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

從清江浦東大街西首進去,往南拐入一條小街巷,便是以一座道觀“都天廟”得名的都天廟街。都天廟是清江浦歷史悠久的道教寺廟,供奉的是都天大帝。在明清時期清河縣城還在今天淮陰區馬頭鎮的時候,便興建有都天廟,後來廟隨城遷,挪到了清江浦。據咸豐《清河縣誌》載,乾隆年間建都天廟,嘉慶十八年(1838)重修,便是今天清江浦東南的這座廟宇。

如今,漫步在清江浦都天廟周邊的街巷中,我們還可以尋覓到很多瀰漫著歷史氣息的院落:文慧庵、毗廬庵、郎靜山故居、周信芳故居、中共淮鹽特委舊址、大眾劇場……還有老街南頭、環城路邊靜靜流淌的文渠。都天廟周邊的民居街巷已經成為淮安主城區現存唯一的一處歷史文化街區,青瓦鉤簷,雨落霖霖,總會勾起老清江浦人曾經親切但已逐漸模糊的鄉土記憶。

其實,都天廟並不是清江浦獨有的道教寺廟,在老淮安城外的河北、河下,運河邊的平橋古鎮等地,也都曾為都天大帝修廟立宇、供奉香火。除去江淮地區,北方的陝西、河南、山西,南方的湖南、江西、廣東、福建一帶,都存在過以都天大帝為神祗的廟宇、文物、戲文,且流傳著民間傳說。傳說中,這位都天大帝神通廣大,不僅能保佑地方百姓免除疫病纏身,化災為福,還能護佑江淮生民免遭水災侵襲,風調雨順。

都天大帝這一名頭,源出於魏晉南北朝時的道教經典,不過明清以來供奉的都天大帝,基本上都只有一個名字:張巡,他是唐代因保家衛國而被“安史”叛軍殺害的一位英烈。

張巡(708-757),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唐玄宗開元年間中的進士,歷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縣令、真源(今河南鹿邑)縣令。天寶十四載(755)安祿山發動叛亂,次年攻克長安,唐玄宗出奔四川,太子李亨即位,在西北指揮抗敵。華北、中原掌火連天,生靈塗炭,張巡起義兵守雍丘(今河南杞縣),後退往睢陽(今河南商丘)和睢陽太守許遠等合兵一道,抗擊叛軍。睢陽是隋唐大運河上的重鎮,起到保障漕運、屏蔽江淮的戰略作用。至德二年(757年),安祿山死後,其子安慶緒派部將尹子奇率大軍圍攻睢陽,意圖突破張巡防線,切斷朝廷向長安的漕運線,同時掠奪富庶的江淮地區。張巡等人深知這場保衛戰的意義,以薄弱兵力和全城百姓死守睢陽。將近一年的時間,“安史”叛軍始終被“吸引”在睢陽城下,不能前進一步。據說張巡帶頭殺敵,恨得把牙齒都咬碎了。但由於外援不至,城內糧草耗盡,睢陽城內百姓士卒死傷慘重,為激勵士氣,絕境中還上演了張巡殺其愛妾,許遠系其奴僕作為食物犒賞將士的人間慘劇。這一年十月,睢陽城陷,張巡被俘,他同許遠及部將南霽雲、雷萬春等人寧死不屈,均被尹子奇殺害。

張巡殉國睢陽,千載流芳。南宋文天祥在《正氣歌》中稱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為懷念張巡等英烈,唐肅宗下詔為他們立廟,歲時致祭。後來,江淮百姓為懷念張巡,就把信仰的道教天神都天大帝人格化,張巡成為福澤江淮的一方神祗。

說起張巡守睢陽,與淮安還有著一段著名的史事,此事記於唐代文豪韓愈的名篇《張中丞傳後敘》。張巡、許遠守睢陽期間,曾派部將南霽雲向駐兵泗州(今淮安市盱眙縣城北)的御史大夫賀蘭進明求援,賀蘭進明嫉妒張巡守禦江淮之功,不願發兵救援。南霽雲當面自斷一指,誓與睢陽共存亡。他上馬而去,回頭拔箭射塔,發誓:“吾歸破賊,必滅賀蘭!”後來,睢陽城破,南霽雲也不屈而死。泗州是水陸都會,韓愈後來路經泗州,老百姓還指著泗州佛塔上被南霽雲一箭擊碎的磚額,講述張巡、南霽雲這些殉國先烈的故事。

清代江淮水患嚴重,乾隆皇帝封都天大帝為“顯佑安瀾寧漕助順之神”,希望張巡的英靈能在冥冥之中繼續護佑飽受疾苦的江淮民眾。南霽雲射箭破額的佛塔,已經隨著泗州城沉淪地下,無處尋覓。惟有這清江浦都天廟的一線香火,還銘記著這段久遠的家國往事。

來源:淮安日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