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行頻繁踩雷背後 總市值近萬億的招行究竟怎麼了?

來源:證券市場週刊

招行頻繁踩雷背後

前有招行與錢端的合作遭遇14億元資金逾期糾紛,後有招行與光大資本合作跨境收購卻以失敗告終,最近幾年頻繁發生踩雷事件,招行的風控究竟在哪?

本刊特約作者 劉鏈/文

“優等生”招商銀行(37.690, -0.69, -1.80%)最近風波不斷,先是招行與錢端平臺(廣東錢端商務服務有限公司)“14億元理財資金逾期”爭端懸而未決並引發監管介入,緊接著,光大證券(11.550,0.28, 2.48%)一紙公告又將招行與光大資本的理財產品投資訴訟公諸天下。

與招商銀行產生糾紛的錢端公司是一互聯網金融平臺,原因是錢端的用戶在多個平臺投訴錢被“端”了,一些用戶認為當初是有招行的背書才在錢端投資的。但根據招行的公告,其與錢端的業務合作早在2017年4月就已停止,這又引發錢端連續發公告直指招行所言不實。但爭端背後,卻涉及約9000名受害者及14億元資金。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5月31日,光大證券發佈公告稱,招行已對光大資本提起訴訟,要求光大證券履行差額補足義務,涉及金額34.89億元,並申請財產保全。與錢端的糾紛硝煙未散,與光大證券的爭議又起,市場不禁要問,一個在銀行業界具有“零售之王”美譽、總市值近萬億元的招行究竟怎麼了?

銀行見證業務有風險

2018年以來,隨著金融監管強力去槓桿,昔日風生水起的互聯網金融逐漸現出原形,P2P平臺崩塌的風波不斷。進入2019年,商業銀行屢有波及,此次引起廣泛關注的招行與錢端的糾紛就緣於銀行與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合作。

綜合各方提供的信息,互聯網金融平臺錢端APP自2018年12月起存在部分項目逾期,其後續逾期待兌付的金額約為14億元(含投資額及投資收益)。由於錢端平臺與招行曾有合作關係,一些投資人認為,投資產品無法按期履約與招行相關,並已向招行發送律師函,尋求協商處置方案。

招行就此事在5月兩次發表迴應,明確表示招行已於2017年4月終止了與錢端公司的所有合作關係。目前,招商銀行與錢端公司及錢端APP無任何關係,錢端公司的逾期資產與招行無關。合作終止後,錢端公司未經招行同意擅自使用招行標識和名稱誤導投資者,招行已舉報並向法院提起訴訟,法院已立案處理。

不過,錢端並未認可招行的上述說法。5月30日,錢端平臺再次發佈公告稱已起訴招行,請求判令招行已開展但逾期未向投資人兌付的業務出具處置方案等,法院已立案。

事實上,上述招行與錢端的爭議起源於兩者當初曾有過的合作關係,爭議的焦點就在於這種合作模式的本質及雙方的權利義務及相應的責任劃分。

在招行看來,從未對錢端公司的相關資金提供過託管服務,它們之間曾有的合作僅僅是銀行見證業務。而且,以招行提供信息見證的金融資產為底層資產的錢端APP投資產品,已於2018年年初全部到期順利結清,沒有出現任何資金回款風險。目前,錢端公司與招行無業務合作,逾期資產與招行無關,不存在招行與錢端公司協商處置方案的情況。

據瞭解,銀行見證業務是銀行以經營範圍內已有的經營內容為基礎,銀行僅對交易過程中對部分核心材料,如融資人在招商銀行開立的對公結算賬戶、銀行承兌匯票、商業承兌匯票等,進行“見證”。根據上述說明,在銀行見證過程中,銀行並未進行實際業務操作。

根據相關報道,招行見證整個業務流程大致如下:由招行企業客戶向招行申請,招行為融資人在互聯網投融資平臺上的融資進行信息見證。見證的內容包括,融資人已在招行開立對公結算賬戶、具體賬戶信息、融資人融資的還款來源,還款來源為融資人持有的已承兌國內信用證、銀行承兌匯票、商業承兌匯票、應收賬款等。

也就是說,在上述業務流程中,銀行扮演的只是信息見證的角色,它並不涉及投資人和融資人的資金交易,投融資交易主要由互聯網平臺進行撮合。因此,在這種合作模式下,銀行與互聯網金融平臺各自承擔的責任與義務,主要是由雙方簽訂的框架協議以及投資人、融資人、平臺方、銀行之間訂立的相關協議、確認書等確定。

現在的問題在於,在這種合作中,作為“見證者”的銀行對於融資人資產真實性是否應承擔相應的責任,是否對通過互聯網金融平臺撮合成功的借款項目發生逾期進行相應的“兜底”。對此,不僅招行和錢端公司各說各話,即使是投資人之間也存在分歧。

在一些投資者看來,由於此前招行與錢端公司畢竟有過業務合作關係,不少投資人是出於對招行的信任而投資錢端這一平臺的相關產品的,對那些原本就是招行客戶的投資人,對招行品牌和信譽的信任在其投資決策中很難說沒有一點影響。何況,招行在這件事上也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即它並未在與錢端結束合作後及時告知相關投資人,而是在時隔一年之後才告知“已結束合作,與資金逾期無關”,此舉令很多投資人難以接受:在招行眼裡,銀行自身的利益和投資人的權益孰輕孰重?

當然,從法律角度來看,招行是否需要在此事中承擔法律責任仍需法律依據。如銀行在合作過程中違反了相關條款;或者銀行作為見證方沒有切實履行相關責任,隱瞞真實情況等。如果僅從現有信息來看,即使招行在未及時公示與合作方終止合作這件事本身有瑕疵,但也很難據此追究招行的法律責任。

不過,從銀行監管和銀行業務運作的角度來看,審慎經營是銀行經營必須遵守的一項原則,與互聯網金融平臺不同的是,銀行作為合法金融牌照的持有者,其無論是在對內經營方面,還是在對外經營方面,都必須堅守審慎原則。因此,從防範操作風險與聲譽風險來看,包括監管對銀行的要求來看,招行在此次事件中難辭其咎。

理財資金跨境收購風險

而招行的麻煩並不僅限於此,在招行與錢端的糾紛未平之際,招行與光大資本和暴風集團(7.580,0.69, 10.01%)(7.580, 0.69, 10.01%)三者之間的糾紛又浮出水面。這起糾紛源於一起跨境收購項目的失敗,最終導致52億元收購資金打了水漂,其中涉及招行的理財資金共28億元。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2016年5月,光大證券旗下的光大浸輝聯合暴風集團、招商銀行等設立併購基金浸鑫基金,收購歐洲體育版權代理公司MPS公司65%的股權。其中,光大作為中間級出資6000萬元,暴風作為劣後級出資2億元,而招行則作為優先級出資28億元,為該基金第一大出資人。

而在收購完成後,情況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2018年10月,MPS突然宣佈公司經營不善破產,浸鑫基金面臨屆滿到期無法按照原計劃實現退出的風險。於是,投資規模高達52.03億元的浸鑫基金血本無歸,包括出資28億元的招行優先級資金。

在3月26日招行舉行的2018年業績發佈會上,招行首次披露了涉及光大證券項目的資金規模和來源。出資28億元的招商財富僅僅只是通道方,背後真正的出資人是招行,而且資金來源於理財資金。

按照訴訟金額34.89億元為本息的和來計算,28億元本金的利息是7億元。此次收購失敗不但使招行募集的28億元理財資金本金無法收回,而且還多支付7億元利息,這是優先級資金,招行本想借銀行理財資金搏一把,但最終的結局卻是血本無歸,招行也始料未及。

不過,在此次收購項目中,招行也不是沒有一點風險控制意識。28億元理財資金真金白銀投入是沒錯,但招行也留有後手,那就是作為優先級合夥人的招商銀行等和光大資本簽署了《差額補足函》。該《差額補足函》規定,在優先級合夥人不能實現退出時,由光大資本承擔相應的差額補足義務。於是就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招行起訴光大資本的訴訟:招行要求光大資本履行差額補足義務,涉及金額34.89億元,並申請財產保全。

但光大方面卻以《差額補足函》有效性存有爭議,法律業務待明確進行抗辯。其實,早在2019年2月,光大資本就有準備“賴賬”的想法。彼時,光大資本在一份公告中表示,當時籤的保障協議有效性存有爭議,光大資本的實際法律義務尚待判斷。

招行原以為有《差額補足函》在手,光大資本肯定會兜底,沒想到的是,在資管新規落地和打破剛兌的大背景下,即使有再多的保障措施最終仍可能無濟於事。最後招行只能選擇把光大資本告上法庭。

有業內人士指出,就此次收購而言,雖然招行對光大資本的35億元索賠結果仍是未知數,但招行本身也有責任,尤其是對大額投資的盡職調查、宏觀審慎評估、風險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招行理財資金第一次踩雷了。根據相關報道,招商銀行旗下招商財富投資的多家公司,包括襄陽雅可商務區開發有限公司、南京西部路橋集團有限公司、奇飛翔藝(北京)軟件有限公司等多次被他人或公司起訴。此外,2018年1月,招商財富還被曝出管理的招商財富-招商銀行-弘毅夾層專項資產管理計劃的產品捲入“10億元規模的理財產品違約門”。

據悉,招行目前有近2萬億元理財資金規模,其中,1500億元理財資金投資非標資產,在理財新規亟待實施的大背景下,理財資金轉型和非標資產到期處置問題對招行都是不小的考驗,在遭遇多次踩雷事件後的招行能給市場交出一份怎樣的答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