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挖出奇怪木頭,刻有百人名字,專家:鄭和下西洋,絕非偶然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重視農商,鼓勵開墾,農業和手工業都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創造了“洪武之治”。朱元璋是一位偉大的帝王,他的兒子朱棣也頗有作為,朱棣雖然通過“篡位”登基,但他在位期間,遷都北京、穩定邊疆,編修《永樂大典》,派遣鄭和下西洋,也創造了“永樂盛世”。

南京挖出奇怪木頭,刻有百人名字,專家:鄭和下西洋,絕非偶然

特別是鄭和下西洋,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影響深遠。在距今600年前,朱棣派遣鄭和帶領世界上最大規模、最先進的艦隊出海,創造了諸多歷史。但人們不禁感嘆,如此浩大的工程,明朝是如何保障鄭和艦隊的船隻安全的呢?2003年八月,在南京的水塘裡挖出了一塊奇怪的木頭,刻有百人的名字,有學者表示:鄭和下西洋,能平安出海,絕非偶然。

南京挖出奇怪木頭,刻有百人名字,專家:鄭和下西洋,絕非偶然

鄭和一共七次下西洋,每一次規模宏大,據《明史·鄭和傳》記載:

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多齎金幣。

試想,28000人的隊伍,相當於現在1-2個整編師的規模,不僅人數眾多,而且所需的船隻也不在少數。鄭和每次出海,船隊都有100多艘船隻,包括60多艘大船,以及幾十艘小船在內。從福建出發,沿海岸線到達南海,再途徑馬六甲海峽到達印度洋,然後到達非洲東海岸,如此遙遠的距離,不僅要求隊伍具有高超的航海水平,對船隻的穩定性也有較高的要求。

南京挖出奇怪木頭,刻有百人名字,專家:鄭和下西洋,絕非偶然

有一個鮮明的對比: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發生在公元1405年,在此130年前,元世祖忽必烈兩次征討日本,先後動用戰船3000餘艘,20萬士兵,最終卻失敗而歸。忽必烈未能征服日本,究其原因,是因為造船水平太低,忽必烈又急於求成,強迫朝鮮勞工抓緊造船。最後在臺風之下,蒙古戰船不夠堅固,有的被颱風直接摧毀,有的由於船隻相互碰撞而破碎。

忽必烈的大軍從朝鮮半島到日本,海上距離不足500裡,而鄭和則需要跨越茫茫大洋,里程是元朝大軍的數百倍,為何鄭和的隊伍能平安歸來呢?鄭和的船隻到底有何奧祕呢?

南京挖出奇怪木頭,刻有百人名字,專家:鄭和下西洋,絕非偶然

2003年夏天,南京的一處特殊的“水塘”在清除汙泥時,挖出了一塊十分奇怪的木板,這塊木板是由樟木拼接而成,木質堅硬,雖然經過多年的浸泡,但仍舊沒有腐爛,最特別的是,木板上刻有密密麻麻的文字,因為陰刻,時間久遠,但依稀可以看出,這些文字竟然都是人名,而且是數百人的人名。專家通過這塊木板,揭開了鄭和船隻的祕密。

南京挖出奇怪木頭,刻有百人名字,專家:鄭和下西洋,絕非偶然

原來,上文所說的“水塘”是南京的龍江寶船廠遺址,也就是明朝永樂時期,專門為鄭和下西洋造船的地方。到了明朝中後期,船廠廢棄,這些地方逐漸淪為水系,而一些船塢,則淪為水塘,被人稱為“作塘”,雖然廢棄多年,但還總能挖出一些有價值的東西。例如,1953年,四作塘挖出長達10米的無孔方木料。1957年挖出長達11米、直徑40釐米的超大舵杆。1974年,挖出一隻長2.6米的銅錨。2003年,六作塘清淤,竟然挖出上述的木板。

南京挖出奇怪木頭,刻有百人名字,專家:鄭和下西洋,絕非偶然

據明朝顧起元《客座贅語·寶船廠》的記述:鄭和的寶船長達四十四丈(147米),寬一十八丈(60米),寶船的垂直投影面積約900平方米,比一個標準足球場的面積還要大。朱棣為了把這些大船造的牢固,把參與造船的官員和工匠的名字都刻在船頭的木板上,如果船隻質量有問題,這些人全部要問責,相當於搞了個“源頭實名制”,如此以來,所有工匠和監造的官員,都不敢有絲毫馬虎,畢竟,如果船隻出事,這些人可能都人頭不保。

朱棣的這一招“實名制”,就是鄭和的船隻非常堅固的原因。因此專家表示:鄭和平安出海,絕非偶然,這種制度就算放在今天的工業上,也一樣能造出高質量的超級商品。

南京挖出奇怪木頭,刻有百人名字,專家:鄭和下西洋,絕非偶然

鄭和下西洋,用最先進、最龐大的艦隊,從福建穿越“萬國”,一路來到非洲東海岸。鄭和奉朱棣之名,一路上不侵略,宣揚大明朝的和平友好精神,不僅把“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到了頂峰,還將中國人民愛好和平的理念傳到了全世界,這就是鄭和下西洋最偉大之處。殊不知,鄭和之所以能夠乘坐堅固的船隻,明朝的這些被“實名制”的船工和官員,做出了偉大的貢獻,他們的名字,也應該和鄭和一樣,被後世銘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