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鋒》:他拋棄未婚妻、遠離上流社會,與貧困為伍的另類人生'

"

"告訴他們,我已經有過非常精彩的人生。"

這是奧地利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留給世人的最後一句話,這句話預示了他極富傳奇色彩的一生。他是學生家長口中無法理解的"瘋狂的傢伙",也是羅素眼裡"天才人物的最完美範例"。

維特根斯坦在上中學的時候,成績並不好,高考還落榜了;但是,他喜歡機械和技術,在10歲的時候,自制了一臺簡單實用的縫紉機。1911年,維特根斯坦就讀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師從羅素門下,後來成為了英國哲學家羅素的學生兼好友,羅素稱和維特根斯坦的相識,是他一生中"最令人興奮的智慧探險之一"。

"

"告訴他們,我已經有過非常精彩的人生。"

這是奧地利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留給世人的最後一句話,這句話預示了他極富傳奇色彩的一生。他是學生家長口中無法理解的"瘋狂的傢伙",也是羅素眼裡"天才人物的最完美範例"。

維特根斯坦在上中學的時候,成績並不好,高考還落榜了;但是,他喜歡機械和技術,在10歲的時候,自制了一臺簡單實用的縫紉機。1911年,維特根斯坦就讀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師從羅素門下,後來成為了英國哲學家羅素的學生兼好友,羅素稱和維特根斯坦的相識,是他一生中"最令人興奮的智慧探險之一"。

《刀鋒》:他拋棄未婚妻、遠離上流社會,與貧困為伍的另類人生

維特根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維特根斯坦自願服兵役,在戰場上完成了《邏輯哲學論》的初稿;後在奧地利學校做了一名小學老師,還在修道院裡做過園丁助手。他一生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雖然不善於人際交往,常常被人誤解,但是,他對生活富有激情,活得深刻、熾熱。

英國作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以天才人物維特根斯坦為原型,創作了長篇小說《刀鋒》。小說主角拉里,在一戰時作為青年飛行員,結識了愛爾蘭好友,在一次戰鬥中,好友因為救自己而犧牲了,致使拉里對人生有了深深的疑問和迷茫。他離開了未婚妻,到法國尋找答案,後又到達印度,他和維特根斯坦一樣,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住過最差的旅館,還做過礦工挖過煤。

拉里不喜歡上流社會的社交場合,他更喜歡遠離人群,一個人靜靜地坐在圖書館裡看書,到法國以後,依然保持看書的習慣,這和毛姆本人的喜好相一致,毛姆曾說:“我發現社會交往使人厭倦,許多人以談話為樂,在我年輕的時候,由於口吃,長時間談話對我來說是一種尷尬窘迫,現在仍然是這樣,對我來說,遠離人群,拿起一本書是一種解脫。”

"

"告訴他們,我已經有過非常精彩的人生。"

這是奧地利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留給世人的最後一句話,這句話預示了他極富傳奇色彩的一生。他是學生家長口中無法理解的"瘋狂的傢伙",也是羅素眼裡"天才人物的最完美範例"。

維特根斯坦在上中學的時候,成績並不好,高考還落榜了;但是,他喜歡機械和技術,在10歲的時候,自制了一臺簡單實用的縫紉機。1911年,維特根斯坦就讀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師從羅素門下,後來成為了英國哲學家羅素的學生兼好友,羅素稱和維特根斯坦的相識,是他一生中"最令人興奮的智慧探險之一"。

《刀鋒》:他拋棄未婚妻、遠離上流社會,與貧困為伍的另類人生

維特根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維特根斯坦自願服兵役,在戰場上完成了《邏輯哲學論》的初稿;後在奧地利學校做了一名小學老師,還在修道院裡做過園丁助手。他一生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雖然不善於人際交往,常常被人誤解,但是,他對生活富有激情,活得深刻、熾熱。

英國作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以天才人物維特根斯坦為原型,創作了長篇小說《刀鋒》。小說主角拉里,在一戰時作為青年飛行員,結識了愛爾蘭好友,在一次戰鬥中,好友因為救自己而犧牲了,致使拉里對人生有了深深的疑問和迷茫。他離開了未婚妻,到法國尋找答案,後又到達印度,他和維特根斯坦一樣,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住過最差的旅館,還做過礦工挖過煤。

拉里不喜歡上流社會的社交場合,他更喜歡遠離人群,一個人靜靜地坐在圖書館裡看書,到法國以後,依然保持看書的習慣,這和毛姆本人的喜好相一致,毛姆曾說:“我發現社會交往使人厭倦,許多人以談話為樂,在我年輕的時候,由於口吃,長時間談話對我來說是一種尷尬窘迫,現在仍然是這樣,對我來說,遠離人群,拿起一本書是一種解脫。”

《刀鋒》:他拋棄未婚妻、遠離上流社會,與貧困為伍的另類人生

1.愛不是佔有,而是成全

拉里和伊莎貝爾是青梅竹馬的情侶,兩個人郎情妾意,彼此相愛,但從軍隊回來以後的拉里,取消了和伊莎貝爾結婚的計劃,既不工作,也不去大學深造,用旁人的眼光來說,只是到處“晃膀子”,無所事事地瞎晃悠。剛開始,伊莎貝爾是理解他的,但考慮到生活的實際問題時,伊莎貝爾也慢慢對拉里“晃膀子”的狀態有了反感。

拉里隻身來到巴黎,住在廉價旅館裡,當伊莎貝爾找到拉里,說要跟隨他過他想過的生活。可是,走進廉價旅館的那一刻,眼前的狼狽和她想的完全不一樣,她過慣了上流社會的富裕生活,喜歡住豪華的大房子,喜歡富人朋友在一起的盛大宴會,喜歡買漂亮的衣服,她想要的就是“及時行樂”。

可是,如果和拉里一起,去過苦行僧一樣的生活,溫飽都難以滿足,住的房子裡可能連一次熱水澡都洗不了,和她以前富足的生活面貌相差太遠了,落差太大了,所以,在挽回拉里無果的時候,她選擇了離開,最終和格雷結婚,雖然她並不愛他,但他是最適合的人生伴侶。

拉里也深愛伊莎貝爾,但和愛情比起來,他發現還有更重要、更急迫的事情需要他去做,腦中未解的疑問,不找到答案的話,一生都難以安寧。所以,為了成全自己,也為了成全愛人,他主動離開,一個人過著苦行僧的生活,而樂在其中。

當愛情和人生追求無法兩全時,佔有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成全彼此,才是最佳的良方。

"

"告訴他們,我已經有過非常精彩的人生。"

這是奧地利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留給世人的最後一句話,這句話預示了他極富傳奇色彩的一生。他是學生家長口中無法理解的"瘋狂的傢伙",也是羅素眼裡"天才人物的最完美範例"。

維特根斯坦在上中學的時候,成績並不好,高考還落榜了;但是,他喜歡機械和技術,在10歲的時候,自制了一臺簡單實用的縫紉機。1911年,維特根斯坦就讀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師從羅素門下,後來成為了英國哲學家羅素的學生兼好友,羅素稱和維特根斯坦的相識,是他一生中"最令人興奮的智慧探險之一"。

《刀鋒》:他拋棄未婚妻、遠離上流社會,與貧困為伍的另類人生

維特根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維特根斯坦自願服兵役,在戰場上完成了《邏輯哲學論》的初稿;後在奧地利學校做了一名小學老師,還在修道院裡做過園丁助手。他一生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雖然不善於人際交往,常常被人誤解,但是,他對生活富有激情,活得深刻、熾熱。

英國作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以天才人物維特根斯坦為原型,創作了長篇小說《刀鋒》。小說主角拉里,在一戰時作為青年飛行員,結識了愛爾蘭好友,在一次戰鬥中,好友因為救自己而犧牲了,致使拉里對人生有了深深的疑問和迷茫。他離開了未婚妻,到法國尋找答案,後又到達印度,他和維特根斯坦一樣,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住過最差的旅館,還做過礦工挖過煤。

拉里不喜歡上流社會的社交場合,他更喜歡遠離人群,一個人靜靜地坐在圖書館裡看書,到法國以後,依然保持看書的習慣,這和毛姆本人的喜好相一致,毛姆曾說:“我發現社會交往使人厭倦,許多人以談話為樂,在我年輕的時候,由於口吃,長時間談話對我來說是一種尷尬窘迫,現在仍然是這樣,對我來說,遠離人群,拿起一本書是一種解脫。”

《刀鋒》:他拋棄未婚妻、遠離上流社會,與貧困為伍的另類人生

1.愛不是佔有,而是成全

拉里和伊莎貝爾是青梅竹馬的情侶,兩個人郎情妾意,彼此相愛,但從軍隊回來以後的拉里,取消了和伊莎貝爾結婚的計劃,既不工作,也不去大學深造,用旁人的眼光來說,只是到處“晃膀子”,無所事事地瞎晃悠。剛開始,伊莎貝爾是理解他的,但考慮到生活的實際問題時,伊莎貝爾也慢慢對拉里“晃膀子”的狀態有了反感。

拉里隻身來到巴黎,住在廉價旅館裡,當伊莎貝爾找到拉里,說要跟隨他過他想過的生活。可是,走進廉價旅館的那一刻,眼前的狼狽和她想的完全不一樣,她過慣了上流社會的富裕生活,喜歡住豪華的大房子,喜歡富人朋友在一起的盛大宴會,喜歡買漂亮的衣服,她想要的就是“及時行樂”。

可是,如果和拉里一起,去過苦行僧一樣的生活,溫飽都難以滿足,住的房子裡可能連一次熱水澡都洗不了,和她以前富足的生活面貌相差太遠了,落差太大了,所以,在挽回拉里無果的時候,她選擇了離開,最終和格雷結婚,雖然她並不愛他,但他是最適合的人生伴侶。

拉里也深愛伊莎貝爾,但和愛情比起來,他發現還有更重要、更急迫的事情需要他去做,腦中未解的疑問,不找到答案的話,一生都難以安寧。所以,為了成全自己,也為了成全愛人,他主動離開,一個人過著苦行僧的生活,而樂在其中。

當愛情和人生追求無法兩全時,佔有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成全彼此,才是最佳的良方。

《刀鋒》:他拋棄未婚妻、遠離上流社會,與貧困為伍的另類人生

2.與愛情相比,他有更重要的使命

“你想不出什麼理由說他們結不了婚,而且結婚後不能一直幸福地生活下去。”當故事講述者第一次見到拉里和伊莎貝爾在一起的時候,就預示了拉里和伊莎貝爾不完美的結局。

他們是那麼般配,似乎誰也無法將他們分開,是兩種不同的人生追求,讓拉里和伊莎貝爾不得不鬆開緊握的雙手。

天才哲學家維特根斯坦在臨終前說,他的人生是“非常精彩的人生”,但這種人生裡不包括“婚姻”,他一生對科學、數學、語言和哲學充滿了激情,唯獨沒有給愛情留有一席之地。

拉里在軍隊做飛行員的經歷,改變了他原有的生活軌跡,原本打算退役後,就和伊莎貝爾結婚的,當他意識到人生有比結婚更重要的使命時,他選擇放棄婚姻。雖然,他人生唯一可能的婚姻,是為了拯救索菲,堅決要和她結婚,但這次的婚姻也以索菲的死宣告失敗。

“我不斷問自己,人生是為了什麼。歸根結底,我能夠活著只是靠運氣;我要一生有所作為,但是,不知道應當做什麼。我從來沒有對上帝開動過什麼腦筋。現在卻想起他來了。我不懂得為什麼世界上要有惡。我知道自己很膚淺;我不認識什麼可以請教的人,但是,我要學,所以我就胡亂地讀起書來。”

拉里拒絕入學的建議,卻私下裡讀起書來,試圖在書中去找到自己人生的答案。最終,也如他所願,找到了人生的答案,重新回到了美國,捐掉了自己所有的資產,做了一名普通的出租車司機,他如願地藏身於喧囂激盪的人海中,繼續自己奇妙的人生之旅。

"

"告訴他們,我已經有過非常精彩的人生。"

這是奧地利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留給世人的最後一句話,這句話預示了他極富傳奇色彩的一生。他是學生家長口中無法理解的"瘋狂的傢伙",也是羅素眼裡"天才人物的最完美範例"。

維特根斯坦在上中學的時候,成績並不好,高考還落榜了;但是,他喜歡機械和技術,在10歲的時候,自制了一臺簡單實用的縫紉機。1911年,維特根斯坦就讀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師從羅素門下,後來成為了英國哲學家羅素的學生兼好友,羅素稱和維特根斯坦的相識,是他一生中"最令人興奮的智慧探險之一"。

《刀鋒》:他拋棄未婚妻、遠離上流社會,與貧困為伍的另類人生

維特根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維特根斯坦自願服兵役,在戰場上完成了《邏輯哲學論》的初稿;後在奧地利學校做了一名小學老師,還在修道院裡做過園丁助手。他一生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雖然不善於人際交往,常常被人誤解,但是,他對生活富有激情,活得深刻、熾熱。

英國作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以天才人物維特根斯坦為原型,創作了長篇小說《刀鋒》。小說主角拉里,在一戰時作為青年飛行員,結識了愛爾蘭好友,在一次戰鬥中,好友因為救自己而犧牲了,致使拉里對人生有了深深的疑問和迷茫。他離開了未婚妻,到法國尋找答案,後又到達印度,他和維特根斯坦一樣,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住過最差的旅館,還做過礦工挖過煤。

拉里不喜歡上流社會的社交場合,他更喜歡遠離人群,一個人靜靜地坐在圖書館裡看書,到法國以後,依然保持看書的習慣,這和毛姆本人的喜好相一致,毛姆曾說:“我發現社會交往使人厭倦,許多人以談話為樂,在我年輕的時候,由於口吃,長時間談話對我來說是一種尷尬窘迫,現在仍然是這樣,對我來說,遠離人群,拿起一本書是一種解脫。”

《刀鋒》:他拋棄未婚妻、遠離上流社會,與貧困為伍的另類人生

1.愛不是佔有,而是成全

拉里和伊莎貝爾是青梅竹馬的情侶,兩個人郎情妾意,彼此相愛,但從軍隊回來以後的拉里,取消了和伊莎貝爾結婚的計劃,既不工作,也不去大學深造,用旁人的眼光來說,只是到處“晃膀子”,無所事事地瞎晃悠。剛開始,伊莎貝爾是理解他的,但考慮到生活的實際問題時,伊莎貝爾也慢慢對拉里“晃膀子”的狀態有了反感。

拉里隻身來到巴黎,住在廉價旅館裡,當伊莎貝爾找到拉里,說要跟隨他過他想過的生活。可是,走進廉價旅館的那一刻,眼前的狼狽和她想的完全不一樣,她過慣了上流社會的富裕生活,喜歡住豪華的大房子,喜歡富人朋友在一起的盛大宴會,喜歡買漂亮的衣服,她想要的就是“及時行樂”。

可是,如果和拉里一起,去過苦行僧一樣的生活,溫飽都難以滿足,住的房子裡可能連一次熱水澡都洗不了,和她以前富足的生活面貌相差太遠了,落差太大了,所以,在挽回拉里無果的時候,她選擇了離開,最終和格雷結婚,雖然她並不愛他,但他是最適合的人生伴侶。

拉里也深愛伊莎貝爾,但和愛情比起來,他發現還有更重要、更急迫的事情需要他去做,腦中未解的疑問,不找到答案的話,一生都難以安寧。所以,為了成全自己,也為了成全愛人,他主動離開,一個人過著苦行僧的生活,而樂在其中。

當愛情和人生追求無法兩全時,佔有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成全彼此,才是最佳的良方。

《刀鋒》:他拋棄未婚妻、遠離上流社會,與貧困為伍的另類人生

2.與愛情相比,他有更重要的使命

“你想不出什麼理由說他們結不了婚,而且結婚後不能一直幸福地生活下去。”當故事講述者第一次見到拉里和伊莎貝爾在一起的時候,就預示了拉里和伊莎貝爾不完美的結局。

他們是那麼般配,似乎誰也無法將他們分開,是兩種不同的人生追求,讓拉里和伊莎貝爾不得不鬆開緊握的雙手。

天才哲學家維特根斯坦在臨終前說,他的人生是“非常精彩的人生”,但這種人生裡不包括“婚姻”,他一生對科學、數學、語言和哲學充滿了激情,唯獨沒有給愛情留有一席之地。

拉里在軍隊做飛行員的經歷,改變了他原有的生活軌跡,原本打算退役後,就和伊莎貝爾結婚的,當他意識到人生有比結婚更重要的使命時,他選擇放棄婚姻。雖然,他人生唯一可能的婚姻,是為了拯救索菲,堅決要和她結婚,但這次的婚姻也以索菲的死宣告失敗。

“我不斷問自己,人生是為了什麼。歸根結底,我能夠活著只是靠運氣;我要一生有所作為,但是,不知道應當做什麼。我從來沒有對上帝開動過什麼腦筋。現在卻想起他來了。我不懂得為什麼世界上要有惡。我知道自己很膚淺;我不認識什麼可以請教的人,但是,我要學,所以我就胡亂地讀起書來。”

拉里拒絕入學的建議,卻私下裡讀起書來,試圖在書中去找到自己人生的答案。最終,也如他所願,找到了人生的答案,重新回到了美國,捐掉了自己所有的資產,做了一名普通的出租車司機,他如願地藏身於喧囂激盪的人海中,繼續自己奇妙的人生之旅。

《刀鋒》:他拋棄未婚妻、遠離上流社會,與貧困為伍的另類人生

3.離經叛道的人生,自我救贖的歷程

拉里在工作、學業、婚姻上的選擇,都是與世人相悖的,他過的是一種離經叛道的人生,但卻是他最想過的生活。

按照世俗的眼光,像拉里這樣的青年才俊,從飛行員退役回來,應該是找一份像樣的工作,或者進入大學繼續深造,取得學業上的成就。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以後,和青梅竹馬的戀人結婚、生兒育女,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偶爾舉辦宴會和參加別的高級宴會,結識更多有成之士,尋找更多讓自己功成名就的機會。

但拉里完全與這樣的生活格格不入,他既不找工作,也不去上學,就偷偷地呆在圖書館裡,一個人靜靜地看書,靜靜地發呆、思考,他的未婚妻甚至都不知道他喜歡讀書,更不清楚他腦子裡每天在思考什麼問題。他們彼此相愛,卻無法彼此理解和救贖。

拉里的自我救贖之路,從離開美國那一刻開始,最終找尋到生活的答案以後,又回到了美國。未婚夫已經結婚,也生兒育女了,更添了幾分迷人的光彩,當伊莎貝爾得知拉里已經回到美國,欣喜若狂。但是,當她聽說,拉里將所有的財產都捐出去了,她絕望了,因為此刻她才意識到,拉里是真的變了,她已經完全失去他了。

伊莎貝爾選擇了世人眼中的幸福生活,有房、有車、有錢、有地位,還有一群穿梭於上流社會的朋友,他們衣著光鮮亮麗,有一份體面的工作,優渥的薪酬,讓人羨慕的富裕生活。而拉里的選擇,是一顆向善的心,對弱者的救贖,對惡的抗拒,對自身靈魂的洗滌,他去礦井裡做礦工,讓自己身體飽受勞動之苦;去印度求索,尋找未知的人生答案,最終,回到美國從事出租車司機的職業,讓自己隱匿在人群裡,做一個最普通的俗人,他厭惡成為知名人士。

這是拉里別樣的人生,也是不為世人所理解的離經叛道的人生旅程,是他發自內心的選擇,更是自我救贖的奇妙之旅。

"

"告訴他們,我已經有過非常精彩的人生。"

這是奧地利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留給世人的最後一句話,這句話預示了他極富傳奇色彩的一生。他是學生家長口中無法理解的"瘋狂的傢伙",也是羅素眼裡"天才人物的最完美範例"。

維特根斯坦在上中學的時候,成績並不好,高考還落榜了;但是,他喜歡機械和技術,在10歲的時候,自制了一臺簡單實用的縫紉機。1911年,維特根斯坦就讀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師從羅素門下,後來成為了英國哲學家羅素的學生兼好友,羅素稱和維特根斯坦的相識,是他一生中"最令人興奮的智慧探險之一"。

《刀鋒》:他拋棄未婚妻、遠離上流社會,與貧困為伍的另類人生

維特根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維特根斯坦自願服兵役,在戰場上完成了《邏輯哲學論》的初稿;後在奧地利學校做了一名小學老師,還在修道院裡做過園丁助手。他一生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雖然不善於人際交往,常常被人誤解,但是,他對生活富有激情,活得深刻、熾熱。

英國作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以天才人物維特根斯坦為原型,創作了長篇小說《刀鋒》。小說主角拉里,在一戰時作為青年飛行員,結識了愛爾蘭好友,在一次戰鬥中,好友因為救自己而犧牲了,致使拉里對人生有了深深的疑問和迷茫。他離開了未婚妻,到法國尋找答案,後又到達印度,他和維特根斯坦一樣,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住過最差的旅館,還做過礦工挖過煤。

拉里不喜歡上流社會的社交場合,他更喜歡遠離人群,一個人靜靜地坐在圖書館裡看書,到法國以後,依然保持看書的習慣,這和毛姆本人的喜好相一致,毛姆曾說:“我發現社會交往使人厭倦,許多人以談話為樂,在我年輕的時候,由於口吃,長時間談話對我來說是一種尷尬窘迫,現在仍然是這樣,對我來說,遠離人群,拿起一本書是一種解脫。”

《刀鋒》:他拋棄未婚妻、遠離上流社會,與貧困為伍的另類人生

1.愛不是佔有,而是成全

拉里和伊莎貝爾是青梅竹馬的情侶,兩個人郎情妾意,彼此相愛,但從軍隊回來以後的拉里,取消了和伊莎貝爾結婚的計劃,既不工作,也不去大學深造,用旁人的眼光來說,只是到處“晃膀子”,無所事事地瞎晃悠。剛開始,伊莎貝爾是理解他的,但考慮到生活的實際問題時,伊莎貝爾也慢慢對拉里“晃膀子”的狀態有了反感。

拉里隻身來到巴黎,住在廉價旅館裡,當伊莎貝爾找到拉里,說要跟隨他過他想過的生活。可是,走進廉價旅館的那一刻,眼前的狼狽和她想的完全不一樣,她過慣了上流社會的富裕生活,喜歡住豪華的大房子,喜歡富人朋友在一起的盛大宴會,喜歡買漂亮的衣服,她想要的就是“及時行樂”。

可是,如果和拉里一起,去過苦行僧一樣的生活,溫飽都難以滿足,住的房子裡可能連一次熱水澡都洗不了,和她以前富足的生活面貌相差太遠了,落差太大了,所以,在挽回拉里無果的時候,她選擇了離開,最終和格雷結婚,雖然她並不愛他,但他是最適合的人生伴侶。

拉里也深愛伊莎貝爾,但和愛情比起來,他發現還有更重要、更急迫的事情需要他去做,腦中未解的疑問,不找到答案的話,一生都難以安寧。所以,為了成全自己,也為了成全愛人,他主動離開,一個人過著苦行僧的生活,而樂在其中。

當愛情和人生追求無法兩全時,佔有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成全彼此,才是最佳的良方。

《刀鋒》:他拋棄未婚妻、遠離上流社會,與貧困為伍的另類人生

2.與愛情相比,他有更重要的使命

“你想不出什麼理由說他們結不了婚,而且結婚後不能一直幸福地生活下去。”當故事講述者第一次見到拉里和伊莎貝爾在一起的時候,就預示了拉里和伊莎貝爾不完美的結局。

他們是那麼般配,似乎誰也無法將他們分開,是兩種不同的人生追求,讓拉里和伊莎貝爾不得不鬆開緊握的雙手。

天才哲學家維特根斯坦在臨終前說,他的人生是“非常精彩的人生”,但這種人生裡不包括“婚姻”,他一生對科學、數學、語言和哲學充滿了激情,唯獨沒有給愛情留有一席之地。

拉里在軍隊做飛行員的經歷,改變了他原有的生活軌跡,原本打算退役後,就和伊莎貝爾結婚的,當他意識到人生有比結婚更重要的使命時,他選擇放棄婚姻。雖然,他人生唯一可能的婚姻,是為了拯救索菲,堅決要和她結婚,但這次的婚姻也以索菲的死宣告失敗。

“我不斷問自己,人生是為了什麼。歸根結底,我能夠活著只是靠運氣;我要一生有所作為,但是,不知道應當做什麼。我從來沒有對上帝開動過什麼腦筋。現在卻想起他來了。我不懂得為什麼世界上要有惡。我知道自己很膚淺;我不認識什麼可以請教的人,但是,我要學,所以我就胡亂地讀起書來。”

拉里拒絕入學的建議,卻私下裡讀起書來,試圖在書中去找到自己人生的答案。最終,也如他所願,找到了人生的答案,重新回到了美國,捐掉了自己所有的資產,做了一名普通的出租車司機,他如願地藏身於喧囂激盪的人海中,繼續自己奇妙的人生之旅。

《刀鋒》:他拋棄未婚妻、遠離上流社會,與貧困為伍的另類人生

3.離經叛道的人生,自我救贖的歷程

拉里在工作、學業、婚姻上的選擇,都是與世人相悖的,他過的是一種離經叛道的人生,但卻是他最想過的生活。

按照世俗的眼光,像拉里這樣的青年才俊,從飛行員退役回來,應該是找一份像樣的工作,或者進入大學繼續深造,取得學業上的成就。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以後,和青梅竹馬的戀人結婚、生兒育女,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偶爾舉辦宴會和參加別的高級宴會,結識更多有成之士,尋找更多讓自己功成名就的機會。

但拉里完全與這樣的生活格格不入,他既不找工作,也不去上學,就偷偷地呆在圖書館裡,一個人靜靜地看書,靜靜地發呆、思考,他的未婚妻甚至都不知道他喜歡讀書,更不清楚他腦子裡每天在思考什麼問題。他們彼此相愛,卻無法彼此理解和救贖。

拉里的自我救贖之路,從離開美國那一刻開始,最終找尋到生活的答案以後,又回到了美國。未婚夫已經結婚,也生兒育女了,更添了幾分迷人的光彩,當伊莎貝爾得知拉里已經回到美國,欣喜若狂。但是,當她聽說,拉里將所有的財產都捐出去了,她絕望了,因為此刻她才意識到,拉里是真的變了,她已經完全失去他了。

伊莎貝爾選擇了世人眼中的幸福生活,有房、有車、有錢、有地位,還有一群穿梭於上流社會的朋友,他們衣著光鮮亮麗,有一份體面的工作,優渥的薪酬,讓人羨慕的富裕生活。而拉里的選擇,是一顆向善的心,對弱者的救贖,對惡的抗拒,對自身靈魂的洗滌,他去礦井裡做礦工,讓自己身體飽受勞動之苦;去印度求索,尋找未知的人生答案,最終,回到美國從事出租車司機的職業,讓自己隱匿在人群裡,做一個最普通的俗人,他厭惡成為知名人士。

這是拉里別樣的人生,也是不為世人所理解的離經叛道的人生旅程,是他發自內心的選擇,更是自我救贖的奇妙之旅。

《刀鋒》:他拋棄未婚妻、遠離上流社會,與貧困為伍的另類人生

《奧義書》中寫道:“一把刀的鋒刃很不容易越過;因此智者說得救之道是困難的。”

我想這正是毛姆《刀鋒》這部小說的深沉涵義,拉里自身的救贖之路,是一條艱難的得救之道。他必須衝破世俗的偏見,與一切世俗的誘惑對抗,對普通人來說是很難的。幸福的家庭,深愛你的戀人,富足的生活,優渥的薪水,世人的追捧,要拋棄這一切,並與之為敵,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所以,伊莎貝爾還是離開了拉里精神層面的“理想生活”,選擇了世俗的及時行樂。

拉里將自己置身於刀鋒之上,受盡身體之苦,不為金錢所累,住簡陋的房子,穿破舊的衣服,做最低賤的工作,把時間花在讀書、思考、修行上。他背棄了世俗的“理想生活”,選擇了一條更苦更難的修行之道。拉里的生活之道,也正是作者毛姆所讚許的一種理想生活,毛姆曾被稱為“世界旅行家”,而拉里也正是在窮遊中,找到了人生的答案。

"

"告訴他們,我已經有過非常精彩的人生。"

這是奧地利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留給世人的最後一句話,這句話預示了他極富傳奇色彩的一生。他是學生家長口中無法理解的"瘋狂的傢伙",也是羅素眼裡"天才人物的最完美範例"。

維特根斯坦在上中學的時候,成績並不好,高考還落榜了;但是,他喜歡機械和技術,在10歲的時候,自制了一臺簡單實用的縫紉機。1911年,維特根斯坦就讀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師從羅素門下,後來成為了英國哲學家羅素的學生兼好友,羅素稱和維特根斯坦的相識,是他一生中"最令人興奮的智慧探險之一"。

《刀鋒》:他拋棄未婚妻、遠離上流社會,與貧困為伍的另類人生

維特根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維特根斯坦自願服兵役,在戰場上完成了《邏輯哲學論》的初稿;後在奧地利學校做了一名小學老師,還在修道院裡做過園丁助手。他一生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雖然不善於人際交往,常常被人誤解,但是,他對生活富有激情,活得深刻、熾熱。

英國作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以天才人物維特根斯坦為原型,創作了長篇小說《刀鋒》。小說主角拉里,在一戰時作為青年飛行員,結識了愛爾蘭好友,在一次戰鬥中,好友因為救自己而犧牲了,致使拉里對人生有了深深的疑問和迷茫。他離開了未婚妻,到法國尋找答案,後又到達印度,他和維特根斯坦一樣,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住過最差的旅館,還做過礦工挖過煤。

拉里不喜歡上流社會的社交場合,他更喜歡遠離人群,一個人靜靜地坐在圖書館裡看書,到法國以後,依然保持看書的習慣,這和毛姆本人的喜好相一致,毛姆曾說:“我發現社會交往使人厭倦,許多人以談話為樂,在我年輕的時候,由於口吃,長時間談話對我來說是一種尷尬窘迫,現在仍然是這樣,對我來說,遠離人群,拿起一本書是一種解脫。”

《刀鋒》:他拋棄未婚妻、遠離上流社會,與貧困為伍的另類人生

1.愛不是佔有,而是成全

拉里和伊莎貝爾是青梅竹馬的情侶,兩個人郎情妾意,彼此相愛,但從軍隊回來以後的拉里,取消了和伊莎貝爾結婚的計劃,既不工作,也不去大學深造,用旁人的眼光來說,只是到處“晃膀子”,無所事事地瞎晃悠。剛開始,伊莎貝爾是理解他的,但考慮到生活的實際問題時,伊莎貝爾也慢慢對拉里“晃膀子”的狀態有了反感。

拉里隻身來到巴黎,住在廉價旅館裡,當伊莎貝爾找到拉里,說要跟隨他過他想過的生活。可是,走進廉價旅館的那一刻,眼前的狼狽和她想的完全不一樣,她過慣了上流社會的富裕生活,喜歡住豪華的大房子,喜歡富人朋友在一起的盛大宴會,喜歡買漂亮的衣服,她想要的就是“及時行樂”。

可是,如果和拉里一起,去過苦行僧一樣的生活,溫飽都難以滿足,住的房子裡可能連一次熱水澡都洗不了,和她以前富足的生活面貌相差太遠了,落差太大了,所以,在挽回拉里無果的時候,她選擇了離開,最終和格雷結婚,雖然她並不愛他,但他是最適合的人生伴侶。

拉里也深愛伊莎貝爾,但和愛情比起來,他發現還有更重要、更急迫的事情需要他去做,腦中未解的疑問,不找到答案的話,一生都難以安寧。所以,為了成全自己,也為了成全愛人,他主動離開,一個人過著苦行僧的生活,而樂在其中。

當愛情和人生追求無法兩全時,佔有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成全彼此,才是最佳的良方。

《刀鋒》:他拋棄未婚妻、遠離上流社會,與貧困為伍的另類人生

2.與愛情相比,他有更重要的使命

“你想不出什麼理由說他們結不了婚,而且結婚後不能一直幸福地生活下去。”當故事講述者第一次見到拉里和伊莎貝爾在一起的時候,就預示了拉里和伊莎貝爾不完美的結局。

他們是那麼般配,似乎誰也無法將他們分開,是兩種不同的人生追求,讓拉里和伊莎貝爾不得不鬆開緊握的雙手。

天才哲學家維特根斯坦在臨終前說,他的人生是“非常精彩的人生”,但這種人生裡不包括“婚姻”,他一生對科學、數學、語言和哲學充滿了激情,唯獨沒有給愛情留有一席之地。

拉里在軍隊做飛行員的經歷,改變了他原有的生活軌跡,原本打算退役後,就和伊莎貝爾結婚的,當他意識到人生有比結婚更重要的使命時,他選擇放棄婚姻。雖然,他人生唯一可能的婚姻,是為了拯救索菲,堅決要和她結婚,但這次的婚姻也以索菲的死宣告失敗。

“我不斷問自己,人生是為了什麼。歸根結底,我能夠活著只是靠運氣;我要一生有所作為,但是,不知道應當做什麼。我從來沒有對上帝開動過什麼腦筋。現在卻想起他來了。我不懂得為什麼世界上要有惡。我知道自己很膚淺;我不認識什麼可以請教的人,但是,我要學,所以我就胡亂地讀起書來。”

拉里拒絕入學的建議,卻私下裡讀起書來,試圖在書中去找到自己人生的答案。最終,也如他所願,找到了人生的答案,重新回到了美國,捐掉了自己所有的資產,做了一名普通的出租車司機,他如願地藏身於喧囂激盪的人海中,繼續自己奇妙的人生之旅。

《刀鋒》:他拋棄未婚妻、遠離上流社會,與貧困為伍的另類人生

3.離經叛道的人生,自我救贖的歷程

拉里在工作、學業、婚姻上的選擇,都是與世人相悖的,他過的是一種離經叛道的人生,但卻是他最想過的生活。

按照世俗的眼光,像拉里這樣的青年才俊,從飛行員退役回來,應該是找一份像樣的工作,或者進入大學繼續深造,取得學業上的成就。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以後,和青梅竹馬的戀人結婚、生兒育女,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偶爾舉辦宴會和參加別的高級宴會,結識更多有成之士,尋找更多讓自己功成名就的機會。

但拉里完全與這樣的生活格格不入,他既不找工作,也不去上學,就偷偷地呆在圖書館裡,一個人靜靜地看書,靜靜地發呆、思考,他的未婚妻甚至都不知道他喜歡讀書,更不清楚他腦子裡每天在思考什麼問題。他們彼此相愛,卻無法彼此理解和救贖。

拉里的自我救贖之路,從離開美國那一刻開始,最終找尋到生活的答案以後,又回到了美國。未婚夫已經結婚,也生兒育女了,更添了幾分迷人的光彩,當伊莎貝爾得知拉里已經回到美國,欣喜若狂。但是,當她聽說,拉里將所有的財產都捐出去了,她絕望了,因為此刻她才意識到,拉里是真的變了,她已經完全失去他了。

伊莎貝爾選擇了世人眼中的幸福生活,有房、有車、有錢、有地位,還有一群穿梭於上流社會的朋友,他們衣著光鮮亮麗,有一份體面的工作,優渥的薪酬,讓人羨慕的富裕生活。而拉里的選擇,是一顆向善的心,對弱者的救贖,對惡的抗拒,對自身靈魂的洗滌,他去礦井裡做礦工,讓自己身體飽受勞動之苦;去印度求索,尋找未知的人生答案,最終,回到美國從事出租車司機的職業,讓自己隱匿在人群裡,做一個最普通的俗人,他厭惡成為知名人士。

這是拉里別樣的人生,也是不為世人所理解的離經叛道的人生旅程,是他發自內心的選擇,更是自我救贖的奇妙之旅。

《刀鋒》:他拋棄未婚妻、遠離上流社會,與貧困為伍的另類人生

《奧義書》中寫道:“一把刀的鋒刃很不容易越過;因此智者說得救之道是困難的。”

我想這正是毛姆《刀鋒》這部小說的深沉涵義,拉里自身的救贖之路,是一條艱難的得救之道。他必須衝破世俗的偏見,與一切世俗的誘惑對抗,對普通人來說是很難的。幸福的家庭,深愛你的戀人,富足的生活,優渥的薪水,世人的追捧,要拋棄這一切,並與之為敵,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所以,伊莎貝爾還是離開了拉里精神層面的“理想生活”,選擇了世俗的及時行樂。

拉里將自己置身於刀鋒之上,受盡身體之苦,不為金錢所累,住簡陋的房子,穿破舊的衣服,做最低賤的工作,把時間花在讀書、思考、修行上。他背棄了世俗的“理想生活”,選擇了一條更苦更難的修行之道。拉里的生活之道,也正是作者毛姆所讚許的一種理想生活,毛姆曾被稱為“世界旅行家”,而拉里也正是在窮遊中,找到了人生的答案。

《刀鋒》:他拋棄未婚妻、遠離上流社會,與貧困為伍的另類人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