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玉晚年激怒乾隆,被撤配享太廟,是倚老賣老還是故意為之?'

"

看過《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兩部電視劇的朋友對張廷玉這個角色一定不陌生,其實和電視劇一樣,歷史上的張廷玉曆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實實在在的三朝重臣。而且,在雍正朝時,張廷玉還被雍正皇帝許諾身後配享太廟。可就是這樣一個三朝名臣,晚年時為何一次次的去激怒乾隆,導致被乾隆貶官、削爵、撤銷配享太廟的恩遇。

張廷玉出身書香門第,官宦世家。張英、張廷玉、張若靄祖孫三代均受清廷寵信。其中張英在康熙一朝登上相位,張廷玉更是子承父業,在康熙朝嶄露頭角,進入翰林不久就入值南書房,成為康熙親近之人,最後升任禮部尚書。

"

看過《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兩部電視劇的朋友對張廷玉這個角色一定不陌生,其實和電視劇一樣,歷史上的張廷玉曆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實實在在的三朝重臣。而且,在雍正朝時,張廷玉還被雍正皇帝許諾身後配享太廟。可就是這樣一個三朝名臣,晚年時為何一次次的去激怒乾隆,導致被乾隆貶官、削爵、撤銷配享太廟的恩遇。

張廷玉出身書香門第,官宦世家。張英、張廷玉、張若靄祖孫三代均受清廷寵信。其中張英在康熙一朝登上相位,張廷玉更是子承父業,在康熙朝嶄露頭角,進入翰林不久就入值南書房,成為康熙親近之人,最後升任禮部尚書。

張廷玉晚年激怒乾隆,被撤配享太廟,是倚老賣老還是故意為之?

至雍正一朝,雍正皇帝為鞏固自己皇位,勵精圖治,迫切需要培植一批自己的親信輔政大臣。在滿朝文武中,張廷玉就成為雍正皇帝最先信任的一部分人,能成為皇帝最信任的人,除了有才華,出身背景也很重要。尤其是對雍正皇帝而言,初登大位,一心求治,所以人才真的很重要;雍正即位之初,說他更改康熙即位詔書的傳言甚囂塵上,而且康熙朝九子奪嫡的餘亂更為完全平息,所以,成為能雍正信任的人,光有才華還不夠,背景還必須得過硬。巧的是張廷玉符合所有成為新皇帝心腹大臣的先決條件。首先,張廷玉在康熙朝表現出來的政治才華和深厚的學問功底是雍正皇帝治國理政所迫切需要的。其次,張廷玉的父親張英,不僅是康熙朝的樞臣,更是雍正皇帝曾經的老師,有了這層關係,張廷玉妥妥的是自己人了。所以相較於其他大臣,雍正皇帝也就更親近張廷玉,將國家大事交託張廷玉,安心治國。

"

看過《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兩部電視劇的朋友對張廷玉這個角色一定不陌生,其實和電視劇一樣,歷史上的張廷玉曆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實實在在的三朝重臣。而且,在雍正朝時,張廷玉還被雍正皇帝許諾身後配享太廟。可就是這樣一個三朝名臣,晚年時為何一次次的去激怒乾隆,導致被乾隆貶官、削爵、撤銷配享太廟的恩遇。

張廷玉出身書香門第,官宦世家。張英、張廷玉、張若靄祖孫三代均受清廷寵信。其中張英在康熙一朝登上相位,張廷玉更是子承父業,在康熙朝嶄露頭角,進入翰林不久就入值南書房,成為康熙親近之人,最後升任禮部尚書。

張廷玉晚年激怒乾隆,被撤配享太廟,是倚老賣老還是故意為之?

至雍正一朝,雍正皇帝為鞏固自己皇位,勵精圖治,迫切需要培植一批自己的親信輔政大臣。在滿朝文武中,張廷玉就成為雍正皇帝最先信任的一部分人,能成為皇帝最信任的人,除了有才華,出身背景也很重要。尤其是對雍正皇帝而言,初登大位,一心求治,所以人才真的很重要;雍正即位之初,說他更改康熙即位詔書的傳言甚囂塵上,而且康熙朝九子奪嫡的餘亂更為完全平息,所以,成為能雍正信任的人,光有才華還不夠,背景還必須得過硬。巧的是張廷玉符合所有成為新皇帝心腹大臣的先決條件。首先,張廷玉在康熙朝表現出來的政治才華和深厚的學問功底是雍正皇帝治國理政所迫切需要的。其次,張廷玉的父親張英,不僅是康熙朝的樞臣,更是雍正皇帝曾經的老師,有了這層關係,張廷玉妥妥的是自己人了。所以相較於其他大臣,雍正皇帝也就更親近張廷玉,將國家大事交託張廷玉,安心治國。

張廷玉晚年激怒乾隆,被撤配享太廟,是倚老賣老還是故意為之?

在雍正一朝,張廷玉對雍正忠心耿耿,為雍正排憂解難,處理國事,立功無數,所以歷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要職。當然,對張廷玉來說,最大的殊榮便是被雍正皇帝許諾死後配享太廟。

配享太廟這個詞對我們來說很熟悉,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配享太廟的意義是啥,稍微多說點,太廟是供奉皇帝先祖及歷代皇帝的地方,是皇帝祭祖的地方,只有有大功於社稷的臣子經皇帝允許以後才能在死後享用配享太廟的待遇。這個待遇對張廷玉來說真的不得了,因為清朝是一個非漢族人統治的王朝,雖然清朝皇帝都會說滿漢一家親的腔調,儘管漢族大臣受重用的也不少,但是仍然還是有區別的。有清一代,幾百年的統治歷史中,漢人配享太廟的也僅張廷玉一例。

雍正十三年,雍正帝病危,下詔傳位乾隆,並任命張廷玉、鄂爾泰等人為顧命大臣,輔佐新帝。

"

看過《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兩部電視劇的朋友對張廷玉這個角色一定不陌生,其實和電視劇一樣,歷史上的張廷玉曆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實實在在的三朝重臣。而且,在雍正朝時,張廷玉還被雍正皇帝許諾身後配享太廟。可就是這樣一個三朝名臣,晚年時為何一次次的去激怒乾隆,導致被乾隆貶官、削爵、撤銷配享太廟的恩遇。

張廷玉出身書香門第,官宦世家。張英、張廷玉、張若靄祖孫三代均受清廷寵信。其中張英在康熙一朝登上相位,張廷玉更是子承父業,在康熙朝嶄露頭角,進入翰林不久就入值南書房,成為康熙親近之人,最後升任禮部尚書。

張廷玉晚年激怒乾隆,被撤配享太廟,是倚老賣老還是故意為之?

至雍正一朝,雍正皇帝為鞏固自己皇位,勵精圖治,迫切需要培植一批自己的親信輔政大臣。在滿朝文武中,張廷玉就成為雍正皇帝最先信任的一部分人,能成為皇帝最信任的人,除了有才華,出身背景也很重要。尤其是對雍正皇帝而言,初登大位,一心求治,所以人才真的很重要;雍正即位之初,說他更改康熙即位詔書的傳言甚囂塵上,而且康熙朝九子奪嫡的餘亂更為完全平息,所以,成為能雍正信任的人,光有才華還不夠,背景還必須得過硬。巧的是張廷玉符合所有成為新皇帝心腹大臣的先決條件。首先,張廷玉在康熙朝表現出來的政治才華和深厚的學問功底是雍正皇帝治國理政所迫切需要的。其次,張廷玉的父親張英,不僅是康熙朝的樞臣,更是雍正皇帝曾經的老師,有了這層關係,張廷玉妥妥的是自己人了。所以相較於其他大臣,雍正皇帝也就更親近張廷玉,將國家大事交託張廷玉,安心治國。

張廷玉晚年激怒乾隆,被撤配享太廟,是倚老賣老還是故意為之?

在雍正一朝,張廷玉對雍正忠心耿耿,為雍正排憂解難,處理國事,立功無數,所以歷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要職。當然,對張廷玉來說,最大的殊榮便是被雍正皇帝許諾死後配享太廟。

配享太廟這個詞對我們來說很熟悉,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配享太廟的意義是啥,稍微多說點,太廟是供奉皇帝先祖及歷代皇帝的地方,是皇帝祭祖的地方,只有有大功於社稷的臣子經皇帝允許以後才能在死後享用配享太廟的待遇。這個待遇對張廷玉來說真的不得了,因為清朝是一個非漢族人統治的王朝,雖然清朝皇帝都會說滿漢一家親的腔調,儘管漢族大臣受重用的也不少,但是仍然還是有區別的。有清一代,幾百年的統治歷史中,漢人配享太廟的也僅張廷玉一例。

雍正十三年,雍正帝病危,下詔傳位乾隆,並任命張廷玉、鄂爾泰等人為顧命大臣,輔佐新帝。

張廷玉晚年激怒乾隆,被撤配享太廟,是倚老賣老還是故意為之?

乾隆即位時已經25歲,不像雍正即位時的複雜情況,雍正留給乾隆的是一個穩固的江山和環境,所以乾隆來說顧命大臣不說可有可無吧,也是沒那麼重要了,張廷玉作為一個深耕官場幾十年的政壇老手,沒有比他更明白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所以他和其他幾個顧命大臣很知趣的及時辭去顧命大臣的職位。出乎意料的是,乾隆雖然接受了他們辭去顧命大臣的職位,但仍然備受重用,讓他們以總理王大臣稱職。

在乾隆初期,乾隆帝對張廷玉的信任和恩寵一如雍正時期,並再次任命張廷玉為皇子師傅,而且皇帝每逢巡幸,張廷玉總是留京總理事務。乾隆帝還總是將他留京總理朝政,夜宿,並典試,選拔人才,考察薦舉官吏。張廷玉雖政務繁重,因學問深通,還榮膺雍乾兩代皇子師傅。同時授總理事務大臣,加拜他喇布勒哈番,特命進三等伯爵,賜號勤宜,加官進爵,位極人臣,基本達到了人生的巔峰了。

"

看過《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兩部電視劇的朋友對張廷玉這個角色一定不陌生,其實和電視劇一樣,歷史上的張廷玉曆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實實在在的三朝重臣。而且,在雍正朝時,張廷玉還被雍正皇帝許諾身後配享太廟。可就是這樣一個三朝名臣,晚年時為何一次次的去激怒乾隆,導致被乾隆貶官、削爵、撤銷配享太廟的恩遇。

張廷玉出身書香門第,官宦世家。張英、張廷玉、張若靄祖孫三代均受清廷寵信。其中張英在康熙一朝登上相位,張廷玉更是子承父業,在康熙朝嶄露頭角,進入翰林不久就入值南書房,成為康熙親近之人,最後升任禮部尚書。

張廷玉晚年激怒乾隆,被撤配享太廟,是倚老賣老還是故意為之?

至雍正一朝,雍正皇帝為鞏固自己皇位,勵精圖治,迫切需要培植一批自己的親信輔政大臣。在滿朝文武中,張廷玉就成為雍正皇帝最先信任的一部分人,能成為皇帝最信任的人,除了有才華,出身背景也很重要。尤其是對雍正皇帝而言,初登大位,一心求治,所以人才真的很重要;雍正即位之初,說他更改康熙即位詔書的傳言甚囂塵上,而且康熙朝九子奪嫡的餘亂更為完全平息,所以,成為能雍正信任的人,光有才華還不夠,背景還必須得過硬。巧的是張廷玉符合所有成為新皇帝心腹大臣的先決條件。首先,張廷玉在康熙朝表現出來的政治才華和深厚的學問功底是雍正皇帝治國理政所迫切需要的。其次,張廷玉的父親張英,不僅是康熙朝的樞臣,更是雍正皇帝曾經的老師,有了這層關係,張廷玉妥妥的是自己人了。所以相較於其他大臣,雍正皇帝也就更親近張廷玉,將國家大事交託張廷玉,安心治國。

張廷玉晚年激怒乾隆,被撤配享太廟,是倚老賣老還是故意為之?

在雍正一朝,張廷玉對雍正忠心耿耿,為雍正排憂解難,處理國事,立功無數,所以歷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要職。當然,對張廷玉來說,最大的殊榮便是被雍正皇帝許諾死後配享太廟。

配享太廟這個詞對我們來說很熟悉,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配享太廟的意義是啥,稍微多說點,太廟是供奉皇帝先祖及歷代皇帝的地方,是皇帝祭祖的地方,只有有大功於社稷的臣子經皇帝允許以後才能在死後享用配享太廟的待遇。這個待遇對張廷玉來說真的不得了,因為清朝是一個非漢族人統治的王朝,雖然清朝皇帝都會說滿漢一家親的腔調,儘管漢族大臣受重用的也不少,但是仍然還是有區別的。有清一代,幾百年的統治歷史中,漢人配享太廟的也僅張廷玉一例。

雍正十三年,雍正帝病危,下詔傳位乾隆,並任命張廷玉、鄂爾泰等人為顧命大臣,輔佐新帝。

張廷玉晚年激怒乾隆,被撤配享太廟,是倚老賣老還是故意為之?

乾隆即位時已經25歲,不像雍正即位時的複雜情況,雍正留給乾隆的是一個穩固的江山和環境,所以乾隆來說顧命大臣不說可有可無吧,也是沒那麼重要了,張廷玉作為一個深耕官場幾十年的政壇老手,沒有比他更明白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所以他和其他幾個顧命大臣很知趣的及時辭去顧命大臣的職位。出乎意料的是,乾隆雖然接受了他們辭去顧命大臣的職位,但仍然備受重用,讓他們以總理王大臣稱職。

在乾隆初期,乾隆帝對張廷玉的信任和恩寵一如雍正時期,並再次任命張廷玉為皇子師傅,而且皇帝每逢巡幸,張廷玉總是留京總理事務。乾隆帝還總是將他留京總理朝政,夜宿,並典試,選拔人才,考察薦舉官吏。張廷玉雖政務繁重,因學問深通,還榮膺雍乾兩代皇子師傅。同時授總理事務大臣,加拜他喇布勒哈番,特命進三等伯爵,賜號勤宜,加官進爵,位極人臣,基本達到了人生的巔峰了。

張廷玉晚年激怒乾隆,被撤配享太廟,是倚老賣老還是故意為之?

然而,當張廷玉步入晚年,年逾古稀的張廷玉固執和好激動,經常在政事上與乾隆帝起爭執,使他與乾隆帝之間漸生嫌隙。乾隆對這個三朝老臣也漸漸產生不滿。後來張廷玉更是三次上書請求告老還鄉,也是惹得乾隆帝對他意見越來越大。第一次乾隆帝專降諭旨:"卿受兩朝厚恩,且奉皇考遺命,將來配享太廟。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之理?" 宣諭慰留。乾隆帝說的很直白,你是深受兩朝皇恩,而且奉先帝的遺命,你以後是要配享太廟的,哪有配享太廟的老臣告老還鄉的,你得為朝廷盡忠致死,不準。不過乾隆帝對這個三朝老臣還是很照顧,命他如宋代舊例,十日一至都堂議事,四五日一入內廷備顧問。

可是沒過多久,張廷玉再次乞求離職養病。乾隆帝批准以原官致仕,並御製詩三章賞賜。這要是放在其他人,早就叩謝天恩了,但是張廷玉卻對乾隆說"以前世宗憲皇帝破格給予臣厚恩,遺命臣配享太廟,去年跟從陛下祭祀時又有挽留臣告老回鄉的諭旨,臣恐怕死後不能有這樣高的待遇啊,而且外間也有類似的議論。"他免冠叩首,請求乾隆帝出一個憑證。這就有質疑乾隆帝的意思了,乾隆帝聽到這裡很是不高興,不過乾隆還是壓下怒火,耐著性子給出了個憑證。然後,第二天謝恩的時候,張廷玉又來了一波作死的神操作,居然不親自去叩謝皇恩,而是讓自己的兒子來謝恩,這下乾隆帝算是徹底火了,於是廷臣會議,商議剝奪張廷玉的官爵,罷去配享太廟的優容。於是乾隆帝下令削去他的伯爵。

"

看過《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兩部電視劇的朋友對張廷玉這個角色一定不陌生,其實和電視劇一樣,歷史上的張廷玉曆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實實在在的三朝重臣。而且,在雍正朝時,張廷玉還被雍正皇帝許諾身後配享太廟。可就是這樣一個三朝名臣,晚年時為何一次次的去激怒乾隆,導致被乾隆貶官、削爵、撤銷配享太廟的恩遇。

張廷玉出身書香門第,官宦世家。張英、張廷玉、張若靄祖孫三代均受清廷寵信。其中張英在康熙一朝登上相位,張廷玉更是子承父業,在康熙朝嶄露頭角,進入翰林不久就入值南書房,成為康熙親近之人,最後升任禮部尚書。

張廷玉晚年激怒乾隆,被撤配享太廟,是倚老賣老還是故意為之?

至雍正一朝,雍正皇帝為鞏固自己皇位,勵精圖治,迫切需要培植一批自己的親信輔政大臣。在滿朝文武中,張廷玉就成為雍正皇帝最先信任的一部分人,能成為皇帝最信任的人,除了有才華,出身背景也很重要。尤其是對雍正皇帝而言,初登大位,一心求治,所以人才真的很重要;雍正即位之初,說他更改康熙即位詔書的傳言甚囂塵上,而且康熙朝九子奪嫡的餘亂更為完全平息,所以,成為能雍正信任的人,光有才華還不夠,背景還必須得過硬。巧的是張廷玉符合所有成為新皇帝心腹大臣的先決條件。首先,張廷玉在康熙朝表現出來的政治才華和深厚的學問功底是雍正皇帝治國理政所迫切需要的。其次,張廷玉的父親張英,不僅是康熙朝的樞臣,更是雍正皇帝曾經的老師,有了這層關係,張廷玉妥妥的是自己人了。所以相較於其他大臣,雍正皇帝也就更親近張廷玉,將國家大事交託張廷玉,安心治國。

張廷玉晚年激怒乾隆,被撤配享太廟,是倚老賣老還是故意為之?

在雍正一朝,張廷玉對雍正忠心耿耿,為雍正排憂解難,處理國事,立功無數,所以歷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要職。當然,對張廷玉來說,最大的殊榮便是被雍正皇帝許諾死後配享太廟。

配享太廟這個詞對我們來說很熟悉,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配享太廟的意義是啥,稍微多說點,太廟是供奉皇帝先祖及歷代皇帝的地方,是皇帝祭祖的地方,只有有大功於社稷的臣子經皇帝允許以後才能在死後享用配享太廟的待遇。這個待遇對張廷玉來說真的不得了,因為清朝是一個非漢族人統治的王朝,雖然清朝皇帝都會說滿漢一家親的腔調,儘管漢族大臣受重用的也不少,但是仍然還是有區別的。有清一代,幾百年的統治歷史中,漢人配享太廟的也僅張廷玉一例。

雍正十三年,雍正帝病危,下詔傳位乾隆,並任命張廷玉、鄂爾泰等人為顧命大臣,輔佐新帝。

張廷玉晚年激怒乾隆,被撤配享太廟,是倚老賣老還是故意為之?

乾隆即位時已經25歲,不像雍正即位時的複雜情況,雍正留給乾隆的是一個穩固的江山和環境,所以乾隆來說顧命大臣不說可有可無吧,也是沒那麼重要了,張廷玉作為一個深耕官場幾十年的政壇老手,沒有比他更明白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所以他和其他幾個顧命大臣很知趣的及時辭去顧命大臣的職位。出乎意料的是,乾隆雖然接受了他們辭去顧命大臣的職位,但仍然備受重用,讓他們以總理王大臣稱職。

在乾隆初期,乾隆帝對張廷玉的信任和恩寵一如雍正時期,並再次任命張廷玉為皇子師傅,而且皇帝每逢巡幸,張廷玉總是留京總理事務。乾隆帝還總是將他留京總理朝政,夜宿,並典試,選拔人才,考察薦舉官吏。張廷玉雖政務繁重,因學問深通,還榮膺雍乾兩代皇子師傅。同時授總理事務大臣,加拜他喇布勒哈番,特命進三等伯爵,賜號勤宜,加官進爵,位極人臣,基本達到了人生的巔峰了。

張廷玉晚年激怒乾隆,被撤配享太廟,是倚老賣老還是故意為之?

然而,當張廷玉步入晚年,年逾古稀的張廷玉固執和好激動,經常在政事上與乾隆帝起爭執,使他與乾隆帝之間漸生嫌隙。乾隆對這個三朝老臣也漸漸產生不滿。後來張廷玉更是三次上書請求告老還鄉,也是惹得乾隆帝對他意見越來越大。第一次乾隆帝專降諭旨:"卿受兩朝厚恩,且奉皇考遺命,將來配享太廟。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之理?" 宣諭慰留。乾隆帝說的很直白,你是深受兩朝皇恩,而且奉先帝的遺命,你以後是要配享太廟的,哪有配享太廟的老臣告老還鄉的,你得為朝廷盡忠致死,不準。不過乾隆帝對這個三朝老臣還是很照顧,命他如宋代舊例,十日一至都堂議事,四五日一入內廷備顧問。

可是沒過多久,張廷玉再次乞求離職養病。乾隆帝批准以原官致仕,並御製詩三章賞賜。這要是放在其他人,早就叩謝天恩了,但是張廷玉卻對乾隆說"以前世宗憲皇帝破格給予臣厚恩,遺命臣配享太廟,去年跟從陛下祭祀時又有挽留臣告老回鄉的諭旨,臣恐怕死後不能有這樣高的待遇啊,而且外間也有類似的議論。"他免冠叩首,請求乾隆帝出一個憑證。這就有質疑乾隆帝的意思了,乾隆帝聽到這裡很是不高興,不過乾隆還是壓下怒火,耐著性子給出了個憑證。然後,第二天謝恩的時候,張廷玉又來了一波作死的神操作,居然不親自去叩謝皇恩,而是讓自己的兒子來謝恩,這下乾隆帝算是徹底火了,於是廷臣會議,商議剝奪張廷玉的官爵,罷去配享太廟的優容。於是乾隆帝下令削去他的伯爵。

張廷玉晚年激怒乾隆,被撤配享太廟,是倚老賣老還是故意為之?

乾隆十五年,皇長子剛去世不久,張廷玉第三次次請求歸鄉,激怒了乾隆帝,於是乾隆帝用大學士九卿議,罷配享,免治罪。隨後歸去,這下徹底失寵。

從表面上看,張廷玉罷官、削爵、撤去配享太廟的下場完全是自己不作就不會死的作結果。可是深入的想一下,真的是張廷玉倚老賣老自己作死的嗎?

實不盡然!自古以來,歷朝歷代的政治鬥爭是談論官場繞不開的話題,能夠高居廟堂的官員必定深知官場複雜,老謀深算。尤其是張廷玉這樣的三朝重臣,深耕官場幾十年,對於官場的爾虞我詐處理的必定遊刃有餘,對皇帝聖意的揣度必定恰如其意。所以,結合當時的官場環境,乾隆十年四月,鄂爾泰病故,訥親取代了他。雖然張廷玉面奏班次應訥親居首,但其心中亦有難言之隱。為了平衡各種因素,確定"嗣後內閣行走列名,訥親在前。吏部行走列名,張廷玉在前"。乾隆帝的種種做法,實際上是加劇了滿漢臣僚之間的矛盾,使他們很難協調,以致明爭暗鬥、互不尊服。張廷玉與鄂爾泰共事十餘年,"往往竟日不交一語"。由此可見,張廷玉一次又一次的激怒乾陵帝,或許並非是倚老賣老,也可能是他厭倦了官場的明爭暗鬥,也厭倦了伴君如伴虎的風險,選擇急流勇退,明哲保身的以退為進之法。

三次上書告老還鄉以及故意做出讓兒子代替自己去叩首謝恩這種蠢事,更是對乾隆皇帝底線的試探,每一次都拿捏的恰如其分。

"

看過《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兩部電視劇的朋友對張廷玉這個角色一定不陌生,其實和電視劇一樣,歷史上的張廷玉曆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實實在在的三朝重臣。而且,在雍正朝時,張廷玉還被雍正皇帝許諾身後配享太廟。可就是這樣一個三朝名臣,晚年時為何一次次的去激怒乾隆,導致被乾隆貶官、削爵、撤銷配享太廟的恩遇。

張廷玉出身書香門第,官宦世家。張英、張廷玉、張若靄祖孫三代均受清廷寵信。其中張英在康熙一朝登上相位,張廷玉更是子承父業,在康熙朝嶄露頭角,進入翰林不久就入值南書房,成為康熙親近之人,最後升任禮部尚書。

張廷玉晚年激怒乾隆,被撤配享太廟,是倚老賣老還是故意為之?

至雍正一朝,雍正皇帝為鞏固自己皇位,勵精圖治,迫切需要培植一批自己的親信輔政大臣。在滿朝文武中,張廷玉就成為雍正皇帝最先信任的一部分人,能成為皇帝最信任的人,除了有才華,出身背景也很重要。尤其是對雍正皇帝而言,初登大位,一心求治,所以人才真的很重要;雍正即位之初,說他更改康熙即位詔書的傳言甚囂塵上,而且康熙朝九子奪嫡的餘亂更為完全平息,所以,成為能雍正信任的人,光有才華還不夠,背景還必須得過硬。巧的是張廷玉符合所有成為新皇帝心腹大臣的先決條件。首先,張廷玉在康熙朝表現出來的政治才華和深厚的學問功底是雍正皇帝治國理政所迫切需要的。其次,張廷玉的父親張英,不僅是康熙朝的樞臣,更是雍正皇帝曾經的老師,有了這層關係,張廷玉妥妥的是自己人了。所以相較於其他大臣,雍正皇帝也就更親近張廷玉,將國家大事交託張廷玉,安心治國。

張廷玉晚年激怒乾隆,被撤配享太廟,是倚老賣老還是故意為之?

在雍正一朝,張廷玉對雍正忠心耿耿,為雍正排憂解難,處理國事,立功無數,所以歷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要職。當然,對張廷玉來說,最大的殊榮便是被雍正皇帝許諾死後配享太廟。

配享太廟這個詞對我們來說很熟悉,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配享太廟的意義是啥,稍微多說點,太廟是供奉皇帝先祖及歷代皇帝的地方,是皇帝祭祖的地方,只有有大功於社稷的臣子經皇帝允許以後才能在死後享用配享太廟的待遇。這個待遇對張廷玉來說真的不得了,因為清朝是一個非漢族人統治的王朝,雖然清朝皇帝都會說滿漢一家親的腔調,儘管漢族大臣受重用的也不少,但是仍然還是有區別的。有清一代,幾百年的統治歷史中,漢人配享太廟的也僅張廷玉一例。

雍正十三年,雍正帝病危,下詔傳位乾隆,並任命張廷玉、鄂爾泰等人為顧命大臣,輔佐新帝。

張廷玉晚年激怒乾隆,被撤配享太廟,是倚老賣老還是故意為之?

乾隆即位時已經25歲,不像雍正即位時的複雜情況,雍正留給乾隆的是一個穩固的江山和環境,所以乾隆來說顧命大臣不說可有可無吧,也是沒那麼重要了,張廷玉作為一個深耕官場幾十年的政壇老手,沒有比他更明白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所以他和其他幾個顧命大臣很知趣的及時辭去顧命大臣的職位。出乎意料的是,乾隆雖然接受了他們辭去顧命大臣的職位,但仍然備受重用,讓他們以總理王大臣稱職。

在乾隆初期,乾隆帝對張廷玉的信任和恩寵一如雍正時期,並再次任命張廷玉為皇子師傅,而且皇帝每逢巡幸,張廷玉總是留京總理事務。乾隆帝還總是將他留京總理朝政,夜宿,並典試,選拔人才,考察薦舉官吏。張廷玉雖政務繁重,因學問深通,還榮膺雍乾兩代皇子師傅。同時授總理事務大臣,加拜他喇布勒哈番,特命進三等伯爵,賜號勤宜,加官進爵,位極人臣,基本達到了人生的巔峰了。

張廷玉晚年激怒乾隆,被撤配享太廟,是倚老賣老還是故意為之?

然而,當張廷玉步入晚年,年逾古稀的張廷玉固執和好激動,經常在政事上與乾隆帝起爭執,使他與乾隆帝之間漸生嫌隙。乾隆對這個三朝老臣也漸漸產生不滿。後來張廷玉更是三次上書請求告老還鄉,也是惹得乾隆帝對他意見越來越大。第一次乾隆帝專降諭旨:"卿受兩朝厚恩,且奉皇考遺命,將來配享太廟。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之理?" 宣諭慰留。乾隆帝說的很直白,你是深受兩朝皇恩,而且奉先帝的遺命,你以後是要配享太廟的,哪有配享太廟的老臣告老還鄉的,你得為朝廷盡忠致死,不準。不過乾隆帝對這個三朝老臣還是很照顧,命他如宋代舊例,十日一至都堂議事,四五日一入內廷備顧問。

可是沒過多久,張廷玉再次乞求離職養病。乾隆帝批准以原官致仕,並御製詩三章賞賜。這要是放在其他人,早就叩謝天恩了,但是張廷玉卻對乾隆說"以前世宗憲皇帝破格給予臣厚恩,遺命臣配享太廟,去年跟從陛下祭祀時又有挽留臣告老回鄉的諭旨,臣恐怕死後不能有這樣高的待遇啊,而且外間也有類似的議論。"他免冠叩首,請求乾隆帝出一個憑證。這就有質疑乾隆帝的意思了,乾隆帝聽到這裡很是不高興,不過乾隆還是壓下怒火,耐著性子給出了個憑證。然後,第二天謝恩的時候,張廷玉又來了一波作死的神操作,居然不親自去叩謝皇恩,而是讓自己的兒子來謝恩,這下乾隆帝算是徹底火了,於是廷臣會議,商議剝奪張廷玉的官爵,罷去配享太廟的優容。於是乾隆帝下令削去他的伯爵。

張廷玉晚年激怒乾隆,被撤配享太廟,是倚老賣老還是故意為之?

乾隆十五年,皇長子剛去世不久,張廷玉第三次次請求歸鄉,激怒了乾隆帝,於是乾隆帝用大學士九卿議,罷配享,免治罪。隨後歸去,這下徹底失寵。

從表面上看,張廷玉罷官、削爵、撤去配享太廟的下場完全是自己不作就不會死的作結果。可是深入的想一下,真的是張廷玉倚老賣老自己作死的嗎?

實不盡然!自古以來,歷朝歷代的政治鬥爭是談論官場繞不開的話題,能夠高居廟堂的官員必定深知官場複雜,老謀深算。尤其是張廷玉這樣的三朝重臣,深耕官場幾十年,對於官場的爾虞我詐處理的必定遊刃有餘,對皇帝聖意的揣度必定恰如其意。所以,結合當時的官場環境,乾隆十年四月,鄂爾泰病故,訥親取代了他。雖然張廷玉面奏班次應訥親居首,但其心中亦有難言之隱。為了平衡各種因素,確定"嗣後內閣行走列名,訥親在前。吏部行走列名,張廷玉在前"。乾隆帝的種種做法,實際上是加劇了滿漢臣僚之間的矛盾,使他們很難協調,以致明爭暗鬥、互不尊服。張廷玉與鄂爾泰共事十餘年,"往往竟日不交一語"。由此可見,張廷玉一次又一次的激怒乾陵帝,或許並非是倚老賣老,也可能是他厭倦了官場的明爭暗鬥,也厭倦了伴君如伴虎的風險,選擇急流勇退,明哲保身的以退為進之法。

三次上書告老還鄉以及故意做出讓兒子代替自己去叩首謝恩這種蠢事,更是對乾隆皇帝底線的試探,每一次都拿捏的恰如其分。

張廷玉晚年激怒乾隆,被撤配享太廟,是倚老賣老還是故意為之?

第一次是試探乾隆帝對自己告老還鄉請求的態度,從結果來看乾隆帝對自己還是很重視的。摸清了乾隆帝對自己的態度以後,再增加火候,繼續第二次上書請求隱退,這次的理由是離職養病,既然是養病那就準了,你去養病吧,並且還給了許多賞賜。可是對張廷玉來說,既然是明哲保身,以退為進,那麼乾隆帝准許原官致仕或許並不能保證自己退休以後安全無虞,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雖然自己退休了,但是自己的威望和影響還在,當然,對那些執政期間所樹政敵的威脅還在,退休以後遠離廟堂自己隨時有可能被政敵所攻訐,那時真是毫無反抗之力,只能任人宰割。所以,最保險的是讓皇帝把自己擼到底,主動解除自己的威望和威脅,讓那些高居廟堂的政友也好、政敵也好把自己忘掉,不屑於再與自己為敵,只到自己老死,這才是最安全的隱退。所以,他還得繼續"作",怎麼安全的作下去呢?那就是繼續適度的激怒皇帝,不僅要求皇帝給自己出一個讓自己死後能配享太廟的憑證,更是讓自己的兒子去謝恩,這種事情的罪過可大可小,放到其他人可能就是藐視皇權的重罪了,但是張廷玉三朝重臣,資歷威望非同一般,乾隆就算生氣也不會治他的重罪,但是罷官削爵還是少不了的。果不其然,一番折騰下來成功的被削爵,這離他的目的又近了一步。第三次請退,也是時機和火候最好的一次,皇帝的兒子剛去世不久,皇帝還沒在喪子之痛中緩過神,張廷玉再次請求告老還鄉,這次又成功的激怒了乾隆帝,於是罷配享、免治罪,一擼到底,終於達到自己的目的,從官場全身而退安享晚年。

張廷玉能夠一步步的把自己"作"到罷官、削爵、罷配享,但是卻沒有治罪。表面上是乾隆帝的優待,實際上是張廷玉明哲保身的苦肉計,以及對乾隆帝心思的精準把控,每一步都看似危險但都有驚無險的朝著自己期望的方向發展。

到乾隆二十年(1755年)三月二十日,張廷玉卒於家中,享年八十四歲。死後葬於龍眠山,乾隆帝最終仍遵清世宗遺詔,命配享太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