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遲恭的老鄉、聶耳的先祖、三國名將,他的人生比演義裡更精彩

前言

張遼是雁門馬邑(即今天的山西朔州市)人。

順帶提一句,這個地方的名將可不止張遼一人,在張遼之後五百多年,還有一個名將也出生在這個地區,那就是同為山西朔州人氏的尉遲恭。

當然,張遼是不會知道尉遲恭的,但是在我看來,三國名將張文遠的英風銳氣,未必就比不過唐初名將尉遲恭。

張遼本來不姓張,而是姓聶,是聶壹之後,所以我們也可以叫他聶遼,據《三國志》記載,他是因為要避怨,才改姓為張。

當然,聶遼雖然已經改頭換面,成了張遼,但是他的本事可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01 早年成名

首先,與黃忠這種暮年爆發的名將不一樣,張遼出道比較早,而且出名也比較早。

《三國志 張遼傳》中說他"少為郡吏(大致至少相當於今天的市級幹部)。"而且東漢末年的幷州刺史丁原認為張遼武力過人,所以徵他為從事,並且讓他帶領兵馬到京城。

到了京師長安之後,大將軍何進又讓張遼去河北募兵,然而就在張遼募集了千餘人,回到京師的時候,何進已經跟十常侍鬧崩,並且事敗身死。

張遼沒辦法,只能投靠了當時的京師實際掌權者董卓

等到董卓被王允等人除掉之後,張遼又歸順了呂布,同時被封為騎都尉(比兩千石,其部下人數和職能如果按照今天標準算,應該是衛戍區部隊的團長或者師長)。

可惜好景不長,呂布在董卓死後又被李傕打敗,張遼就跟著呂布一起打起揹包,先奔兗州,又奔徐州,而到了徐州之後,呂布讓張遼擔任了魯國的國相。

而這一年,張遼二十八歲。

尉遲恭的老鄉、聶耳的先祖、三國名將,他的人生比演義裡更精彩

青年張遼

此後,張遼一直在呂布身邊,跟隨呂布一起奔走征戰。當然,《三國志》本傳和裴注裡並未說明張遼這個時期到底具體參加了哪些戰役。

倒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裡說張遼為呂布麾下八健將之一,並且參加過濮陽破曹操的戰役。

後文書在白門樓一節中,張遼對著曹操還來了一句:"只恨當日(濮陽之戰)火不大,不曾燒死你這國賊!"

不過《三國演義》的相關內容畢竟是小說家言,大家不要當真。

總之,我們今天翻閱《三國志 張遼傳》,可以明確知道的是,張遼在呂布被曹操擒殺之後,就投降了曹操,而且在投降曹操這個事情上,張遼還是主要的發起者之一。

因為據《三國志 張遼傳》中說,是:(張)遼將其(呂布)眾降。

作為能夠率領原本是呂布麾下的兵將歸鄉的張遼,應該在呂布軍中地位不低。

而曹操也非常器重張遼,張遼一歸降, 就被曹操封為中郎將,並且賜爵關內侯。後因為張遼"數有戰功",所以升為了裨將軍。此時,張遼還不到三十歲。


02 官渡顯名

到了公元200年,三十一歲的張遼也參加了曹操集團前期最為重要的一戰——官渡之戰。

但是張遼的身份與其他將領不同,和張遼一同領兵的,是新近剛剛投降曹操軍的名將關羽,而他們兩個人的任務,是救援白馬。

那麼為什麼曹軍那麼多將軍,只有張遼能和關羽做搭檔呢?

原因只怕有二,

第一,張遼自身的本事確實是毋庸置疑,

第二,張遼和關羽的關係應該相當不錯,後來關羽得知劉備在河北,想要離開曹操,曹操也是讓張遼"以情說之"。

而白馬坡的故事大家應該都知道,關羽於萬軍之中斬殺袁紹軍大將顏良,白馬之圍遂解。

尉遲恭的老鄉、聶耳的先祖、三國名將,他的人生比演義裡更精彩

壯年張遼

而在此戰之後,關羽要離開曹操,投奔劉備,這個事情他是和張遼講了的。

張遼也想到了,如果照實說給曹操,怕曹操殺關羽。

但不說,又不是事君之道,便嘆息:“曹公,是如父親般的君上;關羽,是兄弟而已。”最後選擇了照實說給曹操。

此舉被後世認為是為臣下者懂分輕重、能識大體的表現。

如南朝宋左僕射劉穆之曾說:“我蒙公(指劉裕)恩,義無隱諱,此張遼所以告關羽欲叛也。”

尚書右僕射何尚之亦曾言:“臣思張遼之言,關羽雖兄弟,曹公父子,豈得不言?”


03 智降昌豨

在官渡之戰大破袁紹之後,張遼也沒閒著,曹操先是派他單獨領兵平定魯國諸郡(畢竟張遼擔任過魯國國相,既比較能打,地頭又比較熟),而後又和夏侯淵合兵一處,圍困昌豨於東海(治所在今山東省臨沂市郯城)。

這一仗打了幾個月,當時軍中糧草已盡,所以夏侯淵就和張遼商議,要退兵,但是張遼提出了不同意見。

他跟夏侯淵說:"這幾天以來,每次咱們去圍攻敵人的時候,昌豨動不動就拿眼睛看我,然後他的部下的放箭數量就少了。這肯定是昌豨心裡猶豫,所以沒有奮力跟我們作戰,我想用言語說服他。讓他自己來歸降我們,這不是再好不過了嗎?"

夏侯淵投了贊成票。

於是張遼就跑到城下,跟昌豨說:"曹公託我給你帶個話。"

結果昌豨果然下城出來,跟張遼交談。

張遼就跟昌豨繼續說:"曹公英明神武,現在正想用仁德來感化四方,你要是先一步繳槍投降,那肯定是封賞大大的啊(先附者受大賞)。"

昌豨一聽,對啊,於是就趕緊投降了。

尉遲恭的老鄉、聶耳的先祖、三國名將,他的人生比演義裡更精彩

勸降中的張遼

張遼於是自己一個人上了三公山,到了昌豨的家,去見了昌豨的老婆孩子,昌豨很高興,就跟著張遼一起去拜見了曹操。

曹操知道昌豨投降,當然非常高興,但是在昌豨走了之後,還是責備張遼說:"文遠啊,你這麼做事,把自己置於凶險之中,這可不是為大將之法啊。"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曹操對張遼的喜愛,他是捨不得讓張遼這種大將去冒這種風險的。

張遼則說:"以曹公您的威信傳於四海,我又是奉陛下的聖旨辦事,昌豨能有多大膽子,他肯定不敢傷害我。"

這件事可以證明,張遼雖勇,但是他的勇是謀定而後動,而不是一時上頭的血氣之勇,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


04 步步高昇

公元204年,曹操領兵攻打袁譚、袁尚,張遼也參加了這次戰役。

因為作戰有功,張遼被封為代理中堅將軍。

接下來,張遼又參加了在鄴城攻打袁尚(袁譚在南皮)的戰鬥,袁尚堅守,曹軍攻城未果。曹操自己領兵回到了許昌,而派遣張遼和樂進一起發兵攻下了陰安,並將該地區的人民遷到了黃河以南。

第二次鄴城之戰,曹軍打贏了,鄴城被攻克,而張遼自己帶著一支部隊別巡趙國、常山,招降了緣山諸賊和黑山賊中的孫輕等人。

繼而張遼參加了第二次攻打袁譚的戰役,袁譚被打敗,張遼部又安撫海濱,擊破了遼東賊柳毅等人。

回到鄴城的時候,曹操親自出來迎接張遼,讓張遼跟自己同坐一車,並且封張遼為蕩寇將軍。

其後,張遼又自己率領一支軍隊,平定江夏北部諸縣(春侯國、信陽縣、鄳縣、軑侯國、西陽縣,都在大別山北部。)

然後回軍,駐紮在臨潁,因為這次的戰功,張遼被封為都亭侯。

尉遲恭的老鄉、聶耳的先祖、三國名將,他的人生比演義裡更精彩

戰鬥中的張遼

公元207年,張遼隨曹操一起三徵袁尚,而據三國志張遼傳裴松之注引《傅子》,張遼在這次戰鬥之前曾經勸過曹操:

"許都是天下的要害,如今天子在許都,曹公要是北征,如果劉備劉表趁這個時候發兵襲擊許都,一旦得手,只怕曹公的大勢就沒了。"

但是曹操認為不然,他覺得劉備劉表不會在這個時候統一意見,攻打許都,所以還是出兵了。

雖然張遼進諫曹操,不同意北征,但是一旦曹操做出了決定,到了戰場上,張遼就是抄刀子就是幹。

行軍到了柳城,曹操的軍隊和胡人相遇,張遼就力勸曹操要幹一票,氣勢很給力(氣甚奮)。

曹操一看張遼的鬥志這麼旺盛,也很滿意(壯之),於是就把自己的麾蓋給了張遼,然後下令開打。

果然這一次戰鬥非常順利,曹軍大破胡人,踏頓單于被曹純部所獲(結合《三國志 曹純傳》),然後被處斬。

其實,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張遼的風格,他的能力是一流的,對戰局也會有自己的看法,也會向上級提出不同意見。

但是,只要上級做出了決定,那麼張遼就會迅速改變自己心中已有的方略,變成以上級命令為先,並且會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務。

而曹操之所以這麼喜歡張遼,也和他的這種性格有一定的關係。


05 經略荊州

此時荊州尚未安定,曹操命張遼屯軍於長社。

軍隊臨出發之際,軍中忽有謀反者起事騷動,半夜驚亂起火,全軍盡受其擾。

此時張遼顧謂左右道:“不要衝動,這不可能是全營盡反,必然是引起叛變之人,想藉此惑亂他人而已。於是傳令軍中,只要不是反亂者安坐勿動。

而張遼則帶領親兵數十人,守立於陣中。不久情況穩定下來,軍中隨即擒獲首謀者,並將其殺除,動亂亦告平定。

在這件突發事件上,張遼臨危不亂,處變不驚的心理素質和對於事情的精準判斷幫助了他。

赤壁之戰時,曹操徙趙儼為都督護軍,護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等七軍。

公元209年,廬江陳蘭、梅成佔據灊、六兩個縣作叛,曹操於是遣于禁、臧霸等討伐梅成,又命張遼督領張郃、牛蓋等討伐梅蘭。

尉遲恭的老鄉、聶耳的先祖、三國名將,他的人生比演義裡更精彩

戰鬥中的張遼

當時梅成詐降了于禁,于禁就帶著軍隊回去了。

不料梅成趁機會帶其軍眾往投陳蘭,二人轉入灊山自守。

灊山中有天柱山,山勢陡峭,約有二十餘裡,道路險狹,陳蘭等避於其上,山下進軍難通。

張遼意欲登山進兵,

諸將都說:“此地山道路險惡,我軍兵少,很難可以深入用兵。”

張遼卻說:“狹路相逢勇者勝(勇者得前耳),大家不要怕,只管前進就是。”

於是曹軍進至山下安營,起兵上山攻擊,終於斬下陳蘭、梅成首級,盡虜其眾。

曹操評論諸將功勞的時候說:“登天山,履峻險,取蘭、成,蕩寇將軍張遼功也。”於是增其邑,假節。


後記

此時身經百戰,南征北伐的張遼已經是曹魏集團地位最高的外姓將領了,名震天下!

只是此時的張遼還沒有料到,未來他的人生將迎來一場讓他名留青史的戰役。

這場戰役是什麼呢?

誠摯的感謝朋友們的點贊、閱讀、評論以及關注,我們下回再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