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當局恢復“中樞”祭拜鄭成功,是不再想“去中國化”,還是為明年選舉拉票?

取消兩年後,臺灣當局又悄然恢復了“中樞”祭拜鄭成功儀式。4月29日,民進黨當局內政部門負責人徐國勇南下臺南,以主祭官的身份主持紀念鄭成功來臺358週年“中樞”祭典,而在2017年、2018年,祭典降為由臺南市長主持的“地方”儀式。雖然臺灣當局堅決否認,但外界普遍認為此次當局恢復祭典規格,旨在為2020年選舉贏得人心。

54年“中樞”主祭鄭成功

自1949年國民黨當局退往臺灣以後,“中樞”祭典成為其宣揚“正統”、鼓舞民心的重要儀式。一年一度的“中樞”祭典不只祭拜“開臺聖王”鄭成功一人,還有“中樞”致祭成陵典禮,每年農曆3月21日祭拜成吉思汗,“中樞”遙祭黃帝陵典禮,每年清明祭拜中華人文始祖黃帝,“中樞”紀念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典禮,每年9月28日祭拜萬世師表孔聖人,當天也是臺灣地區的教師節。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臺灣方面只能“遙祭”黃帝、孔子與成吉思汗三人。儘管如此,一年一度的儀式依然證明兩岸文化相連、血脈相通。

1946年,也就是從臺灣迴歸祖國次年開始,臺南官方每年舉辦延平郡王(鄭成功封號)祭典。自1963年4月起,經民眾呼籲,當局行政機構決定,鄭成功祭典日期定為4月29日,為了表示隆重,改由內政部門負責人代表“中樞”前來主祭,這也就是“中樞”紀念鄭成功來臺祭典多少週年的由來。

如此一直延續到2016年。當年8月,蔡英文首度以臺灣地區領導人身份向島內少數民族道歉,提及“荷蘭及鄭成功政權對平埔族群的屠殺和經濟剝削”。時任民進黨民意代表、阿美族人谷辣斯·尤達卡稱,鄭成功來臺對平埔族“燒殺擄掠”,因此主祭鄭成功不應由當局執行。2017年,當局決定不再派內政部門負責人出席祭典,打破了島內長達54年的“中樞”主祭慣例,2018年同樣如此。

不妨多說幾句這位谷辣斯·尤達卡女士。她現在是行政機構發言人,過去漢名叫葉冠伶,後來改叫谷辣斯·尤達卡,如今堅稱只能用拼音字母才能準確叫出她的名字。因此會在島內媒體上出現“行政院”發言人Kolas Yotaka這樣比較特別的用法。

島內巨大的影響力

停辦兩年的“中樞”主祭鄭成功,如今民進黨卻恢復回來。相信沒人會認為這是民進黨當局改弦更張,不再“去中國化”,當局“轉型正義”的舉措也不會就此停步。此次主祭人徐國勇就對鄭成功一生作出非常“政治正確”的解讀——他不與中國大陸進行“統一”,卻促進了與日本、東南亞國家的貿易往來。

對於恢復“中樞”祭拜,當局給出的理由是,島內鄭氏宗親會向當局陳情,行政機構負責人蘇貞昌核定恢復“中樞”祭典。但真正的原因,則是鄭成功在島內巨大的影響力以及火星四濺的選戰。

在臺灣,臺北有延平南路與延平北路,臺中有成功路,南投縣有國姓鄉,臺東縣有延平鄉,臺南市有國姓裡。全臺各級學校中有一支相當活躍的“成功系”,其中以臺南的成功大學和臺北的成功高中最為突出,成功大學更是臺灣中南部第一名校。全臺各廟宇中,只要出現“開臺聖王廟”“國姓宮”“開天宮”“延平王廟”字樣的,都主祀鄭成功。2016年,全臺450家宮廟舉行“鄭成功廟”聯合春祭,盛況空前。

如果說前兩年刻意壓低祭祀規格是為了“轉型正義”,那麼如今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在即,島內眾多的鄭成功“粉絲”則是要爭取的對象。要知道,前幾天臺灣立法機構前負責人王金平來大陸參訪,第一站就去了廈門的延平郡王祠堂祭拜。由此可見,相較於島內規模龐大的鄭氏宗親會與鄭成功的信眾,人數較少、影響力較弱的少數民族群體只能被民進黨先放在一邊了。於是,行政機構發言人谷辣斯·尤達卡只能在網上發發牢騷,但也強調這是“請假時間”的“個人意見”。

兩岸交往的公約數

有意思的是,從歷史角度看,除了島內部分少數民族群體外,島內不同時期的政權都對鄭成功有著較為正面的評價。

清朝康熙皇帝平臺後,說“朱(鄭)成功系明室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到了清朝末期外患四起,為了籠絡人心,清廷又開始大力宣揚鄭成功的忠義精神。1874年,首任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巡閱臺灣,奏請在臺南建延平郡王祠。在給朝廷的奏摺中他提到,“(建祠後)俾臺民知忠義之大可為,必及於勵風俗、正人心之道。”

1895年《馬關條約》簽署,日本佔領臺灣。考慮到鄭成功生於日本,母親是日本人,日本殖民當局大作文章,希望藉此籠絡人心。1945年臺灣迴歸祖國,兩年後“二二八”事件發生,蔣介石派白崇禧到臺灣安撫民心,後者特地前往延平郡王祠拜謁,並題寫“忠肝義膽”四字。

至於1949年國民黨當局退往臺灣後,其處境更是與當年孤懸海外的鄭氏政權同病相憐,也就更推崇鄭成功了。1950年,下野後的蔣介石“復行視事”,立即前往延平郡王祠行禮,並題寫“振興中華”四字匾額,鼓勵將領繼續奮鬥,反攻大陸。到了1963年,鄭成功祭典升格為“中樞”祭典,直到2017年暫停。

從這幾百年的歷史中,外界可以深切體會到臺灣民眾對國姓爺鄭成功的尊崇之情。他已經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公約數,借“去鄭”來達到“去中國化”,自是徒勞無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