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經濟與文化達到歷史一個高峰,或許與開國皇帝趙匡胤有很大的關係,不像朱元璋泥腿子出身,對於自身地位的危機感,以至後來清理功臣,因為對身邊的近臣極度不信任,因此加強自身的權力控制。趙匡胤通過"杯酒釋兵權",削弱各地節度使的軍事力量。其次是派遣文官擔任知州、知縣,一些列措施加強了宋朝統治。

真沒吹趙匡胤,確實牛

宋太祖趙匡胤

出身高貴的趙匡胤

趙匡胤祖籍河北,他高祖和曾祖都是唐朝的官員,但官職不高。高祖趙眺曾任縣令,曾祖趙挺是藩鎮盧龍節度使下屬的從事。趙匡胤的祖父趙敬大致生活在五代前期,《宋史》說他擔任過涿州刺史。

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後梁時跟隨節度使王鎔起家。後晉與後梁爭霸時,他奉王鎔之命率五百騎兵援助晉王李存勖攻打後梁,因作戰驍勇而被李存勖留用。公元923年,李存勖建立後唐,史稱後唐莊宗。趙弘殷任禁軍將領,迀居洛陽。趙弘殷本有一長子,名趙光濟,不幸早年天折。公元927年,次子趙匡胤生於洛陽夾馬營。過了12年,三子趙光義生於開封浚儀。又過了8年四子趙廷美出生。五子趙光贊早夭。可以看出,趙匡胤兄弟的年齡差距還是比較大的。趙匡胤還有兩個妹妹,分別陳國長公主和燕國長公主。趙匡胤的母親杜氏,是定州安喜人。

真沒吹趙匡胤,確實牛

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

趙匡胤早年注重學習文化與武藝,並外出遊歷各地,對社會現狀與人情世故有較為深入的瞭解。父親趙弘殷歷經後梁、後晉兩朝,但均未獲得升迀。直到後漢公元948年,趙弘殷因討伐王景崇有功,升任侍衛馬軍護聖軍都指揮使。同年,樞密使郭威(即後來的周太祖)征討李守貞,趙匡胤應募從軍,時年二十一歲。

後周建立後,趙匡胤擔任禁軍近衛班直的東西班行首(後屬殿前司),仍是低級軍官。顯德元年(954年),後周太祖郭威去世,其養子柴榮即位,是為周世宗。北漢主劉崇聞訊,認為後周皇帝去世,正是興兵征討的時機。於是他遣使請求契丹發兵相助,謀求合力攻打後周。

真沒吹趙匡胤,確實牛

北漢與契丹聯軍來勢洶洶,世宗柴榮決定率軍親征,這次戰役史稱高平之戰。交戰不久,後周大將樊愛能、何徽就帶領所屬騎兵潰逃了,情勢一度十分危急。這時,趙匡胤在軍中鼓舞士氣,又向長官張永德請戰,二人各自領兵兩千人分左、右翼圍攻敵人。趙匡胤身先士卒,徑直衝向北漢軍前鋒。在他們的合力攻擊下,擊敗了北漢軍隊。戰後獎賞高平之功,張永德在世宗面前竭力稱讚趙匡胤的智勇,於是他被提拔為禁軍高級將領,此後不斷被委以重任。

高平之戰中,士兵的潰逃現象和散漫作風暴露了禁軍的各種弊端。周世宗命趙匡胤負責整頓禁軍。趙匡胤將禁軍中"武藝超絕"的士兵選入殿前諸班,同時將新招募的士兵中身體強健的直接招至殿前司。此後,殿前司的實力大大增強,趙匡胤在選拔過程中也慢慢培植了忠於自己的勢力。此外,趙匡胤還拉攏了一批軍官結為"義社兄弟",其中包括楊光義、石守信、李繼勳、王審琦、劉慶義、劉守忠、劉廷讓、韓重貰、王政忠等人。這些人及他們屬下的將士日後成為了趙匡胤發動兵變、代周建宋的主要力量之一。

真沒吹趙匡胤,確實牛

石守信

顯德三年(956年),周世宗親征南唐的淮南之地,趙匡胤也隨軍出征,奪取了滁州。宰相範質根據劉詞的推薦,任命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稱的趙普為滁州的軍事推官。正是在此時,趙普的才智得到趙匡胤賞識。同年十月,趙匡胤因戰功升任匡(入宋後避諱改稱"定")國軍節度使(治同州,今陝西大荔)兼殿前都指揮使,成為後周朝少數幾位級別和地位最高的將領之一,這時他年僅三十歲。

真沒吹趙匡胤,確實牛

在被任命為匡國軍節度使後,趙匡胤隨即建立起節度使幕府。趙普被闢為節度推官,沈義倫被闢為從事,呂餘慶任掌書記,他們後來都成為趙匡胤的心腹謀臣。

陳橋兵變

周世宗北上征討遼朝時,有人在公文中夾帶一塊木板送給世宗,上書:"點檢做天子"。此時周世宗已經患上重病,返回汴京途經澶州(今河南濮陽)時,下令解除了禁軍最高統帥殿前都點檢、周太祖之婿張永德的兵權,任命北伐軍水陸都部署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取代了頗具聲望和地位的張永德的位置。除此之外,世宗對宰相府、樞密院這兩個中央最高行政、軍政機構進行了改革。他任命文臣範質、王溥、魏仁浦和武將吳延祚、韓通共同輔佐幼帝,以宰相府參決軍事,而樞密院參決政事,五人之間互相監督,互相牽制。後周世宗與其顧命大臣的本意,無疑是為了鞏固少主帝位,然而客觀上卻給趙匡胤發動兵變提供了有利條件。在京諸將除韓通外,地位都在趙匡胤之下。可以說,趙匡胤已經具備了發動兵變的實力。

真沒吹趙匡胤,確實牛

周世宗

周世宗安排好後事,不久便病死。七歲的柴宗訓繼承帝位,是為恭帝。史稱此刻"主少國疑"。之所以有此一說,是因為世宗死後,禁軍力量徹底脫離了中央朝廷的掌控。此時殿前司的高級將領中,慕容延釗和趙匡胤平日往來密切,石守信和王審琦更是當年的"義社兄弟"。而郭威外甥李重進被派到遙遠的揚州任淮南節度使,雖仍保留中央軍職,但是已經遠離首都。侍衛親軍司實際上由北伐有功的韓通控制,但因為他剛剛得以升遷,在軍中尚未樹立起威信,因而構不成太大威脅。

真沒吹趙匡胤,確實牛

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元旦,趙匡胤指使他人謊報北漢與遼朝軍隊入侵。朝廷得報,立即決定派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率領禁軍北上抵禦。第二天,殿前司副都點檢慕容延釗帶領前軍先行出發。京城裡傳言,"將以出軍之日,策點檢為天子",致使都城居民異常恐慌,爭相逃避。第三天,趙匡胤親率大軍開出京城,紀律嚴明,於是城中軍民逐漸安定下來。下級軍校苗訓趁機進行煽動,說天上有兩個太陽,其中有黑光閃爍,這是暗示天命當有所歸。當晚,部隊駐紮在開封東北四十里的陳橋驛,趙匡胤及其心腹一面派人返京告知石守信和王審琦從中接應,一面就地動員將士,準備黃抱。翌日清晨,陳橋眾將士聚集在趙匡胤門前,有人將黃抱披在太祖身上,眾人在庭下叩拜,高呼"萬歲"。

真沒吹趙匡胤,確實牛

由於早有內應,大軍兵不血刃地進入京城。入城前,趙匡胤告誡全軍,不得欺凌後周少帝、太后和公卿大臣,也不得縱兵奪掠、搶劫府庫。趙匡胤先派潘美到朝堂告諭執政大臣。文官們聞變大驚,只有侍衛司實際長官、負責京城防衛的韓通從內廷飛奔而出,準備組織抵抗,途中被王彥升發現,追至其家中將他殺死。

韓通被殺後,京城中再無反對趙匡胤稱帝的武裝力量,範質等大臣亦無可奈何。就這樣,從假稱契丹入寇到兵變登基,一共才用了五天時間。由於趙匡胤在周恭帝時改任歸德軍節度使,而歸德軍原本是唐代的宋州(治今河南商丘市),於是定國號為宋,改元建隆。趙匡胤時年三十四歲。

真沒吹趙匡胤,確實牛

宋朝的建立與統一

依靠兵變推翻後周建立的趙宋政權,面臨的緊迫任務是穩定形勢、收復人心。為此,以宋太祖趙匡胤為首的最高統治集團,針對不同情況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恩威並用,軟硬兼施,迅速穩定了政權。

對後周遺留君臣,表面給予優待,暗中卻嚴加防範。宋朝加封退位的柴宗訓為鄭王,符太后為周太后,遷居西京洛陽,兩年後又遷往房州(今湖北房縣)。趙匡胤的親信幕僚劉熙古、呂餘慶等人被安插進中央政府,心腹謀士趙普被安排在要害機關樞密院。不久,又以加官晉爵的方式,暗中奪去範質、王溥參知樞密院事之權。

真沒吹趙匡胤,確實牛

此次兵變中有擁戴之功的石守信、高懷德、張令鐸、王審琦、張光翰、趙彥徽等六位開國功臣都得以加官晉爵,並委以要職。其中石守信和王審琦屬殿前司系統,又都是"太祖義社兄弟",石守信被列為宋朝開國第一功臣,升任侍衛親軍司的副長官副都指揮使,掌握了侍衛親軍司;王審琦升為殿前司第三長官都指揮使,繼續控制殿前司。其餘四人也分別升任殿前司和侍衛親軍司的高級將領,從而穩定了都城的軍事形勢。同時安撫率領重兵北巡的侍衛司副長官韓令坤以及先一日領兵北上的殿前司副長官慕容延釗,授予他們"使相"的要職,即升任節度使,並同時授予同平章事(相當於宰相)的頭銜。

真沒吹趙匡胤,確實牛

王審琦

趙匡胤並無大功於後周,他的即位不免引起部分深孚眾望的後周節度使的不滿。昭義軍(治潞州,今山西長治)節度使李筠與淮南節度使李重進相繼舉兵反宋,但他們的叛亂僅半年左右的時間便被平定,其他節鎮不得不表示歸順。

平叛後,趙匡胤問計於趙普:"自唐末以來,數十年間,皇帝十易其姓,兵革不息,蒼生塗炭,是為什麼呢?朕想要天下長治久安,該怎麼做呢?"趙普回答:"陛下能說出這種話,實在是天地人神的福份。唐末以來,國家動盪,無非是因為節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現在要節制藩鎮,就要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這樣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趙匡胤採納了趙普的意見。

真沒吹趙匡胤,確實牛

不久後,趙匡胤專門設宴,將石守信、王審琦等人請入宮中。酒酣之際,他對這些功臣宿將說道:"我能當上皇帝多虧了你們,但當皇帝還不如做個節度使快樂,我最近一直無法入睡。"眾將大驚失色,紛紛表示自己毫無異心。趙匡胤回答:"你們沒有異心,但不能保證你們的部下不想大富大貴。一旦黃抱加在你們身上,你們還能怎麼辦呢?"於是在趙匡胤的勸導下,石守信等人第二天就上表稱病,請求解除自己的兵權。趙匡胤勸告他們,日後出守藩鎮,廣置田宅,飲酒作樂,是為"杯酒釋兵權"。從此,禁軍不再設殿前都點檢一職,也不再同時設置侍衛親軍司的正、副和第三長官,因而他們的地位大為下降。

真沒吹趙匡胤,確實牛

八年後,宋太祖趙匡胤又以相同的方式奪去了其他各地節度使的兵權。為了削弱節度使的行政權,朝廷派遣文官擔任知州、知縣,至宋太宗時期,地方行政長官基本都換成了文官。這就是趙普所說的"稍奪其權"。"制其錢穀",就是要限制節度使的財政權。趙匡胤派人出任諸道轉運使,將一路各州縣所屬財賦運輸到汴京或朝廷指定的地方,將此前節度使以各種名目截留的財物一律收歸中央。"收其精兵",就是要將各地精兵收歸中央。趙匡胤命人到地方挑選精兵納入禁軍,並加以嚴格的軍事訓練。各地地方軍經過挑選後,剩下的作為"廂軍",一般用來完成力役或者維護地方治安,再也無力與中央禁軍抗衡。

真沒吹趙匡胤,確實牛

自平叛之後,宋代基本繼承了後周的統治範圍。趙匡胤採納了後周以來"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略,相繼平定了南方荊南、湖南、後蜀、南漢、南唐、吳越等割據政權。後漢高祖劉知遠之弟劉崇建立的北漢,是一個依附於契丹的割據政權。宋朝建立之初,劉崇就曾支援過李筠之叛,理當早日平定。宋太祖趙匡胤一共三次征討北漢,開寶九年(976年)的第三次出兵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可惜當年十月趙匡胤突然去世,趙光義即位後下令退兵。直到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御駕親征,終於滅亡了北漢。此後太宗兩度北伐,意圖收復燕雲,均以失敗告終。因此北漢的平定,終結了五代十國的歷史,也標誌著中原地區的基本統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