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有一張特殊的“網”"浙江,有一張特殊的“網”浙江,有一張特殊的“網”

在浙江,有一張特殊的網,它密密麻麻地覆蓋了從浙北平原到浙南山區的浙江大部,並構建了外省人眼中的浙江經濟印象。這張網,就是民營經濟之網。從民營經濟之網延伸開來,新中國成立70週年以來,浙江省內打造的若干張網都與之相關,如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之網,與省外聯手、與國際接軌的開放之網等……都體現了浙江省的改革與創新精神,開放與發展意識。

新中國成立70週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浙江省發展改革系統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八八戰略”為總綱,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紮實做好各項工作,為浙江的“網”持續蓄能、平穩續能。

01

民營經濟鋪成“網”

浙江以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為主的經濟格局,並非天然形成。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之前,浙江同國內大多數省市一樣,專注於完成對原有經濟成分的社會主義改造。1978年,浙江非公有制經濟(主要為個體經濟)增加值僅佔5.7%,並且大部分為農業中的“自留地”生產活動與農村居民極少量的副業活動,工業幾乎為零。1978年末,浙江全省合法個體商販僅有2086人。

即便在改革開放初期,浙江最先關注的也是以集體經濟為代表的公有制企業。1979年8月9日,浙江省革委會頒發《關於發展城鎮街道集體所有制企事業的規定(試行草案)》(下稱“《草案》”),認為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都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在社會主義時期要長期並存;集體所有制企事業,對繁榮經濟、活躍市場、滿足城鄉市場多種多樣需要,對於擴開門路、擴大勞動就業,都起到顯著作用。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此時浙江已經對民營經濟開了“口子”,《草案》規定,城鎮街道集體所有制企業,可以由鎮辦、街道辦、居民區辦,也可以由幾個人合辦,並且允許個體經營。

1981年9月,浙江省政府貫徹執行國務院《關於城鎮非農業個體經濟若干政策性規定》,從明確審批手續、規定經營範圍和方式入手,恢復和發展城鎮非農業個體經濟。至1982年年底,浙江全省已批准個體工商戶7.94萬戶、從業人數8.82萬人,分別比1978年增長38倍和42倍。

"浙江,有一張特殊的“網”浙江,有一張特殊的“網”

在浙江,有一張特殊的網,它密密麻麻地覆蓋了從浙北平原到浙南山區的浙江大部,並構建了外省人眼中的浙江經濟印象。這張網,就是民營經濟之網。從民營經濟之網延伸開來,新中國成立70週年以來,浙江省內打造的若干張網都與之相關,如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之網,與省外聯手、與國際接軌的開放之網等……都體現了浙江省的改革與創新精神,開放與發展意識。

新中國成立70週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浙江省發展改革系統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八八戰略”為總綱,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紮實做好各項工作,為浙江的“網”持續蓄能、平穩續能。

01

民營經濟鋪成“網”

浙江以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為主的經濟格局,並非天然形成。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之前,浙江同國內大多數省市一樣,專注於完成對原有經濟成分的社會主義改造。1978年,浙江非公有制經濟(主要為個體經濟)增加值僅佔5.7%,並且大部分為農業中的“自留地”生產活動與農村居民極少量的副業活動,工業幾乎為零。1978年末,浙江全省合法個體商販僅有2086人。

即便在改革開放初期,浙江最先關注的也是以集體經濟為代表的公有制企業。1979年8月9日,浙江省革委會頒發《關於發展城鎮街道集體所有制企事業的規定(試行草案)》(下稱“《草案》”),認為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都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在社會主義時期要長期並存;集體所有制企事業,對繁榮經濟、活躍市場、滿足城鄉市場多種多樣需要,對於擴開門路、擴大勞動就業,都起到顯著作用。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此時浙江已經對民營經濟開了“口子”,《草案》規定,城鎮街道集體所有制企業,可以由鎮辦、街道辦、居民區辦,也可以由幾個人合辦,並且允許個體經營。

1981年9月,浙江省政府貫徹執行國務院《關於城鎮非農業個體經濟若干政策性規定》,從明確審批手續、規定經營範圍和方式入手,恢復和發展城鎮非農業個體經濟。至1982年年底,浙江全省已批准個體工商戶7.94萬戶、從業人數8.82萬人,分別比1978年增長38倍和42倍。

浙江,有一張特殊的“網”

事實上,改革開放最初的十年裡,浙江利用個體經濟從“資本主義剝削”範疇向“自食其力的家庭經濟”轉變,在國家政策尚未完全明朗的時候,率先對私營經濟網開一面,以“不爭論”的“無為而治”,形成了浙江個私經濟的先發優勢。

這一時期,浙北浙南形成了兩種經濟發展類型:

01

一是浙南的溫州台州地區個私經濟發展迅速。1978年溫州市政府頒發了全國第一份私營企業地方性法規——《溫州市私營企業管理暫行條例》,成為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私營企業暫行條例》的藍本;1984年溫州模式成型。1982年,台州地區溫嶺縣率先突破工商行政管理禁區,核發全國首個“聯戶企業”的營業執照,開啟了台州股份合作企業發展的先河。同時,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辭職經商,形成了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波“下海”熱潮。

02

二是浙北掀起了鄉鎮集體企業的發展高峰,幾乎村村興辦鄉鎮集體企業,蕭山、紹興等地的鄉鎮集體企業產值在製造業中的比重甚至超過2/3。上世紀80年代後期,浙江各地開始出現了第一批農民企業主和大量鄉鎮集體企業。

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到上世紀90年代初,“個私經濟看浙江”的格局初步形成,浙江成為全國鼓勵發展民營經濟的典型。1995年,浙江個體工業總產值佔全國的17.8%,私營工業總產值佔全國的23.8%。

2004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召開了大規模、高規格的民營經濟工作會議。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強調“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實踐,加快推進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全面提高民營經濟的科技化、規模化、集約化和國際化水平,不斷增強民營經濟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依靠‘五個轉變’實現‘五個提高’,保持浙江民營經濟發展在全國的領先地位。”這成為新時期浙江繼續織密、提升民營經濟這張大網的始終遵循。

此後至今,民營經濟在浙江飛速發展,且始終保持著量多且質優的格局。2018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浙江有93家,連續20年居全國第一;規上民營企業工業增加值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66.4%;民間投資達21383.2億元,佔投資總額比重達63.1%;民營企業對外貿出口、進口的貢獻率分別為90.6%、61.4%,出口佔全省出口的78.0%,繼續保持第一大出口主體地位;民營企業上市數量從2014年的48家增加到2018年底的535家。2016年底正式開工的杭紹臺城際鐵路PPP項目,開啟了國內民營企業參與高鐵建設的先河,目前正在順利實施中。

02

營商環境聯成“網”

浙江的民營經濟發展史,是一部老百姓發家致富的創業富民史,也是一部優化營商環境史。

新中國成立以來,浙江營商環境總體寬鬆,首先體現在思想解放上。根據中共中央提出的“以公有制為主體,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為補充,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政策,浙江省政府大力推進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發展,推進股份合作制發展,使浙江省先於全國大部分省份初步形成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局面。

其間,1978年溫州市政府頒發的全國第一份私營企業地方性法規、台州溫嶺縣率先突破工商行政管理禁區核發全國首例“聯戶企業”的營業執照,及至上世紀90年代浙江省委省政府旗幟鮮明地提出要“積極鼓勵和支持各地因地制宜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經濟不發達地區更要支持發展個體私營經濟,使之成為本地經濟的重要增長點”等,這些都為企業創造了良好寬鬆的營商環境,直接推動了民營經濟的發展。2001年,浙江全省4278個商品交易市場中近90%的經營戶是個體私營企業;年成交額4652億元,位居全國第一。

2006年以來,浙江省委省政府相繼出臺了《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浙江省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條例》《關於落實“五個著力”推動民營經濟新發展的若干意見》《浙江保障“最多跑一次”改革規定》《關於進一步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政策法規,持續推動民營經濟轉型發展。

"浙江,有一張特殊的“網”浙江,有一張特殊的“網”

在浙江,有一張特殊的網,它密密麻麻地覆蓋了從浙北平原到浙南山區的浙江大部,並構建了外省人眼中的浙江經濟印象。這張網,就是民營經濟之網。從民營經濟之網延伸開來,新中國成立70週年以來,浙江省內打造的若干張網都與之相關,如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之網,與省外聯手、與國際接軌的開放之網等……都體現了浙江省的改革與創新精神,開放與發展意識。

新中國成立70週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浙江省發展改革系統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八八戰略”為總綱,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紮實做好各項工作,為浙江的“網”持續蓄能、平穩續能。

01

民營經濟鋪成“網”

浙江以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為主的經濟格局,並非天然形成。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之前,浙江同國內大多數省市一樣,專注於完成對原有經濟成分的社會主義改造。1978年,浙江非公有制經濟(主要為個體經濟)增加值僅佔5.7%,並且大部分為農業中的“自留地”生產活動與農村居民極少量的副業活動,工業幾乎為零。1978年末,浙江全省合法個體商販僅有2086人。

即便在改革開放初期,浙江最先關注的也是以集體經濟為代表的公有制企業。1979年8月9日,浙江省革委會頒發《關於發展城鎮街道集體所有制企事業的規定(試行草案)》(下稱“《草案》”),認為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都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在社會主義時期要長期並存;集體所有制企事業,對繁榮經濟、活躍市場、滿足城鄉市場多種多樣需要,對於擴開門路、擴大勞動就業,都起到顯著作用。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此時浙江已經對民營經濟開了“口子”,《草案》規定,城鎮街道集體所有制企業,可以由鎮辦、街道辦、居民區辦,也可以由幾個人合辦,並且允許個體經營。

1981年9月,浙江省政府貫徹執行國務院《關於城鎮非農業個體經濟若干政策性規定》,從明確審批手續、規定經營範圍和方式入手,恢復和發展城鎮非農業個體經濟。至1982年年底,浙江全省已批准個體工商戶7.94萬戶、從業人數8.82萬人,分別比1978年增長38倍和42倍。

浙江,有一張特殊的“網”

事實上,改革開放最初的十年裡,浙江利用個體經濟從“資本主義剝削”範疇向“自食其力的家庭經濟”轉變,在國家政策尚未完全明朗的時候,率先對私營經濟網開一面,以“不爭論”的“無為而治”,形成了浙江個私經濟的先發優勢。

這一時期,浙北浙南形成了兩種經濟發展類型:

01

一是浙南的溫州台州地區個私經濟發展迅速。1978年溫州市政府頒發了全國第一份私營企業地方性法規——《溫州市私營企業管理暫行條例》,成為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私營企業暫行條例》的藍本;1984年溫州模式成型。1982年,台州地區溫嶺縣率先突破工商行政管理禁區,核發全國首個“聯戶企業”的營業執照,開啟了台州股份合作企業發展的先河。同時,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辭職經商,形成了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波“下海”熱潮。

02

二是浙北掀起了鄉鎮集體企業的發展高峰,幾乎村村興辦鄉鎮集體企業,蕭山、紹興等地的鄉鎮集體企業產值在製造業中的比重甚至超過2/3。上世紀80年代後期,浙江各地開始出現了第一批農民企業主和大量鄉鎮集體企業。

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到上世紀90年代初,“個私經濟看浙江”的格局初步形成,浙江成為全國鼓勵發展民營經濟的典型。1995年,浙江個體工業總產值佔全國的17.8%,私營工業總產值佔全國的23.8%。

2004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召開了大規模、高規格的民營經濟工作會議。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強調“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實踐,加快推進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全面提高民營經濟的科技化、規模化、集約化和國際化水平,不斷增強民營經濟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依靠‘五個轉變’實現‘五個提高’,保持浙江民營經濟發展在全國的領先地位。”這成為新時期浙江繼續織密、提升民營經濟這張大網的始終遵循。

此後至今,民營經濟在浙江飛速發展,且始終保持著量多且質優的格局。2018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浙江有93家,連續20年居全國第一;規上民營企業工業增加值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66.4%;民間投資達21383.2億元,佔投資總額比重達63.1%;民營企業對外貿出口、進口的貢獻率分別為90.6%、61.4%,出口佔全省出口的78.0%,繼續保持第一大出口主體地位;民營企業上市數量從2014年的48家增加到2018年底的535家。2016年底正式開工的杭紹臺城際鐵路PPP項目,開啟了國內民營企業參與高鐵建設的先河,目前正在順利實施中。

02

營商環境聯成“網”

浙江的民營經濟發展史,是一部老百姓發家致富的創業富民史,也是一部優化營商環境史。

新中國成立以來,浙江營商環境總體寬鬆,首先體現在思想解放上。根據中共中央提出的“以公有制為主體,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為補充,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政策,浙江省政府大力推進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發展,推進股份合作制發展,使浙江省先於全國大部分省份初步形成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局面。

其間,1978年溫州市政府頒發的全國第一份私營企業地方性法規、台州溫嶺縣率先突破工商行政管理禁區核發全國首例“聯戶企業”的營業執照,及至上世紀90年代浙江省委省政府旗幟鮮明地提出要“積極鼓勵和支持各地因地制宜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經濟不發達地區更要支持發展個體私營經濟,使之成為本地經濟的重要增長點”等,這些都為企業創造了良好寬鬆的營商環境,直接推動了民營經濟的發展。2001年,浙江全省4278個商品交易市場中近90%的經營戶是個體私營企業;年成交額4652億元,位居全國第一。

2006年以來,浙江省委省政府相繼出臺了《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浙江省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條例》《關於落實“五個著力”推動民營經濟新發展的若干意見》《浙江保障“最多跑一次”改革規定》《關於進一步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政策法規,持續推動民營經濟轉型發展。

浙江,有一張特殊的“網”

最有代表性的當屬“最多跑一次”改革。2016年底,浙江省委經濟工作會議上首次公開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作為一項重大集成式改革,“最多跑一次”改革成為浙江全面深化改革的總抓手,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推動“放管服”改革落地見效,倒逼各級各部門減權、放權、治權;完善產權保護制度,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動民營經濟轉型嬗變;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以“畝均效益”為導向促進多重要素優化配置。改革實施以來,政府辦事效率明顯提高,全省營商環境明顯改善,群眾和企業的獲得感明顯提升。

目前,浙江省市縣三級實現“最多跑一次”事項100%覆蓋,“最多跑一次”實現率、滿意率分別達到90.6%和96.5%。“最多跑一次”改革得到國務院通報表揚,獲中央深改組點贊。

在此基礎上,浙江還將縱深推進企業投資項目“最多跑一次”改革,即在2018年實現一般企業投資項目開工前審批“最多100天”的基礎上,浙江省發展改革委印發《浙江省一般企業投資項目審批“最多90天”工作指引(試行)》,2019年要實現一般企業投資項目從項目賦碼到竣工驗收全過程審批不超過90天;拓展商事登記制度改革,統籌推進“多證合一、證照聯辦”、並聯審批改革,實現“能合盡合”、“能聯盡聯”、“一窗受理、集成服務、一窗出件”;進一步完善事中事後監管制度,推進跨部門聯合“雙隨機”抽查監管,深入推進“531X”信用工程;全面開啟政府數字化轉型改革,編制政府數字化轉型總體方案,發佈全省“1253”數據共享體系技術方案V3.0版,加快“最多跑一次”事項數據共享等。

浙江省發展改革委的“標準地”、並聯審批、多圖聯審、聯合驗收等多項改革已入選優化營商環境典型做法,獲國務院辦公廳通報推廣。

圍繞企業從開辦到註銷全生命週期,企業開辦基本實現工商登記、公安刻章、銀行開戶、稅務發票申領全流程“一日辦結”;圍繞個人從出生到身後全生命週期,積極推進出生、上學、就醫、就業、婚育、置業、退休等“全過程”聯辦。“跑一次是底線、一次不用跑是常態、跑多次是例外”正在浙江一步步成為現實。

03

長三角一體形成“網”

新中國成立70週年來,浙江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也在積極與省外“聯網”,從改革開放之初浙江通過各地區間的經濟技術合作交流,建立多種形式的橫向經濟,到世紀之交重視做好國內區域經濟合作交流工作,制定向東進一步接軌上海浦東、積極融入長江三角洲經濟區,向西進軍內地的“東擴西進”戰略,浙江始終在區域經濟中發揮積極作用。

早在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期,其做出的“八八戰略”重大決策部署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推動浙江主動接軌上海,積極參與長三角地區合作與交流。這為浙江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18年11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浙江也找到了新時期的一個重要發展座標。

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全面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高規格召開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大會,率先出臺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行動方案,明確了浙江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的目標路徑、重點任務和主要舉措。

"浙江,有一張特殊的“網”浙江,有一張特殊的“網”

在浙江,有一張特殊的網,它密密麻麻地覆蓋了從浙北平原到浙南山區的浙江大部,並構建了外省人眼中的浙江經濟印象。這張網,就是民營經濟之網。從民營經濟之網延伸開來,新中國成立70週年以來,浙江省內打造的若干張網都與之相關,如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之網,與省外聯手、與國際接軌的開放之網等……都體現了浙江省的改革與創新精神,開放與發展意識。

新中國成立70週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浙江省發展改革系統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八八戰略”為總綱,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紮實做好各項工作,為浙江的“網”持續蓄能、平穩續能。

01

民營經濟鋪成“網”

浙江以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為主的經濟格局,並非天然形成。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之前,浙江同國內大多數省市一樣,專注於完成對原有經濟成分的社會主義改造。1978年,浙江非公有制經濟(主要為個體經濟)增加值僅佔5.7%,並且大部分為農業中的“自留地”生產活動與農村居民極少量的副業活動,工業幾乎為零。1978年末,浙江全省合法個體商販僅有2086人。

即便在改革開放初期,浙江最先關注的也是以集體經濟為代表的公有制企業。1979年8月9日,浙江省革委會頒發《關於發展城鎮街道集體所有制企事業的規定(試行草案)》(下稱“《草案》”),認為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都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在社會主義時期要長期並存;集體所有制企事業,對繁榮經濟、活躍市場、滿足城鄉市場多種多樣需要,對於擴開門路、擴大勞動就業,都起到顯著作用。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此時浙江已經對民營經濟開了“口子”,《草案》規定,城鎮街道集體所有制企業,可以由鎮辦、街道辦、居民區辦,也可以由幾個人合辦,並且允許個體經營。

1981年9月,浙江省政府貫徹執行國務院《關於城鎮非農業個體經濟若干政策性規定》,從明確審批手續、規定經營範圍和方式入手,恢復和發展城鎮非農業個體經濟。至1982年年底,浙江全省已批准個體工商戶7.94萬戶、從業人數8.82萬人,分別比1978年增長38倍和42倍。

浙江,有一張特殊的“網”

事實上,改革開放最初的十年裡,浙江利用個體經濟從“資本主義剝削”範疇向“自食其力的家庭經濟”轉變,在國家政策尚未完全明朗的時候,率先對私營經濟網開一面,以“不爭論”的“無為而治”,形成了浙江個私經濟的先發優勢。

這一時期,浙北浙南形成了兩種經濟發展類型:

01

一是浙南的溫州台州地區個私經濟發展迅速。1978年溫州市政府頒發了全國第一份私營企業地方性法規——《溫州市私營企業管理暫行條例》,成為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私營企業暫行條例》的藍本;1984年溫州模式成型。1982年,台州地區溫嶺縣率先突破工商行政管理禁區,核發全國首個“聯戶企業”的營業執照,開啟了台州股份合作企業發展的先河。同時,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辭職經商,形成了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波“下海”熱潮。

02

二是浙北掀起了鄉鎮集體企業的發展高峰,幾乎村村興辦鄉鎮集體企業,蕭山、紹興等地的鄉鎮集體企業產值在製造業中的比重甚至超過2/3。上世紀80年代後期,浙江各地開始出現了第一批農民企業主和大量鄉鎮集體企業。

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到上世紀90年代初,“個私經濟看浙江”的格局初步形成,浙江成為全國鼓勵發展民營經濟的典型。1995年,浙江個體工業總產值佔全國的17.8%,私營工業總產值佔全國的23.8%。

2004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召開了大規模、高規格的民營經濟工作會議。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強調“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實踐,加快推進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全面提高民營經濟的科技化、規模化、集約化和國際化水平,不斷增強民營經濟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依靠‘五個轉變’實現‘五個提高’,保持浙江民營經濟發展在全國的領先地位。”這成為新時期浙江繼續織密、提升民營經濟這張大網的始終遵循。

此後至今,民營經濟在浙江飛速發展,且始終保持著量多且質優的格局。2018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浙江有93家,連續20年居全國第一;規上民營企業工業增加值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66.4%;民間投資達21383.2億元,佔投資總額比重達63.1%;民營企業對外貿出口、進口的貢獻率分別為90.6%、61.4%,出口佔全省出口的78.0%,繼續保持第一大出口主體地位;民營企業上市數量從2014年的48家增加到2018年底的535家。2016年底正式開工的杭紹臺城際鐵路PPP項目,開啟了國內民營企業參與高鐵建設的先河,目前正在順利實施中。

02

營商環境聯成“網”

浙江的民營經濟發展史,是一部老百姓發家致富的創業富民史,也是一部優化營商環境史。

新中國成立以來,浙江營商環境總體寬鬆,首先體現在思想解放上。根據中共中央提出的“以公有制為主體,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為補充,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政策,浙江省政府大力推進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發展,推進股份合作制發展,使浙江省先於全國大部分省份初步形成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局面。

其間,1978年溫州市政府頒發的全國第一份私營企業地方性法規、台州溫嶺縣率先突破工商行政管理禁區核發全國首例“聯戶企業”的營業執照,及至上世紀90年代浙江省委省政府旗幟鮮明地提出要“積極鼓勵和支持各地因地制宜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經濟不發達地區更要支持發展個體私營經濟,使之成為本地經濟的重要增長點”等,這些都為企業創造了良好寬鬆的營商環境,直接推動了民營經濟的發展。2001年,浙江全省4278個商品交易市場中近90%的經營戶是個體私營企業;年成交額4652億元,位居全國第一。

2006年以來,浙江省委省政府相繼出臺了《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浙江省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條例》《關於落實“五個著力”推動民營經濟新發展的若干意見》《浙江保障“最多跑一次”改革規定》《關於進一步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政策法規,持續推動民營經濟轉型發展。

浙江,有一張特殊的“網”

最有代表性的當屬“最多跑一次”改革。2016年底,浙江省委經濟工作會議上首次公開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作為一項重大集成式改革,“最多跑一次”改革成為浙江全面深化改革的總抓手,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推動“放管服”改革落地見效,倒逼各級各部門減權、放權、治權;完善產權保護制度,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動民營經濟轉型嬗變;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以“畝均效益”為導向促進多重要素優化配置。改革實施以來,政府辦事效率明顯提高,全省營商環境明顯改善,群眾和企業的獲得感明顯提升。

目前,浙江省市縣三級實現“最多跑一次”事項100%覆蓋,“最多跑一次”實現率、滿意率分別達到90.6%和96.5%。“最多跑一次”改革得到國務院通報表揚,獲中央深改組點贊。

在此基礎上,浙江還將縱深推進企業投資項目“最多跑一次”改革,即在2018年實現一般企業投資項目開工前審批“最多100天”的基礎上,浙江省發展改革委印發《浙江省一般企業投資項目審批“最多90天”工作指引(試行)》,2019年要實現一般企業投資項目從項目賦碼到竣工驗收全過程審批不超過90天;拓展商事登記制度改革,統籌推進“多證合一、證照聯辦”、並聯審批改革,實現“能合盡合”、“能聯盡聯”、“一窗受理、集成服務、一窗出件”;進一步完善事中事後監管制度,推進跨部門聯合“雙隨機”抽查監管,深入推進“531X”信用工程;全面開啟政府數字化轉型改革,編制政府數字化轉型總體方案,發佈全省“1253”數據共享體系技術方案V3.0版,加快“最多跑一次”事項數據共享等。

浙江省發展改革委的“標準地”、並聯審批、多圖聯審、聯合驗收等多項改革已入選優化營商環境典型做法,獲國務院辦公廳通報推廣。

圍繞企業從開辦到註銷全生命週期,企業開辦基本實現工商登記、公安刻章、銀行開戶、稅務發票申領全流程“一日辦結”;圍繞個人從出生到身後全生命週期,積極推進出生、上學、就醫、就業、婚育、置業、退休等“全過程”聯辦。“跑一次是底線、一次不用跑是常態、跑多次是例外”正在浙江一步步成為現實。

03

長三角一體形成“網”

新中國成立70週年來,浙江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也在積極與省外“聯網”,從改革開放之初浙江通過各地區間的經濟技術合作交流,建立多種形式的橫向經濟,到世紀之交重視做好國內區域經濟合作交流工作,制定向東進一步接軌上海浦東、積極融入長江三角洲經濟區,向西進軍內地的“東擴西進”戰略,浙江始終在區域經濟中發揮積極作用。

早在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期,其做出的“八八戰略”重大決策部署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推動浙江主動接軌上海,積極參與長三角地區合作與交流。這為浙江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18年11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浙江也找到了新時期的一個重要發展座標。

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全面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高規格召開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大會,率先出臺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行動方案,明確了浙江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的目標路徑、重點任務和主要舉措。

浙江,有一張特殊的“網”

浙江總的目標是打造“一極一翼一園一區”:“一極”是長三角創新發展增長極;“一翼”是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金南翼;“一園”是長三角幸福美麗大花園;“一區”是長三角改革開放引領區。

總的路徑是“四層推進”:按照統籌部署、分類指導、以點帶面、有序推進的要求,形成示範區先行探索、中心區率先融入、多板塊協同聯動、全省域集成推進的一體化發展格局。

重點任務是推進“九個高”:一是高水平建設大灣區,共同構建長三角協同創新產業體系;二是高品質建設大花園,共同加強長三角生態環境聯保共治;三是高標準建設大通道,共同構築長三角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網絡;四是高能級建設大都市區,共同推動長三角城鄉區域融合發展;五是高層次擴大對外開放,共同打造長三角“一帶一路”建設樞紐;六是高起點發展數字經濟,共同打造長三角全球數字經濟創新高地;七是高質量發展民營經濟,共同促進長三角民營經濟轉型升級;八是高普惠共享公共服務,共同提升長三角居民美好生活水平;九是高效能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共同建立長三角統一開放大市場。主要舉措是四個方面,包括體系化部署、清單化管理、項目化推進、制度化保障。

下一步,浙江省發展改革委的工作將突出三個方面:一是落實“一體化”“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即在發揮浙江省既有民營經濟、數字經濟等優勢的同時,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再創科技創新、生態環境等新優勢,把“八八戰略”的優勢論傳承下去,發揚光大,為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貢獻浙江智慧和浙江力量。二是落實“九高九共同”,堅持全省域、全方位推進,放眼全球、對標對錶,把“八八戰略”的系統論用好用活,形成全省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強大合力;三是落實項目化推進,對照國家《規劃綱要》和浙江省《行動方案》,強化項目支撐,明確時間表、責任人和具體事項,全面落實推進各項舉措落地生根見效。

04

對外開放觸“網”世界

除了以更高水平參與長江經濟帶和長三角一體化建設之外,其實,“開放”基因早就融入了浙江的發展歷史。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之後,貫徹中共中央“對內搞活經濟,對外實行開放”的指示精神,浙江是全國較早實施對外開放的一個省份。1982年,同浙江建立貿易關係的國家和地區已發展到112個,全省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5.88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5.57億美元,進口總額0.31億美元。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浙江省政府不斷改善投資環境,努力吸引和利用外資,發展對外貿易,逐步擴大對外開放。通過興辦“三資”企業、開展“三來一補”等業務,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在發展外貿、提高出口和創匯能力的同時,省政府通過對外輸出勞務和技術援助、與友好國家建立友好省州關係、開展對外文化衛生等多領域交流等,整體推進浙江對外開放。至1992年年底,浙江省與世界五大洲的15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萬家客商建立經濟貿易關係。

1993~1997年,浙江建立了8個不同類型的國家級開發區和一批省級經濟開發區,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進一步完善。1998~2003年,浙江省政府充分利用浙江地處東南沿海的區位優勢,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競爭,強化外貿出口優勢,實施大經貿、以質取勝、出口市場多元化和外貿經營主體多元化四大戰略,合理有效地引進和擴大利用外資。

"浙江,有一張特殊的“網”浙江,有一張特殊的“網”

在浙江,有一張特殊的網,它密密麻麻地覆蓋了從浙北平原到浙南山區的浙江大部,並構建了外省人眼中的浙江經濟印象。這張網,就是民營經濟之網。從民營經濟之網延伸開來,新中國成立70週年以來,浙江省內打造的若干張網都與之相關,如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之網,與省外聯手、與國際接軌的開放之網等……都體現了浙江省的改革與創新精神,開放與發展意識。

新中國成立70週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浙江省發展改革系統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八八戰略”為總綱,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紮實做好各項工作,為浙江的“網”持續蓄能、平穩續能。

01

民營經濟鋪成“網”

浙江以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為主的經濟格局,並非天然形成。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之前,浙江同國內大多數省市一樣,專注於完成對原有經濟成分的社會主義改造。1978年,浙江非公有制經濟(主要為個體經濟)增加值僅佔5.7%,並且大部分為農業中的“自留地”生產活動與農村居民極少量的副業活動,工業幾乎為零。1978年末,浙江全省合法個體商販僅有2086人。

即便在改革開放初期,浙江最先關注的也是以集體經濟為代表的公有制企業。1979年8月9日,浙江省革委會頒發《關於發展城鎮街道集體所有制企事業的規定(試行草案)》(下稱“《草案》”),認為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都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在社會主義時期要長期並存;集體所有制企事業,對繁榮經濟、活躍市場、滿足城鄉市場多種多樣需要,對於擴開門路、擴大勞動就業,都起到顯著作用。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此時浙江已經對民營經濟開了“口子”,《草案》規定,城鎮街道集體所有制企業,可以由鎮辦、街道辦、居民區辦,也可以由幾個人合辦,並且允許個體經營。

1981年9月,浙江省政府貫徹執行國務院《關於城鎮非農業個體經濟若干政策性規定》,從明確審批手續、規定經營範圍和方式入手,恢復和發展城鎮非農業個體經濟。至1982年年底,浙江全省已批准個體工商戶7.94萬戶、從業人數8.82萬人,分別比1978年增長38倍和42倍。

浙江,有一張特殊的“網”

事實上,改革開放最初的十年裡,浙江利用個體經濟從“資本主義剝削”範疇向“自食其力的家庭經濟”轉變,在國家政策尚未完全明朗的時候,率先對私營經濟網開一面,以“不爭論”的“無為而治”,形成了浙江個私經濟的先發優勢。

這一時期,浙北浙南形成了兩種經濟發展類型:

01

一是浙南的溫州台州地區個私經濟發展迅速。1978年溫州市政府頒發了全國第一份私營企業地方性法規——《溫州市私營企業管理暫行條例》,成為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私營企業暫行條例》的藍本;1984年溫州模式成型。1982年,台州地區溫嶺縣率先突破工商行政管理禁區,核發全國首個“聯戶企業”的營業執照,開啟了台州股份合作企業發展的先河。同時,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辭職經商,形成了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波“下海”熱潮。

02

二是浙北掀起了鄉鎮集體企業的發展高峰,幾乎村村興辦鄉鎮集體企業,蕭山、紹興等地的鄉鎮集體企業產值在製造業中的比重甚至超過2/3。上世紀80年代後期,浙江各地開始出現了第一批農民企業主和大量鄉鎮集體企業。

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到上世紀90年代初,“個私經濟看浙江”的格局初步形成,浙江成為全國鼓勵發展民營經濟的典型。1995年,浙江個體工業總產值佔全國的17.8%,私營工業總產值佔全國的23.8%。

2004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召開了大規模、高規格的民營經濟工作會議。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強調“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實踐,加快推進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全面提高民營經濟的科技化、規模化、集約化和國際化水平,不斷增強民營經濟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依靠‘五個轉變’實現‘五個提高’,保持浙江民營經濟發展在全國的領先地位。”這成為新時期浙江繼續織密、提升民營經濟這張大網的始終遵循。

此後至今,民營經濟在浙江飛速發展,且始終保持著量多且質優的格局。2018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浙江有93家,連續20年居全國第一;規上民營企業工業增加值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66.4%;民間投資達21383.2億元,佔投資總額比重達63.1%;民營企業對外貿出口、進口的貢獻率分別為90.6%、61.4%,出口佔全省出口的78.0%,繼續保持第一大出口主體地位;民營企業上市數量從2014年的48家增加到2018年底的535家。2016年底正式開工的杭紹臺城際鐵路PPP項目,開啟了國內民營企業參與高鐵建設的先河,目前正在順利實施中。

02

營商環境聯成“網”

浙江的民營經濟發展史,是一部老百姓發家致富的創業富民史,也是一部優化營商環境史。

新中國成立以來,浙江營商環境總體寬鬆,首先體現在思想解放上。根據中共中央提出的“以公有制為主體,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為補充,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政策,浙江省政府大力推進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發展,推進股份合作制發展,使浙江省先於全國大部分省份初步形成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局面。

其間,1978年溫州市政府頒發的全國第一份私營企業地方性法規、台州溫嶺縣率先突破工商行政管理禁區核發全國首例“聯戶企業”的營業執照,及至上世紀90年代浙江省委省政府旗幟鮮明地提出要“積極鼓勵和支持各地因地制宜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經濟不發達地區更要支持發展個體私營經濟,使之成為本地經濟的重要增長點”等,這些都為企業創造了良好寬鬆的營商環境,直接推動了民營經濟的發展。2001年,浙江全省4278個商品交易市場中近90%的經營戶是個體私營企業;年成交額4652億元,位居全國第一。

2006年以來,浙江省委省政府相繼出臺了《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浙江省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條例》《關於落實“五個著力”推動民營經濟新發展的若干意見》《浙江保障“最多跑一次”改革規定》《關於進一步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政策法規,持續推動民營經濟轉型發展。

浙江,有一張特殊的“網”

最有代表性的當屬“最多跑一次”改革。2016年底,浙江省委經濟工作會議上首次公開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作為一項重大集成式改革,“最多跑一次”改革成為浙江全面深化改革的總抓手,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推動“放管服”改革落地見效,倒逼各級各部門減權、放權、治權;完善產權保護制度,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動民營經濟轉型嬗變;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以“畝均效益”為導向促進多重要素優化配置。改革實施以來,政府辦事效率明顯提高,全省營商環境明顯改善,群眾和企業的獲得感明顯提升。

目前,浙江省市縣三級實現“最多跑一次”事項100%覆蓋,“最多跑一次”實現率、滿意率分別達到90.6%和96.5%。“最多跑一次”改革得到國務院通報表揚,獲中央深改組點贊。

在此基礎上,浙江還將縱深推進企業投資項目“最多跑一次”改革,即在2018年實現一般企業投資項目開工前審批“最多100天”的基礎上,浙江省發展改革委印發《浙江省一般企業投資項目審批“最多90天”工作指引(試行)》,2019年要實現一般企業投資項目從項目賦碼到竣工驗收全過程審批不超過90天;拓展商事登記制度改革,統籌推進“多證合一、證照聯辦”、並聯審批改革,實現“能合盡合”、“能聯盡聯”、“一窗受理、集成服務、一窗出件”;進一步完善事中事後監管制度,推進跨部門聯合“雙隨機”抽查監管,深入推進“531X”信用工程;全面開啟政府數字化轉型改革,編制政府數字化轉型總體方案,發佈全省“1253”數據共享體系技術方案V3.0版,加快“最多跑一次”事項數據共享等。

浙江省發展改革委的“標準地”、並聯審批、多圖聯審、聯合驗收等多項改革已入選優化營商環境典型做法,獲國務院辦公廳通報推廣。

圍繞企業從開辦到註銷全生命週期,企業開辦基本實現工商登記、公安刻章、銀行開戶、稅務發票申領全流程“一日辦結”;圍繞個人從出生到身後全生命週期,積極推進出生、上學、就醫、就業、婚育、置業、退休等“全過程”聯辦。“跑一次是底線、一次不用跑是常態、跑多次是例外”正在浙江一步步成為現實。

03

長三角一體形成“網”

新中國成立70週年來,浙江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也在積極與省外“聯網”,從改革開放之初浙江通過各地區間的經濟技術合作交流,建立多種形式的橫向經濟,到世紀之交重視做好國內區域經濟合作交流工作,制定向東進一步接軌上海浦東、積極融入長江三角洲經濟區,向西進軍內地的“東擴西進”戰略,浙江始終在區域經濟中發揮積極作用。

早在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期,其做出的“八八戰略”重大決策部署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推動浙江主動接軌上海,積極參與長三角地區合作與交流。這為浙江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18年11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浙江也找到了新時期的一個重要發展座標。

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全面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高規格召開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大會,率先出臺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行動方案,明確了浙江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的目標路徑、重點任務和主要舉措。

浙江,有一張特殊的“網”

浙江總的目標是打造“一極一翼一園一區”:“一極”是長三角創新發展增長極;“一翼”是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金南翼;“一園”是長三角幸福美麗大花園;“一區”是長三角改革開放引領區。

總的路徑是“四層推進”:按照統籌部署、分類指導、以點帶面、有序推進的要求,形成示範區先行探索、中心區率先融入、多板塊協同聯動、全省域集成推進的一體化發展格局。

重點任務是推進“九個高”:一是高水平建設大灣區,共同構建長三角協同創新產業體系;二是高品質建設大花園,共同加強長三角生態環境聯保共治;三是高標準建設大通道,共同構築長三角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網絡;四是高能級建設大都市區,共同推動長三角城鄉區域融合發展;五是高層次擴大對外開放,共同打造長三角“一帶一路”建設樞紐;六是高起點發展數字經濟,共同打造長三角全球數字經濟創新高地;七是高質量發展民營經濟,共同促進長三角民營經濟轉型升級;八是高普惠共享公共服務,共同提升長三角居民美好生活水平;九是高效能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共同建立長三角統一開放大市場。主要舉措是四個方面,包括體系化部署、清單化管理、項目化推進、制度化保障。

下一步,浙江省發展改革委的工作將突出三個方面:一是落實“一體化”“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即在發揮浙江省既有民營經濟、數字經濟等優勢的同時,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再創科技創新、生態環境等新優勢,把“八八戰略”的優勢論傳承下去,發揚光大,為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貢獻浙江智慧和浙江力量。二是落實“九高九共同”,堅持全省域、全方位推進,放眼全球、對標對錶,把“八八戰略”的系統論用好用活,形成全省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強大合力;三是落實項目化推進,對照國家《規劃綱要》和浙江省《行動方案》,強化項目支撐,明確時間表、責任人和具體事項,全面落實推進各項舉措落地生根見效。

04

對外開放觸“網”世界

除了以更高水平參與長江經濟帶和長三角一體化建設之外,其實,“開放”基因早就融入了浙江的發展歷史。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之後,貫徹中共中央“對內搞活經濟,對外實行開放”的指示精神,浙江是全國較早實施對外開放的一個省份。1982年,同浙江建立貿易關係的國家和地區已發展到112個,全省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5.88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5.57億美元,進口總額0.31億美元。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浙江省政府不斷改善投資環境,努力吸引和利用外資,發展對外貿易,逐步擴大對外開放。通過興辦“三資”企業、開展“三來一補”等業務,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在發展外貿、提高出口和創匯能力的同時,省政府通過對外輸出勞務和技術援助、與友好國家建立友好省州關係、開展對外文化衛生等多領域交流等,整體推進浙江對外開放。至1992年年底,浙江省與世界五大洲的15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萬家客商建立經濟貿易關係。

1993~1997年,浙江建立了8個不同類型的國家級開發區和一批省級經濟開發區,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進一步完善。1998~2003年,浙江省政府充分利用浙江地處東南沿海的區位優勢,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競爭,強化外貿出口優勢,實施大經貿、以質取勝、出口市場多元化和外貿經營主體多元化四大戰略,合理有效地引進和擴大利用外資。

浙江,有一張特殊的“網”

如今,浙江省政府堅持大開放促進大發展,建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高水平的開放型格局,對外開放從以政策性開放為主向體制性、制度性開放為主轉變,尤其是在外貿體制方面,進一步與國際接軌,在更高質量與水平上有效利用外資和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從“外貿大省”向“開放大省”的跨越。具體來看:

——在不斷完善“一帶一路”全方位推進機制方面,出臺《浙江省打造“一帶一路”戰略樞紐行動計劃》、《關於推進義甬舟開放大通道建設的若干意見》等。金甬鐵路、舟山綠色石化、波音飛機、中澳現代產業園開工建設。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成功掛牌,寧波“一帶一路”建設綜合試驗區獲省政府批覆。編制實施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推進國際產能合作三年行動計劃,修訂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全面實施外商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2018年1~11月,全省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總額8211億元,同比增長14.1%,佔全省進出口總額的31.5%。

——在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方面,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圍繞油品全產業鏈投資便利化和貿易自由化,成功複製前兩批自貿區118項改革經驗,出臺288項支持政策,建立國際航行船舶保稅油經營管理、跨港區供應、業務操作規範等制度。寧波舟山港和其他沿海港以及義烏國際陸港完成資產整合,寧波舟山港成為全球首個貨物吞吐量突破10億噸的港口,港口一體化改革發展經驗獲交通運輸部發文推廣。

——在加快建立國際貿易便利化體制機制方面,大力培育外貿高質量發展實施載體,39個基地被認定為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基地,數量居全國第一。出臺《浙江省口岸管理和服務辦法》,實施口岸提效降費減證行動計劃,持續優化口岸營商環境。義烏獲批跨境電商綜試區,實現杭州、寧波、義烏3個綜試區聯動發展,寧波成為全國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規模最大的試點城市。

——在進一步健全涉外投資管理體制方面,全面落實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2018年版)和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2018年版),簡化外商投資項目管理程序和外商投資企業設立、變更管理程序。截至2018年9月底,浙江省經審批核準或備案的境外企業和機構共計9664家,覆蓋146個國家和地區,全省已在境外建立12個經貿合作園區,建成19家國際產業合作園。截至2018年11月,浙江省實際外資佔全國比重達到9.6%。

"浙江,有一張特殊的“網”浙江,有一張特殊的“網”

在浙江,有一張特殊的網,它密密麻麻地覆蓋了從浙北平原到浙南山區的浙江大部,並構建了外省人眼中的浙江經濟印象。這張網,就是民營經濟之網。從民營經濟之網延伸開來,新中國成立70週年以來,浙江省內打造的若干張網都與之相關,如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之網,與省外聯手、與國際接軌的開放之網等……都體現了浙江省的改革與創新精神,開放與發展意識。

新中國成立70週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浙江省發展改革系統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八八戰略”為總綱,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紮實做好各項工作,為浙江的“網”持續蓄能、平穩續能。

01

民營經濟鋪成“網”

浙江以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為主的經濟格局,並非天然形成。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之前,浙江同國內大多數省市一樣,專注於完成對原有經濟成分的社會主義改造。1978年,浙江非公有制經濟(主要為個體經濟)增加值僅佔5.7%,並且大部分為農業中的“自留地”生產活動與農村居民極少量的副業活動,工業幾乎為零。1978年末,浙江全省合法個體商販僅有2086人。

即便在改革開放初期,浙江最先關注的也是以集體經濟為代表的公有制企業。1979年8月9日,浙江省革委會頒發《關於發展城鎮街道集體所有制企事業的規定(試行草案)》(下稱“《草案》”),認為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都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在社會主義時期要長期並存;集體所有制企事業,對繁榮經濟、活躍市場、滿足城鄉市場多種多樣需要,對於擴開門路、擴大勞動就業,都起到顯著作用。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此時浙江已經對民營經濟開了“口子”,《草案》規定,城鎮街道集體所有制企業,可以由鎮辦、街道辦、居民區辦,也可以由幾個人合辦,並且允許個體經營。

1981年9月,浙江省政府貫徹執行國務院《關於城鎮非農業個體經濟若干政策性規定》,從明確審批手續、規定經營範圍和方式入手,恢復和發展城鎮非農業個體經濟。至1982年年底,浙江全省已批准個體工商戶7.94萬戶、從業人數8.82萬人,分別比1978年增長38倍和42倍。

浙江,有一張特殊的“網”

事實上,改革開放最初的十年裡,浙江利用個體經濟從“資本主義剝削”範疇向“自食其力的家庭經濟”轉變,在國家政策尚未完全明朗的時候,率先對私營經濟網開一面,以“不爭論”的“無為而治”,形成了浙江個私經濟的先發優勢。

這一時期,浙北浙南形成了兩種經濟發展類型:

01

一是浙南的溫州台州地區個私經濟發展迅速。1978年溫州市政府頒發了全國第一份私營企業地方性法規——《溫州市私營企業管理暫行條例》,成為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私營企業暫行條例》的藍本;1984年溫州模式成型。1982年,台州地區溫嶺縣率先突破工商行政管理禁區,核發全國首個“聯戶企業”的營業執照,開啟了台州股份合作企業發展的先河。同時,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辭職經商,形成了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波“下海”熱潮。

02

二是浙北掀起了鄉鎮集體企業的發展高峰,幾乎村村興辦鄉鎮集體企業,蕭山、紹興等地的鄉鎮集體企業產值在製造業中的比重甚至超過2/3。上世紀80年代後期,浙江各地開始出現了第一批農民企業主和大量鄉鎮集體企業。

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到上世紀90年代初,“個私經濟看浙江”的格局初步形成,浙江成為全國鼓勵發展民營經濟的典型。1995年,浙江個體工業總產值佔全國的17.8%,私營工業總產值佔全國的23.8%。

2004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召開了大規模、高規格的民營經濟工作會議。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強調“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實踐,加快推進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全面提高民營經濟的科技化、規模化、集約化和國際化水平,不斷增強民營經濟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依靠‘五個轉變’實現‘五個提高’,保持浙江民營經濟發展在全國的領先地位。”這成為新時期浙江繼續織密、提升民營經濟這張大網的始終遵循。

此後至今,民營經濟在浙江飛速發展,且始終保持著量多且質優的格局。2018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浙江有93家,連續20年居全國第一;規上民營企業工業增加值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66.4%;民間投資達21383.2億元,佔投資總額比重達63.1%;民營企業對外貿出口、進口的貢獻率分別為90.6%、61.4%,出口佔全省出口的78.0%,繼續保持第一大出口主體地位;民營企業上市數量從2014年的48家增加到2018年底的535家。2016年底正式開工的杭紹臺城際鐵路PPP項目,開啟了國內民營企業參與高鐵建設的先河,目前正在順利實施中。

02

營商環境聯成“網”

浙江的民營經濟發展史,是一部老百姓發家致富的創業富民史,也是一部優化營商環境史。

新中國成立以來,浙江營商環境總體寬鬆,首先體現在思想解放上。根據中共中央提出的“以公有制為主體,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為補充,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政策,浙江省政府大力推進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發展,推進股份合作制發展,使浙江省先於全國大部分省份初步形成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局面。

其間,1978年溫州市政府頒發的全國第一份私營企業地方性法規、台州溫嶺縣率先突破工商行政管理禁區核發全國首例“聯戶企業”的營業執照,及至上世紀90年代浙江省委省政府旗幟鮮明地提出要“積極鼓勵和支持各地因地制宜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經濟不發達地區更要支持發展個體私營經濟,使之成為本地經濟的重要增長點”等,這些都為企業創造了良好寬鬆的營商環境,直接推動了民營經濟的發展。2001年,浙江全省4278個商品交易市場中近90%的經營戶是個體私營企業;年成交額4652億元,位居全國第一。

2006年以來,浙江省委省政府相繼出臺了《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浙江省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條例》《關於落實“五個著力”推動民營經濟新發展的若干意見》《浙江保障“最多跑一次”改革規定》《關於進一步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政策法規,持續推動民營經濟轉型發展。

浙江,有一張特殊的“網”

最有代表性的當屬“最多跑一次”改革。2016年底,浙江省委經濟工作會議上首次公開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作為一項重大集成式改革,“最多跑一次”改革成為浙江全面深化改革的總抓手,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推動“放管服”改革落地見效,倒逼各級各部門減權、放權、治權;完善產權保護制度,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動民營經濟轉型嬗變;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以“畝均效益”為導向促進多重要素優化配置。改革實施以來,政府辦事效率明顯提高,全省營商環境明顯改善,群眾和企業的獲得感明顯提升。

目前,浙江省市縣三級實現“最多跑一次”事項100%覆蓋,“最多跑一次”實現率、滿意率分別達到90.6%和96.5%。“最多跑一次”改革得到國務院通報表揚,獲中央深改組點贊。

在此基礎上,浙江還將縱深推進企業投資項目“最多跑一次”改革,即在2018年實現一般企業投資項目開工前審批“最多100天”的基礎上,浙江省發展改革委印發《浙江省一般企業投資項目審批“最多90天”工作指引(試行)》,2019年要實現一般企業投資項目從項目賦碼到竣工驗收全過程審批不超過90天;拓展商事登記制度改革,統籌推進“多證合一、證照聯辦”、並聯審批改革,實現“能合盡合”、“能聯盡聯”、“一窗受理、集成服務、一窗出件”;進一步完善事中事後監管制度,推進跨部門聯合“雙隨機”抽查監管,深入推進“531X”信用工程;全面開啟政府數字化轉型改革,編制政府數字化轉型總體方案,發佈全省“1253”數據共享體系技術方案V3.0版,加快“最多跑一次”事項數據共享等。

浙江省發展改革委的“標準地”、並聯審批、多圖聯審、聯合驗收等多項改革已入選優化營商環境典型做法,獲國務院辦公廳通報推廣。

圍繞企業從開辦到註銷全生命週期,企業開辦基本實現工商登記、公安刻章、銀行開戶、稅務發票申領全流程“一日辦結”;圍繞個人從出生到身後全生命週期,積極推進出生、上學、就醫、就業、婚育、置業、退休等“全過程”聯辦。“跑一次是底線、一次不用跑是常態、跑多次是例外”正在浙江一步步成為現實。

03

長三角一體形成“網”

新中國成立70週年來,浙江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也在積極與省外“聯網”,從改革開放之初浙江通過各地區間的經濟技術合作交流,建立多種形式的橫向經濟,到世紀之交重視做好國內區域經濟合作交流工作,制定向東進一步接軌上海浦東、積極融入長江三角洲經濟區,向西進軍內地的“東擴西進”戰略,浙江始終在區域經濟中發揮積極作用。

早在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期,其做出的“八八戰略”重大決策部署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推動浙江主動接軌上海,積極參與長三角地區合作與交流。這為浙江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18年11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浙江也找到了新時期的一個重要發展座標。

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全面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高規格召開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大會,率先出臺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行動方案,明確了浙江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的目標路徑、重點任務和主要舉措。

浙江,有一張特殊的“網”

浙江總的目標是打造“一極一翼一園一區”:“一極”是長三角創新發展增長極;“一翼”是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金南翼;“一園”是長三角幸福美麗大花園;“一區”是長三角改革開放引領區。

總的路徑是“四層推進”:按照統籌部署、分類指導、以點帶面、有序推進的要求,形成示範區先行探索、中心區率先融入、多板塊協同聯動、全省域集成推進的一體化發展格局。

重點任務是推進“九個高”:一是高水平建設大灣區,共同構建長三角協同創新產業體系;二是高品質建設大花園,共同加強長三角生態環境聯保共治;三是高標準建設大通道,共同構築長三角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網絡;四是高能級建設大都市區,共同推動長三角城鄉區域融合發展;五是高層次擴大對外開放,共同打造長三角“一帶一路”建設樞紐;六是高起點發展數字經濟,共同打造長三角全球數字經濟創新高地;七是高質量發展民營經濟,共同促進長三角民營經濟轉型升級;八是高普惠共享公共服務,共同提升長三角居民美好生活水平;九是高效能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共同建立長三角統一開放大市場。主要舉措是四個方面,包括體系化部署、清單化管理、項目化推進、制度化保障。

下一步,浙江省發展改革委的工作將突出三個方面:一是落實“一體化”“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即在發揮浙江省既有民營經濟、數字經濟等優勢的同時,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再創科技創新、生態環境等新優勢,把“八八戰略”的優勢論傳承下去,發揚光大,為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貢獻浙江智慧和浙江力量。二是落實“九高九共同”,堅持全省域、全方位推進,放眼全球、對標對錶,把“八八戰略”的系統論用好用活,形成全省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強大合力;三是落實項目化推進,對照國家《規劃綱要》和浙江省《行動方案》,強化項目支撐,明確時間表、責任人和具體事項,全面落實推進各項舉措落地生根見效。

04

對外開放觸“網”世界

除了以更高水平參與長江經濟帶和長三角一體化建設之外,其實,“開放”基因早就融入了浙江的發展歷史。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之後,貫徹中共中央“對內搞活經濟,對外實行開放”的指示精神,浙江是全國較早實施對外開放的一個省份。1982年,同浙江建立貿易關係的國家和地區已發展到112個,全省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5.88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5.57億美元,進口總額0.31億美元。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浙江省政府不斷改善投資環境,努力吸引和利用外資,發展對外貿易,逐步擴大對外開放。通過興辦“三資”企業、開展“三來一補”等業務,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在發展外貿、提高出口和創匯能力的同時,省政府通過對外輸出勞務和技術援助、與友好國家建立友好省州關係、開展對外文化衛生等多領域交流等,整體推進浙江對外開放。至1992年年底,浙江省與世界五大洲的15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萬家客商建立經濟貿易關係。

1993~1997年,浙江建立了8個不同類型的國家級開發區和一批省級經濟開發區,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進一步完善。1998~2003年,浙江省政府充分利用浙江地處東南沿海的區位優勢,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競爭,強化外貿出口優勢,實施大經貿、以質取勝、出口市場多元化和外貿經營主體多元化四大戰略,合理有效地引進和擴大利用外資。

浙江,有一張特殊的“網”

如今,浙江省政府堅持大開放促進大發展,建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高水平的開放型格局,對外開放從以政策性開放為主向體制性、制度性開放為主轉變,尤其是在外貿體制方面,進一步與國際接軌,在更高質量與水平上有效利用外資和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從“外貿大省”向“開放大省”的跨越。具體來看:

——在不斷完善“一帶一路”全方位推進機制方面,出臺《浙江省打造“一帶一路”戰略樞紐行動計劃》、《關於推進義甬舟開放大通道建設的若干意見》等。金甬鐵路、舟山綠色石化、波音飛機、中澳現代產業園開工建設。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成功掛牌,寧波“一帶一路”建設綜合試驗區獲省政府批覆。編制實施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推進國際產能合作三年行動計劃,修訂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全面實施外商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2018年1~11月,全省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總額8211億元,同比增長14.1%,佔全省進出口總額的31.5%。

——在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方面,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圍繞油品全產業鏈投資便利化和貿易自由化,成功複製前兩批自貿區118項改革經驗,出臺288項支持政策,建立國際航行船舶保稅油經營管理、跨港區供應、業務操作規範等制度。寧波舟山港和其他沿海港以及義烏國際陸港完成資產整合,寧波舟山港成為全球首個貨物吞吐量突破10億噸的港口,港口一體化改革發展經驗獲交通運輸部發文推廣。

——在加快建立國際貿易便利化體制機制方面,大力培育外貿高質量發展實施載體,39個基地被認定為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基地,數量居全國第一。出臺《浙江省口岸管理和服務辦法》,實施口岸提效降費減證行動計劃,持續優化口岸營商環境。義烏獲批跨境電商綜試區,實現杭州、寧波、義烏3個綜試區聯動發展,寧波成為全國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規模最大的試點城市。

——在進一步健全涉外投資管理體制方面,全面落實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2018年版)和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2018年版),簡化外商投資項目管理程序和外商投資企業設立、變更管理程序。截至2018年9月底,浙江省經審批核準或備案的境外企業和機構共計9664家,覆蓋146個國家和地區,全省已在境外建立12個經貿合作園區,建成19家國際產業合作園。截至2018年11月,浙江省實際外資佔全國比重達到9.6%。

浙江,有一張特殊的“網”

來源│國家發展改革委

江干發改

· 宣傳江乾區政策和規劃 ·

· 服務基層和企業發展 ·

"浙江,有一張特殊的“網”浙江,有一張特殊的“網”

在浙江,有一張特殊的網,它密密麻麻地覆蓋了從浙北平原到浙南山區的浙江大部,並構建了外省人眼中的浙江經濟印象。這張網,就是民營經濟之網。從民營經濟之網延伸開來,新中國成立70週年以來,浙江省內打造的若干張網都與之相關,如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之網,與省外聯手、與國際接軌的開放之網等……都體現了浙江省的改革與創新精神,開放與發展意識。

新中國成立70週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浙江省發展改革系統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八八戰略”為總綱,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紮實做好各項工作,為浙江的“網”持續蓄能、平穩續能。

01

民營經濟鋪成“網”

浙江以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為主的經濟格局,並非天然形成。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之前,浙江同國內大多數省市一樣,專注於完成對原有經濟成分的社會主義改造。1978年,浙江非公有制經濟(主要為個體經濟)增加值僅佔5.7%,並且大部分為農業中的“自留地”生產活動與農村居民極少量的副業活動,工業幾乎為零。1978年末,浙江全省合法個體商販僅有2086人。

即便在改革開放初期,浙江最先關注的也是以集體經濟為代表的公有制企業。1979年8月9日,浙江省革委會頒發《關於發展城鎮街道集體所有制企事業的規定(試行草案)》(下稱“《草案》”),認為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都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在社會主義時期要長期並存;集體所有制企事業,對繁榮經濟、活躍市場、滿足城鄉市場多種多樣需要,對於擴開門路、擴大勞動就業,都起到顯著作用。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此時浙江已經對民營經濟開了“口子”,《草案》規定,城鎮街道集體所有制企業,可以由鎮辦、街道辦、居民區辦,也可以由幾個人合辦,並且允許個體經營。

1981年9月,浙江省政府貫徹執行國務院《關於城鎮非農業個體經濟若干政策性規定》,從明確審批手續、規定經營範圍和方式入手,恢復和發展城鎮非農業個體經濟。至1982年年底,浙江全省已批准個體工商戶7.94萬戶、從業人數8.82萬人,分別比1978年增長38倍和42倍。

浙江,有一張特殊的“網”

事實上,改革開放最初的十年裡,浙江利用個體經濟從“資本主義剝削”範疇向“自食其力的家庭經濟”轉變,在國家政策尚未完全明朗的時候,率先對私營經濟網開一面,以“不爭論”的“無為而治”,形成了浙江個私經濟的先發優勢。

這一時期,浙北浙南形成了兩種經濟發展類型:

01

一是浙南的溫州台州地區個私經濟發展迅速。1978年溫州市政府頒發了全國第一份私營企業地方性法規——《溫州市私營企業管理暫行條例》,成為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私營企業暫行條例》的藍本;1984年溫州模式成型。1982年,台州地區溫嶺縣率先突破工商行政管理禁區,核發全國首個“聯戶企業”的營業執照,開啟了台州股份合作企業發展的先河。同時,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辭職經商,形成了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波“下海”熱潮。

02

二是浙北掀起了鄉鎮集體企業的發展高峰,幾乎村村興辦鄉鎮集體企業,蕭山、紹興等地的鄉鎮集體企業產值在製造業中的比重甚至超過2/3。上世紀80年代後期,浙江各地開始出現了第一批農民企業主和大量鄉鎮集體企業。

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到上世紀90年代初,“個私經濟看浙江”的格局初步形成,浙江成為全國鼓勵發展民營經濟的典型。1995年,浙江個體工業總產值佔全國的17.8%,私營工業總產值佔全國的23.8%。

2004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召開了大規模、高規格的民營經濟工作會議。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強調“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實踐,加快推進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全面提高民營經濟的科技化、規模化、集約化和國際化水平,不斷增強民營經濟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依靠‘五個轉變’實現‘五個提高’,保持浙江民營經濟發展在全國的領先地位。”這成為新時期浙江繼續織密、提升民營經濟這張大網的始終遵循。

此後至今,民營經濟在浙江飛速發展,且始終保持著量多且質優的格局。2018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浙江有93家,連續20年居全國第一;規上民營企業工業增加值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66.4%;民間投資達21383.2億元,佔投資總額比重達63.1%;民營企業對外貿出口、進口的貢獻率分別為90.6%、61.4%,出口佔全省出口的78.0%,繼續保持第一大出口主體地位;民營企業上市數量從2014年的48家增加到2018年底的535家。2016年底正式開工的杭紹臺城際鐵路PPP項目,開啟了國內民營企業參與高鐵建設的先河,目前正在順利實施中。

02

營商環境聯成“網”

浙江的民營經濟發展史,是一部老百姓發家致富的創業富民史,也是一部優化營商環境史。

新中國成立以來,浙江營商環境總體寬鬆,首先體現在思想解放上。根據中共中央提出的“以公有制為主體,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為補充,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政策,浙江省政府大力推進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發展,推進股份合作制發展,使浙江省先於全國大部分省份初步形成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局面。

其間,1978年溫州市政府頒發的全國第一份私營企業地方性法規、台州溫嶺縣率先突破工商行政管理禁區核發全國首例“聯戶企業”的營業執照,及至上世紀90年代浙江省委省政府旗幟鮮明地提出要“積極鼓勵和支持各地因地制宜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經濟不發達地區更要支持發展個體私營經濟,使之成為本地經濟的重要增長點”等,這些都為企業創造了良好寬鬆的營商環境,直接推動了民營經濟的發展。2001年,浙江全省4278個商品交易市場中近90%的經營戶是個體私營企業;年成交額4652億元,位居全國第一。

2006年以來,浙江省委省政府相繼出臺了《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浙江省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條例》《關於落實“五個著力”推動民營經濟新發展的若干意見》《浙江保障“最多跑一次”改革規定》《關於進一步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政策法規,持續推動民營經濟轉型發展。

浙江,有一張特殊的“網”

最有代表性的當屬“最多跑一次”改革。2016年底,浙江省委經濟工作會議上首次公開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作為一項重大集成式改革,“最多跑一次”改革成為浙江全面深化改革的總抓手,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推動“放管服”改革落地見效,倒逼各級各部門減權、放權、治權;完善產權保護制度,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動民營經濟轉型嬗變;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以“畝均效益”為導向促進多重要素優化配置。改革實施以來,政府辦事效率明顯提高,全省營商環境明顯改善,群眾和企業的獲得感明顯提升。

目前,浙江省市縣三級實現“最多跑一次”事項100%覆蓋,“最多跑一次”實現率、滿意率分別達到90.6%和96.5%。“最多跑一次”改革得到國務院通報表揚,獲中央深改組點贊。

在此基礎上,浙江還將縱深推進企業投資項目“最多跑一次”改革,即在2018年實現一般企業投資項目開工前審批“最多100天”的基礎上,浙江省發展改革委印發《浙江省一般企業投資項目審批“最多90天”工作指引(試行)》,2019年要實現一般企業投資項目從項目賦碼到竣工驗收全過程審批不超過90天;拓展商事登記制度改革,統籌推進“多證合一、證照聯辦”、並聯審批改革,實現“能合盡合”、“能聯盡聯”、“一窗受理、集成服務、一窗出件”;進一步完善事中事後監管制度,推進跨部門聯合“雙隨機”抽查監管,深入推進“531X”信用工程;全面開啟政府數字化轉型改革,編制政府數字化轉型總體方案,發佈全省“1253”數據共享體系技術方案V3.0版,加快“最多跑一次”事項數據共享等。

浙江省發展改革委的“標準地”、並聯審批、多圖聯審、聯合驗收等多項改革已入選優化營商環境典型做法,獲國務院辦公廳通報推廣。

圍繞企業從開辦到註銷全生命週期,企業開辦基本實現工商登記、公安刻章、銀行開戶、稅務發票申領全流程“一日辦結”;圍繞個人從出生到身後全生命週期,積極推進出生、上學、就醫、就業、婚育、置業、退休等“全過程”聯辦。“跑一次是底線、一次不用跑是常態、跑多次是例外”正在浙江一步步成為現實。

03

長三角一體形成“網”

新中國成立70週年來,浙江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也在積極與省外“聯網”,從改革開放之初浙江通過各地區間的經濟技術合作交流,建立多種形式的橫向經濟,到世紀之交重視做好國內區域經濟合作交流工作,制定向東進一步接軌上海浦東、積極融入長江三角洲經濟區,向西進軍內地的“東擴西進”戰略,浙江始終在區域經濟中發揮積極作用。

早在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期,其做出的“八八戰略”重大決策部署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推動浙江主動接軌上海,積極參與長三角地區合作與交流。這為浙江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18年11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浙江也找到了新時期的一個重要發展座標。

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全面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高規格召開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大會,率先出臺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行動方案,明確了浙江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的目標路徑、重點任務和主要舉措。

浙江,有一張特殊的“網”

浙江總的目標是打造“一極一翼一園一區”:“一極”是長三角創新發展增長極;“一翼”是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金南翼;“一園”是長三角幸福美麗大花園;“一區”是長三角改革開放引領區。

總的路徑是“四層推進”:按照統籌部署、分類指導、以點帶面、有序推進的要求,形成示範區先行探索、中心區率先融入、多板塊協同聯動、全省域集成推進的一體化發展格局。

重點任務是推進“九個高”:一是高水平建設大灣區,共同構建長三角協同創新產業體系;二是高品質建設大花園,共同加強長三角生態環境聯保共治;三是高標準建設大通道,共同構築長三角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網絡;四是高能級建設大都市區,共同推動長三角城鄉區域融合發展;五是高層次擴大對外開放,共同打造長三角“一帶一路”建設樞紐;六是高起點發展數字經濟,共同打造長三角全球數字經濟創新高地;七是高質量發展民營經濟,共同促進長三角民營經濟轉型升級;八是高普惠共享公共服務,共同提升長三角居民美好生活水平;九是高效能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共同建立長三角統一開放大市場。主要舉措是四個方面,包括體系化部署、清單化管理、項目化推進、制度化保障。

下一步,浙江省發展改革委的工作將突出三個方面:一是落實“一體化”“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即在發揮浙江省既有民營經濟、數字經濟等優勢的同時,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再創科技創新、生態環境等新優勢,把“八八戰略”的優勢論傳承下去,發揚光大,為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貢獻浙江智慧和浙江力量。二是落實“九高九共同”,堅持全省域、全方位推進,放眼全球、對標對錶,把“八八戰略”的系統論用好用活,形成全省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強大合力;三是落實項目化推進,對照國家《規劃綱要》和浙江省《行動方案》,強化項目支撐,明確時間表、責任人和具體事項,全面落實推進各項舉措落地生根見效。

04

對外開放觸“網”世界

除了以更高水平參與長江經濟帶和長三角一體化建設之外,其實,“開放”基因早就融入了浙江的發展歷史。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之後,貫徹中共中央“對內搞活經濟,對外實行開放”的指示精神,浙江是全國較早實施對外開放的一個省份。1982年,同浙江建立貿易關係的國家和地區已發展到112個,全省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5.88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5.57億美元,進口總額0.31億美元。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浙江省政府不斷改善投資環境,努力吸引和利用外資,發展對外貿易,逐步擴大對外開放。通過興辦“三資”企業、開展“三來一補”等業務,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在發展外貿、提高出口和創匯能力的同時,省政府通過對外輸出勞務和技術援助、與友好國家建立友好省州關係、開展對外文化衛生等多領域交流等,整體推進浙江對外開放。至1992年年底,浙江省與世界五大洲的15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萬家客商建立經濟貿易關係。

1993~1997年,浙江建立了8個不同類型的國家級開發區和一批省級經濟開發區,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進一步完善。1998~2003年,浙江省政府充分利用浙江地處東南沿海的區位優勢,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競爭,強化外貿出口優勢,實施大經貿、以質取勝、出口市場多元化和外貿經營主體多元化四大戰略,合理有效地引進和擴大利用外資。

浙江,有一張特殊的“網”

如今,浙江省政府堅持大開放促進大發展,建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高水平的開放型格局,對外開放從以政策性開放為主向體制性、制度性開放為主轉變,尤其是在外貿體制方面,進一步與國際接軌,在更高質量與水平上有效利用外資和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從“外貿大省”向“開放大省”的跨越。具體來看:

——在不斷完善“一帶一路”全方位推進機制方面,出臺《浙江省打造“一帶一路”戰略樞紐行動計劃》、《關於推進義甬舟開放大通道建設的若干意見》等。金甬鐵路、舟山綠色石化、波音飛機、中澳現代產業園開工建設。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成功掛牌,寧波“一帶一路”建設綜合試驗區獲省政府批覆。編制實施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推進國際產能合作三年行動計劃,修訂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全面實施外商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2018年1~11月,全省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總額8211億元,同比增長14.1%,佔全省進出口總額的31.5%。

——在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方面,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圍繞油品全產業鏈投資便利化和貿易自由化,成功複製前兩批自貿區118項改革經驗,出臺288項支持政策,建立國際航行船舶保稅油經營管理、跨港區供應、業務操作規範等制度。寧波舟山港和其他沿海港以及義烏國際陸港完成資產整合,寧波舟山港成為全球首個貨物吞吐量突破10億噸的港口,港口一體化改革發展經驗獲交通運輸部發文推廣。

——在加快建立國際貿易便利化體制機制方面,大力培育外貿高質量發展實施載體,39個基地被認定為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基地,數量居全國第一。出臺《浙江省口岸管理和服務辦法》,實施口岸提效降費減證行動計劃,持續優化口岸營商環境。義烏獲批跨境電商綜試區,實現杭州、寧波、義烏3個綜試區聯動發展,寧波成為全國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規模最大的試點城市。

——在進一步健全涉外投資管理體制方面,全面落實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2018年版)和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2018年版),簡化外商投資項目管理程序和外商投資企業設立、變更管理程序。截至2018年9月底,浙江省經審批核準或備案的境外企業和機構共計9664家,覆蓋146個國家和地區,全省已在境外建立12個經貿合作園區,建成19家國際產業合作園。截至2018年11月,浙江省實際外資佔全國比重達到9.6%。

浙江,有一張特殊的“網”

來源│國家發展改革委

江干發改

· 宣傳江乾區政策和規劃 ·

· 服務基層和企業發展 ·

浙江,有一張特殊的“網”

微信ID:hzjgfg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