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京張鐵路:百年青龍橋車站見證歷史變遷

詹天佑 八達嶺 歷史 經濟 設計 建築 長城網 2019-06-01

長城網5月30日訊(記者 劉瀟)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中國人自己設計修建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開通110週年,更是世界第一條智能化高速鐵路——京張高鐵建設收官之年。記者走進京張鐵路探訪百年車站的故事。

探訪京張鐵路:百年青龍橋車站見證歷史變遷

青龍橋火車站 記者 劉瀟 攝

燕山深處有一段鐵路,春天,和諧號和滿山遍野的鮮花總會在這裡相約,一起開往春天。列車駛入一座百年老站———青龍橋車站,在“人”字形鐵路車頭變車尾後,再緩緩駛離。百年京張鐵路著名的“人”字線和建設中的京張智能高鐵在這裡組成一個“大”字,似乎寓意中國鐵路正在翻開新的一頁。

探訪京張鐵路:百年青龍橋車站見證歷史變遷

青龍橋火車站站長楊存信。記者 劉瀟 攝

青龍橋車站始建於1908年,坐落在青山和長城懷抱之中,青灰色的古樸外牆,古老的油燈座、百葉窗,仍保留原貌,具有明顯的上世紀西洋風格,而這座站房最出名的便是——“人”字形線路,“人”字形線路建成至今已有110年的歷史,最經典的一段就在青龍橋線路。”由南口到八達嶺,平均坡度是千分之三十,為什麼修築“人”字形線路,主要是高差太大了,一個機車帶不上來。“站在北京鐵路局北京工務段青龍橋線路工區門前,工長閆全忠指著眼前的“人”字形線路向記者做著介紹。

青龍橋火車站站長楊存信介紹,八達嶺隧道長1091米,如果沒有“人”字形線路,距離要延長一倍。當時由於經費有限,只使用了一個火車頭,上山的時候推進運行,下山的時候牽引運行;新中國成立之後才改用兩個火車頭,前後牽引推進,這樣火車可以裝載更多的人員和貨物。以當時的工程建築水平,隧洞與“人”字形鐵路相結合,那真是令人歎為觀止。

探訪京張鐵路:百年青龍橋車站見證歷史變遷

“人”字形鐵 路。 記者 劉瀟 攝

“人”字形鐵路,大家都以為是詹天佑設計,楊存信說:“詹天佑先生的後人跟我說了很多次,‘人’字形鐵路並不是詹天佑先生髮明的,只能說是詹天佑先生把當時國外最先進的設計方法首次引入中國,這在當時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人”字形鐵路站房旁便是詹天佑銅像,詹天佑銅像下方鐫刻著“詹公天佑之象”,很多遊客來到這裡總有疑問:“‘象’字是不是寫錯了?應該是‘像’吧。”起先楊存信也納悶兒,為了搞清“像”“象”之別,他請教了很多學者,從詹天佑嫡孫詹同濟先生那裡得到答案。

探訪京張鐵路:百年青龍橋車站見證歷史變遷

詹天佑銅像 記者 劉瀟 攝

原來所用“象”字意為這尊紀念銅像沒有任何藝術加工,見像如見人,是代表詹公原貌的意思。而時至今日,在京張鐵路開通110年之際,世界第一條智能化高速鐵路——京張高鐵也將在今年底開通。其在青龍橋站地下中心位置4米處穿越而過,與老京張鐵路的“人”字形線路組合成一個“大”字,新老兩條京張鐵路線也在青龍橋站實現了跨越百年的“握手”。

“110年前,象徵著中國歷史文化的長城與西方的工業文化在青龍橋車站實現了第一次的交匯;110年以後新的京張高鐵即將從我們‘人’字線的下方穿過,象徵著我們中國經濟發展速度的智能京張高鐵在110年以後又將於老的京張鐵路第二次實現地上與地下的立體交匯。兩次交匯同時發生在我們青龍橋車站,應該說我們這個車站包括老的京張鐵路,見證了100年間歷史變遷。”楊存信說。

從當年的蒸汽機車到曾經的內燃機車,再到如今的高速動車,一次次的跨越,詹天佑銅像與青龍橋車站都是歷史的見證者,他們在這裡注視著京張鐵路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