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驅荷復臺,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和世界戰爭史上的一大奇蹟。

原創: 鄭棟樑

東亞文化之都泉州,人傑地靈,湧現了一批又一批雄才英傑。思想家李贄、抗倭英雄俞大猷、民族英雄鄭成功、愛國僑領陳嘉庚等等,是他們中最傑出的代表人物。這些傑出的泉州人,都是民族的脊樑,泉州的驕傲。

著名的歷史學家蕭一山在《清史大綱》中指出:“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人不能不大書特書的,就是鄭成功”。

鄭成功驅荷復臺,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和世界戰爭史上的一大奇蹟。

鄭成功原名森,字明儼,號大木,明福建泉州府南安縣石井鄉人。父鄭芝龍早年入海經商,至日本,娶日本女子田川氏為妻。明天啟四年七月十四日(公元1624年8月27日),鄭成功出生於日本平戶千里濱。七歲那年,任福建副總兵的鄭芝龍自日本接回鄭成功,並安置在晉江安平(今晉江市安海鎮)讀書。鄭成功聰穎好學,15歲進南安秀才,21歲入南京國子監。以後,鄭成功投身抗清,轉戰東南16年,38歲時,舉兵東征,驅荷復臺。鄭成功反抗民族壓迫,反抗殖民侵略,堅韌不拔,奮鬥一生,為中華民族建立了赫赫奇功。

鄭成功驅荷復臺,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和世界戰爭史上的一大奇蹟。

一、大義抗清

抗清鬥爭,是鄭成功反抗民族侵略,反抗民族壓迫的正義鬥爭,也是鄭成功為中華民族作出的一個重大貢獻。

1616年女真貴族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二十年後皇太極改國號為清。清王朝屢開兵釁,欲圖入主中原。順治元年,駐守山海關的明總兵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清軍的鐵騎如洪水猛獸,攻佔北京,並迅速向中原擴張。清軍入關之後,推行了一系列殘暴的民族壓迫政策。他們的口號是:“拒者殺,捕者為奴,歸降者編戶為民。”歷史上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都是血淋淋的見證。所謂“揚州十日”,就是清兵進攻揚州時,遭到民族英雄史可法等軍民的堅決抵抗。後來,史可法戰死沙場,揚州兵敗城破,清軍下令屠殺十日。據歷史記載,此役共殺害揚州軍民八十多萬人,真是血流成河,慘不忍睹。所謂“嘉定三屠”,就是清軍佔領南京之後,清王朝下了個“剃頭令”,強迫漢人剃頭,穿滿服,否則,一律殺頭。即所謂:“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從而激起漢族人民的強烈抗拒。當時,浙江嘉定縣群情激憤,誓死反抗,後來遭到清軍的殘酷鎮壓,連屠三次,被殺害的軍民達十七萬多人。清軍的暴行,引發了全國抗清浪潮,一浪高過一浪。

面對國家破碎,民族危難,鄭成功大義凜然,挺身而出,焚燒青衣,投筆從戎。鄭芝龍降清,鄭成功移孝作忠,拒絕招撫,寧死不屈。隆武二年十二月(公元1646年),鄭成功於南安豐州孔子廟焚青衣之後,高揭隆武皇帝封賜的“招討大將軍”的大旗,赴廣東南澳招兵,於小金門島定盟誓師,以廈門、金門為基地,奮起反擊清軍。小盈嶺阻擊戰,鄭成功身先士卒,擊退了福建陸軍總督楊名高率領的援軍;江東伏擊戰,鄭成功精心謀劃,殲滅了閩浙總督陳錦率領的精銳騎兵;海澄爭奪戰,鄭成功臨危不懼,擊潰了清王朝的平南將軍金礪率領的清“王牌部隊”;廈門保衛戰,鄭成功重創清王朝內大臣、安南將軍達素率領的精銳部隊以及江、浙、閩、粵等四省水師的聯合進攻。鄭成功的軍隊屢戰屢勝,愈戰愈勇,收復了南至廣東南澳,北至浙江舟山等東南大片土地,迫使清王朝多次要求談判議和。更值得提及的是,公元1658年5月,鄭成功親率雄兵十七萬多,戰船上千艘,北伐金陵,連克瓜州、鎮江,收復江浙“四府三州二十四縣”,兵臨南京城下,天下震動。

鄭成功以一旅之軍、一隅之地,抗擊大清帝國整整十六年,撐起了東南抗清一片天。雖然,鄭成功最終沒有消滅清王朝,但也沒有被清王朝消滅,而且始終保持著一種進攻的態勢。鄭成功堅決抗清,體現了中華民族反抗民族侵略、反抗民族壓迫的浩然正氣和英勇頑強、不屈不撓的犧牲精神。同時,也迫使清王朝的統治者後來不得不對漢族人民逐漸讓步,逐漸調整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的政策。

鄭成功驅荷復臺,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和世界戰爭史上的一大奇蹟。

二、驅荷復臺

東征復臺,是鄭成功反抗殖民侵略、反抗殖民壓迫的偉大斗爭,也是鄭成功為中華民族作出的名垂千古的貢獻。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先民就到臺灣開發定居。在三國時期,東吳曾派兵抵達臺灣,並稱臺灣為“夷洲”。在南宋時期,宋王朝把澎湖列島納入中國的版圖,並進行管轄。公元1624年,殖民主義者荷蘭,把侵略的魔爪伸到我國臺灣,武力佔據臺灣,並在臺灣實行殖民統治。在政治上,荷蘭憑藉軍事力量,製造白色恐怖,肆意鎮壓、殺害臺灣人民。公元1652年,臺灣人民不滿荷蘭的殖民統治,發動了聲勢浩大的“郭懷一起義”,後來遭到荷蘭軍隊的殘暴鎮壓,臺灣人民被殺害8000多人。在經濟上,荷蘭殖民者把臺灣的土地佔為己有,名曰“王田”,強迫農民繳納地租。同時,開徵“船稅”、“魚稅”、“狩獵稅”、“人頭稅”等苛捐雜稅,對臺灣人民進行殘酷的經濟剝削。在軍事上,荷蘭殖民者在臺灣常駐軍隊和戰艦,並在臺南精心構築兩個城堡,一個叫赤嵌城,一個叫臺灣城。

鄭成功對荷蘭的侵略行徑,早已義憤填膺。為驅除荷蘭,還我故土,並把臺灣作為“反清復明”的重要基地,經過認真準備,決定東征復臺。

鄭成功驅荷復臺,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和世界戰爭史上的一大奇蹟。

公元1661年4月21日,鄭成功率領二萬五千多名將士,五百多艘戰船,從金門料羅灣出發,浩浩蕩蕩,向臺灣進發。大軍渡過了以凶險聞名的“黑水溝”,克服了風暴和糧荒等重重困難,經過九天艱難航行,終於在4月29日黎明抵達臺南外海。當時,從外海進入內海有兩條航道:一是南航道,航道既深又寬,大船可以暢行,但荷蘭重兵把守,又在炮火射程之內。二是北航道,又稱鹿耳門,航道又淺又窄,暗礁遍佈,是水道天險,因而荷蘭在此不設防禦。當時,鄭成功在臺灣愛國者何斌的幫助下,利用初一大潮,率領船隊順利通過鹿耳門,並迅速登島。

鄭成功大軍“自天而降”,荷蘭駐臺灣總督揆一驚愕之餘,急忙調兵遣將,派出海陸兩路軍隊進行反撲。荷蘭的殖民軍隊,裝備十分精良,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戰艦。這種戰艦,高大堅固,體積是鄭成功戰船的三倍多。船上安裝五支桅杆,航速快,轉向好。每艘戰艦裝備二十五門以上的大炮,射程遠,威力大。荷蘭士兵配備的來複槍,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器。在荷蘭人眼裡,中國人“文弱怯懦”,“不堪一擊”,“二十五個中國人合起來還抵不上一個荷蘭兵”。因此,中荷一戰,揆一躊躇滿志,自覺勝券在握。

陸地上,荷軍上尉貝德爾帶領240個荷蘭兵,組成二十個方陣,趾高氣揚地向北線尾發起進攻。荷軍連放三排槍,不見動靜,以為大獲全勝。想不到鄭軍沒有後退半步,隨著一聲炮響,弓箭手以箭雨相迎,前排的步兵一躍而起,一手拿盾牌,一手舉大刀,奮力衝殺。後面的弓箭隊緊緊相隨。這一場面,把荷蘭兵嚇呆了,匆忙後退。此時,包抄的鄭軍從後面夾攻。荷軍死的死,傷的傷,跳海的跳海,連貝德爾也死在刀箭之下。荷軍一敗塗地。

鄭成功驅荷復臺,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和世界戰爭史上的一大奇蹟。

海面上,荷軍出動四艘戰艦反擊鄭軍。鄭成功派出60多艘船迎戰。雙方混戰,水柱沖天。鄭軍十幾艘戰船冒著敵艦猛烈的炮火,奮不顧身,直衝荷蘭的主力艦“赫克託”號,引爆火藥庫。隨著一聲巨響,這艘以荷蘭古代英雄命名的巨大戰艦,連同船上一百多號士兵,一同葬身海底。主艦沉沒,其餘的戰艦不敢戀戰,其中兩艘戰艦逃往日本,另一艘“瑪利亞”號則逃往印尼總部。

鄭軍海陸兩路獲勝之後,乘勢收復了赤嵌城,並迅速包圍臺灣城。臺灣城,是荷蘭殖民者在臺灣的統治中心,荷蘭人稱之為“熱蘭遮城”,意思是“海上堡壘”。該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城堡牢固,城上炮臺林立,彈藥、糧食儲備充裕。鄭軍多次猛攻不下,最後決定長期圍困,迫其投降。

臺灣被困的消息傳到荷蘭駐印尼總部,總部當局立即派遣海軍司令考烏率領十艘戰艦,七百多名士兵趕往救援。鄭成功面對強大的援軍,沉著冷靜,決定採用“狼群戰術”對付敵艦隊。9月16日,考烏率領五艘戰艦,十幾艘戰艇,向鄭軍發起進攻。敵艦炮火十分猛烈,鄭軍戰船損傷嚴重。但是,鄭軍憑著船多的優勢和大無畏的犧牲精神,英勇還擊。幾十艘滿載硫磺、火藥等易燃物品的小船,前仆後繼,奮勇前衝,猛撞引爆了“科克倫”號和“克登霍夫”號,其他戰艦驚慌失措,匆忙後撤。公元1662年2月1日,揆一見救援無望,迴天無力,只好掛起白旗,宣佈投降。從此,臺灣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鄭成功驅荷復臺,結束了荷蘭在臺灣長達38年之久的殖民統治,剷除了西方殖民者在亞洲的一個侵略據點。同時,也阻擾和推遲了西方殖民主義向東方的侵略步伐。臺灣著名的旅美學者湯錦臺先生指出:“如果沒有鄭成功驅逐荷蘭人,臺灣很可能像東南亞許多地方一樣,成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張學良曾賦詩讚頌鄭成功:“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義抗強胡。豐功豈在尊明朔,確保臺灣入版圖。”

鄭成功驅荷復臺,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和世界戰爭史上的一大奇蹟。

三、名垂青史

鄭成功收復臺灣不到半年,由於長年戎馬倥傯,終於積勞成疾,於永曆十六年五月初八(公元1662年6月23日)不幸英年早逝,只活到39歲。但是,鄭成功的一生,功高蓋世,名垂青史。三百多年來,鄭成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堅貞不屈的英雄氣概,始終激勵著千千萬萬的中國人。

鄭成功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民族英雄。明末的抗清問題,歷史上始終存在著兩種嚴重的政治博弈:一種是反抗,一種是投降。時至今日,也還有人有意無意地為投降者塗胭粉,給抗擊者潑汙水,這是嚴重地違背唯物史觀。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織在一起。明清易代,不同於中國歷史上一般王朝的易代,具有明顯的民族鬥爭色彩。清兵入關後,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終有清一代,反清鬥爭一直沒有停止。在鄭成功的年代,反清抗清是中華民族的呼聲和要求,鄭成功的抗清鬥爭是反對民族壓迫的偉大斗爭。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曾對明末的抗清鬥爭性質作了精闢的論述。毛澤東在《讀古書實錄》中憤怒地批判了“吳三桂之流”,“無恥地投降了民族的敵人”,“連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都出賣了”。同時強調指出,要把“明末一班民族投降主義者痛斥一番,把民族抵抗主義者讚頌一番,對於當前的抗日戰爭是有幫助的。”鄭成功正是毛澤東同志讚頌的傑出的“民族抵抗主義者”,是中華民族的錚錚鐵漢。

鄭成功驅荷復臺,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和世界戰爭史上的一大奇蹟。

臺灣是中國的領土,荷蘭霸佔臺灣,是赤裸裸的殖民侵略。鄭成功東征復臺,是在北伐南京失利之後,處境十分困難的形勢下進行的。但是,鄭成功始終義無反顧,矢志不移。當出征前諸將意見不一時,鄭成功力排眾議,決定東征;當大軍在澎湖遭遇風暴時,鄭成功堅定不移,謂“冰堅可蹈”;當鄭軍圍困臺灣城,荷蘭總督揆一提出願意賠款進貢,要求鄭軍撤兵時,鄭成功大義凜然,嚴詞痛斥。終於,鄭成功“開闢荊榛逐荷夷”,為中華民族建立一大奇功。魯迅先生說:中華民族歷史上出現過許多捨身求法、拼命硬幹的人,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樑。鄭成功就是這種拼命硬幹的中華民族的脊樑,是中華民族一面鮮豔的愛國主義旗幟。

鄭成功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偉大英雄,而且是世界歷史上反對殖民侵略的偉大英雄。十七世紀初期,世界進入“大航海時代”,西方資本主義處於起始發展階段。在這一時期,荷蘭迅速崛起,成為“海上霸主”,號稱“海上馬車伕”、“世界第一強國”,其殖民勢力已經跨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在世界各地佔據了很多地方,並實行殖民統治。當時,鄭成功的軍隊,沒有國家的支撐,還要揹負清廷的進剿,竟然以木船、大刀和土炮等落後的軍隊裝備,打敗了荷蘭這“世界第一強國”,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和世界戰爭史上的一大奇蹟。中外許多學者認為,鄭成功的壯舉超越了國家和民族的界限,“打響了東方人反對西方殖民者鬥爭的第一炮”,是“亞非拉地區第一個把外國殖民者趕出本國的偉大人物”,“為東方乃至全世界人民反對西方殖民者的鬥爭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作者:泉州鄭成功研究會會長)

鄭成功驅荷復臺,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和世界戰爭史上的一大奇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