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丨鄭永年:以融合、擴散、整合推動長三角一體化

專訪丨鄭永年:以融合、擴散、整合推動長三角一體化專訪丨鄭永年:以融合、擴散、整合推動長三角一體化

——訪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

專訪丨鄭永年:以融合、擴散、整合推動長三角一體化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任建華 楊益波

長三角地區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共26個城市,總面積35.9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億,佔全國的1/6。2018年經濟總量約21萬億元,佔到全國的近1/4,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和地位。

2018年以來,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一市一體化發展不斷加速:2018年初,三省一市聯合組建的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正式掛牌成立;7月,《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正式印發;2019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國家戰略,並編制實施發展規劃綱要,這是繼粵港澳大灣區之後,我國在城市群規劃和建設方面的又一戰略佈局。

從一個地區性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承擔的責任和使命越來越重大,如何推進長三角區域更高質量地一體化,更好地提升國際競爭力,就顯得更加迫切。日前,中國問題專家、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教授就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的獨家專訪。

鄭永年表示,融合、擴散、整合是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建設,要抓住的三大主攻方向。

先抓融合,通過融合形成一個長三角大市場

鄭永年表示,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建設的最終目的是,建設成為有國際重要影響力的世界主要城市群和經濟平臺,但從目前情況來看,長三角地區各城市之間、城鄉之間發展水平仍有差距,很多細節還需要探索。

“必須先抓融合問題,通過融合形成一個長三角大市場,在這個大市場內讓市場在經濟要素分配過程中使資源起到主導作用,這裡面除了行政區域的各種融合,更多是各種經濟主體、城市建設、社會事業的全面融合。”鄭永年指出。

首先,要在頂層設計中明晰一體化發展大格局,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進一步降低區域間要素流動的障礙,深化區域內分工,為產業集聚發展創造更加良好的條件。

以浙江省的寧波、舟山為例,自古以來,兩地就是一體的,彼此的經濟活動無法分割,現在只是從行政的角度被分割開來。

世界上著名的東京、舊金山、紐約等灣區經濟活動的主體是企業,企業之間建立的是網絡。今天討論全球化,實際上是跨國或者全球企業將世界經濟活動聯繫在一起,是資本、企業家將全球區域化、經濟化的,資本沒有國界,而行政則有邊界。因此需要思考如何減少行政分割,實現一系列融合。

其次,以社會服務、民生領域的高質量為前提和基礎。

長三角區域經濟基礎好,發展潛力大,但長三角一體化不能僅停留在產業上,而要在更廣層面、更深層次全面合作,是“大融合”“大市場”“大平臺”。

比如,醫療方面,加強醫衛、養老專業人才的域內流動,促進優勢醫衛、養老資源區域內均衡佈局;教育方面,以“聯盟”或“聯合體”為抓手,打造立體教育網絡;文旅方面,加強優質文旅設施的域內輻射,分享域內各地區旅遊市場增長潛力和發展紅利,促進長三角地區旅遊連成線、形成片、構成網,互動互促等,這些應該率先探索、率先發展,讓老百姓有獲得感,也能夠增進對一體化的認同感。

此外,汙染防治、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打破戶籍限制、促進人力資源在長三角地區流動等方面,也是一體化發展應關注的領域。

“不同機制體制、不同地域特色是一體化進程中的障礙和困難,但同樣是轉化為優勢的難得機會,因為我們可以在制度的融合中,調試出更優的選擇。”鄭永年說。

用大城市群套中心城市的模式,實現城市圈有效組合

相比其他發展區域,長三角區域具有更大的複雜性,域內現有南京、杭州、合肥、蘇錫常、寧波等五大都市圈,分別下轄各個大小城市,可謂是大區域套小區域。

鄭永年認為,長三角地區要建成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經濟區域和世界級城市群,必須充分發揮一體化的擴散效應,用大城市群套中心城市的模式,實現大小城市圈有效組合,使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世界城市群各種競爭力優勢擴散到區域內的大城市、中心城市、小城市及縣城鄉鎮,“從更加開放的角度來說,甚至可以擴散到整個長江經濟帶。”

“上海是全球金融中心和改革的窗口,擁有巨大的資本優勢和政策優勢,是這一區域的發展核心,重點是發揮經濟中心城市和改革開放排頭兵的作用,為域內各地參與全球資源配置提供便利。但上海之於長三角,絕不僅僅是單向的輻射和帶動。”鄭永年說。

第一,一個城市群的發展水平和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核心城市。對上海而言,一方面自身要建設好,另一方面,需要發揮好上海對周邊區域的輻射與帶動作用,整體提升長三角城市群能級,更好引領長江經濟帶發展,服務國家發展大局。

第二,各個都市圈之間各有“比較優勢”,要形成一個相互關聯、相互協作的一體化區域,並非容易之事,可以先加快相連地區之間的聯繫,比如,蘇州與上海的同城化、滁州和馬鞍山與江蘇南京的同城化,浙江嘉興與上海的一體化,以及都市圈內核心城市與其他城市的聯繫,然後推動城市圈間的有效組合。

第三,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要與長江經濟帶這個大區域、大經濟圈做好銜接與協同。

長三角區域位於長江經濟帶的東部臨海位置,在交通、發展基礎、資源集聚等方面最具優勢。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要利用好長江經濟帶這個廣闊、深遠的經濟腹地,充分挖掘整個經濟帶對長三角區域的支撐,也只有如此,才能發揮長三角對整個經濟帶的帶動作用。

第四,從城市化角度來看,中國存在大城市城市化過度、小城市建設不足的通病。長三角區域不僅要建成特大城市群,更要實現均衡發展,根治“大城市病”。儘管區域內各個城市比較優勢不同,會形成自然的等級性,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資源都要置於這些主要城市,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為資源均等化,提供了現實可能。

對標東京灣區、歐盟,打造和建設各種世界經濟平臺

相比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城市群涉及的區域更多,在鄭永年看來,長三角城市群以東京灣區城市群和歐盟主要國家和城市的融合發展為對標,較為合適。

長三角區域過去主要依靠利用國內低端要素,進行國際代工的外向型發展模式,而隨著自身開發強度已較大且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長三角地區許多城市也迫切需要謀求新動能,需要各方面的創新。

“上海在金融、國際化方面具有優勢,江蘇製造業的基礎雄厚,浙江擁有互聯網的放大優勢,安徽的創業創新群體數量龐大。如果各自為政去突破,有難度;要素結合起來,可能就完全不同了。所以,把長三角區域建設成為世界級經濟大平臺,既是區域內部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對急劇變化的國際環境的迴應。”鄭永年說。

“各省市之間要實現各種整合、共同打造和建設有國際競爭力的各種世界經濟平臺,通過機構改革和政府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共同建設長三角區域最佳的國際營商環境。各省市要全面互聯互通,在招商政策、社會事業、城市建設和管理等方面全面統一融合。”鄭永年表示。

一是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長三角三省一市目前已形成各自特色優勢,比如上海的“一網通辦”,浙江的“最多跑一次”,江蘇的“不見面審批”,等等。但對很多跨省市經營企業來說,如果能在更大範圍內推進“放管服”改革,就能使企業辦事更方便,也會讓長三角成為更有活力的區域。

二是在市場準入方面,統籌建立統一、透明的市場準入政策,實施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幫助市場主體降低制度性成本。在大通關建設方面,加快長三角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努力實現“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

三是在推動長三角資源共享上要有新突破。上海在人才、教育、醫療、科技、金融等方面集聚了不少高端資源。一方面,要主動對接三省需求,全面深化合作,推動長三角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整體提升。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動共建共享,包括教育、醫療、養老、生態保護等,強化高層次、多樣化的服務供給,推動公共服務便利化,讓更優、更好資源惠及更多長三角老百姓。

四是建立長三角諮詢專家常態化交流機制。立足長三角長遠發展,統一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戰略研究機構,發揮好專家智庫的作用,推進前瞻性研究,為科學決策提供參考。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曹陽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新聞網 http://www.cet.com.cn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