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申遺成功,國際承認中國5000年曆史,感謝這位浙江人'

"

今天,良渚古城遺址在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擁有了55處世界遺產,位居世界第一

雖然中國被稱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是中國目前有史書確切記載的最早年代是商朝,距今只有3600多年,之前的歷史都沒有確切的史料記載。

所以國際上有些人不承認中國有5000年的歷史。

"

今天,良渚古城遺址在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擁有了55處世界遺產,位居世界第一

雖然中國被稱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是中國目前有史書確切記載的最早年代是商朝,距今只有3600多年,之前的歷史都沒有確切的史料記載。

所以國際上有些人不承認中國有5000年的歷史。

良渚古城申遺成功,國際承認中國5000年曆史,感謝這位浙江人

而這次被國際認可的良渚古城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

良渚古城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它的發現離不開一位25歲的年輕人。

這位年輕人名叫施昕更,他出生在浙江良渚,生於斯,長於斯。他對這篇土地格外熟悉。

"

今天,良渚古城遺址在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擁有了55處世界遺產,位居世界第一

雖然中國被稱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是中國目前有史書確切記載的最早年代是商朝,距今只有3600多年,之前的歷史都沒有確切的史料記載。

所以國際上有些人不承認中國有5000年的歷史。

良渚古城申遺成功,國際承認中國5000年曆史,感謝這位浙江人

而這次被國際認可的良渚古城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

良渚古城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它的發現離不開一位25歲的年輕人。

這位年輕人名叫施昕更,他出生在浙江良渚,生於斯,長於斯。他對這篇土地格外熟悉。

良渚古城申遺成功,國際承認中國5000年曆史,感謝這位浙江人

19歲,施昕更進入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館地質礦產組,從事地質礦產工作。因為工作需要,他需要進行野外考察,繪圖、採集岩石標本。

當時考古熱在中國興起,一直以來,大家普遍認為江浙地區沒有古文化。一些有識之士為了證明這個觀念錯誤,開始研究江浙地區的歷史。

沒有想到的是,這個任務將有一位年輕人來完成。

1936年,施昕更參加杭州古蕩的發掘。博物館裡派他去工作,是要他去記載地層,可是在觀察的過程中,施昕更覺得挖掘的實物很熟悉,在家鄉他曾見過。

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念頭悄然升起,施昕更返回故鄉良渚,蒐集石器,有了意外的發現,在良渚鎮附近棋盤墳的一個乾涸池底。他發現了一兩片黑色有光的陶片,這就是良渚黑陶。

他參考了各種考古材料,認為這些黑陶與山東城子崖黑陶文化,是“同一文化系統的產物”。

"

今天,良渚古城遺址在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擁有了55處世界遺產,位居世界第一

雖然中國被稱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是中國目前有史書確切記載的最早年代是商朝,距今只有3600多年,之前的歷史都沒有確切的史料記載。

所以國際上有些人不承認中國有5000年的歷史。

良渚古城申遺成功,國際承認中國5000年曆史,感謝這位浙江人

而這次被國際認可的良渚古城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

良渚古城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它的發現離不開一位25歲的年輕人。

這位年輕人名叫施昕更,他出生在浙江良渚,生於斯,長於斯。他對這篇土地格外熟悉。

良渚古城申遺成功,國際承認中國5000年曆史,感謝這位浙江人

19歲,施昕更進入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館地質礦產組,從事地質礦產工作。因為工作需要,他需要進行野外考察,繪圖、採集岩石標本。

當時考古熱在中國興起,一直以來,大家普遍認為江浙地區沒有古文化。一些有識之士為了證明這個觀念錯誤,開始研究江浙地區的歷史。

沒有想到的是,這個任務將有一位年輕人來完成。

1936年,施昕更參加杭州古蕩的發掘。博物館裡派他去工作,是要他去記載地層,可是在觀察的過程中,施昕更覺得挖掘的實物很熟悉,在家鄉他曾見過。

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念頭悄然升起,施昕更返回故鄉良渚,蒐集石器,有了意外的發現,在良渚鎮附近棋盤墳的一個乾涸池底。他發現了一兩片黑色有光的陶片,這就是良渚黑陶。

他參考了各種考古材料,認為這些黑陶與山東城子崖黑陶文化,是“同一文化系統的產物”。

良渚古城申遺成功,國際承認中國5000年曆史,感謝這位浙江人

西湖博物館館長董聿茂聽聞此事,激動萬分,拍板決定給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申請採掘執照。

1937年春天,施昕更寫下5萬餘字的《良渚——杭縣第二區黑陶文化遺址初步報告》。

本來這本書是要印刷排版發行的,可是中日戰爭爆發,印刷工作中止。

施昕更心急如焚,他不想讓這項事業夭折,於是隨身帶著文稿找館長幫忙。

董聿茂明白這份書稿意義重大,如果現在擱淺,也不知道何時能付梓出版。他決定搶救出版,然而館內人手不足,董聿茂無奈之下,只好硬著皮頭衝進省教育廳,請求領導們批款印刷。

在董聿茂的堅持下,教育廳同意撥款。

解決了款項問題,問題又來了。當時戰事緊張,當地已經無法印刷,只能去上海。而日本人侵佔上海,這座城市已經成了孤島。

這本書稿牽動著無數人的心,施昕更的朋友得知此事,帶著書稿前往危機重重的上海。

終於,在多人接力下,1938年這份考古報告問世。

回望歷史,在戰火紛飛的險境,在資金人手不足的困境裡,他們沒有放棄,依然堅守內心,這份道義和責任到如今都熠熠生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