題,而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大腦的神經網絡進行重組,再自發整合信息、思考問題、提出見解。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我用一個簡單的比喻來幫大家理解:

你是一家公司的老闆,平時公司的一切大小事務都由你一個人說了算,但公司業務一直推進不下去,你愁得住進了醫院,公司的事務也沒法打理。

你在醫院待了很長一段時間才回到公司,結果發現員工們沒有了老闆的帶領,居然自己想辦法接了幾張大單,還挖來了好幾個大客戶。

“老闆”就是你的大腦,“員工”就是大腦裡的神經網絡,“大客戶”就是新的想法。

它並不是虛無縹緲的“靈感”,也不是大家所說的“創造性思維”,更不等同於潛意識,它是大腦的一種默認模式,一種人類天生就有的能力。

2016年,科學家識別出了人腦中97個全新的區域,彈性思維就是在這些神祕腦區發生的,他們的構造和功能遠超人們過去對於它們的認知。

不少人在生活中都曾經歷過類似的“靈光乍現”的一刻,比如方案想不出來,在洗澡的時候突然靈光一現;或者在為事業發愁,對著窗外的風景發呆,突然就有了主意。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這就是在你大腦放鬆的狀態下,彈性思維在幫你解決問題,只是大家不知道它從何而來,才覺得如此神祕。

過去的教育一直在培養我們運用分析性思維,但在今天的世界,知識每9年就會翻倍,以人類大腦的容量,很難靠分析性思維處理完這麼多信息。

因此,我們需要培養自己的“彈性思維”,它是人類特有的一種能力,往往是在無意識中推進,能接納一些非常規的新想法,有助於我們打破規則,更好地實現創新。

正如蒙洛迪諾說的那樣:

“彈性思維不僅僅是科學家、發明家和藝術家的專屬工具,更是現在任何人獲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最近知乎上有個話題很火:二十多歲做什麼,將來才不後悔?

不少網友分享了自己曾經的迷茫和焦慮:

“二十多歲,又窮又迷茫的年紀,往往我們已經很努力了,但生活依然沒有改變的跡象,人生就如同走進了一個死衚衕,怎麼努力也走不出來。”

愛因斯坦曾說,某一個層次的問題,很難靠這一個層次的思考來解決。

如果遇到困難一直想不出辦法,往往是自己的思維方式有限,不足以解決當前的問題。除非思維方式有改變,否則再努力也不會有結果。

今天,書單君想和大家分享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它能幫助我們急速變化的現實中靈活思考,找到人生的破局點,從困頓的人生之中突破出來。

這就是 “彈性思維”

“彈性思維”由美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列納德·蒙洛迪諾提出,在他的新書《彈性:在急速變化的世界中靈活思考》中,深入介紹了這種思維是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的。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蒙洛迪諾是伯克利大學理論物理學博士,曾和霍金合著《時間簡史(普及版)》與《大設計》,代表作多次入圍英國皇家學會圖書獎,現在任教於加州理工學院——沒錯,就是《生活大爆炸》那群書呆子任教的大學。

在他看來,人類靠著分析性思維完成常規的工作和生活,靠彈性思維實現突破。

正是有了彈性思維,人類才能一次次實現創新,化解難題,找到應對挑戰的新辦法。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所謂的“靈感”

其實是人類的本能

關於彈性思維,蒙洛迪諾在書中講了一個故事:

他年輕的時候醉心於研究,曾經為了一個相當複雜的物理問題幾天幾夜不眠不休,但就是想不出辦法。

他有點洩氣,剛好到了週五,他之前約好了一位女士共進晚餐,所以他只好努力讓自己放鬆下來,和她在餐廳見面。

他剛點完意大利麵,突然毫無徵兆的,一個絕妙的解法出現在他的腦海裡,他顧不上對面的女士,趕緊拿起餐巾紙寫下了自己的想法。

就這樣,蒙洛迪諾解答了這個物理問題,但他並沒有興奮多久,因為另外一件事情開始讓他百思不得其解:

“為什麼我之前連續好幾天努力在解答這個問題,一點頭緒都沒有,出來吃個飯就能想到答案?”

類似的故事,或許大家都很熟悉,不少人都會稱之為“靈感”,覺得這是天才特有的能力。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但蒙洛迪諾覺得這並不是偶然,他從進化心理學和生物學的方面著手,經過長時間的研究,終於發現大家所說的“靈感”,其實是一種人類本能的心理特質,他將其命名為“彈性思維”。

要想理解彈性思維,我們就要先理解大腦是如何思考的。

蒙洛迪諾指出,人的大腦神經系統就像一張張不同的網絡,就像圖書館分門別類的書架一樣,人類要想解決哪個方面的問題,就觸發這一個方面的神經網絡。

這就是我們最經常使用的 “分析性思維”,也就是思維受我們的意識控制,從上而下進行思考。

但彈性思維恰恰相反,它通常是在大腦的默認模式下、在人們無意識的情況下發生,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思考方式。

當人們無意識的時候,大腦會處於放鬆的狀態,大腦裡不同的神經網絡之間就開始互相連接、相互激發,成為一種理解既有信息的全新思維框架,最後湧現出新的想法。

也就是說,所謂的“彈性思維”,並不是我們有意識地分析處理問題,而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大腦的神經網絡進行重組,再自發整合信息、思考問題、提出見解。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我用一個簡單的比喻來幫大家理解:

你是一家公司的老闆,平時公司的一切大小事務都由你一個人說了算,但公司業務一直推進不下去,你愁得住進了醫院,公司的事務也沒法打理。

你在醫院待了很長一段時間才回到公司,結果發現員工們沒有了老闆的帶領,居然自己想辦法接了幾張大單,還挖來了好幾個大客戶。

“老闆”就是你的大腦,“員工”就是大腦裡的神經網絡,“大客戶”就是新的想法。

它並不是虛無縹緲的“靈感”,也不是大家所說的“創造性思維”,更不等同於潛意識,它是大腦的一種默認模式,一種人類天生就有的能力。

2016年,科學家識別出了人腦中97個全新的區域,彈性思維就是在這些神祕腦區發生的,他們的構造和功能遠超人們過去對於它們的認知。

不少人在生活中都曾經歷過類似的“靈光乍現”的一刻,比如方案想不出來,在洗澡的時候突然靈光一現;或者在為事業發愁,對著窗外的風景發呆,突然就有了主意。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這就是在你大腦放鬆的狀態下,彈性思維在幫你解決問題,只是大家不知道它從何而來,才覺得如此神祕。

過去的教育一直在培養我們運用分析性思維,但在今天的世界,知識每9年就會翻倍,以人類大腦的容量,很難靠分析性思維處理完這麼多信息。

因此,我們需要培養自己的“彈性思維”,它是人類特有的一種能力,往往是在無意識中推進,能接納一些非常規的新想法,有助於我們打破規則,更好地實現創新。

正如蒙洛迪諾說的那樣:

“彈性思維不僅僅是科學家、發明家和藝術家的專屬工具,更是現在任何人獲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幸虧馬雲並不“理性”

否則不會有現在的阿里巴巴

9月份就要正式退休的馬雲,在創立阿里巴巴的前身“中國黃頁”之前,曾經召集了24個學生和朋友詢問意見,結果24人中有23人反對。

現在我們說起這段往事,難免會覺得這23人有點目光短淺,因為他們差點阻礙了中國最偉大互聯網公司和中國首富的誕生。

但拋開“馬後炮”的評價,其實當時這23個人做出的都是最符合邏輯、最理性的判斷。

當時,中國內地還沒有引進互聯網,大家根本不知道這是什麼,問了馬雲5個問題,馬雲一個也答不上來,說明他自己對這個也不瞭解。

況且馬雲如果要創業,必須全身心投入,辭去自己大學老師的工作,可在當時,大學老師算得上含金量很高的金飯碗。

看著馬雲想為一個不知道到底是什麼、他自己也不瞭解、也看不到未來前景的東西,放棄自己的金飯碗,任何有點理性的人,都會阻止這樣的行為。

幸虧馬雲最後不顧反對,任性地辭去工作開始創業,才有了現在的阿里巴巴。

"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最近知乎上有個話題很火:二十多歲做什麼,將來才不後悔?

不少網友分享了自己曾經的迷茫和焦慮:

“二十多歲,又窮又迷茫的年紀,往往我們已經很努力了,但生活依然沒有改變的跡象,人生就如同走進了一個死衚衕,怎麼努力也走不出來。”

愛因斯坦曾說,某一個層次的問題,很難靠這一個層次的思考來解決。

如果遇到困難一直想不出辦法,往往是自己的思維方式有限,不足以解決當前的問題。除非思維方式有改變,否則再努力也不會有結果。

今天,書單君想和大家分享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它能幫助我們急速變化的現實中靈活思考,找到人生的破局點,從困頓的人生之中突破出來。

這就是 “彈性思維”

“彈性思維”由美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列納德·蒙洛迪諾提出,在他的新書《彈性:在急速變化的世界中靈活思考》中,深入介紹了這種思維是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的。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蒙洛迪諾是伯克利大學理論物理學博士,曾和霍金合著《時間簡史(普及版)》與《大設計》,代表作多次入圍英國皇家學會圖書獎,現在任教於加州理工學院——沒錯,就是《生活大爆炸》那群書呆子任教的大學。

在他看來,人類靠著分析性思維完成常規的工作和生活,靠彈性思維實現突破。

正是有了彈性思維,人類才能一次次實現創新,化解難題,找到應對挑戰的新辦法。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所謂的“靈感”

其實是人類的本能

關於彈性思維,蒙洛迪諾在書中講了一個故事:

他年輕的時候醉心於研究,曾經為了一個相當複雜的物理問題幾天幾夜不眠不休,但就是想不出辦法。

他有點洩氣,剛好到了週五,他之前約好了一位女士共進晚餐,所以他只好努力讓自己放鬆下來,和她在餐廳見面。

他剛點完意大利麵,突然毫無徵兆的,一個絕妙的解法出現在他的腦海裡,他顧不上對面的女士,趕緊拿起餐巾紙寫下了自己的想法。

就這樣,蒙洛迪諾解答了這個物理問題,但他並沒有興奮多久,因為另外一件事情開始讓他百思不得其解:

“為什麼我之前連續好幾天努力在解答這個問題,一點頭緒都沒有,出來吃個飯就能想到答案?”

類似的故事,或許大家都很熟悉,不少人都會稱之為“靈感”,覺得這是天才特有的能力。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但蒙洛迪諾覺得這並不是偶然,他從進化心理學和生物學的方面著手,經過長時間的研究,終於發現大家所說的“靈感”,其實是一種人類本能的心理特質,他將其命名為“彈性思維”。

要想理解彈性思維,我們就要先理解大腦是如何思考的。

蒙洛迪諾指出,人的大腦神經系統就像一張張不同的網絡,就像圖書館分門別類的書架一樣,人類要想解決哪個方面的問題,就觸發這一個方面的神經網絡。

這就是我們最經常使用的 “分析性思維”,也就是思維受我們的意識控制,從上而下進行思考。

但彈性思維恰恰相反,它通常是在大腦的默認模式下、在人們無意識的情況下發生,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思考方式。

當人們無意識的時候,大腦會處於放鬆的狀態,大腦裡不同的神經網絡之間就開始互相連接、相互激發,成為一種理解既有信息的全新思維框架,最後湧現出新的想法。

也就是說,所謂的“彈性思維”,並不是我們有意識地分析處理問題,而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大腦的神經網絡進行重組,再自發整合信息、思考問題、提出見解。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我用一個簡單的比喻來幫大家理解:

你是一家公司的老闆,平時公司的一切大小事務都由你一個人說了算,但公司業務一直推進不下去,你愁得住進了醫院,公司的事務也沒法打理。

你在醫院待了很長一段時間才回到公司,結果發現員工們沒有了老闆的帶領,居然自己想辦法接了幾張大單,還挖來了好幾個大客戶。

“老闆”就是你的大腦,“員工”就是大腦裡的神經網絡,“大客戶”就是新的想法。

它並不是虛無縹緲的“靈感”,也不是大家所說的“創造性思維”,更不等同於潛意識,它是大腦的一種默認模式,一種人類天生就有的能力。

2016年,科學家識別出了人腦中97個全新的區域,彈性思維就是在這些神祕腦區發生的,他們的構造和功能遠超人們過去對於它們的認知。

不少人在生活中都曾經歷過類似的“靈光乍現”的一刻,比如方案想不出來,在洗澡的時候突然靈光一現;或者在為事業發愁,對著窗外的風景發呆,突然就有了主意。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這就是在你大腦放鬆的狀態下,彈性思維在幫你解決問題,只是大家不知道它從何而來,才覺得如此神祕。

過去的教育一直在培養我們運用分析性思維,但在今天的世界,知識每9年就會翻倍,以人類大腦的容量,很難靠分析性思維處理完這麼多信息。

因此,我們需要培養自己的“彈性思維”,它是人類特有的一種能力,往往是在無意識中推進,能接納一些非常規的新想法,有助於我們打破規則,更好地實現創新。

正如蒙洛迪諾說的那樣:

“彈性思維不僅僅是科學家、發明家和藝術家的專屬工具,更是現在任何人獲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幸虧馬雲並不“理性”

否則不會有現在的阿里巴巴

9月份就要正式退休的馬雲,在創立阿里巴巴的前身“中國黃頁”之前,曾經召集了24個學生和朋友詢問意見,結果24人中有23人反對。

現在我們說起這段往事,難免會覺得這23人有點目光短淺,因為他們差點阻礙了中國最偉大互聯網公司和中國首富的誕生。

但拋開“馬後炮”的評價,其實當時這23個人做出的都是最符合邏輯、最理性的判斷。

當時,中國內地還沒有引進互聯網,大家根本不知道這是什麼,問了馬雲5個問題,馬雲一個也答不上來,說明他自己對這個也不瞭解。

況且馬雲如果要創業,必須全身心投入,辭去自己大學老師的工作,可在當時,大學老師算得上含金量很高的金飯碗。

看著馬雲想為一個不知道到底是什麼、他自己也不瞭解、也看不到未來前景的東西,放棄自己的金飯碗,任何有點理性的人,都會阻止這樣的行為。

幸虧馬雲最後不顧反對,任性地辭去工作開始創業,才有了現在的阿里巴巴。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集團在紐交所掛牌交易 >

這就是蒙洛迪諾在《彈性》一書指出的,分析性思維的侷限性。

現代社會,大家都推崇分析性思維,這種思維模式的要點是從A到B,再從B到C,每個想法都遵循邏輯原則,一步步推算出最佳結果。

雖然這種思維效用極大,但本質上還是一種線性模式,我們都是根據自己過去的經驗,在特定的框架內思考問題。

一旦問題超越了我們所能理解範圍,分析性思維就會束手無策。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彈性思維出手,來幫助我們跳出原有的框架。

20世紀80年代,市值一度高達5000億美元的芯片霸主英特爾,曾經差點倒閉破產。

當時英特爾主業是做儲存芯片,技術領先,市場佔有率也不錯,但日本芯片憑著物美價廉的優勢,很快把他們打得潰不成軍。

連續6個季度,英特爾均高額虧損,外界甚至做好了英特爾破產清盤的準備。

"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最近知乎上有個話題很火:二十多歲做什麼,將來才不後悔?

不少網友分享了自己曾經的迷茫和焦慮:

“二十多歲,又窮又迷茫的年紀,往往我們已經很努力了,但生活依然沒有改變的跡象,人生就如同走進了一個死衚衕,怎麼努力也走不出來。”

愛因斯坦曾說,某一個層次的問題,很難靠這一個層次的思考來解決。

如果遇到困難一直想不出辦法,往往是自己的思維方式有限,不足以解決當前的問題。除非思維方式有改變,否則再努力也不會有結果。

今天,書單君想和大家分享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它能幫助我們急速變化的現實中靈活思考,找到人生的破局點,從困頓的人生之中突破出來。

這就是 “彈性思維”

“彈性思維”由美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列納德·蒙洛迪諾提出,在他的新書《彈性:在急速變化的世界中靈活思考》中,深入介紹了這種思維是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的。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蒙洛迪諾是伯克利大學理論物理學博士,曾和霍金合著《時間簡史(普及版)》與《大設計》,代表作多次入圍英國皇家學會圖書獎,現在任教於加州理工學院——沒錯,就是《生活大爆炸》那群書呆子任教的大學。

在他看來,人類靠著分析性思維完成常規的工作和生活,靠彈性思維實現突破。

正是有了彈性思維,人類才能一次次實現創新,化解難題,找到應對挑戰的新辦法。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所謂的“靈感”

其實是人類的本能

關於彈性思維,蒙洛迪諾在書中講了一個故事:

他年輕的時候醉心於研究,曾經為了一個相當複雜的物理問題幾天幾夜不眠不休,但就是想不出辦法。

他有點洩氣,剛好到了週五,他之前約好了一位女士共進晚餐,所以他只好努力讓自己放鬆下來,和她在餐廳見面。

他剛點完意大利麵,突然毫無徵兆的,一個絕妙的解法出現在他的腦海裡,他顧不上對面的女士,趕緊拿起餐巾紙寫下了自己的想法。

就這樣,蒙洛迪諾解答了這個物理問題,但他並沒有興奮多久,因為另外一件事情開始讓他百思不得其解:

“為什麼我之前連續好幾天努力在解答這個問題,一點頭緒都沒有,出來吃個飯就能想到答案?”

類似的故事,或許大家都很熟悉,不少人都會稱之為“靈感”,覺得這是天才特有的能力。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但蒙洛迪諾覺得這並不是偶然,他從進化心理學和生物學的方面著手,經過長時間的研究,終於發現大家所說的“靈感”,其實是一種人類本能的心理特質,他將其命名為“彈性思維”。

要想理解彈性思維,我們就要先理解大腦是如何思考的。

蒙洛迪諾指出,人的大腦神經系統就像一張張不同的網絡,就像圖書館分門別類的書架一樣,人類要想解決哪個方面的問題,就觸發這一個方面的神經網絡。

這就是我們最經常使用的 “分析性思維”,也就是思維受我們的意識控制,從上而下進行思考。

但彈性思維恰恰相反,它通常是在大腦的默認模式下、在人們無意識的情況下發生,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思考方式。

當人們無意識的時候,大腦會處於放鬆的狀態,大腦裡不同的神經網絡之間就開始互相連接、相互激發,成為一種理解既有信息的全新思維框架,最後湧現出新的想法。

也就是說,所謂的“彈性思維”,並不是我們有意識地分析處理問題,而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大腦的神經網絡進行重組,再自發整合信息、思考問題、提出見解。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我用一個簡單的比喻來幫大家理解:

你是一家公司的老闆,平時公司的一切大小事務都由你一個人說了算,但公司業務一直推進不下去,你愁得住進了醫院,公司的事務也沒法打理。

你在醫院待了很長一段時間才回到公司,結果發現員工們沒有了老闆的帶領,居然自己想辦法接了幾張大單,還挖來了好幾個大客戶。

“老闆”就是你的大腦,“員工”就是大腦裡的神經網絡,“大客戶”就是新的想法。

它並不是虛無縹緲的“靈感”,也不是大家所說的“創造性思維”,更不等同於潛意識,它是大腦的一種默認模式,一種人類天生就有的能力。

2016年,科學家識別出了人腦中97個全新的區域,彈性思維就是在這些神祕腦區發生的,他們的構造和功能遠超人們過去對於它們的認知。

不少人在生活中都曾經歷過類似的“靈光乍現”的一刻,比如方案想不出來,在洗澡的時候突然靈光一現;或者在為事業發愁,對著窗外的風景發呆,突然就有了主意。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這就是在你大腦放鬆的狀態下,彈性思維在幫你解決問題,只是大家不知道它從何而來,才覺得如此神祕。

過去的教育一直在培養我們運用分析性思維,但在今天的世界,知識每9年就會翻倍,以人類大腦的容量,很難靠分析性思維處理完這麼多信息。

因此,我們需要培養自己的“彈性思維”,它是人類特有的一種能力,往往是在無意識中推進,能接納一些非常規的新想法,有助於我們打破規則,更好地實現創新。

正如蒙洛迪諾說的那樣:

“彈性思維不僅僅是科學家、發明家和藝術家的專屬工具,更是現在任何人獲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幸虧馬雲並不“理性”

否則不會有現在的阿里巴巴

9月份就要正式退休的馬雲,在創立阿里巴巴的前身“中國黃頁”之前,曾經召集了24個學生和朋友詢問意見,結果24人中有23人反對。

現在我們說起這段往事,難免會覺得這23人有點目光短淺,因為他們差點阻礙了中國最偉大互聯網公司和中國首富的誕生。

但拋開“馬後炮”的評價,其實當時這23個人做出的都是最符合邏輯、最理性的判斷。

當時,中國內地還沒有引進互聯網,大家根本不知道這是什麼,問了馬雲5個問題,馬雲一個也答不上來,說明他自己對這個也不瞭解。

況且馬雲如果要創業,必須全身心投入,辭去自己大學老師的工作,可在當時,大學老師算得上含金量很高的金飯碗。

看著馬雲想為一個不知道到底是什麼、他自己也不瞭解、也看不到未來前景的東西,放棄自己的金飯碗,任何有點理性的人,都會阻止這樣的行為。

幸虧馬雲最後不顧反對,任性地辭去工作開始創業,才有了現在的阿里巴巴。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集團在紐交所掛牌交易 >

這就是蒙洛迪諾在《彈性》一書指出的,分析性思維的侷限性。

現代社會,大家都推崇分析性思維,這種思維模式的要點是從A到B,再從B到C,每個想法都遵循邏輯原則,一步步推算出最佳結果。

雖然這種思維效用極大,但本質上還是一種線性模式,我們都是根據自己過去的經驗,在特定的框架內思考問題。

一旦問題超越了我們所能理解範圍,分析性思維就會束手無策。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彈性思維出手,來幫助我們跳出原有的框架。

20世紀80年代,市值一度高達5000億美元的芯片霸主英特爾,曾經差點倒閉破產。

當時英特爾主業是做儲存芯片,技術領先,市場佔有率也不錯,但日本芯片憑著物美價廉的優勢,很快把他們打得潰不成軍。

連續6個季度,英特爾均高額虧損,外界甚至做好了英特爾破產清盤的準備。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1985年的一個晚上,英特爾總裁格魯夫在辦公室和董事長摩爾討論如何帶領公司走出困境,兩個人想來想去,都沒想出什麼好辦法。

兩個人抽著煙,沉默了許久,格魯夫突然問了摩爾一個聽起來很無厘頭的問題:

“如果我們下了臺,另選一名新總裁,你認為他會採取什麼行動?”

摩爾猶豫了一下,回答說:“他會放棄存儲器的生意。”

格魯夫目不轉睛地看著摩爾,一字一句地說:“那為什麼我們不自己動手做?”

就這樣,格魯夫和摩爾決定放棄公司做了近10年的儲存芯片的業務,轉戰微處理器,最後拯救了公司,成就了今天的英特爾。

"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最近知乎上有個話題很火:二十多歲做什麼,將來才不後悔?

不少網友分享了自己曾經的迷茫和焦慮:

“二十多歲,又窮又迷茫的年紀,往往我們已經很努力了,但生活依然沒有改變的跡象,人生就如同走進了一個死衚衕,怎麼努力也走不出來。”

愛因斯坦曾說,某一個層次的問題,很難靠這一個層次的思考來解決。

如果遇到困難一直想不出辦法,往往是自己的思維方式有限,不足以解決當前的問題。除非思維方式有改變,否則再努力也不會有結果。

今天,書單君想和大家分享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它能幫助我們急速變化的現實中靈活思考,找到人生的破局點,從困頓的人生之中突破出來。

這就是 “彈性思維”

“彈性思維”由美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列納德·蒙洛迪諾提出,在他的新書《彈性:在急速變化的世界中靈活思考》中,深入介紹了這種思維是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的。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蒙洛迪諾是伯克利大學理論物理學博士,曾和霍金合著《時間簡史(普及版)》與《大設計》,代表作多次入圍英國皇家學會圖書獎,現在任教於加州理工學院——沒錯,就是《生活大爆炸》那群書呆子任教的大學。

在他看來,人類靠著分析性思維完成常規的工作和生活,靠彈性思維實現突破。

正是有了彈性思維,人類才能一次次實現創新,化解難題,找到應對挑戰的新辦法。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所謂的“靈感”

其實是人類的本能

關於彈性思維,蒙洛迪諾在書中講了一個故事:

他年輕的時候醉心於研究,曾經為了一個相當複雜的物理問題幾天幾夜不眠不休,但就是想不出辦法。

他有點洩氣,剛好到了週五,他之前約好了一位女士共進晚餐,所以他只好努力讓自己放鬆下來,和她在餐廳見面。

他剛點完意大利麵,突然毫無徵兆的,一個絕妙的解法出現在他的腦海裡,他顧不上對面的女士,趕緊拿起餐巾紙寫下了自己的想法。

就這樣,蒙洛迪諾解答了這個物理問題,但他並沒有興奮多久,因為另外一件事情開始讓他百思不得其解:

“為什麼我之前連續好幾天努力在解答這個問題,一點頭緒都沒有,出來吃個飯就能想到答案?”

類似的故事,或許大家都很熟悉,不少人都會稱之為“靈感”,覺得這是天才特有的能力。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但蒙洛迪諾覺得這並不是偶然,他從進化心理學和生物學的方面著手,經過長時間的研究,終於發現大家所說的“靈感”,其實是一種人類本能的心理特質,他將其命名為“彈性思維”。

要想理解彈性思維,我們就要先理解大腦是如何思考的。

蒙洛迪諾指出,人的大腦神經系統就像一張張不同的網絡,就像圖書館分門別類的書架一樣,人類要想解決哪個方面的問題,就觸發這一個方面的神經網絡。

這就是我們最經常使用的 “分析性思維”,也就是思維受我們的意識控制,從上而下進行思考。

但彈性思維恰恰相反,它通常是在大腦的默認模式下、在人們無意識的情況下發生,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思考方式。

當人們無意識的時候,大腦會處於放鬆的狀態,大腦裡不同的神經網絡之間就開始互相連接、相互激發,成為一種理解既有信息的全新思維框架,最後湧現出新的想法。

也就是說,所謂的“彈性思維”,並不是我們有意識地分析處理問題,而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大腦的神經網絡進行重組,再自發整合信息、思考問題、提出見解。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我用一個簡單的比喻來幫大家理解:

你是一家公司的老闆,平時公司的一切大小事務都由你一個人說了算,但公司業務一直推進不下去,你愁得住進了醫院,公司的事務也沒法打理。

你在醫院待了很長一段時間才回到公司,結果發現員工們沒有了老闆的帶領,居然自己想辦法接了幾張大單,還挖來了好幾個大客戶。

“老闆”就是你的大腦,“員工”就是大腦裡的神經網絡,“大客戶”就是新的想法。

它並不是虛無縹緲的“靈感”,也不是大家所說的“創造性思維”,更不等同於潛意識,它是大腦的一種默認模式,一種人類天生就有的能力。

2016年,科學家識別出了人腦中97個全新的區域,彈性思維就是在這些神祕腦區發生的,他們的構造和功能遠超人們過去對於它們的認知。

不少人在生活中都曾經歷過類似的“靈光乍現”的一刻,比如方案想不出來,在洗澡的時候突然靈光一現;或者在為事業發愁,對著窗外的風景發呆,突然就有了主意。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這就是在你大腦放鬆的狀態下,彈性思維在幫你解決問題,只是大家不知道它從何而來,才覺得如此神祕。

過去的教育一直在培養我們運用分析性思維,但在今天的世界,知識每9年就會翻倍,以人類大腦的容量,很難靠分析性思維處理完這麼多信息。

因此,我們需要培養自己的“彈性思維”,它是人類特有的一種能力,往往是在無意識中推進,能接納一些非常規的新想法,有助於我們打破規則,更好地實現創新。

正如蒙洛迪諾說的那樣:

“彈性思維不僅僅是科學家、發明家和藝術家的專屬工具,更是現在任何人獲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幸虧馬雲並不“理性”

否則不會有現在的阿里巴巴

9月份就要正式退休的馬雲,在創立阿里巴巴的前身“中國黃頁”之前,曾經召集了24個學生和朋友詢問意見,結果24人中有23人反對。

現在我們說起這段往事,難免會覺得這23人有點目光短淺,因為他們差點阻礙了中國最偉大互聯網公司和中國首富的誕生。

但拋開“馬後炮”的評價,其實當時這23個人做出的都是最符合邏輯、最理性的判斷。

當時,中國內地還沒有引進互聯網,大家根本不知道這是什麼,問了馬雲5個問題,馬雲一個也答不上來,說明他自己對這個也不瞭解。

況且馬雲如果要創業,必須全身心投入,辭去自己大學老師的工作,可在當時,大學老師算得上含金量很高的金飯碗。

看著馬雲想為一個不知道到底是什麼、他自己也不瞭解、也看不到未來前景的東西,放棄自己的金飯碗,任何有點理性的人,都會阻止這樣的行為。

幸虧馬雲最後不顧反對,任性地辭去工作開始創業,才有了現在的阿里巴巴。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集團在紐交所掛牌交易 >

這就是蒙洛迪諾在《彈性》一書指出的,分析性思維的侷限性。

現代社會,大家都推崇分析性思維,這種思維模式的要點是從A到B,再從B到C,每個想法都遵循邏輯原則,一步步推算出最佳結果。

雖然這種思維效用極大,但本質上還是一種線性模式,我們都是根據自己過去的經驗,在特定的框架內思考問題。

一旦問題超越了我們所能理解範圍,分析性思維就會束手無策。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彈性思維出手,來幫助我們跳出原有的框架。

20世紀80年代,市值一度高達5000億美元的芯片霸主英特爾,曾經差點倒閉破產。

當時英特爾主業是做儲存芯片,技術領先,市場佔有率也不錯,但日本芯片憑著物美價廉的優勢,很快把他們打得潰不成軍。

連續6個季度,英特爾均高額虧損,外界甚至做好了英特爾破產清盤的準備。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1985年的一個晚上,英特爾總裁格魯夫在辦公室和董事長摩爾討論如何帶領公司走出困境,兩個人想來想去,都沒想出什麼好辦法。

兩個人抽著煙,沉默了許久,格魯夫突然問了摩爾一個聽起來很無厘頭的問題:

“如果我們下了臺,另選一名新總裁,你認為他會採取什麼行動?”

摩爾猶豫了一下,回答說:“他會放棄存儲器的生意。”

格魯夫目不轉睛地看著摩爾,一字一句地說:“那為什麼我們不自己動手做?”

就這樣,格魯夫和摩爾決定放棄公司做了近10年的儲存芯片的業務,轉戰微處理器,最後拯救了公司,成就了今天的英特爾。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格魯夫 | 比爾·蓋茨>

正如蒙洛迪諾在《彈性》一書說的那樣:

“問題的難度並非因為我們不知道一些事情,而是我們太知道一些東西了,或者說我們認為自己知道,但其實這些所謂的認識是錯誤的。”


"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最近知乎上有個話題很火:二十多歲做什麼,將來才不後悔?

不少網友分享了自己曾經的迷茫和焦慮:

“二十多歲,又窮又迷茫的年紀,往往我們已經很努力了,但生活依然沒有改變的跡象,人生就如同走進了一個死衚衕,怎麼努力也走不出來。”

愛因斯坦曾說,某一個層次的問題,很難靠這一個層次的思考來解決。

如果遇到困難一直想不出辦法,往往是自己的思維方式有限,不足以解決當前的問題。除非思維方式有改變,否則再努力也不會有結果。

今天,書單君想和大家分享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它能幫助我們急速變化的現實中靈活思考,找到人生的破局點,從困頓的人生之中突破出來。

這就是 “彈性思維”

“彈性思維”由美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列納德·蒙洛迪諾提出,在他的新書《彈性:在急速變化的世界中靈活思考》中,深入介紹了這種思維是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的。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蒙洛迪諾是伯克利大學理論物理學博士,曾和霍金合著《時間簡史(普及版)》與《大設計》,代表作多次入圍英國皇家學會圖書獎,現在任教於加州理工學院——沒錯,就是《生活大爆炸》那群書呆子任教的大學。

在他看來,人類靠著分析性思維完成常規的工作和生活,靠彈性思維實現突破。

正是有了彈性思維,人類才能一次次實現創新,化解難題,找到應對挑戰的新辦法。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所謂的“靈感”

其實是人類的本能

關於彈性思維,蒙洛迪諾在書中講了一個故事:

他年輕的時候醉心於研究,曾經為了一個相當複雜的物理問題幾天幾夜不眠不休,但就是想不出辦法。

他有點洩氣,剛好到了週五,他之前約好了一位女士共進晚餐,所以他只好努力讓自己放鬆下來,和她在餐廳見面。

他剛點完意大利麵,突然毫無徵兆的,一個絕妙的解法出現在他的腦海裡,他顧不上對面的女士,趕緊拿起餐巾紙寫下了自己的想法。

就這樣,蒙洛迪諾解答了這個物理問題,但他並沒有興奮多久,因為另外一件事情開始讓他百思不得其解:

“為什麼我之前連續好幾天努力在解答這個問題,一點頭緒都沒有,出來吃個飯就能想到答案?”

類似的故事,或許大家都很熟悉,不少人都會稱之為“靈感”,覺得這是天才特有的能力。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但蒙洛迪諾覺得這並不是偶然,他從進化心理學和生物學的方面著手,經過長時間的研究,終於發現大家所說的“靈感”,其實是一種人類本能的心理特質,他將其命名為“彈性思維”。

要想理解彈性思維,我們就要先理解大腦是如何思考的。

蒙洛迪諾指出,人的大腦神經系統就像一張張不同的網絡,就像圖書館分門別類的書架一樣,人類要想解決哪個方面的問題,就觸發這一個方面的神經網絡。

這就是我們最經常使用的 “分析性思維”,也就是思維受我們的意識控制,從上而下進行思考。

但彈性思維恰恰相反,它通常是在大腦的默認模式下、在人們無意識的情況下發生,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思考方式。

當人們無意識的時候,大腦會處於放鬆的狀態,大腦裡不同的神經網絡之間就開始互相連接、相互激發,成為一種理解既有信息的全新思維框架,最後湧現出新的想法。

也就是說,所謂的“彈性思維”,並不是我們有意識地分析處理問題,而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大腦的神經網絡進行重組,再自發整合信息、思考問題、提出見解。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我用一個簡單的比喻來幫大家理解:

你是一家公司的老闆,平時公司的一切大小事務都由你一個人說了算,但公司業務一直推進不下去,你愁得住進了醫院,公司的事務也沒法打理。

你在醫院待了很長一段時間才回到公司,結果發現員工們沒有了老闆的帶領,居然自己想辦法接了幾張大單,還挖來了好幾個大客戶。

“老闆”就是你的大腦,“員工”就是大腦裡的神經網絡,“大客戶”就是新的想法。

它並不是虛無縹緲的“靈感”,也不是大家所說的“創造性思維”,更不等同於潛意識,它是大腦的一種默認模式,一種人類天生就有的能力。

2016年,科學家識別出了人腦中97個全新的區域,彈性思維就是在這些神祕腦區發生的,他們的構造和功能遠超人們過去對於它們的認知。

不少人在生活中都曾經歷過類似的“靈光乍現”的一刻,比如方案想不出來,在洗澡的時候突然靈光一現;或者在為事業發愁,對著窗外的風景發呆,突然就有了主意。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這就是在你大腦放鬆的狀態下,彈性思維在幫你解決問題,只是大家不知道它從何而來,才覺得如此神祕。

過去的教育一直在培養我們運用分析性思維,但在今天的世界,知識每9年就會翻倍,以人類大腦的容量,很難靠分析性思維處理完這麼多信息。

因此,我們需要培養自己的“彈性思維”,它是人類特有的一種能力,往往是在無意識中推進,能接納一些非常規的新想法,有助於我們打破規則,更好地實現創新。

正如蒙洛迪諾說的那樣:

“彈性思維不僅僅是科學家、發明家和藝術家的專屬工具,更是現在任何人獲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幸虧馬雲並不“理性”

否則不會有現在的阿里巴巴

9月份就要正式退休的馬雲,在創立阿里巴巴的前身“中國黃頁”之前,曾經召集了24個學生和朋友詢問意見,結果24人中有23人反對。

現在我們說起這段往事,難免會覺得這23人有點目光短淺,因為他們差點阻礙了中國最偉大互聯網公司和中國首富的誕生。

但拋開“馬後炮”的評價,其實當時這23個人做出的都是最符合邏輯、最理性的判斷。

當時,中國內地還沒有引進互聯網,大家根本不知道這是什麼,問了馬雲5個問題,馬雲一個也答不上來,說明他自己對這個也不瞭解。

況且馬雲如果要創業,必須全身心投入,辭去自己大學老師的工作,可在當時,大學老師算得上含金量很高的金飯碗。

看著馬雲想為一個不知道到底是什麼、他自己也不瞭解、也看不到未來前景的東西,放棄自己的金飯碗,任何有點理性的人,都會阻止這樣的行為。

幸虧馬雲最後不顧反對,任性地辭去工作開始創業,才有了現在的阿里巴巴。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集團在紐交所掛牌交易 >

這就是蒙洛迪諾在《彈性》一書指出的,分析性思維的侷限性。

現代社會,大家都推崇分析性思維,這種思維模式的要點是從A到B,再從B到C,每個想法都遵循邏輯原則,一步步推算出最佳結果。

雖然這種思維效用極大,但本質上還是一種線性模式,我們都是根據自己過去的經驗,在特定的框架內思考問題。

一旦問題超越了我們所能理解範圍,分析性思維就會束手無策。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彈性思維出手,來幫助我們跳出原有的框架。

20世紀80年代,市值一度高達5000億美元的芯片霸主英特爾,曾經差點倒閉破產。

當時英特爾主業是做儲存芯片,技術領先,市場佔有率也不錯,但日本芯片憑著物美價廉的優勢,很快把他們打得潰不成軍。

連續6個季度,英特爾均高額虧損,外界甚至做好了英特爾破產清盤的準備。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1985年的一個晚上,英特爾總裁格魯夫在辦公室和董事長摩爾討論如何帶領公司走出困境,兩個人想來想去,都沒想出什麼好辦法。

兩個人抽著煙,沉默了許久,格魯夫突然問了摩爾一個聽起來很無厘頭的問題:

“如果我們下了臺,另選一名新總裁,你認為他會採取什麼行動?”

摩爾猶豫了一下,回答說:“他會放棄存儲器的生意。”

格魯夫目不轉睛地看著摩爾,一字一句地說:“那為什麼我們不自己動手做?”

就這樣,格魯夫和摩爾決定放棄公司做了近10年的儲存芯片的業務,轉戰微處理器,最後拯救了公司,成就了今天的英特爾。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格魯夫 | 比爾·蓋茨>

正如蒙洛迪諾在《彈性》一書說的那樣:

“問題的難度並非因為我們不知道一些事情,而是我們太知道一些東西了,或者說我們認為自己知道,但其實這些所謂的認識是錯誤的。”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3個建議,幫你培養更強的彈性思維

雖然“彈性思維”屬於人類的本能,但如果不經過有意識地培養、利用,那麼在需要的時候,我們往往會束手無策。

這就是很多人所困惑的:面對難題,我如何才能用創新的思維去解決?

在《彈性》一書中,蒙洛迪諾就總結了培養“彈性思維”的三條建議。

第一條建議是,無論你有多豐富的經驗,有時候試著讓自己當回新手。

喬布斯有一句名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翻譯過來就是“飢渴求知,虛懷若愚”,對待知識要保持飢渴,對待外界的事物,要像傻瓜一樣,這樣才能保持好奇。

蒙洛迪諾做法和喬布斯有著相似之處,他希望大家能儘可能地“當個新手”,當你處於一個新手的狀態下,你就不會被固有思維所禁錮,思路更加開闊,最後反而能想出不一樣的辦法。

"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最近知乎上有個話題很火:二十多歲做什麼,將來才不後悔?

不少網友分享了自己曾經的迷茫和焦慮:

“二十多歲,又窮又迷茫的年紀,往往我們已經很努力了,但生活依然沒有改變的跡象,人生就如同走進了一個死衚衕,怎麼努力也走不出來。”

愛因斯坦曾說,某一個層次的問題,很難靠這一個層次的思考來解決。

如果遇到困難一直想不出辦法,往往是自己的思維方式有限,不足以解決當前的問題。除非思維方式有改變,否則再努力也不會有結果。

今天,書單君想和大家分享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它能幫助我們急速變化的現實中靈活思考,找到人生的破局點,從困頓的人生之中突破出來。

這就是 “彈性思維”

“彈性思維”由美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列納德·蒙洛迪諾提出,在他的新書《彈性:在急速變化的世界中靈活思考》中,深入介紹了這種思維是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的。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蒙洛迪諾是伯克利大學理論物理學博士,曾和霍金合著《時間簡史(普及版)》與《大設計》,代表作多次入圍英國皇家學會圖書獎,現在任教於加州理工學院——沒錯,就是《生活大爆炸》那群書呆子任教的大學。

在他看來,人類靠著分析性思維完成常規的工作和生活,靠彈性思維實現突破。

正是有了彈性思維,人類才能一次次實現創新,化解難題,找到應對挑戰的新辦法。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所謂的“靈感”

其實是人類的本能

關於彈性思維,蒙洛迪諾在書中講了一個故事:

他年輕的時候醉心於研究,曾經為了一個相當複雜的物理問題幾天幾夜不眠不休,但就是想不出辦法。

他有點洩氣,剛好到了週五,他之前約好了一位女士共進晚餐,所以他只好努力讓自己放鬆下來,和她在餐廳見面。

他剛點完意大利麵,突然毫無徵兆的,一個絕妙的解法出現在他的腦海裡,他顧不上對面的女士,趕緊拿起餐巾紙寫下了自己的想法。

就這樣,蒙洛迪諾解答了這個物理問題,但他並沒有興奮多久,因為另外一件事情開始讓他百思不得其解:

“為什麼我之前連續好幾天努力在解答這個問題,一點頭緒都沒有,出來吃個飯就能想到答案?”

類似的故事,或許大家都很熟悉,不少人都會稱之為“靈感”,覺得這是天才特有的能力。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但蒙洛迪諾覺得這並不是偶然,他從進化心理學和生物學的方面著手,經過長時間的研究,終於發現大家所說的“靈感”,其實是一種人類本能的心理特質,他將其命名為“彈性思維”。

要想理解彈性思維,我們就要先理解大腦是如何思考的。

蒙洛迪諾指出,人的大腦神經系統就像一張張不同的網絡,就像圖書館分門別類的書架一樣,人類要想解決哪個方面的問題,就觸發這一個方面的神經網絡。

這就是我們最經常使用的 “分析性思維”,也就是思維受我們的意識控制,從上而下進行思考。

但彈性思維恰恰相反,它通常是在大腦的默認模式下、在人們無意識的情況下發生,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思考方式。

當人們無意識的時候,大腦會處於放鬆的狀態,大腦裡不同的神經網絡之間就開始互相連接、相互激發,成為一種理解既有信息的全新思維框架,最後湧現出新的想法。

也就是說,所謂的“彈性思維”,並不是我們有意識地分析處理問題,而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大腦的神經網絡進行重組,再自發整合信息、思考問題、提出見解。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我用一個簡單的比喻來幫大家理解:

你是一家公司的老闆,平時公司的一切大小事務都由你一個人說了算,但公司業務一直推進不下去,你愁得住進了醫院,公司的事務也沒法打理。

你在醫院待了很長一段時間才回到公司,結果發現員工們沒有了老闆的帶領,居然自己想辦法接了幾張大單,還挖來了好幾個大客戶。

“老闆”就是你的大腦,“員工”就是大腦裡的神經網絡,“大客戶”就是新的想法。

它並不是虛無縹緲的“靈感”,也不是大家所說的“創造性思維”,更不等同於潛意識,它是大腦的一種默認模式,一種人類天生就有的能力。

2016年,科學家識別出了人腦中97個全新的區域,彈性思維就是在這些神祕腦區發生的,他們的構造和功能遠超人們過去對於它們的認知。

不少人在生活中都曾經歷過類似的“靈光乍現”的一刻,比如方案想不出來,在洗澡的時候突然靈光一現;或者在為事業發愁,對著窗外的風景發呆,突然就有了主意。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這就是在你大腦放鬆的狀態下,彈性思維在幫你解決問題,只是大家不知道它從何而來,才覺得如此神祕。

過去的教育一直在培養我們運用分析性思維,但在今天的世界,知識每9年就會翻倍,以人類大腦的容量,很難靠分析性思維處理完這麼多信息。

因此,我們需要培養自己的“彈性思維”,它是人類特有的一種能力,往往是在無意識中推進,能接納一些非常規的新想法,有助於我們打破規則,更好地實現創新。

正如蒙洛迪諾說的那樣:

“彈性思維不僅僅是科學家、發明家和藝術家的專屬工具,更是現在任何人獲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幸虧馬雲並不“理性”

否則不會有現在的阿里巴巴

9月份就要正式退休的馬雲,在創立阿里巴巴的前身“中國黃頁”之前,曾經召集了24個學生和朋友詢問意見,結果24人中有23人反對。

現在我們說起這段往事,難免會覺得這23人有點目光短淺,因為他們差點阻礙了中國最偉大互聯網公司和中國首富的誕生。

但拋開“馬後炮”的評價,其實當時這23個人做出的都是最符合邏輯、最理性的判斷。

當時,中國內地還沒有引進互聯網,大家根本不知道這是什麼,問了馬雲5個問題,馬雲一個也答不上來,說明他自己對這個也不瞭解。

況且馬雲如果要創業,必須全身心投入,辭去自己大學老師的工作,可在當時,大學老師算得上含金量很高的金飯碗。

看著馬雲想為一個不知道到底是什麼、他自己也不瞭解、也看不到未來前景的東西,放棄自己的金飯碗,任何有點理性的人,都會阻止這樣的行為。

幸虧馬雲最後不顧反對,任性地辭去工作開始創業,才有了現在的阿里巴巴。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集團在紐交所掛牌交易 >

這就是蒙洛迪諾在《彈性》一書指出的,分析性思維的侷限性。

現代社會,大家都推崇分析性思維,這種思維模式的要點是從A到B,再從B到C,每個想法都遵循邏輯原則,一步步推算出最佳結果。

雖然這種思維效用極大,但本質上還是一種線性模式,我們都是根據自己過去的經驗,在特定的框架內思考問題。

一旦問題超越了我們所能理解範圍,分析性思維就會束手無策。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彈性思維出手,來幫助我們跳出原有的框架。

20世紀80年代,市值一度高達5000億美元的芯片霸主英特爾,曾經差點倒閉破產。

當時英特爾主業是做儲存芯片,技術領先,市場佔有率也不錯,但日本芯片憑著物美價廉的優勢,很快把他們打得潰不成軍。

連續6個季度,英特爾均高額虧損,外界甚至做好了英特爾破產清盤的準備。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1985年的一個晚上,英特爾總裁格魯夫在辦公室和董事長摩爾討論如何帶領公司走出困境,兩個人想來想去,都沒想出什麼好辦法。

兩個人抽著煙,沉默了許久,格魯夫突然問了摩爾一個聽起來很無厘頭的問題:

“如果我們下了臺,另選一名新總裁,你認為他會採取什麼行動?”

摩爾猶豫了一下,回答說:“他會放棄存儲器的生意。”

格魯夫目不轉睛地看著摩爾,一字一句地說:“那為什麼我們不自己動手做?”

就這樣,格魯夫和摩爾決定放棄公司做了近10年的儲存芯片的業務,轉戰微處理器,最後拯救了公司,成就了今天的英特爾。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格魯夫 | 比爾·蓋茨>

正如蒙洛迪諾在《彈性》一書說的那樣:

“問題的難度並非因為我們不知道一些事情,而是我們太知道一些東西了,或者說我們認為自己知道,但其實這些所謂的認識是錯誤的。”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3個建議,幫你培養更強的彈性思維

雖然“彈性思維”屬於人類的本能,但如果不經過有意識地培養、利用,那麼在需要的時候,我們往往會束手無策。

這就是很多人所困惑的:面對難題,我如何才能用創新的思維去解決?

在《彈性》一書中,蒙洛迪諾就總結了培養“彈性思維”的三條建議。

第一條建議是,無論你有多豐富的經驗,有時候試著讓自己當回新手。

喬布斯有一句名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翻譯過來就是“飢渴求知,虛懷若愚”,對待知識要保持飢渴,對待外界的事物,要像傻瓜一樣,這樣才能保持好奇。

蒙洛迪諾做法和喬布斯有著相似之處,他希望大家能儘可能地“當個新手”,當你處於一個新手的狀態下,你就不會被固有思維所禁錮,思路更加開闊,最後反而能想出不一樣的辦法。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第二條建議是,學會讓自己保持放鬆。

現在科學技術為我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卻也讓我們忙碌了很多,工作時被海量的信息狂轟濫炸,休息時能夠獲得無限的娛樂。

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放空的時間越來越少,大腦裡面不同想法的隨機串聯的機會也越來越少,自然不會有新鮮的想法和發現。

蒙洛迪諾指出:“放鬆的大腦會搜素新鮮的想法,忙碌的大腦會尋找最熟悉的想法,而這些想法往往是最無趣的。”

因此,蒙洛迪諾建議大家,如果遇到棘手的問題,不要總逼著自己冥思苦想,試著把大腦抽離出來,哪怕只是每隔一小時停下來走到飲水機旁,也會對你有幫助。

第三條建議,適當地容忍拖延。

蒙洛迪諾指出,拖延和創新往往存在著顯著相關性,因為推遲解決問題和做決策的時間,我們就能留出更多時間進行無意識思考。

"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最近知乎上有個話題很火:二十多歲做什麼,將來才不後悔?

不少網友分享了自己曾經的迷茫和焦慮:

“二十多歲,又窮又迷茫的年紀,往往我們已經很努力了,但生活依然沒有改變的跡象,人生就如同走進了一個死衚衕,怎麼努力也走不出來。”

愛因斯坦曾說,某一個層次的問題,很難靠這一個層次的思考來解決。

如果遇到困難一直想不出辦法,往往是自己的思維方式有限,不足以解決當前的問題。除非思維方式有改變,否則再努力也不會有結果。

今天,書單君想和大家分享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它能幫助我們急速變化的現實中靈活思考,找到人生的破局點,從困頓的人生之中突破出來。

這就是 “彈性思維”

“彈性思維”由美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列納德·蒙洛迪諾提出,在他的新書《彈性:在急速變化的世界中靈活思考》中,深入介紹了這種思維是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的。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蒙洛迪諾是伯克利大學理論物理學博士,曾和霍金合著《時間簡史(普及版)》與《大設計》,代表作多次入圍英國皇家學會圖書獎,現在任教於加州理工學院——沒錯,就是《生活大爆炸》那群書呆子任教的大學。

在他看來,人類靠著分析性思維完成常規的工作和生活,靠彈性思維實現突破。

正是有了彈性思維,人類才能一次次實現創新,化解難題,找到應對挑戰的新辦法。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所謂的“靈感”

其實是人類的本能

關於彈性思維,蒙洛迪諾在書中講了一個故事:

他年輕的時候醉心於研究,曾經為了一個相當複雜的物理問題幾天幾夜不眠不休,但就是想不出辦法。

他有點洩氣,剛好到了週五,他之前約好了一位女士共進晚餐,所以他只好努力讓自己放鬆下來,和她在餐廳見面。

他剛點完意大利麵,突然毫無徵兆的,一個絕妙的解法出現在他的腦海裡,他顧不上對面的女士,趕緊拿起餐巾紙寫下了自己的想法。

就這樣,蒙洛迪諾解答了這個物理問題,但他並沒有興奮多久,因為另外一件事情開始讓他百思不得其解:

“為什麼我之前連續好幾天努力在解答這個問題,一點頭緒都沒有,出來吃個飯就能想到答案?”

類似的故事,或許大家都很熟悉,不少人都會稱之為“靈感”,覺得這是天才特有的能力。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但蒙洛迪諾覺得這並不是偶然,他從進化心理學和生物學的方面著手,經過長時間的研究,終於發現大家所說的“靈感”,其實是一種人類本能的心理特質,他將其命名為“彈性思維”。

要想理解彈性思維,我們就要先理解大腦是如何思考的。

蒙洛迪諾指出,人的大腦神經系統就像一張張不同的網絡,就像圖書館分門別類的書架一樣,人類要想解決哪個方面的問題,就觸發這一個方面的神經網絡。

這就是我們最經常使用的 “分析性思維”,也就是思維受我們的意識控制,從上而下進行思考。

但彈性思維恰恰相反,它通常是在大腦的默認模式下、在人們無意識的情況下發生,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思考方式。

當人們無意識的時候,大腦會處於放鬆的狀態,大腦裡不同的神經網絡之間就開始互相連接、相互激發,成為一種理解既有信息的全新思維框架,最後湧現出新的想法。

也就是說,所謂的“彈性思維”,並不是我們有意識地分析處理問題,而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大腦的神經網絡進行重組,再自發整合信息、思考問題、提出見解。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我用一個簡單的比喻來幫大家理解:

你是一家公司的老闆,平時公司的一切大小事務都由你一個人說了算,但公司業務一直推進不下去,你愁得住進了醫院,公司的事務也沒法打理。

你在醫院待了很長一段時間才回到公司,結果發現員工們沒有了老闆的帶領,居然自己想辦法接了幾張大單,還挖來了好幾個大客戶。

“老闆”就是你的大腦,“員工”就是大腦裡的神經網絡,“大客戶”就是新的想法。

它並不是虛無縹緲的“靈感”,也不是大家所說的“創造性思維”,更不等同於潛意識,它是大腦的一種默認模式,一種人類天生就有的能力。

2016年,科學家識別出了人腦中97個全新的區域,彈性思維就是在這些神祕腦區發生的,他們的構造和功能遠超人們過去對於它們的認知。

不少人在生活中都曾經歷過類似的“靈光乍現”的一刻,比如方案想不出來,在洗澡的時候突然靈光一現;或者在為事業發愁,對著窗外的風景發呆,突然就有了主意。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這就是在你大腦放鬆的狀態下,彈性思維在幫你解決問題,只是大家不知道它從何而來,才覺得如此神祕。

過去的教育一直在培養我們運用分析性思維,但在今天的世界,知識每9年就會翻倍,以人類大腦的容量,很難靠分析性思維處理完這麼多信息。

因此,我們需要培養自己的“彈性思維”,它是人類特有的一種能力,往往是在無意識中推進,能接納一些非常規的新想法,有助於我們打破規則,更好地實現創新。

正如蒙洛迪諾說的那樣:

“彈性思維不僅僅是科學家、發明家和藝術家的專屬工具,更是現在任何人獲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幸虧馬雲並不“理性”

否則不會有現在的阿里巴巴

9月份就要正式退休的馬雲,在創立阿里巴巴的前身“中國黃頁”之前,曾經召集了24個學生和朋友詢問意見,結果24人中有23人反對。

現在我們說起這段往事,難免會覺得這23人有點目光短淺,因為他們差點阻礙了中國最偉大互聯網公司和中國首富的誕生。

但拋開“馬後炮”的評價,其實當時這23個人做出的都是最符合邏輯、最理性的判斷。

當時,中國內地還沒有引進互聯網,大家根本不知道這是什麼,問了馬雲5個問題,馬雲一個也答不上來,說明他自己對這個也不瞭解。

況且馬雲如果要創業,必須全身心投入,辭去自己大學老師的工作,可在當時,大學老師算得上含金量很高的金飯碗。

看著馬雲想為一個不知道到底是什麼、他自己也不瞭解、也看不到未來前景的東西,放棄自己的金飯碗,任何有點理性的人,都會阻止這樣的行為。

幸虧馬雲最後不顧反對,任性地辭去工作開始創業,才有了現在的阿里巴巴。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集團在紐交所掛牌交易 >

這就是蒙洛迪諾在《彈性》一書指出的,分析性思維的侷限性。

現代社會,大家都推崇分析性思維,這種思維模式的要點是從A到B,再從B到C,每個想法都遵循邏輯原則,一步步推算出最佳結果。

雖然這種思維效用極大,但本質上還是一種線性模式,我們都是根據自己過去的經驗,在特定的框架內思考問題。

一旦問題超越了我們所能理解範圍,分析性思維就會束手無策。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彈性思維出手,來幫助我們跳出原有的框架。

20世紀80年代,市值一度高達5000億美元的芯片霸主英特爾,曾經差點倒閉破產。

當時英特爾主業是做儲存芯片,技術領先,市場佔有率也不錯,但日本芯片憑著物美價廉的優勢,很快把他們打得潰不成軍。

連續6個季度,英特爾均高額虧損,外界甚至做好了英特爾破產清盤的準備。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1985年的一個晚上,英特爾總裁格魯夫在辦公室和董事長摩爾討論如何帶領公司走出困境,兩個人想來想去,都沒想出什麼好辦法。

兩個人抽著煙,沉默了許久,格魯夫突然問了摩爾一個聽起來很無厘頭的問題:

“如果我們下了臺,另選一名新總裁,你認為他會採取什麼行動?”

摩爾猶豫了一下,回答說:“他會放棄存儲器的生意。”

格魯夫目不轉睛地看著摩爾,一字一句地說:“那為什麼我們不自己動手做?”

就這樣,格魯夫和摩爾決定放棄公司做了近10年的儲存芯片的業務,轉戰微處理器,最後拯救了公司,成就了今天的英特爾。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格魯夫 | 比爾·蓋茨>

正如蒙洛迪諾在《彈性》一書說的那樣:

“問題的難度並非因為我們不知道一些事情,而是我們太知道一些東西了,或者說我們認為自己知道,但其實這些所謂的認識是錯誤的。”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3個建議,幫你培養更強的彈性思維

雖然“彈性思維”屬於人類的本能,但如果不經過有意識地培養、利用,那麼在需要的時候,我們往往會束手無策。

這就是很多人所困惑的:面對難題,我如何才能用創新的思維去解決?

在《彈性》一書中,蒙洛迪諾就總結了培養“彈性思維”的三條建議。

第一條建議是,無論你有多豐富的經驗,有時候試著讓自己當回新手。

喬布斯有一句名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翻譯過來就是“飢渴求知,虛懷若愚”,對待知識要保持飢渴,對待外界的事物,要像傻瓜一樣,這樣才能保持好奇。

蒙洛迪諾做法和喬布斯有著相似之處,他希望大家能儘可能地“當個新手”,當你處於一個新手的狀態下,你就不會被固有思維所禁錮,思路更加開闊,最後反而能想出不一樣的辦法。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第二條建議是,學會讓自己保持放鬆。

現在科學技術為我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卻也讓我們忙碌了很多,工作時被海量的信息狂轟濫炸,休息時能夠獲得無限的娛樂。

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放空的時間越來越少,大腦裡面不同想法的隨機串聯的機會也越來越少,自然不會有新鮮的想法和發現。

蒙洛迪諾指出:“放鬆的大腦會搜素新鮮的想法,忙碌的大腦會尋找最熟悉的想法,而這些想法往往是最無趣的。”

因此,蒙洛迪諾建議大家,如果遇到棘手的問題,不要總逼著自己冥思苦想,試著把大腦抽離出來,哪怕只是每隔一小時停下來走到飲水機旁,也會對你有幫助。

第三條建議,適當地容忍拖延。

蒙洛迪諾指出,拖延和創新往往存在著顯著相關性,因為推遲解決問題和做決策的時間,我們就能留出更多時間進行無意識思考。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他舉了達芬奇的例子,他在創作《最後的晚餐》時,經常花上大半天時間發呆。付錢給他的牧師對此簡直不能理解,希望他一刻都不要放下手中的畫筆,但達芬奇其實只是在尋找靈感。

蒙洛迪諾說:“下次你望向窗外的時候,請記住你不是在偷懶,而是在給自己一個發散思維的機會。”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對某些問題感到棘手,如何獲得老闆的賞識?如何拒絕別人的請求?畢業後回老家還是留在大城市?

我們總想通過理智的分析去推算出結果,但往往千算萬算,最後還是算不出哪個最好。

並不是邏輯沒有了用武之地,而是現代社會變化得太快,分析性思維只能幫助我們應付日常的工作,卻會把我們困在固定的框架之內。

使用彈性思維,才能讓自己跳脫出來,改變思考的方式,用突破傳統的方法解決問題。

社會會獎勵那些積極面對改變的人,也會懲罰那些固步自封的人。多掌握一種思維能力,也就意味著你在面對困境之時,多一種解決問題的辦法。

正如蒙洛迪諾說的那樣:

“彈性思維可以產生新的、甚至瘋狂的想法,有些想法可能沒用,但有些會幫助我們找出創新性解決方案,滿足當下生存的種種需求。”

"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最近知乎上有個話題很火:二十多歲做什麼,將來才不後悔?

不少網友分享了自己曾經的迷茫和焦慮:

“二十多歲,又窮又迷茫的年紀,往往我們已經很努力了,但生活依然沒有改變的跡象,人生就如同走進了一個死衚衕,怎麼努力也走不出來。”

愛因斯坦曾說,某一個層次的問題,很難靠這一個層次的思考來解決。

如果遇到困難一直想不出辦法,往往是自己的思維方式有限,不足以解決當前的問題。除非思維方式有改變,否則再努力也不會有結果。

今天,書單君想和大家分享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它能幫助我們急速變化的現實中靈活思考,找到人生的破局點,從困頓的人生之中突破出來。

這就是 “彈性思維”

“彈性思維”由美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列納德·蒙洛迪諾提出,在他的新書《彈性:在急速變化的世界中靈活思考》中,深入介紹了這種思維是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的。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蒙洛迪諾是伯克利大學理論物理學博士,曾和霍金合著《時間簡史(普及版)》與《大設計》,代表作多次入圍英國皇家學會圖書獎,現在任教於加州理工學院——沒錯,就是《生活大爆炸》那群書呆子任教的大學。

在他看來,人類靠著分析性思維完成常規的工作和生活,靠彈性思維實現突破。

正是有了彈性思維,人類才能一次次實現創新,化解難題,找到應對挑戰的新辦法。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所謂的“靈感”

其實是人類的本能

關於彈性思維,蒙洛迪諾在書中講了一個故事:

他年輕的時候醉心於研究,曾經為了一個相當複雜的物理問題幾天幾夜不眠不休,但就是想不出辦法。

他有點洩氣,剛好到了週五,他之前約好了一位女士共進晚餐,所以他只好努力讓自己放鬆下來,和她在餐廳見面。

他剛點完意大利麵,突然毫無徵兆的,一個絕妙的解法出現在他的腦海裡,他顧不上對面的女士,趕緊拿起餐巾紙寫下了自己的想法。

就這樣,蒙洛迪諾解答了這個物理問題,但他並沒有興奮多久,因為另外一件事情開始讓他百思不得其解:

“為什麼我之前連續好幾天努力在解答這個問題,一點頭緒都沒有,出來吃個飯就能想到答案?”

類似的故事,或許大家都很熟悉,不少人都會稱之為“靈感”,覺得這是天才特有的能力。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但蒙洛迪諾覺得這並不是偶然,他從進化心理學和生物學的方面著手,經過長時間的研究,終於發現大家所說的“靈感”,其實是一種人類本能的心理特質,他將其命名為“彈性思維”。

要想理解彈性思維,我們就要先理解大腦是如何思考的。

蒙洛迪諾指出,人的大腦神經系統就像一張張不同的網絡,就像圖書館分門別類的書架一樣,人類要想解決哪個方面的問題,就觸發這一個方面的神經網絡。

這就是我們最經常使用的 “分析性思維”,也就是思維受我們的意識控制,從上而下進行思考。

但彈性思維恰恰相反,它通常是在大腦的默認模式下、在人們無意識的情況下發生,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思考方式。

當人們無意識的時候,大腦會處於放鬆的狀態,大腦裡不同的神經網絡之間就開始互相連接、相互激發,成為一種理解既有信息的全新思維框架,最後湧現出新的想法。

也就是說,所謂的“彈性思維”,並不是我們有意識地分析處理問題,而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大腦的神經網絡進行重組,再自發整合信息、思考問題、提出見解。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我用一個簡單的比喻來幫大家理解:

你是一家公司的老闆,平時公司的一切大小事務都由你一個人說了算,但公司業務一直推進不下去,你愁得住進了醫院,公司的事務也沒法打理。

你在醫院待了很長一段時間才回到公司,結果發現員工們沒有了老闆的帶領,居然自己想辦法接了幾張大單,還挖來了好幾個大客戶。

“老闆”就是你的大腦,“員工”就是大腦裡的神經網絡,“大客戶”就是新的想法。

它並不是虛無縹緲的“靈感”,也不是大家所說的“創造性思維”,更不等同於潛意識,它是大腦的一種默認模式,一種人類天生就有的能力。

2016年,科學家識別出了人腦中97個全新的區域,彈性思維就是在這些神祕腦區發生的,他們的構造和功能遠超人們過去對於它們的認知。

不少人在生活中都曾經歷過類似的“靈光乍現”的一刻,比如方案想不出來,在洗澡的時候突然靈光一現;或者在為事業發愁,對著窗外的風景發呆,突然就有了主意。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這就是在你大腦放鬆的狀態下,彈性思維在幫你解決問題,只是大家不知道它從何而來,才覺得如此神祕。

過去的教育一直在培養我們運用分析性思維,但在今天的世界,知識每9年就會翻倍,以人類大腦的容量,很難靠分析性思維處理完這麼多信息。

因此,我們需要培養自己的“彈性思維”,它是人類特有的一種能力,往往是在無意識中推進,能接納一些非常規的新想法,有助於我們打破規則,更好地實現創新。

正如蒙洛迪諾說的那樣:

“彈性思維不僅僅是科學家、發明家和藝術家的專屬工具,更是現在任何人獲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幸虧馬雲並不“理性”

否則不會有現在的阿里巴巴

9月份就要正式退休的馬雲,在創立阿里巴巴的前身“中國黃頁”之前,曾經召集了24個學生和朋友詢問意見,結果24人中有23人反對。

現在我們說起這段往事,難免會覺得這23人有點目光短淺,因為他們差點阻礙了中國最偉大互聯網公司和中國首富的誕生。

但拋開“馬後炮”的評價,其實當時這23個人做出的都是最符合邏輯、最理性的判斷。

當時,中國內地還沒有引進互聯網,大家根本不知道這是什麼,問了馬雲5個問題,馬雲一個也答不上來,說明他自己對這個也不瞭解。

況且馬雲如果要創業,必須全身心投入,辭去自己大學老師的工作,可在當時,大學老師算得上含金量很高的金飯碗。

看著馬雲想為一個不知道到底是什麼、他自己也不瞭解、也看不到未來前景的東西,放棄自己的金飯碗,任何有點理性的人,都會阻止這樣的行為。

幸虧馬雲最後不顧反對,任性地辭去工作開始創業,才有了現在的阿里巴巴。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集團在紐交所掛牌交易 >

這就是蒙洛迪諾在《彈性》一書指出的,分析性思維的侷限性。

現代社會,大家都推崇分析性思維,這種思維模式的要點是從A到B,再從B到C,每個想法都遵循邏輯原則,一步步推算出最佳結果。

雖然這種思維效用極大,但本質上還是一種線性模式,我們都是根據自己過去的經驗,在特定的框架內思考問題。

一旦問題超越了我們所能理解範圍,分析性思維就會束手無策。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彈性思維出手,來幫助我們跳出原有的框架。

20世紀80年代,市值一度高達5000億美元的芯片霸主英特爾,曾經差點倒閉破產。

當時英特爾主業是做儲存芯片,技術領先,市場佔有率也不錯,但日本芯片憑著物美價廉的優勢,很快把他們打得潰不成軍。

連續6個季度,英特爾均高額虧損,外界甚至做好了英特爾破產清盤的準備。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1985年的一個晚上,英特爾總裁格魯夫在辦公室和董事長摩爾討論如何帶領公司走出困境,兩個人想來想去,都沒想出什麼好辦法。

兩個人抽著煙,沉默了許久,格魯夫突然問了摩爾一個聽起來很無厘頭的問題:

“如果我們下了臺,另選一名新總裁,你認為他會採取什麼行動?”

摩爾猶豫了一下,回答說:“他會放棄存儲器的生意。”

格魯夫目不轉睛地看著摩爾,一字一句地說:“那為什麼我們不自己動手做?”

就這樣,格魯夫和摩爾決定放棄公司做了近10年的儲存芯片的業務,轉戰微處理器,最後拯救了公司,成就了今天的英特爾。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格魯夫 | 比爾·蓋茨>

正如蒙洛迪諾在《彈性》一書說的那樣:

“問題的難度並非因為我們不知道一些事情,而是我們太知道一些東西了,或者說我們認為自己知道,但其實這些所謂的認識是錯誤的。”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3個建議,幫你培養更強的彈性思維

雖然“彈性思維”屬於人類的本能,但如果不經過有意識地培養、利用,那麼在需要的時候,我們往往會束手無策。

這就是很多人所困惑的:面對難題,我如何才能用創新的思維去解決?

在《彈性》一書中,蒙洛迪諾就總結了培養“彈性思維”的三條建議。

第一條建議是,無論你有多豐富的經驗,有時候試著讓自己當回新手。

喬布斯有一句名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翻譯過來就是“飢渴求知,虛懷若愚”,對待知識要保持飢渴,對待外界的事物,要像傻瓜一樣,這樣才能保持好奇。

蒙洛迪諾做法和喬布斯有著相似之處,他希望大家能儘可能地“當個新手”,當你處於一個新手的狀態下,你就不會被固有思維所禁錮,思路更加開闊,最後反而能想出不一樣的辦法。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第二條建議是,學會讓自己保持放鬆。

現在科學技術為我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卻也讓我們忙碌了很多,工作時被海量的信息狂轟濫炸,休息時能夠獲得無限的娛樂。

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放空的時間越來越少,大腦裡面不同想法的隨機串聯的機會也越來越少,自然不會有新鮮的想法和發現。

蒙洛迪諾指出:“放鬆的大腦會搜素新鮮的想法,忙碌的大腦會尋找最熟悉的想法,而這些想法往往是最無趣的。”

因此,蒙洛迪諾建議大家,如果遇到棘手的問題,不要總逼著自己冥思苦想,試著把大腦抽離出來,哪怕只是每隔一小時停下來走到飲水機旁,也會對你有幫助。

第三條建議,適當地容忍拖延。

蒙洛迪諾指出,拖延和創新往往存在著顯著相關性,因為推遲解決問題和做決策的時間,我們就能留出更多時間進行無意識思考。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他舉了達芬奇的例子,他在創作《最後的晚餐》時,經常花上大半天時間發呆。付錢給他的牧師對此簡直不能理解,希望他一刻都不要放下手中的畫筆,但達芬奇其實只是在尋找靈感。

蒙洛迪諾說:“下次你望向窗外的時候,請記住你不是在偷懶,而是在給自己一個發散思維的機會。”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對某些問題感到棘手,如何獲得老闆的賞識?如何拒絕別人的請求?畢業後回老家還是留在大城市?

我們總想通過理智的分析去推算出結果,但往往千算萬算,最後還是算不出哪個最好。

並不是邏輯沒有了用武之地,而是現代社會變化得太快,分析性思維只能幫助我們應付日常的工作,卻會把我們困在固定的框架之內。

使用彈性思維,才能讓自己跳脫出來,改變思考的方式,用突破傳統的方法解決問題。

社會會獎勵那些積極面對改變的人,也會懲罰那些固步自封的人。多掌握一種思維能力,也就意味著你在面對困境之時,多一種解決問題的辦法。

正如蒙洛迪諾說的那樣:

“彈性思維可以產生新的、甚至瘋狂的想法,有些想法可能沒用,但有些會幫助我們找出創新性解決方案,滿足當下生存的種種需求。”

知乎高贊:30歲前,這一種思維請逼自己養成

作者 | 唐一 編輯 | 黑羊

圖源 | 《金裝律師》、視覺中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