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直腸癌在痔瘡掩護下生長

直腸癌 痔瘡 便祕 腹瀉 北京市健康科普大賽 北京市健康科普大賽 2017-10-21

作者:林延明

單位:北京市中關村醫院

來源:2017年北京市健康科普大賽優秀科普文章

直腸癌和痔瘡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疾病,卻有不少人誤把直腸癌當痔瘡治,導致延誤了病情,錯過了治療最好時機,讓人痛悔不已。

60歲的王先生,2年前就出現間斷便血。他根據自己的“醫學經驗”和過去體檢結果,認為自己是得了“痔瘡”。這期間,他偶去附近診所看過,不願做檢查,開點藥就好了,便一直從藥店買了痔瘡藥自行治療,也沒有過多重視,照常忙碌於工作。

後來發現日漸消瘦,有時幾天才排一次大便,有時一天排好幾次大便,嚴重影響工作,到醫院一查,結果是晚期直腸癌(肝轉移),現在正接受放射治療,下一步手術,十分痛悔自己當初的輕視,錯過了最佳的診治時機。

另一位患者胡女士,現年31歲, 1年前就出現間斷性便血,聽朋友說很可能是痔瘡,沒有什麼大不了。又聽說如果去醫院看,要肛診,就是被醫生用手指插入肛門檢查,萬一遇到的是男醫生,實在過不了自己心理的坎兒,就隨便買了痔瘡藥治療。

但之後便血依然反覆發作,這才去醫院檢查,被診斷為中期低位直腸癌。

經過手術治療,是保住了性命,但肛門卻沒保住,以後只能靠人工肛門將排洩物排出,給生活帶來諸多不便,留下終身的遺憾。

像這樣的病例臨床上實在不少,據統計,有近60% 的直腸癌病例在初期都是被誤診,其中被誤診為痔瘡的佔絕大部分。可見無論對於普通大眾還是首診醫生來說,如果有便血等症狀,千萬不要輕易下“痔瘡”的結論,這樣很可能就放過了致命的直腸癌。

痔瘡 VS 直腸癌,區別到底在哪裡?

第一:痔瘡和直腸癌都是臨床常見的疾病,兩者發病部位相近;直腸癌初期症狀不典型,與痔瘡的臨床表現類似,都有便血、排便困難、有脫落物等。因此,稍不留意就容易被混淆。

第二:大眾缺乏科普衛生知識並且對直腸癌認識不足。俗話說“十人九痔”,這讓很多人認為痔瘡是一種很有“群眾基礎”的常見病,一旦出現便血,大多以為是患上了“痔瘡”,加上生活不良習慣、職業因素等,出現便血癥狀,就更容易自圓其說。未搞清原因,私自按“痔瘡”治療或未予重視。

第三:部分醫務人員的醫療水平或臨床經驗有限,對直腸癌認識不足,缺乏警惕,思路狹窄,考慮侷限,忽視了腹瀉便血的患者,排除其直腸癌的可能性,同時對臨床檢查不重視,特別是直腸指檢。

第四:部分患者去看醫生,一開口就說自己得了痔瘡,加上一些症狀,極易使部分粗心的醫生先入為主地把它當“痔瘡”來治,也沒有細緻進一步鑑別診斷。

確切診斷,一指神功不可丟

直腸癌常用的篩檢方法有肛門指診、糞便潛血實驗、腸鏡和鋇灌腸等。

直腸指診是區別兩種疾病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檢查方法。醫生只需要戴上手套,將食指伸入病人肛門內,通過手指觸及直腸四周黏膜進行檢查,得到初步診斷。

80%-90% 的直腸癌發生在直腸中下段,因此直腸指檢能發現 75% 以上的直腸癌,而這個檢查只需要花幾元檢查費的,簡直是舉手之勞。

此外,當高度懷疑直腸癌時,應進一步做腸鏡。做一次簡單的腸鏡檢查也能發現 90% 以上的直腸癌,其費用也不過是兩三百元,還可進行組織病理活檢,是腸癌最重要的檢查手段。

警惕早期直腸癌變信號

直腸是消化道的“終點站”,腸癌的早期症狀多表現為排便的規律、性狀發生改變。

① 大便習慣明顯改變,腹瀉或便祕,或腹瀉便祕交替出現;

② 大便帶血、黏液、膿血便,有排便不盡感;

③ 大便形狀改變,變細、變扁或帶槽溝;

④ 腹痛及腹脹等不適,食慾減退;

⑤ 肛門部或腹部有腫塊;

⑥ 近期體重明顯減輕,原因不明的貧血;

⑦ 既往曾有反覆痔瘡史、多發性家族性息肉等。

無論是那個年齡段,出現便血等,不急於下痔瘡的結論,應多留個心眼,務必先排除直腸癌。千萬不要讓小小的痔瘡耽誤了對直腸癌的早期診斷。早期直腸癌治癒可能性機會極大,但到了晚期,再高明的醫生及先進的醫療技術也是回天乏術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