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攝影 / 賈亦飛(北京林業大學)

本文節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在絲綢之路上,它是河西四郡之一,“張國臂掖,以通西域”;在黑水河兩岸,它是甘州,“甘泉遍佈”“魚米之鄉”;從漢時的荒涼到唐時的繁華,從五彩的丹霞地貌到綿亙的祁連山脈,草原上有雪山,碧水旁有沙漠……既有江南風韻,又有塞上風情,可謂名副其實的西北顏值擔當!


"

撰文·攝影 / 賈亦飛(北京林業大學)

本文節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在絲綢之路上,它是河西四郡之一,“張國臂掖,以通西域”;在黑水河兩岸,它是甘州,“甘泉遍佈”“魚米之鄉”;從漢時的荒涼到唐時的繁華,從五彩的丹霞地貌到綿亙的祁連山脈,草原上有雪山,碧水旁有沙漠……既有江南風韻,又有塞上風情,可謂名副其實的西北顏值擔當!


西北有澤,水生張掖!“塞上江南”果然名不虛傳


你猜到是哪兒了嗎?

沒錯!正是有著

“塞上江南”之美譽的甘肅省張掖市



"

撰文·攝影 / 賈亦飛(北京林業大學)

本文節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在絲綢之路上,它是河西四郡之一,“張國臂掖,以通西域”;在黑水河兩岸,它是甘州,“甘泉遍佈”“魚米之鄉”;從漢時的荒涼到唐時的繁華,從五彩的丹霞地貌到綿亙的祁連山脈,草原上有雪山,碧水旁有沙漠……既有江南風韻,又有塞上風情,可謂名副其實的西北顏值擔當!


西北有澤,水生張掖!“塞上江南”果然名不虛傳


你猜到是哪兒了嗎?

沒錯!正是有著

“塞上江南”之美譽的甘肅省張掖市



西北有澤,水生張掖!“塞上江南”果然名不虛傳



甘肅省張掖市位於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交會的河西走廊中部,古稱“甘州”,西漢以“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自古以來就是絲綢之路的商賈重鎮和咽喉要道,故有“金張掖”之稱。

與人們印象中乾旱、荒涼的西北不同,發源於祁連山的黑河流經張掖境內,為這片土地帶來了大片綠洲以及豐富的物產。


張掖有山,謂“丹霞與彩丘”

在張掖市肅南縣和臨澤縣境內,發育著中國西北乾旱區最典型的丹霞地貌以及國內唯一一處丹霞地貌與彩色丘陵景觀的複合區。因其斑斕的色彩、奇異的造型,張掖七彩丹霞早已成為國內外聞名的旅遊勝地。由於同屬於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大多數遊人對丹霞地貌和彩色丘陵頗有些認識上的誤區。事實上,遊人遊覽的七彩丹霞實際上是彩色丘陵,而張掖丹霞則是在肅南縣冰溝、大肋巴溝等地分佈的丹霞地貌,兩者在顏色、造型、成因等方面都有不同。

"

撰文·攝影 / 賈亦飛(北京林業大學)

本文節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在絲綢之路上,它是河西四郡之一,“張國臂掖,以通西域”;在黑水河兩岸,它是甘州,“甘泉遍佈”“魚米之鄉”;從漢時的荒涼到唐時的繁華,從五彩的丹霞地貌到綿亙的祁連山脈,草原上有雪山,碧水旁有沙漠……既有江南風韻,又有塞上風情,可謂名副其實的西北顏值擔當!


西北有澤,水生張掖!“塞上江南”果然名不虛傳


你猜到是哪兒了嗎?

沒錯!正是有著

“塞上江南”之美譽的甘肅省張掖市



西北有澤,水生張掖!“塞上江南”果然名不虛傳



甘肅省張掖市位於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交會的河西走廊中部,古稱“甘州”,西漢以“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自古以來就是絲綢之路的商賈重鎮和咽喉要道,故有“金張掖”之稱。

與人們印象中乾旱、荒涼的西北不同,發源於祁連山的黑河流經張掖境內,為這片土地帶來了大片綠洲以及豐富的物產。


張掖有山,謂“丹霞與彩丘”

在張掖市肅南縣和臨澤縣境內,發育著中國西北乾旱區最典型的丹霞地貌以及國內唯一一處丹霞地貌與彩色丘陵景觀的複合區。因其斑斕的色彩、奇異的造型,張掖七彩丹霞早已成為國內外聞名的旅遊勝地。由於同屬於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大多數遊人對丹霞地貌和彩色丘陵頗有些認識上的誤區。事實上,遊人遊覽的七彩丹霞實際上是彩色丘陵,而張掖丹霞則是在肅南縣冰溝、大肋巴溝等地分佈的丹霞地貌,兩者在顏色、造型、成因等方面都有不同。

西北有澤,水生張掖!“塞上江南”果然名不虛傳


在顏色上,張掖丹霞地貌呈現典型的赤紅之色,而彩色丘陵則由紫紅、灰綠、黃綠、灰黑等雜色疏密相間,極富層次感;

在造型上,張掖丹霞地貌有多種類型,如窗櫺狀宮殿式、柱狀式、巷谷式等,其中又以窗櫺狀宮殿式丹霞地貌最為宏偉和獨特,既讓人生畏又讓人讚歎,彩色丘陵則是連綿不絕的、和緩的單斜山,讓人彷彿身處於童年的夢幻;

在成因方面,二者均由白堊系中下統碎屑岩地層發育而來。其中,丹霞地貌由白堊系中下統下溝組的厚層狀紫紅色-磚紅色砂岩、礫岩夾砂礫岩組成,地層總厚度大於674米,彩色丘陵由白堊系中下統中溝組的互層狀雜色砂質泥岩、泥岩及頁岩組成,地層厚度1724米。白堊紀早期,本區處於大陸性很強的乾旱或半乾旱氣候條件下,紅色碎屑岩不斷沉積,是為丹霞地貌形成基礎;至白堊紀中期,本區處於乾燥、溼熱相互交替的氣候條件下,沉積條件轉變為湖泊沉積,沉積了紅、紫紅、黃綠、灰綠、灰黑等雜色砂質泥岩、泥岩細顆粒地層。沉積環境的不同,使沉積物中的鐵離子不斷交替地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岩層顏色隨之改變。億萬年來,二者又經歷了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地層不同程度抬升,並伴有大量斷裂、褶皺等構造產生,加之降水的水蝕作用、河西走廊強勁的風蝕作用以及崩塌等,最終形成了如今這巖性各異、色彩不同的丹霞地貌與彩色丘陵。

張掖有水,謂“黑河溼地”

黑河發源於祁連山,是中國第二大內陸河,幹流全長約928千米,其流域橫跨青海、甘肅、內蒙古三省區,向西北注入內蒙古額濟納旗境內的居延海。黑河流經張掖,孕育出一片水草豐茂的溼地來。張掖黑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黑河中游河道為主線,地跨甘州、臨澤、高臺三區縣,總面積為413.843平方千米,其間湖泊、沼澤、灘塗星羅棋佈,是中國西北乾旱區典型的內陸河流溼地生態系統。

"

撰文·攝影 / 賈亦飛(北京林業大學)

本文節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在絲綢之路上,它是河西四郡之一,“張國臂掖,以通西域”;在黑水河兩岸,它是甘州,“甘泉遍佈”“魚米之鄉”;從漢時的荒涼到唐時的繁華,從五彩的丹霞地貌到綿亙的祁連山脈,草原上有雪山,碧水旁有沙漠……既有江南風韻,又有塞上風情,可謂名副其實的西北顏值擔當!


西北有澤,水生張掖!“塞上江南”果然名不虛傳


你猜到是哪兒了嗎?

沒錯!正是有著

“塞上江南”之美譽的甘肅省張掖市



西北有澤,水生張掖!“塞上江南”果然名不虛傳



甘肅省張掖市位於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交會的河西走廊中部,古稱“甘州”,西漢以“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自古以來就是絲綢之路的商賈重鎮和咽喉要道,故有“金張掖”之稱。

與人們印象中乾旱、荒涼的西北不同,發源於祁連山的黑河流經張掖境內,為這片土地帶來了大片綠洲以及豐富的物產。


張掖有山,謂“丹霞與彩丘”

在張掖市肅南縣和臨澤縣境內,發育著中國西北乾旱區最典型的丹霞地貌以及國內唯一一處丹霞地貌與彩色丘陵景觀的複合區。因其斑斕的色彩、奇異的造型,張掖七彩丹霞早已成為國內外聞名的旅遊勝地。由於同屬於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大多數遊人對丹霞地貌和彩色丘陵頗有些認識上的誤區。事實上,遊人遊覽的七彩丹霞實際上是彩色丘陵,而張掖丹霞則是在肅南縣冰溝、大肋巴溝等地分佈的丹霞地貌,兩者在顏色、造型、成因等方面都有不同。

西北有澤,水生張掖!“塞上江南”果然名不虛傳


在顏色上,張掖丹霞地貌呈現典型的赤紅之色,而彩色丘陵則由紫紅、灰綠、黃綠、灰黑等雜色疏密相間,極富層次感;

在造型上,張掖丹霞地貌有多種類型,如窗櫺狀宮殿式、柱狀式、巷谷式等,其中又以窗櫺狀宮殿式丹霞地貌最為宏偉和獨特,既讓人生畏又讓人讚歎,彩色丘陵則是連綿不絕的、和緩的單斜山,讓人彷彿身處於童年的夢幻;

在成因方面,二者均由白堊系中下統碎屑岩地層發育而來。其中,丹霞地貌由白堊系中下統下溝組的厚層狀紫紅色-磚紅色砂岩、礫岩夾砂礫岩組成,地層總厚度大於674米,彩色丘陵由白堊系中下統中溝組的互層狀雜色砂質泥岩、泥岩及頁岩組成,地層厚度1724米。白堊紀早期,本區處於大陸性很強的乾旱或半乾旱氣候條件下,紅色碎屑岩不斷沉積,是為丹霞地貌形成基礎;至白堊紀中期,本區處於乾燥、溼熱相互交替的氣候條件下,沉積條件轉變為湖泊沉積,沉積了紅、紫紅、黃綠、灰綠、灰黑等雜色砂質泥岩、泥岩細顆粒地層。沉積環境的不同,使沉積物中的鐵離子不斷交替地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岩層顏色隨之改變。億萬年來,二者又經歷了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地層不同程度抬升,並伴有大量斷裂、褶皺等構造產生,加之降水的水蝕作用、河西走廊強勁的風蝕作用以及崩塌等,最終形成了如今這巖性各異、色彩不同的丹霞地貌與彩色丘陵。

張掖有水,謂“黑河溼地”

黑河發源於祁連山,是中國第二大內陸河,幹流全長約928千米,其流域橫跨青海、甘肅、內蒙古三省區,向西北注入內蒙古額濟納旗境內的居延海。黑河流經張掖,孕育出一片水草豐茂的溼地來。張掖黑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黑河中游河道為主線,地跨甘州、臨澤、高臺三區縣,總面積為413.843平方千米,其間湖泊、沼澤、灘塗星羅棋佈,是中國西北乾旱區典型的內陸河流溼地生態系統。

西北有澤,水生張掖!“塞上江南”果然名不虛傳


張掖黑河溼地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野生動物種類多、數量大、分佈廣,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在溼地鳥類中又以水鳥最具代表性。張掖黑河溼地位於全球9大遷飛區之一的中亞-印度遷飛區內,為本區的遷飛水鳥提供了重要的繁殖地、越冬地及停歇地。



張掖黑河溼地有白琵鷺、灰鶴、短耳鴞、雕鴞、金雕、大鴇等20餘種國家重點保護鳥類,最多為超過5萬隻遷飛水鳥提供了適宜的棲息地和食物資源,使這些自然精靈可以在溼地中順順利利地繁衍生息。如此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對科研人員、觀鳥者、自然旅行愛好者而言都不失為一個好去處。


"

撰文·攝影 / 賈亦飛(北京林業大學)

本文節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在絲綢之路上,它是河西四郡之一,“張國臂掖,以通西域”;在黑水河兩岸,它是甘州,“甘泉遍佈”“魚米之鄉”;從漢時的荒涼到唐時的繁華,從五彩的丹霞地貌到綿亙的祁連山脈,草原上有雪山,碧水旁有沙漠……既有江南風韻,又有塞上風情,可謂名副其實的西北顏值擔當!


西北有澤,水生張掖!“塞上江南”果然名不虛傳


你猜到是哪兒了嗎?

沒錯!正是有著

“塞上江南”之美譽的甘肅省張掖市



西北有澤,水生張掖!“塞上江南”果然名不虛傳



甘肅省張掖市位於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交會的河西走廊中部,古稱“甘州”,西漢以“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自古以來就是絲綢之路的商賈重鎮和咽喉要道,故有“金張掖”之稱。

與人們印象中乾旱、荒涼的西北不同,發源於祁連山的黑河流經張掖境內,為這片土地帶來了大片綠洲以及豐富的物產。


張掖有山,謂“丹霞與彩丘”

在張掖市肅南縣和臨澤縣境內,發育著中國西北乾旱區最典型的丹霞地貌以及國內唯一一處丹霞地貌與彩色丘陵景觀的複合區。因其斑斕的色彩、奇異的造型,張掖七彩丹霞早已成為國內外聞名的旅遊勝地。由於同屬於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大多數遊人對丹霞地貌和彩色丘陵頗有些認識上的誤區。事實上,遊人遊覽的七彩丹霞實際上是彩色丘陵,而張掖丹霞則是在肅南縣冰溝、大肋巴溝等地分佈的丹霞地貌,兩者在顏色、造型、成因等方面都有不同。

西北有澤,水生張掖!“塞上江南”果然名不虛傳


在顏色上,張掖丹霞地貌呈現典型的赤紅之色,而彩色丘陵則由紫紅、灰綠、黃綠、灰黑等雜色疏密相間,極富層次感;

在造型上,張掖丹霞地貌有多種類型,如窗櫺狀宮殿式、柱狀式、巷谷式等,其中又以窗櫺狀宮殿式丹霞地貌最為宏偉和獨特,既讓人生畏又讓人讚歎,彩色丘陵則是連綿不絕的、和緩的單斜山,讓人彷彿身處於童年的夢幻;

在成因方面,二者均由白堊系中下統碎屑岩地層發育而來。其中,丹霞地貌由白堊系中下統下溝組的厚層狀紫紅色-磚紅色砂岩、礫岩夾砂礫岩組成,地層總厚度大於674米,彩色丘陵由白堊系中下統中溝組的互層狀雜色砂質泥岩、泥岩及頁岩組成,地層厚度1724米。白堊紀早期,本區處於大陸性很強的乾旱或半乾旱氣候條件下,紅色碎屑岩不斷沉積,是為丹霞地貌形成基礎;至白堊紀中期,本區處於乾燥、溼熱相互交替的氣候條件下,沉積條件轉變為湖泊沉積,沉積了紅、紫紅、黃綠、灰綠、灰黑等雜色砂質泥岩、泥岩細顆粒地層。沉積環境的不同,使沉積物中的鐵離子不斷交替地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岩層顏色隨之改變。億萬年來,二者又經歷了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地層不同程度抬升,並伴有大量斷裂、褶皺等構造產生,加之降水的水蝕作用、河西走廊強勁的風蝕作用以及崩塌等,最終形成了如今這巖性各異、色彩不同的丹霞地貌與彩色丘陵。

張掖有水,謂“黑河溼地”

黑河發源於祁連山,是中國第二大內陸河,幹流全長約928千米,其流域橫跨青海、甘肅、內蒙古三省區,向西北注入內蒙古額濟納旗境內的居延海。黑河流經張掖,孕育出一片水草豐茂的溼地來。張掖黑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黑河中游河道為主線,地跨甘州、臨澤、高臺三區縣,總面積為413.843平方千米,其間湖泊、沼澤、灘塗星羅棋佈,是中國西北乾旱區典型的內陸河流溼地生態系統。

西北有澤,水生張掖!“塞上江南”果然名不虛傳


張掖黑河溼地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野生動物種類多、數量大、分佈廣,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在溼地鳥類中又以水鳥最具代表性。張掖黑河溼地位於全球9大遷飛區之一的中亞-印度遷飛區內,為本區的遷飛水鳥提供了重要的繁殖地、越冬地及停歇地。



張掖黑河溼地有白琵鷺、灰鶴、短耳鴞、雕鴞、金雕、大鴇等20餘種國家重點保護鳥類,最多為超過5萬隻遷飛水鳥提供了適宜的棲息地和食物資源,使這些自然精靈可以在溼地中順順利利地繁衍生息。如此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對科研人員、觀鳥者、自然旅行愛好者而言都不失為一個好去處。


西北有澤,水生張掖!“塞上江南”果然名不虛傳



張掖黑河溼地,不僅可以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還可以維持生物多樣性,更可以減輕沙塵暴危害、阻擋巴丹吉林沙漠南侵,在防風固沙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黑河溼地位於黑河的中游,這也為祁連山水源涵養區的安全築起了一道天然的生態屏障。由此可見,黑河溼地的生態區位十分顯要,對於維護西北地區的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正是憑藉黑河溼地的重要保護價值,2015年11月25日,張掖黑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溼地公約》正式列入《國際重要溼地名錄》,成為中國第49個入選的溼地。


"

撰文·攝影 / 賈亦飛(北京林業大學)

本文節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在絲綢之路上,它是河西四郡之一,“張國臂掖,以通西域”;在黑水河兩岸,它是甘州,“甘泉遍佈”“魚米之鄉”;從漢時的荒涼到唐時的繁華,從五彩的丹霞地貌到綿亙的祁連山脈,草原上有雪山,碧水旁有沙漠……既有江南風韻,又有塞上風情,可謂名副其實的西北顏值擔當!


西北有澤,水生張掖!“塞上江南”果然名不虛傳


你猜到是哪兒了嗎?

沒錯!正是有著

“塞上江南”之美譽的甘肅省張掖市



西北有澤,水生張掖!“塞上江南”果然名不虛傳



甘肅省張掖市位於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交會的河西走廊中部,古稱“甘州”,西漢以“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自古以來就是絲綢之路的商賈重鎮和咽喉要道,故有“金張掖”之稱。

與人們印象中乾旱、荒涼的西北不同,發源於祁連山的黑河流經張掖境內,為這片土地帶來了大片綠洲以及豐富的物產。


張掖有山,謂“丹霞與彩丘”

在張掖市肅南縣和臨澤縣境內,發育著中國西北乾旱區最典型的丹霞地貌以及國內唯一一處丹霞地貌與彩色丘陵景觀的複合區。因其斑斕的色彩、奇異的造型,張掖七彩丹霞早已成為國內外聞名的旅遊勝地。由於同屬於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大多數遊人對丹霞地貌和彩色丘陵頗有些認識上的誤區。事實上,遊人遊覽的七彩丹霞實際上是彩色丘陵,而張掖丹霞則是在肅南縣冰溝、大肋巴溝等地分佈的丹霞地貌,兩者在顏色、造型、成因等方面都有不同。

西北有澤,水生張掖!“塞上江南”果然名不虛傳


在顏色上,張掖丹霞地貌呈現典型的赤紅之色,而彩色丘陵則由紫紅、灰綠、黃綠、灰黑等雜色疏密相間,極富層次感;

在造型上,張掖丹霞地貌有多種類型,如窗櫺狀宮殿式、柱狀式、巷谷式等,其中又以窗櫺狀宮殿式丹霞地貌最為宏偉和獨特,既讓人生畏又讓人讚歎,彩色丘陵則是連綿不絕的、和緩的單斜山,讓人彷彿身處於童年的夢幻;

在成因方面,二者均由白堊系中下統碎屑岩地層發育而來。其中,丹霞地貌由白堊系中下統下溝組的厚層狀紫紅色-磚紅色砂岩、礫岩夾砂礫岩組成,地層總厚度大於674米,彩色丘陵由白堊系中下統中溝組的互層狀雜色砂質泥岩、泥岩及頁岩組成,地層厚度1724米。白堊紀早期,本區處於大陸性很強的乾旱或半乾旱氣候條件下,紅色碎屑岩不斷沉積,是為丹霞地貌形成基礎;至白堊紀中期,本區處於乾燥、溼熱相互交替的氣候條件下,沉積條件轉變為湖泊沉積,沉積了紅、紫紅、黃綠、灰綠、灰黑等雜色砂質泥岩、泥岩細顆粒地層。沉積環境的不同,使沉積物中的鐵離子不斷交替地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岩層顏色隨之改變。億萬年來,二者又經歷了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地層不同程度抬升,並伴有大量斷裂、褶皺等構造產生,加之降水的水蝕作用、河西走廊強勁的風蝕作用以及崩塌等,最終形成了如今這巖性各異、色彩不同的丹霞地貌與彩色丘陵。

張掖有水,謂“黑河溼地”

黑河發源於祁連山,是中國第二大內陸河,幹流全長約928千米,其流域橫跨青海、甘肅、內蒙古三省區,向西北注入內蒙古額濟納旗境內的居延海。黑河流經張掖,孕育出一片水草豐茂的溼地來。張掖黑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黑河中游河道為主線,地跨甘州、臨澤、高臺三區縣,總面積為413.843平方千米,其間湖泊、沼澤、灘塗星羅棋佈,是中國西北乾旱區典型的內陸河流溼地生態系統。

西北有澤,水生張掖!“塞上江南”果然名不虛傳


張掖黑河溼地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野生動物種類多、數量大、分佈廣,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在溼地鳥類中又以水鳥最具代表性。張掖黑河溼地位於全球9大遷飛區之一的中亞-印度遷飛區內,為本區的遷飛水鳥提供了重要的繁殖地、越冬地及停歇地。



張掖黑河溼地有白琵鷺、灰鶴、短耳鴞、雕鴞、金雕、大鴇等20餘種國家重點保護鳥類,最多為超過5萬隻遷飛水鳥提供了適宜的棲息地和食物資源,使這些自然精靈可以在溼地中順順利利地繁衍生息。如此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對科研人員、觀鳥者、自然旅行愛好者而言都不失為一個好去處。


西北有澤,水生張掖!“塞上江南”果然名不虛傳



張掖黑河溼地,不僅可以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還可以維持生物多樣性,更可以減輕沙塵暴危害、阻擋巴丹吉林沙漠南侵,在防風固沙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黑河溼地位於黑河的中游,這也為祁連山水源涵養區的安全築起了一道天然的生態屏障。由此可見,黑河溼地的生態區位十分顯要,對於維護西北地區的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正是憑藉黑河溼地的重要保護價值,2015年11月25日,張掖黑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溼地公約》正式列入《國際重要溼地名錄》,成為中國第49個入選的溼地。


西北有澤,水生張掖!“塞上江南”果然名不虛傳


張掖山水,承接著歷史的脈搏,傳承著歷史的記憶,如詩如畫,如歌如泣,帶給我們久違的感動。在新時代的洪流下,用古老的智慧緊跟時代的步伐,我相信,張掖依然能夠守護好一方山水。如果若干年後再回首,我想它依然美麗,並且在西北荒涼的土地上閃耀著勃勃生機,而張掖的山水便是那些最好的時代見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