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秦國崛起的策略與暗線,一場100年的鹽的戰爭'

"
"
戰國時代,秦國崛起的策略與暗線,一場100年的鹽的戰爭

在秦國統一六國的歷程中,很多人關注過秦國和魏國之間的"五次河西之戰","伊闕之戰",秦和楚國之間的"鄢郢之戰"的輝煌的戰鬥和傳奇,但如果細細探究下來,秦國為什麼發動這些戰爭,秦國的目的又是什麼? 只是單純的佔有地盤嗎?

"
戰國時代,秦國崛起的策略與暗線,一場100年的鹽的戰爭

在秦國統一六國的歷程中,很多人關注過秦國和魏國之間的"五次河西之戰","伊闕之戰",秦和楚國之間的"鄢郢之戰"的輝煌的戰鬥和傳奇,但如果細細探究下來,秦國為什麼發動這些戰爭,秦國的目的又是什麼? 只是單純的佔有地盤嗎?

戰國時代,秦國崛起的策略與暗線,一場100年的鹽的戰爭

這些戰爭可以說是秦國實現了地域空間上的佔領,但也在這些戰爭中始終貫穿著一條不為人知的暗線,秦國的這些戰爭其實有著強烈的經濟目的,秦人的目標就是實現對"鹽"的佔有。

中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但最為任何國家不可或缺的主要鹽產地則在數千年來是相對固定的,尤其在普遍乏鹽的內陸地區,幾個大型鹽場一直提供著幾乎北方內陸全部的食鹽使用。在古代,鹽是一種戰略資源,鹽並不單單意味著財富,鹽能夠左右天下大勢,在戰爭中,搶奪敵國的鹽產地往往就可以摧垮敵軍戰力,打擊民心,瓦解擾亂其國家經濟。"鹽"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極為特殊的角色,得天下者必先得鹽,在秦國統一天下的戰爭中這一點尤為重要。秦國的統一幾乎對每一個步驟都認真計算運用,是一個漫長深思熟慮的進程,在這個進程中"鹽"早早的就成為秦國統一戰略資源運用中的重要選項。通過戰爭手段佔有這些大鹽場就是秦國統一天下的第一步。

"
戰國時代,秦國崛起的策略與暗線,一場100年的鹽的戰爭

在秦國統一六國的歷程中,很多人關注過秦國和魏國之間的"五次河西之戰","伊闕之戰",秦和楚國之間的"鄢郢之戰"的輝煌的戰鬥和傳奇,但如果細細探究下來,秦國為什麼發動這些戰爭,秦國的目的又是什麼? 只是單純的佔有地盤嗎?

戰國時代,秦國崛起的策略與暗線,一場100年的鹽的戰爭

這些戰爭可以說是秦國實現了地域空間上的佔領,但也在這些戰爭中始終貫穿著一條不為人知的暗線,秦國的這些戰爭其實有著強烈的經濟目的,秦人的目標就是實現對"鹽"的佔有。

中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但最為任何國家不可或缺的主要鹽產地則在數千年來是相對固定的,尤其在普遍乏鹽的內陸地區,幾個大型鹽場一直提供著幾乎北方內陸全部的食鹽使用。在古代,鹽是一種戰略資源,鹽並不單單意味著財富,鹽能夠左右天下大勢,在戰爭中,搶奪敵國的鹽產地往往就可以摧垮敵軍戰力,打擊民心,瓦解擾亂其國家經濟。"鹽"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極為特殊的角色,得天下者必先得鹽,在秦國統一天下的戰爭中這一點尤為重要。秦國的統一幾乎對每一個步驟都認真計算運用,是一個漫長深思熟慮的進程,在這個進程中"鹽"早早的就成為秦國統一戰略資源運用中的重要選項。通過戰爭手段佔有這些大鹽場就是秦國統一天下的第一步。

戰國時代,秦國崛起的策略與暗線,一場100年的鹽的戰爭

春秋戰國時期的"鹽"的種類有很多,但主要是池鹽和海鹽,《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山東食海鹽,山西食鹽滷”,鹽的主要產地分佈在齊、燕、楚、晉四國,齊、燕、楚三國均用海鹽,而晉國資源獨特,佔據著內陸地區最大的河東鹽池。

但僅就鹽的產量、質量及市場佔有率來看,海鹽不具備池鹽那樣的競爭力。

有一個例子,當時有一個聞名列國的大鹽商猗頓,《史記·貨殖列傳》對他有記載:“猗頓用盬鹽起”,盬鹽不是海鹽,而是池鹽。猗頓是戰國時期的魯國人,後因在猗地(山西運城臨猗)經營鹽業,被稱猗頓。因鹽業致富的猗頓不是做的海鹽生意,而是做的池鹽生意。作為一個靠海的魯國人,跑到山西去經營池鹽,也由此可以看出燕國,齊國和楚國海鹽生產的產量、產能,技術都有一定問題。使用海鹽的國家往往能自足,只能保證少量輸出,號稱富庶的齊國也是如此。在中原地區佔有市場份額最大的是晉國的池鹽,晉國的池鹽輻射區域非常廣闊,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唯一的重要產鹽地區,晉國的鹽池對北方的每一個國家都非常重要。

晉國被自己的諸侯三家分晉之後,鹽池就歸了魏國,魏國通過將著名的--解池的鹽銷往周邊國家,獲利頗豐,賣鹽的收入是魏國的重要

"
戰國時代,秦國崛起的策略與暗線,一場100年的鹽的戰爭

在秦國統一六國的歷程中,很多人關注過秦國和魏國之間的"五次河西之戰","伊闕之戰",秦和楚國之間的"鄢郢之戰"的輝煌的戰鬥和傳奇,但如果細細探究下來,秦國為什麼發動這些戰爭,秦國的目的又是什麼? 只是單純的佔有地盤嗎?

戰國時代,秦國崛起的策略與暗線,一場100年的鹽的戰爭

這些戰爭可以說是秦國實現了地域空間上的佔領,但也在這些戰爭中始終貫穿著一條不為人知的暗線,秦國的這些戰爭其實有著強烈的經濟目的,秦人的目標就是實現對"鹽"的佔有。

中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但最為任何國家不可或缺的主要鹽產地則在數千年來是相對固定的,尤其在普遍乏鹽的內陸地區,幾個大型鹽場一直提供著幾乎北方內陸全部的食鹽使用。在古代,鹽是一種戰略資源,鹽並不單單意味著財富,鹽能夠左右天下大勢,在戰爭中,搶奪敵國的鹽產地往往就可以摧垮敵軍戰力,打擊民心,瓦解擾亂其國家經濟。"鹽"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極為特殊的角色,得天下者必先得鹽,在秦國統一天下的戰爭中這一點尤為重要。秦國的統一幾乎對每一個步驟都認真計算運用,是一個漫長深思熟慮的進程,在這個進程中"鹽"早早的就成為秦國統一戰略資源運用中的重要選項。通過戰爭手段佔有這些大鹽場就是秦國統一天下的第一步。

戰國時代,秦國崛起的策略與暗線,一場100年的鹽的戰爭

春秋戰國時期的"鹽"的種類有很多,但主要是池鹽和海鹽,《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山東食海鹽,山西食鹽滷”,鹽的主要產地分佈在齊、燕、楚、晉四國,齊、燕、楚三國均用海鹽,而晉國資源獨特,佔據著內陸地區最大的河東鹽池。

但僅就鹽的產量、質量及市場佔有率來看,海鹽不具備池鹽那樣的競爭力。

有一個例子,當時有一個聞名列國的大鹽商猗頓,《史記·貨殖列傳》對他有記載:“猗頓用盬鹽起”,盬鹽不是海鹽,而是池鹽。猗頓是戰國時期的魯國人,後因在猗地(山西運城臨猗)經營鹽業,被稱猗頓。因鹽業致富的猗頓不是做的海鹽生意,而是做的池鹽生意。作為一個靠海的魯國人,跑到山西去經營池鹽,也由此可以看出燕國,齊國和楚國海鹽生產的產量、產能,技術都有一定問題。使用海鹽的國家往往能自足,只能保證少量輸出,號稱富庶的齊國也是如此。在中原地區佔有市場份額最大的是晉國的池鹽,晉國的池鹽輻射區域非常廣闊,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唯一的重要產鹽地區,晉國的鹽池對北方的每一個國家都非常重要。

晉國被自己的諸侯三家分晉之後,鹽池就歸了魏國,魏國通過將著名的--解池的鹽銷往周邊國家,獲利頗豐,賣鹽的收入是魏國的重要

戰國時代,秦國崛起的策略與暗線,一場100年的鹽的戰爭

經濟收入。魏國沒有晉國的廣袤國土以供治國強兵,魏國山多地少,人口密集,糧食生產勉強維持國內的需求,但魏國之所以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可以說就是鹽的力量。魏武卒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打平)",魏國著名的"魏武卒"可以說就是靠"鹽"武裝起來的職業軍隊,鹽對魏國很重要,魏國甚至把早期的首都安邑就放在解州鹽池邊上。

要統一天下,就要首先佔有天下的鹽,秦國人一定是這麼想的,秦國選擇第一個對手就是魏國。公元前 293 年,秦國白起在伊闕擊敗了韓魏聯軍,這是秦國和韓魏之間的決戰,秦國斬首二十四萬。伊闕之戰徹底擊垮了韓魏兩國,迫使韓、魏兩國割讓土地以換苟安,韓國將武遂、魏國將河東郡割讓給了秦國。公元前 286 年,魏國更是連舊都安邑都拱手讓給秦國了,從此中原最大、最重要的池鹽變成為了秦國的囊中之物,相應的和池鹽有關係的國家,其實在經濟上都受到了打擊和削弱。

"
戰國時代,秦國崛起的策略與暗線,一場100年的鹽的戰爭

在秦國統一六國的歷程中,很多人關注過秦國和魏國之間的"五次河西之戰","伊闕之戰",秦和楚國之間的"鄢郢之戰"的輝煌的戰鬥和傳奇,但如果細細探究下來,秦國為什麼發動這些戰爭,秦國的目的又是什麼? 只是單純的佔有地盤嗎?

戰國時代,秦國崛起的策略與暗線,一場100年的鹽的戰爭

這些戰爭可以說是秦國實現了地域空間上的佔領,但也在這些戰爭中始終貫穿著一條不為人知的暗線,秦國的這些戰爭其實有著強烈的經濟目的,秦人的目標就是實現對"鹽"的佔有。

中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但最為任何國家不可或缺的主要鹽產地則在數千年來是相對固定的,尤其在普遍乏鹽的內陸地區,幾個大型鹽場一直提供著幾乎北方內陸全部的食鹽使用。在古代,鹽是一種戰略資源,鹽並不單單意味著財富,鹽能夠左右天下大勢,在戰爭中,搶奪敵國的鹽產地往往就可以摧垮敵軍戰力,打擊民心,瓦解擾亂其國家經濟。"鹽"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極為特殊的角色,得天下者必先得鹽,在秦國統一天下的戰爭中這一點尤為重要。秦國的統一幾乎對每一個步驟都認真計算運用,是一個漫長深思熟慮的進程,在這個進程中"鹽"早早的就成為秦國統一戰略資源運用中的重要選項。通過戰爭手段佔有這些大鹽場就是秦國統一天下的第一步。

戰國時代,秦國崛起的策略與暗線,一場100年的鹽的戰爭

春秋戰國時期的"鹽"的種類有很多,但主要是池鹽和海鹽,《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山東食海鹽,山西食鹽滷”,鹽的主要產地分佈在齊、燕、楚、晉四國,齊、燕、楚三國均用海鹽,而晉國資源獨特,佔據著內陸地區最大的河東鹽池。

但僅就鹽的產量、質量及市場佔有率來看,海鹽不具備池鹽那樣的競爭力。

有一個例子,當時有一個聞名列國的大鹽商猗頓,《史記·貨殖列傳》對他有記載:“猗頓用盬鹽起”,盬鹽不是海鹽,而是池鹽。猗頓是戰國時期的魯國人,後因在猗地(山西運城臨猗)經營鹽業,被稱猗頓。因鹽業致富的猗頓不是做的海鹽生意,而是做的池鹽生意。作為一個靠海的魯國人,跑到山西去經營池鹽,也由此可以看出燕國,齊國和楚國海鹽生產的產量、產能,技術都有一定問題。使用海鹽的國家往往能自足,只能保證少量輸出,號稱富庶的齊國也是如此。在中原地區佔有市場份額最大的是晉國的池鹽,晉國的池鹽輻射區域非常廣闊,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唯一的重要產鹽地區,晉國的鹽池對北方的每一個國家都非常重要。

晉國被自己的諸侯三家分晉之後,鹽池就歸了魏國,魏國通過將著名的--解池的鹽銷往周邊國家,獲利頗豐,賣鹽的收入是魏國的重要

戰國時代,秦國崛起的策略與暗線,一場100年的鹽的戰爭

經濟收入。魏國沒有晉國的廣袤國土以供治國強兵,魏國山多地少,人口密集,糧食生產勉強維持國內的需求,但魏國之所以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可以說就是鹽的力量。魏武卒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打平)",魏國著名的"魏武卒"可以說就是靠"鹽"武裝起來的職業軍隊,鹽對魏國很重要,魏國甚至把早期的首都安邑就放在解州鹽池邊上。

要統一天下,就要首先佔有天下的鹽,秦國人一定是這麼想的,秦國選擇第一個對手就是魏國。公元前 293 年,秦國白起在伊闕擊敗了韓魏聯軍,這是秦國和韓魏之間的決戰,秦國斬首二十四萬。伊闕之戰徹底擊垮了韓魏兩國,迫使韓、魏兩國割讓土地以換苟安,韓國將武遂、魏國將河東郡割讓給了秦國。公元前 286 年,魏國更是連舊都安邑都拱手讓給秦國了,從此中原最大、最重要的池鹽變成為了秦國的囊中之物,相應的和池鹽有關係的國家,其實在經濟上都受到了打擊和削弱。

戰國時代,秦國崛起的策略與暗線,一場100年的鹽的戰爭

南方還有重要的鹽產地,這塊地區主要歸屬蜀地的巴人和楚國人佔有,楚國在戰國初期的實力是弊居西土的秦國所不能比擬的。就在戰國時代,秦國和楚國曾經有一場打了將近100年的戰爭,從公元前316年到公元前223年,現在看來,秦人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奪取楚國的鹽產地,擾亂楚國的經濟,進而削弱楚國,而秦國獲得楚鹽就在列國之中更加強大,這一場戰爭也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的鹽的戰爭。

公元前316年,秦國丞相張儀率軍攻打位於四川盆地的西南重要產鹽國--巴國,在閬中滅掉巴國。但同時巴國的鄰國--楚國趁著秦國和巴國作戰佔領了很多巴國的城池,楚國一直攻到了巴國的叫“枳”地方,佔據了巴東地區重要鹽場。巴國的鹽是漢中,四川,兩湖,甚至鄂西北的唯一來源。楚國佔領鹽場後,就立刻嚴格封鎖食鹽在秦國巴、蜀、漢中三郡的銷售,造成了秦國長達八年的大鹽荒。

"
戰國時代,秦國崛起的策略與暗線,一場100年的鹽的戰爭

在秦國統一六國的歷程中,很多人關注過秦國和魏國之間的"五次河西之戰","伊闕之戰",秦和楚國之間的"鄢郢之戰"的輝煌的戰鬥和傳奇,但如果細細探究下來,秦國為什麼發動這些戰爭,秦國的目的又是什麼? 只是單純的佔有地盤嗎?

戰國時代,秦國崛起的策略與暗線,一場100年的鹽的戰爭

這些戰爭可以說是秦國實現了地域空間上的佔領,但也在這些戰爭中始終貫穿著一條不為人知的暗線,秦國的這些戰爭其實有著強烈的經濟目的,秦人的目標就是實現對"鹽"的佔有。

中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但最為任何國家不可或缺的主要鹽產地則在數千年來是相對固定的,尤其在普遍乏鹽的內陸地區,幾個大型鹽場一直提供著幾乎北方內陸全部的食鹽使用。在古代,鹽是一種戰略資源,鹽並不單單意味著財富,鹽能夠左右天下大勢,在戰爭中,搶奪敵國的鹽產地往往就可以摧垮敵軍戰力,打擊民心,瓦解擾亂其國家經濟。"鹽"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極為特殊的角色,得天下者必先得鹽,在秦國統一天下的戰爭中這一點尤為重要。秦國的統一幾乎對每一個步驟都認真計算運用,是一個漫長深思熟慮的進程,在這個進程中"鹽"早早的就成為秦國統一戰略資源運用中的重要選項。通過戰爭手段佔有這些大鹽場就是秦國統一天下的第一步。

戰國時代,秦國崛起的策略與暗線,一場100年的鹽的戰爭

春秋戰國時期的"鹽"的種類有很多,但主要是池鹽和海鹽,《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山東食海鹽,山西食鹽滷”,鹽的主要產地分佈在齊、燕、楚、晉四國,齊、燕、楚三國均用海鹽,而晉國資源獨特,佔據著內陸地區最大的河東鹽池。

但僅就鹽的產量、質量及市場佔有率來看,海鹽不具備池鹽那樣的競爭力。

有一個例子,當時有一個聞名列國的大鹽商猗頓,《史記·貨殖列傳》對他有記載:“猗頓用盬鹽起”,盬鹽不是海鹽,而是池鹽。猗頓是戰國時期的魯國人,後因在猗地(山西運城臨猗)經營鹽業,被稱猗頓。因鹽業致富的猗頓不是做的海鹽生意,而是做的池鹽生意。作為一個靠海的魯國人,跑到山西去經營池鹽,也由此可以看出燕國,齊國和楚國海鹽生產的產量、產能,技術都有一定問題。使用海鹽的國家往往能自足,只能保證少量輸出,號稱富庶的齊國也是如此。在中原地區佔有市場份額最大的是晉國的池鹽,晉國的池鹽輻射區域非常廣闊,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唯一的重要產鹽地區,晉國的鹽池對北方的每一個國家都非常重要。

晉國被自己的諸侯三家分晉之後,鹽池就歸了魏國,魏國通過將著名的--解池的鹽銷往周邊國家,獲利頗豐,賣鹽的收入是魏國的重要

戰國時代,秦國崛起的策略與暗線,一場100年的鹽的戰爭

經濟收入。魏國沒有晉國的廣袤國土以供治國強兵,魏國山多地少,人口密集,糧食生產勉強維持國內的需求,但魏國之所以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可以說就是鹽的力量。魏武卒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打平)",魏國著名的"魏武卒"可以說就是靠"鹽"武裝起來的職業軍隊,鹽對魏國很重要,魏國甚至把早期的首都安邑就放在解州鹽池邊上。

要統一天下,就要首先佔有天下的鹽,秦國人一定是這麼想的,秦國選擇第一個對手就是魏國。公元前 293 年,秦國白起在伊闕擊敗了韓魏聯軍,這是秦國和韓魏之間的決戰,秦國斬首二十四萬。伊闕之戰徹底擊垮了韓魏兩國,迫使韓、魏兩國割讓土地以換苟安,韓國將武遂、魏國將河東郡割讓給了秦國。公元前 286 年,魏國更是連舊都安邑都拱手讓給秦國了,從此中原最大、最重要的池鹽變成為了秦國的囊中之物,相應的和池鹽有關係的國家,其實在經濟上都受到了打擊和削弱。

戰國時代,秦國崛起的策略與暗線,一場100年的鹽的戰爭

南方還有重要的鹽產地,這塊地區主要歸屬蜀地的巴人和楚國人佔有,楚國在戰國初期的實力是弊居西土的秦國所不能比擬的。就在戰國時代,秦國和楚國曾經有一場打了將近100年的戰爭,從公元前316年到公元前223年,現在看來,秦人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奪取楚國的鹽產地,擾亂楚國的經濟,進而削弱楚國,而秦國獲得楚鹽就在列國之中更加強大,這一場戰爭也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的鹽的戰爭。

公元前316年,秦國丞相張儀率軍攻打位於四川盆地的西南重要產鹽國--巴國,在閬中滅掉巴國。但同時巴國的鄰國--楚國趁著秦國和巴國作戰佔領了很多巴國的城池,楚國一直攻到了巴國的叫“枳”地方,佔據了巴東地區重要鹽場。巴國的鹽是漢中,四川,兩湖,甚至鄂西北的唯一來源。楚國佔領鹽場後,就立刻嚴格封鎖食鹽在秦國巴、蜀、漢中三郡的銷售,造成了秦國長達八年的大鹽荒。

戰國時代,秦國崛起的策略與暗線,一場100年的鹽的戰爭

戰爭由此開始,秦國大將司馬錯率巴、蜀大軍,從水路討伐楚國,大戰之下,但並未收到很好的效果,只佔有了楚國的鬱山鹽場。即使為了這個小小的鬱山鹽場,秦國和楚國前後也不斷地打了六年,為了鹽,秦國甚至派人到楚國提出"和親",向楚國買鹽,被楚人直接拒絕,秦國和楚國的戰爭又開始了。

從楚襄王十九年一直打到楚襄王二十年,秦國的第一號戰將白起出場,徹底改變了戰局,白起攻取楚國的夷陵,截斷了楚人重要的水上運鹽通道,楚軍潰敗。秦人遂得到了楚國的鹽場,而楚人被迫開始移往東海一代開發新鹽場"以就海鹽"。

"
戰國時代,秦國崛起的策略與暗線,一場100年的鹽的戰爭

在秦國統一六國的歷程中,很多人關注過秦國和魏國之間的"五次河西之戰","伊闕之戰",秦和楚國之間的"鄢郢之戰"的輝煌的戰鬥和傳奇,但如果細細探究下來,秦國為什麼發動這些戰爭,秦國的目的又是什麼? 只是單純的佔有地盤嗎?

戰國時代,秦國崛起的策略與暗線,一場100年的鹽的戰爭

這些戰爭可以說是秦國實現了地域空間上的佔領,但也在這些戰爭中始終貫穿著一條不為人知的暗線,秦國的這些戰爭其實有著強烈的經濟目的,秦人的目標就是實現對"鹽"的佔有。

中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但最為任何國家不可或缺的主要鹽產地則在數千年來是相對固定的,尤其在普遍乏鹽的內陸地區,幾個大型鹽場一直提供著幾乎北方內陸全部的食鹽使用。在古代,鹽是一種戰略資源,鹽並不單單意味著財富,鹽能夠左右天下大勢,在戰爭中,搶奪敵國的鹽產地往往就可以摧垮敵軍戰力,打擊民心,瓦解擾亂其國家經濟。"鹽"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極為特殊的角色,得天下者必先得鹽,在秦國統一天下的戰爭中這一點尤為重要。秦國的統一幾乎對每一個步驟都認真計算運用,是一個漫長深思熟慮的進程,在這個進程中"鹽"早早的就成為秦國統一戰略資源運用中的重要選項。通過戰爭手段佔有這些大鹽場就是秦國統一天下的第一步。

戰國時代,秦國崛起的策略與暗線,一場100年的鹽的戰爭

春秋戰國時期的"鹽"的種類有很多,但主要是池鹽和海鹽,《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山東食海鹽,山西食鹽滷”,鹽的主要產地分佈在齊、燕、楚、晉四國,齊、燕、楚三國均用海鹽,而晉國資源獨特,佔據著內陸地區最大的河東鹽池。

但僅就鹽的產量、質量及市場佔有率來看,海鹽不具備池鹽那樣的競爭力。

有一個例子,當時有一個聞名列國的大鹽商猗頓,《史記·貨殖列傳》對他有記載:“猗頓用盬鹽起”,盬鹽不是海鹽,而是池鹽。猗頓是戰國時期的魯國人,後因在猗地(山西運城臨猗)經營鹽業,被稱猗頓。因鹽業致富的猗頓不是做的海鹽生意,而是做的池鹽生意。作為一個靠海的魯國人,跑到山西去經營池鹽,也由此可以看出燕國,齊國和楚國海鹽生產的產量、產能,技術都有一定問題。使用海鹽的國家往往能自足,只能保證少量輸出,號稱富庶的齊國也是如此。在中原地區佔有市場份額最大的是晉國的池鹽,晉國的池鹽輻射區域非常廣闊,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唯一的重要產鹽地區,晉國的鹽池對北方的每一個國家都非常重要。

晉國被自己的諸侯三家分晉之後,鹽池就歸了魏國,魏國通過將著名的--解池的鹽銷往周邊國家,獲利頗豐,賣鹽的收入是魏國的重要

戰國時代,秦國崛起的策略與暗線,一場100年的鹽的戰爭

經濟收入。魏國沒有晉國的廣袤國土以供治國強兵,魏國山多地少,人口密集,糧食生產勉強維持國內的需求,但魏國之所以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可以說就是鹽的力量。魏武卒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打平)",魏國著名的"魏武卒"可以說就是靠"鹽"武裝起來的職業軍隊,鹽對魏國很重要,魏國甚至把早期的首都安邑就放在解州鹽池邊上。

要統一天下,就要首先佔有天下的鹽,秦國人一定是這麼想的,秦國選擇第一個對手就是魏國。公元前 293 年,秦國白起在伊闕擊敗了韓魏聯軍,這是秦國和韓魏之間的決戰,秦國斬首二十四萬。伊闕之戰徹底擊垮了韓魏兩國,迫使韓、魏兩國割讓土地以換苟安,韓國將武遂、魏國將河東郡割讓給了秦國。公元前 286 年,魏國更是連舊都安邑都拱手讓給秦國了,從此中原最大、最重要的池鹽變成為了秦國的囊中之物,相應的和池鹽有關係的國家,其實在經濟上都受到了打擊和削弱。

戰國時代,秦國崛起的策略與暗線,一場100年的鹽的戰爭

南方還有重要的鹽產地,這塊地區主要歸屬蜀地的巴人和楚國人佔有,楚國在戰國初期的實力是弊居西土的秦國所不能比擬的。就在戰國時代,秦國和楚國曾經有一場打了將近100年的戰爭,從公元前316年到公元前223年,現在看來,秦人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奪取楚國的鹽產地,擾亂楚國的經濟,進而削弱楚國,而秦國獲得楚鹽就在列國之中更加強大,這一場戰爭也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的鹽的戰爭。

公元前316年,秦國丞相張儀率軍攻打位於四川盆地的西南重要產鹽國--巴國,在閬中滅掉巴國。但同時巴國的鄰國--楚國趁著秦國和巴國作戰佔領了很多巴國的城池,楚國一直攻到了巴國的叫“枳”地方,佔據了巴東地區重要鹽場。巴國的鹽是漢中,四川,兩湖,甚至鄂西北的唯一來源。楚國佔領鹽場後,就立刻嚴格封鎖食鹽在秦國巴、蜀、漢中三郡的銷售,造成了秦國長達八年的大鹽荒。

戰國時代,秦國崛起的策略與暗線,一場100年的鹽的戰爭

戰爭由此開始,秦國大將司馬錯率巴、蜀大軍,從水路討伐楚國,大戰之下,但並未收到很好的效果,只佔有了楚國的鬱山鹽場。即使為了這個小小的鬱山鹽場,秦國和楚國前後也不斷地打了六年,為了鹽,秦國甚至派人到楚國提出"和親",向楚國買鹽,被楚人直接拒絕,秦國和楚國的戰爭又開始了。

從楚襄王十九年一直打到楚襄王二十年,秦國的第一號戰將白起出場,徹底改變了戰局,白起攻取楚國的夷陵,截斷了楚人重要的水上運鹽通道,楚軍潰敗。秦人遂得到了楚國的鹽場,而楚人被迫開始移往東海一代開發新鹽場"以就海鹽"。

戰國時代,秦國崛起的策略與暗線,一場100年的鹽的戰爭

秦帝國的崛起離不開食鹽資源的支撐,秦國的謀士們對於鹽的焦慮感,大概就和今天世界各國對於石油的感覺一樣,楚國和魏國控制了鹽,擁有了鹽的定價權,也就擁有了經濟上的優勢地位。秦國發動對鹽的戰爭也是經濟戰的一種,通過佔有重要鹽產區,收取了天下的鹽稅,讓秦國富強,也徹底把對手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擊垮。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