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木秉鳳:文明互鑑  25

馬克思,其歷史地位應當列為西方哲學的集大成者,其中,科學社會主義思想正指導著中國人民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從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到新中國社會主義實踐,從計劃經濟與人民公社的探索到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從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以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建立,無一不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與發展,但馬克思主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實踐中的遺憾之處在於其理論體系沒有被後人昇華為文化體系,因為文化才是人類文明的靈魂所在。在人類文明的歷史中,科學應該算是後起之秀,雖然起步較晚,但其發展速度很快,現代科學添補了人類千百年來上天、入地、下海的種種遙不可及的奢望,帶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物質滿足,但老子有句話,就是“禍兮福相依,福兮禍相伏”,我們應當看到事物的兩面性,當人類的物質慾望逐漸滿足之時,靈魂卻越來越膚淺,現代科學及現代思想培養了一批又一批行屍走肉般的“機械”人,沒有靈魂,沒有思想,沒有意志,沒有目標,沒有感情,超然於精神之外,遊離於物欲之中,缺少宗教約束的人類科學飛速發展的結果,是自然界受到汙染,人類靈魂受到汙染,人們生活在競爭、衝突與恐懼中,科學的術數本性,讓人們“今日有酒今日醉”,短視已是世界大多數人的生活寫照,這就是“遠離大道發展術數”給人類帶來的精神惡果,思想沒有方向,靈魂漸趣墮落。

這不禁讓我再次想到了東方的“道與術”,中古時期,老子為道,韓非子為術,周公為道,秦皇為術,道,讓人類理性發展,長遠而和諧,術,讓人們立杆見影,卻是短暫的輝煌。道者偏柔,術則偏剛,孔子求師於老子,又採百家之長,將道與術結和起來,採用了中庸之道,建立儒學思想的大廈,自漢以後多影響了中國二千多年,這是道與術共治天下的典範之筆。

儒家思想屬於典型的人文哲學。 宗教解決的是大道之遠,科學解決的是眼前之益,哲學則是道與術的結合物。也就是說,宗教解決的是道的問題,是規律性問題,是根本性問題,是道德性問題,是信仰問題;而科學技術解決的是衣食住行問題,是技術性問題,是眼前問題,是慾望問題;哲學界於道與術中間,上可與道同源同根,下可與術同命共運,故自古哲學家上可發展為宗教家、理學家、思想家,下可墮落為政治家、藝術家、心理學家。故哲學家大都具有兩面性,在宗教與科學的矛盾衝突中左右逢源,即合於道又指導術。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西方哲學的集大成者。馬克思繼承了古希臘哲學的唯物主義及辯證法思想,同時又吸收了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哲學以及啟蒙思想時期的自然哲學、社會科學等,在批判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以及資本腐朽論的基礎上,吸收了“空想社會主義”的合理部分,形成了唯物辯證主義哲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思想。我總有一種假設,假如馬克思深諳中國古典的人文哲學,假如馬克思讀過《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等中國古著,假如馬克思出生在中國卻長期留學歐洲,也許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升化、提練以及世界文化的集大成會提前一百年來到。

一個思想、一種理論、一個信仰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需要三個層級的檢驗,一是民意的考驗,也就是說人民是選擇它還是放棄它,二是實踐的檢驗,畢竟實踐能夠檢驗出理論的真偽,三是歷史的考驗,是否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歷史烙印,偉大的思想與理論只有放到歷史的長河中長期洗禮,才能大浪淘沙,顯示出它的真偽性,顯示出它本來面貌,並作出歷史定位!當代中國提出了人類命運共體的主張,如果這一主張得到全世界認同,共產主義社會(大同社會)的雛形也許在不久出現於世。

一個正確的思想要經得住歷史的考驗,其思想中鋒必須不偏不極,大致與儒學的中庸之道相吻合,它只有和諧性,沒有鬥爭性,只有包容性,沒有攻擊性,只有同化性,沒有消滅性。它能廣泛吸取其它哲學體系中的為大眾所認可的東西,不要追問這些材料的來源,不管它出自唯物主義,唯心主義,自然辯證法,自然哲學,社會科學,天文學,物理學,神學,宗教學以及藝術領域等,只要被人類實踐證明是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東西,並且無害於人類的生存環境,皆可海納百川,成為人類的基礎思想。

縱觀古今中外,中國傳統文化的確具備兼融包蓄利益與共的特徵,這種文化就是儒、釋、道、回、帝等世界主要思想與民族文化融合後的共性文化,它即保留了原始文化的自然精神,又發展了人文領域的高尚性,大眾性,道理性,正逐漸被世界廣泛認同和發揚廣大,正成為中國軟勢力的重要內容,中國古典文化思想一旦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相結合,一套中西古今皆準的劃時代的文化理論體系將在中國率先出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