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

《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張飛勇猛無敵,被稱為萬人敵,但是最後死的卻很“窩囊”!

根據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情節,公元220年關羽敗走麥城後被東吳呂蒙所殺,劉備和張飛決意為關羽報仇血恨。公元221年,張飛因為悲痛之極再加上性格急躁,恨不得能馬上出征東吳,所以張飛就令帳下的兩員大將範疆和張達務必在三日之內為其所屬的三軍全部換上白旗白甲,張飛要為關羽掛孝伐吳。

"

《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張飛勇猛無敵,被稱為萬人敵,但是最後死的卻很“窩囊”!

根據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情節,公元220年關羽敗走麥城後被東吳呂蒙所殺,劉備和張飛決意為關羽報仇血恨。公元221年,張飛因為悲痛之極再加上性格急躁,恨不得能馬上出征東吳,所以張飛就令帳下的兩員大將範疆和張達務必在三日之內為其所屬的三軍全部換上白旗白甲,張飛要為關羽掛孝伐吳。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範疆和張達深知三日之內根本無法完成任務,向張飛稟告了實情之後不但無果,反被脾氣暴躁的張飛鞭打了一頓,範疆和張達商議之後想著橫豎都是死,便對張飛起了殺機,就在當晚,範疆和張達把睜眼熟睡的張飛結果了,兩人帶著張飛的頭顱趁著夜色投東吳而去。

張飛的死在史書《三國志》中是這樣記載的:"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發,其帳下將張達、範強殺之,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

"

《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張飛勇猛無敵,被稱為萬人敵,但是最後死的卻很“窩囊”!

根據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情節,公元220年關羽敗走麥城後被東吳呂蒙所殺,劉備和張飛決意為關羽報仇血恨。公元221年,張飛因為悲痛之極再加上性格急躁,恨不得能馬上出征東吳,所以張飛就令帳下的兩員大將範疆和張達務必在三日之內為其所屬的三軍全部換上白旗白甲,張飛要為關羽掛孝伐吳。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範疆和張達深知三日之內根本無法完成任務,向張飛稟告了實情之後不但無果,反被脾氣暴躁的張飛鞭打了一頓,範疆和張達商議之後想著橫豎都是死,便對張飛起了殺機,就在當晚,範疆和張達把睜眼熟睡的張飛結果了,兩人帶著張飛的頭顱趁著夜色投東吳而去。

張飛的死在史書《三國志》中是這樣記載的:"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發,其帳下將張達、範強殺之,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關於張飛的死,《三國演義》和《三國志》是非常吻合的,不同是,殺害張飛的人名不同。《三國志》中記載的是範強和張達,而《三國演義》則是範疆和張達。還有就是,在範強和張達在殺張飛時,其是否睜著眼睡覺,又是否因為張飛力氣過大被架在脖子上的刀所拍死,《三國志》中並沒有詳盡的記錄。

"

《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張飛勇猛無敵,被稱為萬人敵,但是最後死的卻很“窩囊”!

根據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情節,公元220年關羽敗走麥城後被東吳呂蒙所殺,劉備和張飛決意為關羽報仇血恨。公元221年,張飛因為悲痛之極再加上性格急躁,恨不得能馬上出征東吳,所以張飛就令帳下的兩員大將範疆和張達務必在三日之內為其所屬的三軍全部換上白旗白甲,張飛要為關羽掛孝伐吳。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範疆和張達深知三日之內根本無法完成任務,向張飛稟告了實情之後不但無果,反被脾氣暴躁的張飛鞭打了一頓,範疆和張達商議之後想著橫豎都是死,便對張飛起了殺機,就在當晚,範疆和張達把睜眼熟睡的張飛結果了,兩人帶著張飛的頭顱趁著夜色投東吳而去。

張飛的死在史書《三國志》中是這樣記載的:"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發,其帳下將張達、範強殺之,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關於張飛的死,《三國演義》和《三國志》是非常吻合的,不同是,殺害張飛的人名不同。《三國志》中記載的是範強和張達,而《三國演義》則是範疆和張達。還有就是,在範強和張達在殺張飛時,其是否睜著眼睡覺,又是否因為張飛力氣過大被架在脖子上的刀所拍死,《三國志》中並沒有詳盡的記錄。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張飛思想比較簡單,性格耿直,深惡痛絕,當疑心關羽投降曹操時,他甚至要兄弟火併,直到親眼看見關羽殺掉蔡陽迴歸漢營,才相信關羽並沒有投降曹操。由此可見,張飛對大哥劉備是忠心耿耿的,他願意永遠屈居於劉備之下,為其攻城掠地、搭橋鋪路,甚至希望自己的子孫也永遠侍奉劉姓王朝。張飛認為,兄長劉備會永遠仁義守誓,認自己這個異姓兄弟,自己的子孫也會因此高官厚祿。然而,“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異姓兄弟只適合輔朝,不宜篡朝;只適合強強聯合、同心協力打天下,不宜孤家寡人、專權獨斷坐天下。

"

《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張飛勇猛無敵,被稱為萬人敵,但是最後死的卻很“窩囊”!

根據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情節,公元220年關羽敗走麥城後被東吳呂蒙所殺,劉備和張飛決意為關羽報仇血恨。公元221年,張飛因為悲痛之極再加上性格急躁,恨不得能馬上出征東吳,所以張飛就令帳下的兩員大將範疆和張達務必在三日之內為其所屬的三軍全部換上白旗白甲,張飛要為關羽掛孝伐吳。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範疆和張達深知三日之內根本無法完成任務,向張飛稟告了實情之後不但無果,反被脾氣暴躁的張飛鞭打了一頓,範疆和張達商議之後想著橫豎都是死,便對張飛起了殺機,就在當晚,範疆和張達把睜眼熟睡的張飛結果了,兩人帶著張飛的頭顱趁著夜色投東吳而去。

張飛的死在史書《三國志》中是這樣記載的:"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發,其帳下將張達、範強殺之,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關於張飛的死,《三國演義》和《三國志》是非常吻合的,不同是,殺害張飛的人名不同。《三國志》中記載的是範強和張達,而《三國演義》則是範疆和張達。還有就是,在範強和張達在殺張飛時,其是否睜著眼睡覺,又是否因為張飛力氣過大被架在脖子上的刀所拍死,《三國志》中並沒有詳盡的記錄。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張飛思想比較簡單,性格耿直,深惡痛絕,當疑心關羽投降曹操時,他甚至要兄弟火併,直到親眼看見關羽殺掉蔡陽迴歸漢營,才相信關羽並沒有投降曹操。由此可見,張飛對大哥劉備是忠心耿耿的,他願意永遠屈居於劉備之下,為其攻城掠地、搭橋鋪路,甚至希望自己的子孫也永遠侍奉劉姓王朝。張飛認為,兄長劉備會永遠仁義守誓,認自己這個異姓兄弟,自己的子孫也會因此高官厚祿。然而,“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異姓兄弟只適合輔朝,不宜篡朝;只適合強強聯合、同心協力打天下,不宜孤家寡人、專權獨斷坐天下。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就算劉關張這一代能夠同心同德、共擁天下,但很難保證他們的後代也會和他們一樣擁有共同的志願,關張的後人也會願意終生侍奉劉姓皇帝。若真的有一天,關張的後人揭竿而起,想要篡位謀權,到時,劉備早已經不在人世,該如何去管呢?後來的關興與張苞爭鋒相鬥、互不相讓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所以劉備不得不考慮這些,不得不在他這一代把這個問題解決了,以保劉姓家族執掌朝綱。

"

《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張飛勇猛無敵,被稱為萬人敵,但是最後死的卻很“窩囊”!

根據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情節,公元220年關羽敗走麥城後被東吳呂蒙所殺,劉備和張飛決意為關羽報仇血恨。公元221年,張飛因為悲痛之極再加上性格急躁,恨不得能馬上出征東吳,所以張飛就令帳下的兩員大將範疆和張達務必在三日之內為其所屬的三軍全部換上白旗白甲,張飛要為關羽掛孝伐吳。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範疆和張達深知三日之內根本無法完成任務,向張飛稟告了實情之後不但無果,反被脾氣暴躁的張飛鞭打了一頓,範疆和張達商議之後想著橫豎都是死,便對張飛起了殺機,就在當晚,範疆和張達把睜眼熟睡的張飛結果了,兩人帶著張飛的頭顱趁著夜色投東吳而去。

張飛的死在史書《三國志》中是這樣記載的:"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發,其帳下將張達、範強殺之,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關於張飛的死,《三國演義》和《三國志》是非常吻合的,不同是,殺害張飛的人名不同。《三國志》中記載的是範強和張達,而《三國演義》則是範疆和張達。還有就是,在範強和張達在殺張飛時,其是否睜著眼睡覺,又是否因為張飛力氣過大被架在脖子上的刀所拍死,《三國志》中並沒有詳盡的記錄。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張飛思想比較簡單,性格耿直,深惡痛絕,當疑心關羽投降曹操時,他甚至要兄弟火併,直到親眼看見關羽殺掉蔡陽迴歸漢營,才相信關羽並沒有投降曹操。由此可見,張飛對大哥劉備是忠心耿耿的,他願意永遠屈居於劉備之下,為其攻城掠地、搭橋鋪路,甚至希望自己的子孫也永遠侍奉劉姓王朝。張飛認為,兄長劉備會永遠仁義守誓,認自己這個異姓兄弟,自己的子孫也會因此高官厚祿。然而,“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異姓兄弟只適合輔朝,不宜篡朝;只適合強強聯合、同心協力打天下,不宜孤家寡人、專權獨斷坐天下。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就算劉關張這一代能夠同心同德、共擁天下,但很難保證他們的後代也會和他們一樣擁有共同的志願,關張的後人也會願意終生侍奉劉姓皇帝。若真的有一天,關張的後人揭竿而起,想要篡位謀權,到時,劉備早已經不在人世,該如何去管呢?後來的關興與張苞爭鋒相鬥、互不相讓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所以劉備不得不考慮這些,不得不在他這一代把這個問題解決了,以保劉姓家族執掌朝綱。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劉備作為首任兄長,得到了關張帶給自己的利益,但作為劉邦的後人,與生俱來的政治頭腦讓他意識到自己後人將會因為“桃園結義”而遭到威脅,他要保證漢室血統的純正,所以先將關羽送給仇人“收拾”,然後激怒性格耿直的張飛,利用其性格帶兵攻吳……

"

《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張飛勇猛無敵,被稱為萬人敵,但是最後死的卻很“窩囊”!

根據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情節,公元220年關羽敗走麥城後被東吳呂蒙所殺,劉備和張飛決意為關羽報仇血恨。公元221年,張飛因為悲痛之極再加上性格急躁,恨不得能馬上出征東吳,所以張飛就令帳下的兩員大將範疆和張達務必在三日之內為其所屬的三軍全部換上白旗白甲,張飛要為關羽掛孝伐吳。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範疆和張達深知三日之內根本無法完成任務,向張飛稟告了實情之後不但無果,反被脾氣暴躁的張飛鞭打了一頓,範疆和張達商議之後想著橫豎都是死,便對張飛起了殺機,就在當晚,範疆和張達把睜眼熟睡的張飛結果了,兩人帶著張飛的頭顱趁著夜色投東吳而去。

張飛的死在史書《三國志》中是這樣記載的:"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發,其帳下將張達、範強殺之,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關於張飛的死,《三國演義》和《三國志》是非常吻合的,不同是,殺害張飛的人名不同。《三國志》中記載的是範強和張達,而《三國演義》則是範疆和張達。還有就是,在範強和張達在殺張飛時,其是否睜著眼睡覺,又是否因為張飛力氣過大被架在脖子上的刀所拍死,《三國志》中並沒有詳盡的記錄。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張飛思想比較簡單,性格耿直,深惡痛絕,當疑心關羽投降曹操時,他甚至要兄弟火併,直到親眼看見關羽殺掉蔡陽迴歸漢營,才相信關羽並沒有投降曹操。由此可見,張飛對大哥劉備是忠心耿耿的,他願意永遠屈居於劉備之下,為其攻城掠地、搭橋鋪路,甚至希望自己的子孫也永遠侍奉劉姓王朝。張飛認為,兄長劉備會永遠仁義守誓,認自己這個異姓兄弟,自己的子孫也會因此高官厚祿。然而,“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異姓兄弟只適合輔朝,不宜篡朝;只適合強強聯合、同心協力打天下,不宜孤家寡人、專權獨斷坐天下。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就算劉關張這一代能夠同心同德、共擁天下,但很難保證他們的後代也會和他們一樣擁有共同的志願,關張的後人也會願意終生侍奉劉姓皇帝。若真的有一天,關張的後人揭竿而起,想要篡位謀權,到時,劉備早已經不在人世,該如何去管呢?後來的關興與張苞爭鋒相鬥、互不相讓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所以劉備不得不考慮這些,不得不在他這一代把這個問題解決了,以保劉姓家族執掌朝綱。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劉備作為首任兄長,得到了關張帶給自己的利益,但作為劉邦的後人,與生俱來的政治頭腦讓他意識到自己後人將會因為“桃園結義”而遭到威脅,他要保證漢室血統的純正,所以先將關羽送給仇人“收拾”,然後激怒性格耿直的張飛,利用其性格帶兵攻吳……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劉備具備善於借力,當初結義是為了借力羽、翼起飛,如今成功在望,他又要借力剪除兩扇沉重的翅膀並獲得兩重孝。那麼,該借何人之力呢?諸葛亮便是最佳人選。第一,諸葛亮早有殺羽除飛的想法,志同道合,不會洩密;第二,諸葛亮擅長心理戰和遠程戰,常在笑裡藏刀之後敷以悲傷眼淚,乾淨利落;三則諸葛亮精通各種神鬼之道,能將陰謀陷害偽託成上天旨意,無人生疑。諸葛亮殺同僚龐統時就是這樣做的。

"

《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張飛勇猛無敵,被稱為萬人敵,但是最後死的卻很“窩囊”!

根據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情節,公元220年關羽敗走麥城後被東吳呂蒙所殺,劉備和張飛決意為關羽報仇血恨。公元221年,張飛因為悲痛之極再加上性格急躁,恨不得能馬上出征東吳,所以張飛就令帳下的兩員大將範疆和張達務必在三日之內為其所屬的三軍全部換上白旗白甲,張飛要為關羽掛孝伐吳。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範疆和張達深知三日之內根本無法完成任務,向張飛稟告了實情之後不但無果,反被脾氣暴躁的張飛鞭打了一頓,範疆和張達商議之後想著橫豎都是死,便對張飛起了殺機,就在當晚,範疆和張達把睜眼熟睡的張飛結果了,兩人帶著張飛的頭顱趁著夜色投東吳而去。

張飛的死在史書《三國志》中是這樣記載的:"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發,其帳下將張達、範強殺之,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關於張飛的死,《三國演義》和《三國志》是非常吻合的,不同是,殺害張飛的人名不同。《三國志》中記載的是範強和張達,而《三國演義》則是範疆和張達。還有就是,在範強和張達在殺張飛時,其是否睜著眼睡覺,又是否因為張飛力氣過大被架在脖子上的刀所拍死,《三國志》中並沒有詳盡的記錄。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張飛思想比較簡單,性格耿直,深惡痛絕,當疑心關羽投降曹操時,他甚至要兄弟火併,直到親眼看見關羽殺掉蔡陽迴歸漢營,才相信關羽並沒有投降曹操。由此可見,張飛對大哥劉備是忠心耿耿的,他願意永遠屈居於劉備之下,為其攻城掠地、搭橋鋪路,甚至希望自己的子孫也永遠侍奉劉姓王朝。張飛認為,兄長劉備會永遠仁義守誓,認自己這個異姓兄弟,自己的子孫也會因此高官厚祿。然而,“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異姓兄弟只適合輔朝,不宜篡朝;只適合強強聯合、同心協力打天下,不宜孤家寡人、專權獨斷坐天下。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就算劉關張這一代能夠同心同德、共擁天下,但很難保證他們的後代也會和他們一樣擁有共同的志願,關張的後人也會願意終生侍奉劉姓皇帝。若真的有一天,關張的後人揭竿而起,想要篡位謀權,到時,劉備早已經不在人世,該如何去管呢?後來的關興與張苞爭鋒相鬥、互不相讓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所以劉備不得不考慮這些,不得不在他這一代把這個問題解決了,以保劉姓家族執掌朝綱。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劉備作為首任兄長,得到了關張帶給自己的利益,但作為劉邦的後人,與生俱來的政治頭腦讓他意識到自己後人將會因為“桃園結義”而遭到威脅,他要保證漢室血統的純正,所以先將關羽送給仇人“收拾”,然後激怒性格耿直的張飛,利用其性格帶兵攻吳……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劉備具備善於借力,當初結義是為了借力羽、翼起飛,如今成功在望,他又要借力剪除兩扇沉重的翅膀並獲得兩重孝。那麼,該借何人之力呢?諸葛亮便是最佳人選。第一,諸葛亮早有殺羽除飛的想法,志同道合,不會洩密;第二,諸葛亮擅長心理戰和遠程戰,常在笑裡藏刀之後敷以悲傷眼淚,乾淨利落;三則諸葛亮精通各種神鬼之道,能將陰謀陷害偽託成上天旨意,無人生疑。諸葛亮殺同僚龐統時就是這樣做的。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關羽武藝不凡,但偏好逞勇,缺點則是“剛而自矜”;張飛的專長是勇,卻偏好耍智;缺點則是“暴而無恩”。諸葛亮對二人的優缺點了如指掌,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才會遊刃有餘的解決二人。

張飛當陽橋頭一聲吼

諸葛亮給關羽把守華容道的機會,讓他義滿天下;諸葛亮給張飛樹林中可埋伏軍馬的啟示,便讓他當陽橋頭一聲吼,勇退曹家百萬兵。若想毀滅一個人,就膨脹他的偏才。與由善性決定的正才不同,偏才往往由後天的慾望驅動,一旦放縱,就會讓人自我陶醉,暴露出缺點,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譬如,關羽在接到孔明送來的五虎上將第一位的勇名後,說,知我者惟孔明也,以為自己真能威震華夏,囂張的氣焰無人能夠壓制。張飛在瓦口關接到孔明送來的三車成甕的美酒,計取張頜之後,也是以為自己深得孔明之妙,成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酒仙”,愈加貪杯縱酒,助長了自己“貪杯”的惡習,認為帶軍作戰就要多喝多飲!

"

《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張飛勇猛無敵,被稱為萬人敵,但是最後死的卻很“窩囊”!

根據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情節,公元220年關羽敗走麥城後被東吳呂蒙所殺,劉備和張飛決意為關羽報仇血恨。公元221年,張飛因為悲痛之極再加上性格急躁,恨不得能馬上出征東吳,所以張飛就令帳下的兩員大將範疆和張達務必在三日之內為其所屬的三軍全部換上白旗白甲,張飛要為關羽掛孝伐吳。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範疆和張達深知三日之內根本無法完成任務,向張飛稟告了實情之後不但無果,反被脾氣暴躁的張飛鞭打了一頓,範疆和張達商議之後想著橫豎都是死,便對張飛起了殺機,就在當晚,範疆和張達把睜眼熟睡的張飛結果了,兩人帶著張飛的頭顱趁著夜色投東吳而去。

張飛的死在史書《三國志》中是這樣記載的:"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發,其帳下將張達、範強殺之,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關於張飛的死,《三國演義》和《三國志》是非常吻合的,不同是,殺害張飛的人名不同。《三國志》中記載的是範強和張達,而《三國演義》則是範疆和張達。還有就是,在範強和張達在殺張飛時,其是否睜著眼睡覺,又是否因為張飛力氣過大被架在脖子上的刀所拍死,《三國志》中並沒有詳盡的記錄。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張飛思想比較簡單,性格耿直,深惡痛絕,當疑心關羽投降曹操時,他甚至要兄弟火併,直到親眼看見關羽殺掉蔡陽迴歸漢營,才相信關羽並沒有投降曹操。由此可見,張飛對大哥劉備是忠心耿耿的,他願意永遠屈居於劉備之下,為其攻城掠地、搭橋鋪路,甚至希望自己的子孫也永遠侍奉劉姓王朝。張飛認為,兄長劉備會永遠仁義守誓,認自己這個異姓兄弟,自己的子孫也會因此高官厚祿。然而,“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異姓兄弟只適合輔朝,不宜篡朝;只適合強強聯合、同心協力打天下,不宜孤家寡人、專權獨斷坐天下。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就算劉關張這一代能夠同心同德、共擁天下,但很難保證他們的後代也會和他們一樣擁有共同的志願,關張的後人也會願意終生侍奉劉姓皇帝。若真的有一天,關張的後人揭竿而起,想要篡位謀權,到時,劉備早已經不在人世,該如何去管呢?後來的關興與張苞爭鋒相鬥、互不相讓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所以劉備不得不考慮這些,不得不在他這一代把這個問題解決了,以保劉姓家族執掌朝綱。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劉備作為首任兄長,得到了關張帶給自己的利益,但作為劉邦的後人,與生俱來的政治頭腦讓他意識到自己後人將會因為“桃園結義”而遭到威脅,他要保證漢室血統的純正,所以先將關羽送給仇人“收拾”,然後激怒性格耿直的張飛,利用其性格帶兵攻吳……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劉備具備善於借力,當初結義是為了借力羽、翼起飛,如今成功在望,他又要借力剪除兩扇沉重的翅膀並獲得兩重孝。那麼,該借何人之力呢?諸葛亮便是最佳人選。第一,諸葛亮早有殺羽除飛的想法,志同道合,不會洩密;第二,諸葛亮擅長心理戰和遠程戰,常在笑裡藏刀之後敷以悲傷眼淚,乾淨利落;三則諸葛亮精通各種神鬼之道,能將陰謀陷害偽託成上天旨意,無人生疑。諸葛亮殺同僚龐統時就是這樣做的。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關羽武藝不凡,但偏好逞勇,缺點則是“剛而自矜”;張飛的專長是勇,卻偏好耍智;缺點則是“暴而無恩”。諸葛亮對二人的優缺點了如指掌,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才會遊刃有餘的解決二人。

張飛當陽橋頭一聲吼

諸葛亮給關羽把守華容道的機會,讓他義滿天下;諸葛亮給張飛樹林中可埋伏軍馬的啟示,便讓他當陽橋頭一聲吼,勇退曹家百萬兵。若想毀滅一個人,就膨脹他的偏才。與由善性決定的正才不同,偏才往往由後天的慾望驅動,一旦放縱,就會讓人自我陶醉,暴露出缺點,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譬如,關羽在接到孔明送來的五虎上將第一位的勇名後,說,知我者惟孔明也,以為自己真能威震華夏,囂張的氣焰無人能夠壓制。張飛在瓦口關接到孔明送來的三車成甕的美酒,計取張頜之後,也是以為自己深得孔明之妙,成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酒仙”,愈加貪杯縱酒,助長了自己“貪杯”的惡習,認為帶軍作戰就要多喝多飲!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後來,東吳孫權派使者來與關羽聯姻,以當時關羽的囂張氣焰哪能看得起東吳的“小皇帝”,不但拒絕來使的請求,還張口就罵,讓使者屈辱離去,令孫權十分惱恨。為了出氣,孫權令人偷襲荊州。荊州重鎮江陵守將麋芳(劉備小舅子)、公安守將博士仁因與關羽有嫌隙,當關羽領兵出征時,由糜芳、士仁兩處負責供應糧草軍需,兩人不願全力救援關羽。關羽放出話說:“回去後就懲處他們。”糜、士二人都恐懼不安,於是投降孫權。以至於關羽最後敗退,在出逃時,與長子關平於臨沮被害。

關羽被孫權殺死後,張飛義憤填膺,憤怒至極,他找到劉備要求帶兵攻打東吳。劉備知道張飛的性格,表面上說:“朕素知卿酒後暴怒,鞭撻健兒,而復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今後務宜寬容,不可如前。”然後將此事放置將近兩年才以孫權殺害二弟關羽為由,報仇雪恨!劉備這麼做有以下用意:第一,先辦完登基事宜,做了皇帝再說;第二,故意消磨張飛的意志力,讓其終日借酒消愁;第三,知道張飛酒後鞭撻士卒而不管,然後突然下詔攻打東吳,令張飛措手不及,急火攻心,以至於命令手下三日後出征東吳,這使得手下對張飛更加怨恨,直接導致了張飛被殺。

"

《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張飛勇猛無敵,被稱為萬人敵,但是最後死的卻很“窩囊”!

根據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情節,公元220年關羽敗走麥城後被東吳呂蒙所殺,劉備和張飛決意為關羽報仇血恨。公元221年,張飛因為悲痛之極再加上性格急躁,恨不得能馬上出征東吳,所以張飛就令帳下的兩員大將範疆和張達務必在三日之內為其所屬的三軍全部換上白旗白甲,張飛要為關羽掛孝伐吳。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範疆和張達深知三日之內根本無法完成任務,向張飛稟告了實情之後不但無果,反被脾氣暴躁的張飛鞭打了一頓,範疆和張達商議之後想著橫豎都是死,便對張飛起了殺機,就在當晚,範疆和張達把睜眼熟睡的張飛結果了,兩人帶著張飛的頭顱趁著夜色投東吳而去。

張飛的死在史書《三國志》中是這樣記載的:"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發,其帳下將張達、範強殺之,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關於張飛的死,《三國演義》和《三國志》是非常吻合的,不同是,殺害張飛的人名不同。《三國志》中記載的是範強和張達,而《三國演義》則是範疆和張達。還有就是,在範強和張達在殺張飛時,其是否睜著眼睡覺,又是否因為張飛力氣過大被架在脖子上的刀所拍死,《三國志》中並沒有詳盡的記錄。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張飛思想比較簡單,性格耿直,深惡痛絕,當疑心關羽投降曹操時,他甚至要兄弟火併,直到親眼看見關羽殺掉蔡陽迴歸漢營,才相信關羽並沒有投降曹操。由此可見,張飛對大哥劉備是忠心耿耿的,他願意永遠屈居於劉備之下,為其攻城掠地、搭橋鋪路,甚至希望自己的子孫也永遠侍奉劉姓王朝。張飛認為,兄長劉備會永遠仁義守誓,認自己這個異姓兄弟,自己的子孫也會因此高官厚祿。然而,“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異姓兄弟只適合輔朝,不宜篡朝;只適合強強聯合、同心協力打天下,不宜孤家寡人、專權獨斷坐天下。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就算劉關張這一代能夠同心同德、共擁天下,但很難保證他們的後代也會和他們一樣擁有共同的志願,關張的後人也會願意終生侍奉劉姓皇帝。若真的有一天,關張的後人揭竿而起,想要篡位謀權,到時,劉備早已經不在人世,該如何去管呢?後來的關興與張苞爭鋒相鬥、互不相讓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所以劉備不得不考慮這些,不得不在他這一代把這個問題解決了,以保劉姓家族執掌朝綱。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劉備作為首任兄長,得到了關張帶給自己的利益,但作為劉邦的後人,與生俱來的政治頭腦讓他意識到自己後人將會因為“桃園結義”而遭到威脅,他要保證漢室血統的純正,所以先將關羽送給仇人“收拾”,然後激怒性格耿直的張飛,利用其性格帶兵攻吳……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劉備具備善於借力,當初結義是為了借力羽、翼起飛,如今成功在望,他又要借力剪除兩扇沉重的翅膀並獲得兩重孝。那麼,該借何人之力呢?諸葛亮便是最佳人選。第一,諸葛亮早有殺羽除飛的想法,志同道合,不會洩密;第二,諸葛亮擅長心理戰和遠程戰,常在笑裡藏刀之後敷以悲傷眼淚,乾淨利落;三則諸葛亮精通各種神鬼之道,能將陰謀陷害偽託成上天旨意,無人生疑。諸葛亮殺同僚龐統時就是這樣做的。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關羽武藝不凡,但偏好逞勇,缺點則是“剛而自矜”;張飛的專長是勇,卻偏好耍智;缺點則是“暴而無恩”。諸葛亮對二人的優缺點了如指掌,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才會遊刃有餘的解決二人。

張飛當陽橋頭一聲吼

諸葛亮給關羽把守華容道的機會,讓他義滿天下;諸葛亮給張飛樹林中可埋伏軍馬的啟示,便讓他當陽橋頭一聲吼,勇退曹家百萬兵。若想毀滅一個人,就膨脹他的偏才。與由善性決定的正才不同,偏才往往由後天的慾望驅動,一旦放縱,就會讓人自我陶醉,暴露出缺點,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譬如,關羽在接到孔明送來的五虎上將第一位的勇名後,說,知我者惟孔明也,以為自己真能威震華夏,囂張的氣焰無人能夠壓制。張飛在瓦口關接到孔明送來的三車成甕的美酒,計取張頜之後,也是以為自己深得孔明之妙,成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酒仙”,愈加貪杯縱酒,助長了自己“貪杯”的惡習,認為帶軍作戰就要多喝多飲!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後來,東吳孫權派使者來與關羽聯姻,以當時關羽的囂張氣焰哪能看得起東吳的“小皇帝”,不但拒絕來使的請求,還張口就罵,讓使者屈辱離去,令孫權十分惱恨。為了出氣,孫權令人偷襲荊州。荊州重鎮江陵守將麋芳(劉備小舅子)、公安守將博士仁因與關羽有嫌隙,當關羽領兵出征時,由糜芳、士仁兩處負責供應糧草軍需,兩人不願全力救援關羽。關羽放出話說:“回去後就懲處他們。”糜、士二人都恐懼不安,於是投降孫權。以至於關羽最後敗退,在出逃時,與長子關平於臨沮被害。

關羽被孫權殺死後,張飛義憤填膺,憤怒至極,他找到劉備要求帶兵攻打東吳。劉備知道張飛的性格,表面上說:“朕素知卿酒後暴怒,鞭撻健兒,而復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今後務宜寬容,不可如前。”然後將此事放置將近兩年才以孫權殺害二弟關羽為由,報仇雪恨!劉備這麼做有以下用意:第一,先辦完登基事宜,做了皇帝再說;第二,故意消磨張飛的意志力,讓其終日借酒消愁;第三,知道張飛酒後鞭撻士卒而不管,然後突然下詔攻打東吳,令張飛措手不及,急火攻心,以至於命令手下三日後出征東吳,這使得手下對張飛更加怨恨,直接導致了張飛被殺。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此時的劉備,對於二位弟弟的死不傷心是不可能的,但這並不是他要攻打東吳的真正原因。他所希望的是奪取東吳肥美遼闊的土地,這才是他藉機攻打東吳的真正目的。《三國演義》中,劉備帶領70萬大軍攻打東吳,這並不屬實。據《三國志》大略敘述,劉備率領七至八萬蜀漢軍隊,其中多為陸軍,少數水軍乃駐守江州的關興部隊;而東吳派陸遜率領大約五萬軍隊 。劉備的如意算盤最終還是沒有打響,陸遜竟然以少勝多,以一半的人馬打敗了劉備的十萬大軍,劉備退守白帝城。

"

《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張飛勇猛無敵,被稱為萬人敵,但是最後死的卻很“窩囊”!

根據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情節,公元220年關羽敗走麥城後被東吳呂蒙所殺,劉備和張飛決意為關羽報仇血恨。公元221年,張飛因為悲痛之極再加上性格急躁,恨不得能馬上出征東吳,所以張飛就令帳下的兩員大將範疆和張達務必在三日之內為其所屬的三軍全部換上白旗白甲,張飛要為關羽掛孝伐吳。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範疆和張達深知三日之內根本無法完成任務,向張飛稟告了實情之後不但無果,反被脾氣暴躁的張飛鞭打了一頓,範疆和張達商議之後想著橫豎都是死,便對張飛起了殺機,就在當晚,範疆和張達把睜眼熟睡的張飛結果了,兩人帶著張飛的頭顱趁著夜色投東吳而去。

張飛的死在史書《三國志》中是這樣記載的:"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發,其帳下將張達、範強殺之,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關於張飛的死,《三國演義》和《三國志》是非常吻合的,不同是,殺害張飛的人名不同。《三國志》中記載的是範強和張達,而《三國演義》則是範疆和張達。還有就是,在範強和張達在殺張飛時,其是否睜著眼睡覺,又是否因為張飛力氣過大被架在脖子上的刀所拍死,《三國志》中並沒有詳盡的記錄。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張飛思想比較簡單,性格耿直,深惡痛絕,當疑心關羽投降曹操時,他甚至要兄弟火併,直到親眼看見關羽殺掉蔡陽迴歸漢營,才相信關羽並沒有投降曹操。由此可見,張飛對大哥劉備是忠心耿耿的,他願意永遠屈居於劉備之下,為其攻城掠地、搭橋鋪路,甚至希望自己的子孫也永遠侍奉劉姓王朝。張飛認為,兄長劉備會永遠仁義守誓,認自己這個異姓兄弟,自己的子孫也會因此高官厚祿。然而,“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異姓兄弟只適合輔朝,不宜篡朝;只適合強強聯合、同心協力打天下,不宜孤家寡人、專權獨斷坐天下。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就算劉關張這一代能夠同心同德、共擁天下,但很難保證他們的後代也會和他們一樣擁有共同的志願,關張的後人也會願意終生侍奉劉姓皇帝。若真的有一天,關張的後人揭竿而起,想要篡位謀權,到時,劉備早已經不在人世,該如何去管呢?後來的關興與張苞爭鋒相鬥、互不相讓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所以劉備不得不考慮這些,不得不在他這一代把這個問題解決了,以保劉姓家族執掌朝綱。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劉備作為首任兄長,得到了關張帶給自己的利益,但作為劉邦的後人,與生俱來的政治頭腦讓他意識到自己後人將會因為“桃園結義”而遭到威脅,他要保證漢室血統的純正,所以先將關羽送給仇人“收拾”,然後激怒性格耿直的張飛,利用其性格帶兵攻吳……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劉備具備善於借力,當初結義是為了借力羽、翼起飛,如今成功在望,他又要借力剪除兩扇沉重的翅膀並獲得兩重孝。那麼,該借何人之力呢?諸葛亮便是最佳人選。第一,諸葛亮早有殺羽除飛的想法,志同道合,不會洩密;第二,諸葛亮擅長心理戰和遠程戰,常在笑裡藏刀之後敷以悲傷眼淚,乾淨利落;三則諸葛亮精通各種神鬼之道,能將陰謀陷害偽託成上天旨意,無人生疑。諸葛亮殺同僚龐統時就是這樣做的。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關羽武藝不凡,但偏好逞勇,缺點則是“剛而自矜”;張飛的專長是勇,卻偏好耍智;缺點則是“暴而無恩”。諸葛亮對二人的優缺點了如指掌,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才會遊刃有餘的解決二人。

張飛當陽橋頭一聲吼

諸葛亮給關羽把守華容道的機會,讓他義滿天下;諸葛亮給張飛樹林中可埋伏軍馬的啟示,便讓他當陽橋頭一聲吼,勇退曹家百萬兵。若想毀滅一個人,就膨脹他的偏才。與由善性決定的正才不同,偏才往往由後天的慾望驅動,一旦放縱,就會讓人自我陶醉,暴露出缺點,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譬如,關羽在接到孔明送來的五虎上將第一位的勇名後,說,知我者惟孔明也,以為自己真能威震華夏,囂張的氣焰無人能夠壓制。張飛在瓦口關接到孔明送來的三車成甕的美酒,計取張頜之後,也是以為自己深得孔明之妙,成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酒仙”,愈加貪杯縱酒,助長了自己“貪杯”的惡習,認為帶軍作戰就要多喝多飲!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後來,東吳孫權派使者來與關羽聯姻,以當時關羽的囂張氣焰哪能看得起東吳的“小皇帝”,不但拒絕來使的請求,還張口就罵,讓使者屈辱離去,令孫權十分惱恨。為了出氣,孫權令人偷襲荊州。荊州重鎮江陵守將麋芳(劉備小舅子)、公安守將博士仁因與關羽有嫌隙,當關羽領兵出征時,由糜芳、士仁兩處負責供應糧草軍需,兩人不願全力救援關羽。關羽放出話說:“回去後就懲處他們。”糜、士二人都恐懼不安,於是投降孫權。以至於關羽最後敗退,在出逃時,與長子關平於臨沮被害。

關羽被孫權殺死後,張飛義憤填膺,憤怒至極,他找到劉備要求帶兵攻打東吳。劉備知道張飛的性格,表面上說:“朕素知卿酒後暴怒,鞭撻健兒,而復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今後務宜寬容,不可如前。”然後將此事放置將近兩年才以孫權殺害二弟關羽為由,報仇雪恨!劉備這麼做有以下用意:第一,先辦完登基事宜,做了皇帝再說;第二,故意消磨張飛的意志力,讓其終日借酒消愁;第三,知道張飛酒後鞭撻士卒而不管,然後突然下詔攻打東吳,令張飛措手不及,急火攻心,以至於命令手下三日後出征東吳,這使得手下對張飛更加怨恨,直接導致了張飛被殺。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此時的劉備,對於二位弟弟的死不傷心是不可能的,但這並不是他要攻打東吳的真正原因。他所希望的是奪取東吳肥美遼闊的土地,這才是他藉機攻打東吳的真正目的。《三國演義》中,劉備帶領70萬大軍攻打東吳,這並不屬實。據《三國志》大略敘述,劉備率領七至八萬蜀漢軍隊,其中多為陸軍,少數水軍乃駐守江州的關興部隊;而東吳派陸遜率領大約五萬軍隊 。劉備的如意算盤最終還是沒有打響,陸遜竟然以少勝多,以一半的人馬打敗了劉備的十萬大軍,劉備退守白帝城。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在白帝城,劉備傷心欲絕,其實他的傷心並不是因為關張之死,而是沒能以十萬大軍拿下東吳的廣闊領地。在臨死前,他刻意將趙雲放到身邊,囑咐諸葛孔明。此時,能令劉備放心的只有趙雲,對於諸葛孔明他非常不放心,在趙雲的監督之下,孔明決心終生輔佐“劉嬋”。

"

《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張飛勇猛無敵,被稱為萬人敵,但是最後死的卻很“窩囊”!

根據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情節,公元220年關羽敗走麥城後被東吳呂蒙所殺,劉備和張飛決意為關羽報仇血恨。公元221年,張飛因為悲痛之極再加上性格急躁,恨不得能馬上出征東吳,所以張飛就令帳下的兩員大將範疆和張達務必在三日之內為其所屬的三軍全部換上白旗白甲,張飛要為關羽掛孝伐吳。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範疆和張達深知三日之內根本無法完成任務,向張飛稟告了實情之後不但無果,反被脾氣暴躁的張飛鞭打了一頓,範疆和張達商議之後想著橫豎都是死,便對張飛起了殺機,就在當晚,範疆和張達把睜眼熟睡的張飛結果了,兩人帶著張飛的頭顱趁著夜色投東吳而去。

張飛的死在史書《三國志》中是這樣記載的:"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發,其帳下將張達、範強殺之,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關於張飛的死,《三國演義》和《三國志》是非常吻合的,不同是,殺害張飛的人名不同。《三國志》中記載的是範強和張達,而《三國演義》則是範疆和張達。還有就是,在範強和張達在殺張飛時,其是否睜著眼睡覺,又是否因為張飛力氣過大被架在脖子上的刀所拍死,《三國志》中並沒有詳盡的記錄。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張飛思想比較簡單,性格耿直,深惡痛絕,當疑心關羽投降曹操時,他甚至要兄弟火併,直到親眼看見關羽殺掉蔡陽迴歸漢營,才相信關羽並沒有投降曹操。由此可見,張飛對大哥劉備是忠心耿耿的,他願意永遠屈居於劉備之下,為其攻城掠地、搭橋鋪路,甚至希望自己的子孫也永遠侍奉劉姓王朝。張飛認為,兄長劉備會永遠仁義守誓,認自己這個異姓兄弟,自己的子孫也會因此高官厚祿。然而,“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異姓兄弟只適合輔朝,不宜篡朝;只適合強強聯合、同心協力打天下,不宜孤家寡人、專權獨斷坐天下。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就算劉關張這一代能夠同心同德、共擁天下,但很難保證他們的後代也會和他們一樣擁有共同的志願,關張的後人也會願意終生侍奉劉姓皇帝。若真的有一天,關張的後人揭竿而起,想要篡位謀權,到時,劉備早已經不在人世,該如何去管呢?後來的關興與張苞爭鋒相鬥、互不相讓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所以劉備不得不考慮這些,不得不在他這一代把這個問題解決了,以保劉姓家族執掌朝綱。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劉備作為首任兄長,得到了關張帶給自己的利益,但作為劉邦的後人,與生俱來的政治頭腦讓他意識到自己後人將會因為“桃園結義”而遭到威脅,他要保證漢室血統的純正,所以先將關羽送給仇人“收拾”,然後激怒性格耿直的張飛,利用其性格帶兵攻吳……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劉備具備善於借力,當初結義是為了借力羽、翼起飛,如今成功在望,他又要借力剪除兩扇沉重的翅膀並獲得兩重孝。那麼,該借何人之力呢?諸葛亮便是最佳人選。第一,諸葛亮早有殺羽除飛的想法,志同道合,不會洩密;第二,諸葛亮擅長心理戰和遠程戰,常在笑裡藏刀之後敷以悲傷眼淚,乾淨利落;三則諸葛亮精通各種神鬼之道,能將陰謀陷害偽託成上天旨意,無人生疑。諸葛亮殺同僚龐統時就是這樣做的。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關羽武藝不凡,但偏好逞勇,缺點則是“剛而自矜”;張飛的專長是勇,卻偏好耍智;缺點則是“暴而無恩”。諸葛亮對二人的優缺點了如指掌,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才會遊刃有餘的解決二人。

張飛當陽橋頭一聲吼

諸葛亮給關羽把守華容道的機會,讓他義滿天下;諸葛亮給張飛樹林中可埋伏軍馬的啟示,便讓他當陽橋頭一聲吼,勇退曹家百萬兵。若想毀滅一個人,就膨脹他的偏才。與由善性決定的正才不同,偏才往往由後天的慾望驅動,一旦放縱,就會讓人自我陶醉,暴露出缺點,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譬如,關羽在接到孔明送來的五虎上將第一位的勇名後,說,知我者惟孔明也,以為自己真能威震華夏,囂張的氣焰無人能夠壓制。張飛在瓦口關接到孔明送來的三車成甕的美酒,計取張頜之後,也是以為自己深得孔明之妙,成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酒仙”,愈加貪杯縱酒,助長了自己“貪杯”的惡習,認為帶軍作戰就要多喝多飲!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後來,東吳孫權派使者來與關羽聯姻,以當時關羽的囂張氣焰哪能看得起東吳的“小皇帝”,不但拒絕來使的請求,還張口就罵,讓使者屈辱離去,令孫權十分惱恨。為了出氣,孫權令人偷襲荊州。荊州重鎮江陵守將麋芳(劉備小舅子)、公安守將博士仁因與關羽有嫌隙,當關羽領兵出征時,由糜芳、士仁兩處負責供應糧草軍需,兩人不願全力救援關羽。關羽放出話說:“回去後就懲處他們。”糜、士二人都恐懼不安,於是投降孫權。以至於關羽最後敗退,在出逃時,與長子關平於臨沮被害。

關羽被孫權殺死後,張飛義憤填膺,憤怒至極,他找到劉備要求帶兵攻打東吳。劉備知道張飛的性格,表面上說:“朕素知卿酒後暴怒,鞭撻健兒,而復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今後務宜寬容,不可如前。”然後將此事放置將近兩年才以孫權殺害二弟關羽為由,報仇雪恨!劉備這麼做有以下用意:第一,先辦完登基事宜,做了皇帝再說;第二,故意消磨張飛的意志力,讓其終日借酒消愁;第三,知道張飛酒後鞭撻士卒而不管,然後突然下詔攻打東吳,令張飛措手不及,急火攻心,以至於命令手下三日後出征東吳,這使得手下對張飛更加怨恨,直接導致了張飛被殺。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此時的劉備,對於二位弟弟的死不傷心是不可能的,但這並不是他要攻打東吳的真正原因。他所希望的是奪取東吳肥美遼闊的土地,這才是他藉機攻打東吳的真正目的。《三國演義》中,劉備帶領70萬大軍攻打東吳,這並不屬實。據《三國志》大略敘述,劉備率領七至八萬蜀漢軍隊,其中多為陸軍,少數水軍乃駐守江州的關興部隊;而東吳派陸遜率領大約五萬軍隊 。劉備的如意算盤最終還是沒有打響,陸遜竟然以少勝多,以一半的人馬打敗了劉備的十萬大軍,劉備退守白帝城。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在白帝城,劉備傷心欲絕,其實他的傷心並不是因為關張之死,而是沒能以十萬大軍拿下東吳的廣闊領地。在臨死前,他刻意將趙雲放到身邊,囑咐諸葛孔明。此時,能令劉備放心的只有趙雲,對於諸葛孔明他非常不放心,在趙雲的監督之下,孔明決心終生輔佐“劉嬋”。

揭祕致死“​關羽​、張飛”的真正凶手,他們死的“窩囊”麼?

隨後,劉備離開了歷史的舞臺。但令劉備欣慰的是,在他的操作之下,關張走在了他的前頭,至於孔明,他還有存在的必要,有忠肝義膽的趙子龍,他是可以放心的去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