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百年青龍橋:聞名於世的“之”字形鐵路,不是詹天佑發明的!

詹天佑 八達嶺 工程師 設計 張家口 技術 五十六個兄弟姐妹 2019-04-10

火車迷們有一句名言:“沒到過青龍橋,算不上真正的火車迷。”青龍橋火車站始建於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秋,是京張鐵路上最具代表性的一個站點,也是目前保護最完整的一座百年老站。京張鐵路最富創意的“之”字形鐵路,就隱藏在青龍橋站旁的群山之間,成為不少遊客必須打卡的網紅地。

探祕百年青龍橋:聞名於世的“之”字形鐵路,不是詹天佑發明的!

探祕百年青龍橋:聞名於世的“之”字形鐵路,不是詹天佑發明的!

探祕百年青龍橋:聞名於世的“之”字形鐵路,不是詹天佑發明的!

早在2008年,青龍橋站就已被首都博物館確定為工業遺產;2013年,青龍橋站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京張鐵路多年來一直被當作一個政治宣傳和愛國主義教育的符號,它本身的風景和故事卻經常被忽略。教科書上提到,詹天佑設計了一段“之”字型鐵路,用水平距離換取垂直高度,以解決火車在山區爬坡的問題。“之”字的“頂端”有一座車站,叫青龍橋車站。當時京張鐵路上的所有列車,都要在青龍橋車站“車尾變車頭”,調轉方向繼續前行。

探祕百年青龍橋:聞名於世的“之”字形鐵路,不是詹天佑發明的!

當年為什麼要修京張鐵路呢?京張鐵路是溝通西北的通道,不僅可將西北的皮毛、駝絨和牛羊與內地的茶葉、絲綢、紙張等交換,且對鎮守北疆也很重要。修建鐵路的好處已經顯現,不僅方便捷達,而且賺錢不少。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風雨飄搖的清政府決定修京張鐵路,俄英日等列強虎視眈眈。英帝國認為,反正中國修鐵路一定要向他借錢,不愁控制京張鐵路;俄帝國則想,中國人肯定修不了京張鐵路,還得向他們求援,有的外國工程師揚言,能修京張鐵路的工程師還沒出生呢!在眾列強的紛爭中,詹天佑挺身而出,頂著重重壓力在眾列強的嘲諷中承擔了修建中國第一條鐵路的重任。

探祕百年青龍橋:聞名於世的“之”字形鐵路,不是詹天佑發明的!

北京至張家口相距近200公里,軍都山橫亙其間。特別是自南口至八達嶺的十幾公里路程,屬關溝路段,這一帶山勢極其險峻複雜。詹天佑率領勘測人員翻山越嶺進行實地勘測,發現工程施工的難度遠超出想像。“三十尺高一尺”,用鐵路部門的專業語言說,就是千分之三十三點三的坡度。這是修築京張鐵路的最大難點。按照 1999年重新修訂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技術管理規程》規定,在地形條件最差的三等線路上,使用牽引力最大的電力機車,區間線路的最大限制坡度不得超過千分之二十五,即使是“加力牽引”,也不得超過千分之三十。而詹天佑所要設計的京張鐵路,是在此技術管理規程下達的90多年前,那時就是蒸汽機車也剛在國內出現不久,其牽引力與現代機車不能相比。

探祕百年青龍橋:聞名於世的“之”字形鐵路,不是詹天佑發明的!

為了避開這段地形條件最差的路段,尋找相對理想的路徑,詹天佑前後勘測了三條線路。但經過反覆比較,最後決定採用關溝線路。但千分之三十三點三的坡度如何解決?詹天佑選擇了“之”字形線路。在紙面設計“之”字形線路容易,但在連綿的軍都山間,去哪裡找這樣一處完全符合要求的理想之地呢?老天爺真的為詹天佑準備了這樣一處地方,那就是青龍橋。它的天然地形恰好適合於修築這樣一個供列車折返的場地,而它在整條線路中的位置也剛好合適。這裡原先是明代長城的一處隘口,青龍橋隘口,車站因此得名。

探祕百年青龍橋:聞名於世的“之”字形鐵路,不是詹天佑發明的!

多年來,人們一直傳說是詹天佑發明了“之”字形線路,實屬謬誤。“之”字形線路最早出現在南美洲一些國家森林或礦山鐵路的設計中,美國進行西部大開發時為了減少投資,最先將這種路線應用於幹線鐵路。而詹天佑的偉大,不在於是否發明了這種辦法,而在於將當時的國外技術及時地引進來,並巧妙運用了這種辦法。其實把這種線路說成是“人”字更準確一些。這是一個橫放著的“人”字。列車為了達到上面那條“撇”的頂端,需要先順著下面這條“捺”行進到“人”字的“頭部”,然後再掉過頭來繼續上行。“之”字形線路不是最先進的築路方式,缺點是因為坡度大,容易導致運輸通過率低,但這一設計方法運用到京張鐵路的設計,使八達嶺隧道的長度減少了一半,工期縮短了兩年,還節約了資金。後來,詹天佑也在自己的日記中提醒後人:“之”字線路總不如螺形環山路線優越,除非萬不得已,不要採用京張鐵路的關溝段那樣的路線。

探祕百年青龍橋:聞名於世的“之”字形鐵路,不是詹天佑發明的!

由於八達嶺一帶地勢太過險要,所以詹天佑決定引進國外大馬力機車,採用“雙機牽引”,就是使用兩臺機車,一臺在前面拉、一臺在後面推——到了“之”字的頭部,火車無需掉頭,原先在前面的機車變成了車尾、由拉變推;原先在後面的機車現在變成了車頭、由推變拉。其實,使用兩臺機車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加大牽引力,如果僅僅是為了解決掉頭折返的問題,在載重量小的時候,僅用一臺機車也可以辦到。但是在火車的載重量大時,一臺機車就不夠用了。

探祕百年青龍橋:聞名於世的“之”字形鐵路,不是詹天佑發明的!

千年古道、百年鐵龍、不變的交叉,凝結著中國人智慧的“之”字形鐵路,100多年後的今天一直還在使用。如今青龍橋站已經不再辦理客運業務,列車進入車站後停車不開門,換方向後開走。遊客到此,都想親身走走這百年的“之”字形鐵路。鐵路工程師詹天佑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100多年後的今天中國人自已建造的動車組列車將會從他設計修建的“之”字形鐵路上駛過。

探祕百年青龍橋:聞名於世的“之”字形鐵路,不是詹天佑發明的!

【作者】王成,走遍56民族及吃遍56民族總策劃,媒體撰稿人,樂途旅遊網超級靈感旅行家。工農商學兵貌似佔全,能朝九晚五,也有詩和遠方。惟願我們在行走中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本文圖片和文字所有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署名,未經許可請勿用於商業用途。如有其他需求請與作者聯繫。(微信:18612630430)

探祕百年青龍橋:聞名於世的“之”字形鐵路,不是詹天佑發明的!

探祕百年青龍橋:聞名於世的“之”字形鐵路,不是詹天佑發明的!

探祕百年青龍橋:聞名於世的“之”字形鐵路,不是詹天佑發明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