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流水線下製造的“標準化戰列艦”

在1936年的美國退出海軍條約之前美國從內華達到科羅拉多5級12艘戰列艦被稱為“標準化”戰列艦,從內華達級戰列艦開始開始採用“重點防護”的設計思想,而之後的的戰列艦也承襲了這一防護設計,美國造的戰艦具有一股濃濃的福特汽車工業化流水線的生產方式的味道。雖然內部動力系統有創新之處,但是它們都是21節的標準的艦隊航速,而這一速度在一戰的時候都已經算慢的了。

美國流水線下製造的“標準化戰列艦”

賓夕法尼亞級戰列艦,2號艦就是在珍珠港內被擊沉的亞利桑那號

從內華達級開始,美軍開始嘗試使用三聯轉主炮,一座三聯轉和一座雙聯裝主炮以對稱的方式分佈在艦首和艦尾,這樣4座炮塔共10根管子比之前5座雙聯裝的紐約級和佛羅里達級節省了1座炮塔的位置和噸位,在下一級賓夕法尼亞級後全部使用了三聯轉主炮,使得4座炮塔的管子數不僅在火力上平衡了日本扶桑、伊勢級的6座雙聯裝的管子數,大大的節約了位置、噸位,使得13.5英寸(343毫米)的防護能力相比日本的扶桑、伊勢12英寸(305毫米)的防護更加厚重,。而且極大的縮短了艦體,減小了被彈面積。

美國流水線下製造的“標準化戰列艦”

不夠在早期的時候,看美艦身上的三聯裝感覺非常擠,三根管子是怎麼擠得進那麼小的炮塔裡的,看當時的一些照片感覺這三根炮管只能共鞍聯動,而沒有單獨的俯仰系統。而這種擠在一起開炮的方式使得強烈的炮口風暴導致射擊精度的下降,雖然也採用了延時射擊的方法但是感覺沒差多少。至少在海戰世界裡就是一個大散炮,不過經過矯射後12根管子的火力還是很猛的,要是打的準兩輪齊射基本可以帶著一個滿血的同級戰列。

美國流水線下製造的“標準化戰列艦”

衣阿華級的每門主炮都是擁有獨立的俯仰系統的

美國流水線下製造的“標準化戰列艦”

而這一批標準化戰列艦貌似沒有單獨的俯仰系統

而在賓夕法尼亞級之後又搞了3艘新墨西哥級和2艘田納西級,相比於內華達級和賓夕法尼亞級使用的45倍徑14英寸炮它們換裝了50倍徑的14英寸炮。不過進入科羅拉多級時準備換裝45倍徑16英寸炮,所以面對新的火炮,美國開始換回4*2的傳統佈局,不過作為“BIG-7”之一的科羅拉多級與日本的長門級、英國的納爾遜級相比感覺都沒有什麼優勢,論主炮吧沒有長門大也沒有納爾遜的多,論航速吧比長門的26.5節差的可不是一兩節啊,就連納爾遜都比它快2節。所以在遊戲中科羅拉多簡直就是個坑啊,但是不過科羅拉多這個大峽谷不回到衣阿華呀。

美國流水線下製造的“標準化戰列艦”

科羅拉多級戰列艦3號艦馬里蘭號,不過馬里蘭號好像自成一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