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摔跤吧!爸爸》能取得12億票房的原因

政治 摔跤 大眾汽車 文章 中國電影報 2017-06-08
這才是《摔跤吧!爸爸》能取得12億票房的原因

文 | 趙 軍

編輯 | 林 琳

《摔跤吧!爸爸》大比分在此檔期勝出,給進步當中的中國電影創作提出了新的拷問。網上的電影評論是很簡單的,當下很多評論也是前後矛盾的。這些前後矛盾通常是當著中國電影出現了主流現象的時候它們會一邊倒歡呼,但當著中國電影成績未如他人時,它們就眾口一詞罵多少多少爛片。

當然,另外一種意見也許一直不認可當今的中國電影,除了開罵之外,它們是毫無建樹的。中國電影在近年的長足進步沒有得到合適的評價,究其原因是因為評論界也不清楚電影究竟進步在哪裡?

我一直認為當代的媒體在理論視野上是彼此平行的,平行的意思就是各不相交。有媒體的評論,有官方的評論,有電影自身的自言自語(電影作為傳播媒介本身也是媒體)。更別說非專業的大眾評論。《摔跤吧!爸爸》當然是眾口一詞,確實影片對中國電影的啟迪很多,但如果因此就可以簡單一句“爛片吧,中國電影!”,那就是一場簡單粗暴,是一次很好地分析中國電影的突破機會的浪費。

包括電影,整個中國社會都在進步,在一種狀似分裂中的進步,它本身與三種現象相伴隨。一是分裂。所謂分裂不是別的,正是價值觀的上升與下行撕裂著社會本身。分裂也能帶來進步嗎?實在是各種進步有目共睹。說中國社會正在倒退、衰退、崩潰,也許無人接受。最讓我們有信心的不僅是“一帶一路”,而是中國社會的現代轉型,包括城鎮化進程、信用文明出現、互聯網思維打破傳統大一統思想禁錮等等,譬如人們熱衷於談論90後對於電影市場的影響,等於承認年輕的價值觀在改造著這個社會。

這才是《摔跤吧!爸爸》能取得12億票房的原因

中國社會在轉型和年輕一代身上體現的轉變,和社會在物質金錢逐利貪腐方面的道德衰退是當代中國非常明顯的分裂,都是陽光下的事實。一個分裂的社會何以進步?這就引入到第二層觀察,即超時代現象。時代的分期在社會科學裡是用來劃定前後不同的特徵的,但是中國的傳統政治與文化卻看不見這種真實的時代變遷。人們仍舊以過去的思維方式來評定當下的文化現象和思潮。絕大部分思想研究和理論分析都對中國當代最鮮明的變遷視而不見。這個變遷不是別的,正是中國已經不是農業文明的國家(改革開放前是),已經不是血緣宗法(包括政治血緣)倫理統治的國家(改革開放前是),已經不是以政治意識形態完全覆蓋價值觀範疇的過去的國家(改革開放前是)。

但是主流媒體上關於時代的認識仍舊停留在正統的政治觀和物質主義層面,所謂“時代”就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制”。真正的變遷便成為了某種“超時代現象”,即真正的時代特徵已經超越了流行的正統語境。這當然也是一種分裂,是知識分子被正統思想裹挾而“保持一致”的認識和“互聯網+城市文明”新進程的分裂。

第三層現象是,由於以上原因,大部分思想界中人和知識分子,也包括上層的人們基本上用著舊的語境說話,舊的語境對新的生活現象的衝突要麼是自欺欺人的虛偽,要麼就是在拼死阻礙時代的前進。但是,新語境在互聯網“潛網”中暢流,這個社會已經出現兩種三種四種完全不同的語言以及由此對於世界的解釋。在這樣的思想環境和意識背景下,對於中國社會現象和文化現象的評判當然莫衷一是,當然不必計較於某一種言論就大動干戈,尤其是非要別人認可你的說法。

我相信儘管更多人認為中國電影當下就是爛片當道,因此拍不出《摔跤吧!爸爸》,卻也無法擋得住社會依然故我地向前,電影既然在這十年當中湧現了這樣多的影片(爛片),十年後仍舊會繼續生產出如此多的這樣的影片(爛片)。

這才是《摔跤吧!爸爸》能取得12億票房的原因

這裡不是在為影片辯護,而是想說這些存在未必是“爛片”而更多是與《摔跤吧!爸爸》平行著產生的當代中國電影。“平行”是一個寬容的尺度。由於中國現在是一個觀念“分裂”的社會(用“觀念平行”描述更合適),我們需要明白在什麼地方什麼角度什麼層面上的分裂。簡單地說,中國社會在價值觀上目前是分裂的,但這個分裂是進步的。近年一大批中國電影,尤其是年輕編劇導演主創的電影我視為是社會價值觀的反映,是現實的反映,所以受到了廣大觀眾當然首先是青年觀眾的歡迎。

正是在這些電影當中,我們看到了當代人的價值追求的夢想、分裂、錯位、扭曲、失敗,以及理想化的迴歸。這是《摔跤吧!爸爸》無法提供給中國觀眾的。它屬於“理想化迴歸”的部分,是中國觀眾經歷了更多的精神現象過程之後與之“殊途同歸”的部分。

中國觀眾喜歡《摔跤吧!爸爸》完全是正面的,是從中感覺到可以寄寓自己曲折之後的價值觀迴歸的。中國當代人的生活之路在精神上比西方當代人和《摔跤吧!爸爸》中的父女更加曲折、更加深刻、更加痛苦,這種曲折深刻痛苦不是身體的挫折受苦所能替代的,不是冠軍路上的榮耀和心酸所能詮釋的,更不是為國爭光或者失之交臂能夠同一深度的。

中國人這四十年社會改革轉型開放的路程是一條煉獄之路,是但丁的《神曲》和歌德的《浮士德》為工業革命時期的歐洲人寫就的煉獄之路。中國人再往前走過的六十多年的時代歷程哪一個家庭沒有歷經含辛茹苦、顛沛流離、生離死別、二世為人?哪一個在時代洪流中擊水弄潮、追隨目標、幻想得道者不是人魔顛倒、心力交瘁、生死一線、折戟沉沙?所以說中國人的生活歷程遠比國外電影的故事深刻得多。而最最痛苦和深刻的就是“我的抉擇對嗎?”“我為什麼如此選擇?”“我今後怎麼辦?”三問自己,這就是無數中國人的人生經歷和精神世界經歷。

中國電影要回答的現實與精神世界的問題遠比印度的西方的電影要複雜和博大更多。這就是西方電影和印度電影可以很高興地看看但是不能夠照搬過來學拍的原因。如果中國現在有人幻想拍一部《摔跤吧!爸爸》,可以肯定是他自己摔跤不是“爸爸”摔跤。中國改革開放前期也拍過很感人的體育、競賽題材影片,如《沙鷗》。文革前也有《女跳水隊員》等等,都很勵志很成功,成功的原因無一不與影片當時的社會環境相關。《摔跤吧!爸爸》一樣,中國電影給予中國人前半段沉思,《摔跤吧!爸爸》給予中國人後半段滿足,前半段是深刻痛苦的價值觀混亂與價值觀糾結,後半段則是戰勝了混亂的命運的價值觀迴歸。

這才是《摔跤吧!爸爸》能取得12億票房的原因

中國電影當然也會拍出價值觀迴歸的電影,大部分受到歡迎的國產片都是價值觀迴歸正能量的,都是真善美為主要傾向的。中國電影要向《摔跤吧!爸爸》學習選材角度和故事編寫,學習小成本大立意,劇情細節起承轉合無不完美;學習價值觀的挑戰人性與傳統正義最終融合如一。

正向價值觀的強大今天正是中國電影的深刻課題,既要拍出現實精神世界的深刻——悲哀與快樂,寫出生活的煉獄歷程——人魔之路——這些都不是膚淺的創意所能奏效的,又要展示強大的正向價值觀,這很需要中國電影人對於世界有痛切的認識,還有熱情的理想,既有全面的觀察,也有獨立的判斷,既有批判的勇氣,也有藝術的溫情。

《摔跤吧!爸爸》給了中國電影不少於一半的鼓勵,而不能偷懶的是它不能代替中國電影繼續走自己的路。尤其是上述三問,才是中國電影在刻畫主人翁以及其故事的時候應該抓住的最核心的價值。未來的一百年是中國社會完成其形態轉變和觀念轉變必然會走過的關鍵的一百年。

這才是《摔跤吧!爸爸》能取得12億票房的原因這才是《摔跤吧!爸爸》能取得12億票房的原因

聲明

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獲取授權請點擊“閱讀原文”

商務合作微信:214742506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