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蒙冤致死嗎?從項羽使者跟他談的那一番話,他的命運就註定了'

"

就在韓信受封齊王之時,一名使者從前線滎陽出發,打馬向北急馳,奔赴千里之外的齊國都城臨淄。

他叫武涉,是項羽派出的使者。望著武涉遠去的背影,項羽悵然若失。項羽從二十四歲起兵反秦,一生大小七十餘戰,從無敗績,亦未曾有人能令他心生寒意。但是現在,他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個迅速崛起的對手:韓信。龍且是他最看重的一員猛將,齊國有近三十萬大軍,是一塊最難啃的骨頭,然而,韓信僅憑藉著自己匆忙訓練出來的十萬大軍,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橫掃北方齊國,兵鋒直逼楚都彭城!這個人究竟有什麼魔力,竟然可以讓自己的二十萬楚軍主力死的死,降的降,逃的逃,轉瞬之間,化為烏有?眼下,項羽的二十萬主力大軍已被韓信擊潰,他手上已經沒有多少兵力了,兵源也幾近枯竭,而漢兵則越打越多,已經在數量上對自己形成了壓倒性優勢。

"

就在韓信受封齊王之時,一名使者從前線滎陽出發,打馬向北急馳,奔赴千里之外的齊國都城臨淄。

他叫武涉,是項羽派出的使者。望著武涉遠去的背影,項羽悵然若失。項羽從二十四歲起兵反秦,一生大小七十餘戰,從無敗績,亦未曾有人能令他心生寒意。但是現在,他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個迅速崛起的對手:韓信。龍且是他最看重的一員猛將,齊國有近三十萬大軍,是一塊最難啃的骨頭,然而,韓信僅憑藉著自己匆忙訓練出來的十萬大軍,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橫掃北方齊國,兵鋒直逼楚都彭城!這個人究竟有什麼魔力,竟然可以讓自己的二十萬楚軍主力死的死,降的降,逃的逃,轉瞬之間,化為烏有?眼下,項羽的二十萬主力大軍已被韓信擊潰,他手上已經沒有多少兵力了,兵源也幾近枯竭,而漢兵則越打越多,已經在數量上對自己形成了壓倒性優勢。

韓信蒙冤致死嗎?從項羽使者跟他談的那一番話,他的命運就註定了

項羽是最不屑於縱橫之術的,在他看來,遊說只是卑鄙的政治手段而已。可眼下,即使驕傲如項羽,也要向現實低頭,他不得不派人去說服韓信,讓他成為自己的盟友,給自己緩解一些壓力。

公元前203年二月,韓信迎來了項羽的使者武涉。

武涉是盱眙(位於今江蘇西部)人,離韓信的故鄉淮陰只有百里,兩人也算半個老鄉。一見面,武涉就拉著韓信聊起家鄉舊事,回憶當年在項羽帳下一起共事的場景。韓信也是個念舊之人,他想起自己在淮陰的落魄遭遇,心中沒來由一陣感傷。

兩人寒暄一陣,武涉開始步入正題,他首先列舉了劉邦的兩個缺點。

第一,劉邦胃口很大,貪得無厭。當初各路諸侯鮸力攻秦,秦朝滅亡後大家論功行賞,劉邦被封漢王,坐擁巴蜀及漢中之地。可他仍不滿足,還要重出三秦,出關與項王死磕,這是擺明了不獨吞天下誓不罷休啊!

第二,劉邦不值得韓信任。

漢王曾多次落到項羽的手裡,項羽心軟,才給了他一條生路。然而,漢王一脫離危險,立刻違背約定攻擊項王。足下自以為和漢王情誼深厚,替他東征西討,到頭來一定會被他所擒的。

韓信靜地聽著武涉發言,若有所思。武涉見韓信毫無反應,繼續說道:“您自以為與漢王交情深厚,供其驅策,卻不知道您能有今日,全是因為項王還在。眼下劉、項二王相爭,勝負完全取決於您,您幫助漢王則漢王勝,幫助項王則項王勝。但是您要知道,如果項王被消滅,下一個要消滅的就輪到您了。您曾經在項王手下任職,與項王有交情,為何不反漢聯楚,三分天下呢?您是聰明睿智的人,難道不知道應該怎麼做嗎?”

武涉的口才沒話說,他站在韓信的立場上,已經將局勢分析得相當透徹。假如韓信稍微有點政治野心,楚漢爭霸就變成了漢、楚、齊的三國演義了。

"

就在韓信受封齊王之時,一名使者從前線滎陽出發,打馬向北急馳,奔赴千里之外的齊國都城臨淄。

他叫武涉,是項羽派出的使者。望著武涉遠去的背影,項羽悵然若失。項羽從二十四歲起兵反秦,一生大小七十餘戰,從無敗績,亦未曾有人能令他心生寒意。但是現在,他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個迅速崛起的對手:韓信。龍且是他最看重的一員猛將,齊國有近三十萬大軍,是一塊最難啃的骨頭,然而,韓信僅憑藉著自己匆忙訓練出來的十萬大軍,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橫掃北方齊國,兵鋒直逼楚都彭城!這個人究竟有什麼魔力,竟然可以讓自己的二十萬楚軍主力死的死,降的降,逃的逃,轉瞬之間,化為烏有?眼下,項羽的二十萬主力大軍已被韓信擊潰,他手上已經沒有多少兵力了,兵源也幾近枯竭,而漢兵則越打越多,已經在數量上對自己形成了壓倒性優勢。

韓信蒙冤致死嗎?從項羽使者跟他談的那一番話,他的命運就註定了

項羽是最不屑於縱橫之術的,在他看來,遊說只是卑鄙的政治手段而已。可眼下,即使驕傲如項羽,也要向現實低頭,他不得不派人去說服韓信,讓他成為自己的盟友,給自己緩解一些壓力。

公元前203年二月,韓信迎來了項羽的使者武涉。

武涉是盱眙(位於今江蘇西部)人,離韓信的故鄉淮陰只有百里,兩人也算半個老鄉。一見面,武涉就拉著韓信聊起家鄉舊事,回憶當年在項羽帳下一起共事的場景。韓信也是個念舊之人,他想起自己在淮陰的落魄遭遇,心中沒來由一陣感傷。

兩人寒暄一陣,武涉開始步入正題,他首先列舉了劉邦的兩個缺點。

第一,劉邦胃口很大,貪得無厭。當初各路諸侯鮸力攻秦,秦朝滅亡後大家論功行賞,劉邦被封漢王,坐擁巴蜀及漢中之地。可他仍不滿足,還要重出三秦,出關與項王死磕,這是擺明了不獨吞天下誓不罷休啊!

第二,劉邦不值得韓信任。

漢王曾多次落到項羽的手裡,項羽心軟,才給了他一條生路。然而,漢王一脫離危險,立刻違背約定攻擊項王。足下自以為和漢王情誼深厚,替他東征西討,到頭來一定會被他所擒的。

韓信靜地聽著武涉發言,若有所思。武涉見韓信毫無反應,繼續說道:“您自以為與漢王交情深厚,供其驅策,卻不知道您能有今日,全是因為項王還在。眼下劉、項二王相爭,勝負完全取決於您,您幫助漢王則漢王勝,幫助項王則項王勝。但是您要知道,如果項王被消滅,下一個要消滅的就輪到您了。您曾經在項王手下任職,與項王有交情,為何不反漢聯楚,三分天下呢?您是聰明睿智的人,難道不知道應該怎麼做嗎?”

武涉的口才沒話說,他站在韓信的立場上,已經將局勢分析得相當透徹。假如韓信稍微有點政治野心,楚漢爭霸就變成了漢、楚、齊的三國演義了。

韓信蒙冤致死嗎?從項羽使者跟他談的那一番話,他的命運就註定了

可是,面對武涉提議,韓信說:不!他不接受。為什麼?韓信前半生貧窮落魄,他最恨別人看不起自己。他對武涉說道:“先生之言,聽起來頗有道理,然信不能受。昔日我在項王手下做事,官不過郎中,爵不過執戟,言不聽,計不從,故背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我,推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漢王信任我,待我恩重如山,我豈能背叛他?我就算是死,也不會有負於漢王,煩請先生為我深謝項王。”

這句話看似很決絕,但其中似乎也有一些無可奈何的傷感。韓信是一個很念舊情的人,他念念於劉邦曾經給他的溫暖,始終無法做出違背自己意志的決定。

武涉見韓信心意已決,明白此行目的絕無實現的可能,只好告辭。武涉前腳剛離開齊國,謀士蒯通又上場了。蒯通不僅是一個縱橫家,他還懂得陰陽之術。一見面,蒯通先開口了:

“在下曾經學過相面之術。”韓信頗感興趣,問道:“先生給人看相用什麼方法?”蒯通道:“人的高貴卑賤在於骨骼,憂愁喜悅見於臉上,成敗得失在於決斷。以此三點相人,萬無一失。”“先生看我的相如何?”蒯通端詳韓信許久,欲言又止:“希望隨從暫時迴避一下。”“都退下吧。”

待身邊的人都退下後,蒯通這才說道:“看您的面相,位不過封侯,而且有鳥盡弓藏之險;但看您的背相,真是貴不可言。”蒯通這段話是一語雙關,所謂“背”就是後背,除此之外還有“背叛”之意。傻子都聽得出來,蒯通這是要告訴韓信,如果你還跟著劉邦混,將來一定會被他收拾,只有叛漢自立,才是唯一的出路。韓信聽後,沒有半點激動,問道:“此話怎講?”“當初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英雄豪傑振臂一呼,天下之士爭相響應。

當時百姓所憂慮的,是何時能推翻暴秦。豈料秦亡之後,楚漢相爭,無辜百姓飽受牽連,父子手足暴死荒野,黎民蒼生又陷入了一場浩劫。”

韓信默然無語。

“楚人起兵彭城,轉戰四方,以摧枯拉朽之勢席捲天下,然而京索之戰過後,卻被困在京縣與索縣之間無法前進一步,算來已有三年。漢王在鞏縣、洛陽一帶設防,憑藉雄關險隘與楚軍一日數戰,然而兵鋒頓挫,久戰無功,糧倉將竭,民怨沸騰。依在下看來,這非常之亂只有非常之人才能平息。”

看著韓信陷入沉思,蒯通繼續說道:

“如今,漢王與項王的命運都握在您手裡,您助漢則漢王勝,助楚則項王勝。更何況,您才智過人,又有一支強大的軍隊,統領燕趙,牽制著項劉兩家的後方,如果能聽我的意見,據齊自立,制止楚漢之爭,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天下百姓都會感念您的恩德。然後您可以分割大國的領土,用來分封諸侯,諸侯得到好處,就會聽命於齊,前來朝拜您。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希望您仔細考慮一下這件事。”

韓信聽後,表情頓然嚴肅起來:“漢王待我有如手足,讓我乘坐他的馬車,穿他的衣服,吃他的飯菜。我聽說,乘人之車要共患難,穿人衣服要為其分憂,吃人的飯要為他獻身。我怎麼能為了利益而背叛義氣呢?”

蒯通冷笑:“大王自以為漢王對您很好,以此可以建立萬世功業,但是在下以為您的想法是錯的。請問大王,如果從朋友的角度來說,你和漢王有張耳及陳餘的關係鐵嗎?”

韓信:“當然沒有,張耳和陳餘可是結拜的生死兄弟。”蒯通:“這就對了,張耳和陳餘貴有生死之盟,後來卻反目成仇,不共戴天。為何?因為人貪得無厭且人心難測。范蠡和文種當初輔佐越王勾踐稱霸,到頭來卻一個逃亡,一個被殺。以交情而論,您和漢王比不上張耳和陳餘;以忠義而言,您和漢王比不上文種、范蠡和越王勾踐。且臣聞:功蓋天下者身危,勇略震主者不賞。如今大王涉西河,虜魏王,擒夏說,引兵下井陘,誅成安君,徇趙,脅燕,定齊,南摧楚人之兵二十萬,東殺龍且,西向以報,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足下危矣!”

講完這些話,蒯通盯著韓信,該說的他已經說了,下面就要看韓信如何抉擇了。

韓信低頭飲酒,不發一言。

人生有些事,錯過一時,就錯過一世,現在就是韓信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刻。

過了好久,韓信才抬起頭來,對蒯通敷衍道:“先生先回去休息吧,我會認真考慮你的意見的。”

"

就在韓信受封齊王之時,一名使者從前線滎陽出發,打馬向北急馳,奔赴千里之外的齊國都城臨淄。

他叫武涉,是項羽派出的使者。望著武涉遠去的背影,項羽悵然若失。項羽從二十四歲起兵反秦,一生大小七十餘戰,從無敗績,亦未曾有人能令他心生寒意。但是現在,他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個迅速崛起的對手:韓信。龍且是他最看重的一員猛將,齊國有近三十萬大軍,是一塊最難啃的骨頭,然而,韓信僅憑藉著自己匆忙訓練出來的十萬大軍,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橫掃北方齊國,兵鋒直逼楚都彭城!這個人究竟有什麼魔力,竟然可以讓自己的二十萬楚軍主力死的死,降的降,逃的逃,轉瞬之間,化為烏有?眼下,項羽的二十萬主力大軍已被韓信擊潰,他手上已經沒有多少兵力了,兵源也幾近枯竭,而漢兵則越打越多,已經在數量上對自己形成了壓倒性優勢。

韓信蒙冤致死嗎?從項羽使者跟他談的那一番話,他的命運就註定了

項羽是最不屑於縱橫之術的,在他看來,遊說只是卑鄙的政治手段而已。可眼下,即使驕傲如項羽,也要向現實低頭,他不得不派人去說服韓信,讓他成為自己的盟友,給自己緩解一些壓力。

公元前203年二月,韓信迎來了項羽的使者武涉。

武涉是盱眙(位於今江蘇西部)人,離韓信的故鄉淮陰只有百里,兩人也算半個老鄉。一見面,武涉就拉著韓信聊起家鄉舊事,回憶當年在項羽帳下一起共事的場景。韓信也是個念舊之人,他想起自己在淮陰的落魄遭遇,心中沒來由一陣感傷。

兩人寒暄一陣,武涉開始步入正題,他首先列舉了劉邦的兩個缺點。

第一,劉邦胃口很大,貪得無厭。當初各路諸侯鮸力攻秦,秦朝滅亡後大家論功行賞,劉邦被封漢王,坐擁巴蜀及漢中之地。可他仍不滿足,還要重出三秦,出關與項王死磕,這是擺明了不獨吞天下誓不罷休啊!

第二,劉邦不值得韓信任。

漢王曾多次落到項羽的手裡,項羽心軟,才給了他一條生路。然而,漢王一脫離危險,立刻違背約定攻擊項王。足下自以為和漢王情誼深厚,替他東征西討,到頭來一定會被他所擒的。

韓信靜地聽著武涉發言,若有所思。武涉見韓信毫無反應,繼續說道:“您自以為與漢王交情深厚,供其驅策,卻不知道您能有今日,全是因為項王還在。眼下劉、項二王相爭,勝負完全取決於您,您幫助漢王則漢王勝,幫助項王則項王勝。但是您要知道,如果項王被消滅,下一個要消滅的就輪到您了。您曾經在項王手下任職,與項王有交情,為何不反漢聯楚,三分天下呢?您是聰明睿智的人,難道不知道應該怎麼做嗎?”

武涉的口才沒話說,他站在韓信的立場上,已經將局勢分析得相當透徹。假如韓信稍微有點政治野心,楚漢爭霸就變成了漢、楚、齊的三國演義了。

韓信蒙冤致死嗎?從項羽使者跟他談的那一番話,他的命運就註定了

可是,面對武涉提議,韓信說:不!他不接受。為什麼?韓信前半生貧窮落魄,他最恨別人看不起自己。他對武涉說道:“先生之言,聽起來頗有道理,然信不能受。昔日我在項王手下做事,官不過郎中,爵不過執戟,言不聽,計不從,故背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我,推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漢王信任我,待我恩重如山,我豈能背叛他?我就算是死,也不會有負於漢王,煩請先生為我深謝項王。”

這句話看似很決絕,但其中似乎也有一些無可奈何的傷感。韓信是一個很念舊情的人,他念念於劉邦曾經給他的溫暖,始終無法做出違背自己意志的決定。

武涉見韓信心意已決,明白此行目的絕無實現的可能,只好告辭。武涉前腳剛離開齊國,謀士蒯通又上場了。蒯通不僅是一個縱橫家,他還懂得陰陽之術。一見面,蒯通先開口了:

“在下曾經學過相面之術。”韓信頗感興趣,問道:“先生給人看相用什麼方法?”蒯通道:“人的高貴卑賤在於骨骼,憂愁喜悅見於臉上,成敗得失在於決斷。以此三點相人,萬無一失。”“先生看我的相如何?”蒯通端詳韓信許久,欲言又止:“希望隨從暫時迴避一下。”“都退下吧。”

待身邊的人都退下後,蒯通這才說道:“看您的面相,位不過封侯,而且有鳥盡弓藏之險;但看您的背相,真是貴不可言。”蒯通這段話是一語雙關,所謂“背”就是後背,除此之外還有“背叛”之意。傻子都聽得出來,蒯通這是要告訴韓信,如果你還跟著劉邦混,將來一定會被他收拾,只有叛漢自立,才是唯一的出路。韓信聽後,沒有半點激動,問道:“此話怎講?”“當初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英雄豪傑振臂一呼,天下之士爭相響應。

當時百姓所憂慮的,是何時能推翻暴秦。豈料秦亡之後,楚漢相爭,無辜百姓飽受牽連,父子手足暴死荒野,黎民蒼生又陷入了一場浩劫。”

韓信默然無語。

“楚人起兵彭城,轉戰四方,以摧枯拉朽之勢席捲天下,然而京索之戰過後,卻被困在京縣與索縣之間無法前進一步,算來已有三年。漢王在鞏縣、洛陽一帶設防,憑藉雄關險隘與楚軍一日數戰,然而兵鋒頓挫,久戰無功,糧倉將竭,民怨沸騰。依在下看來,這非常之亂只有非常之人才能平息。”

看著韓信陷入沉思,蒯通繼續說道:

“如今,漢王與項王的命運都握在您手裡,您助漢則漢王勝,助楚則項王勝。更何況,您才智過人,又有一支強大的軍隊,統領燕趙,牽制著項劉兩家的後方,如果能聽我的意見,據齊自立,制止楚漢之爭,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天下百姓都會感念您的恩德。然後您可以分割大國的領土,用來分封諸侯,諸侯得到好處,就會聽命於齊,前來朝拜您。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希望您仔細考慮一下這件事。”

韓信聽後,表情頓然嚴肅起來:“漢王待我有如手足,讓我乘坐他的馬車,穿他的衣服,吃他的飯菜。我聽說,乘人之車要共患難,穿人衣服要為其分憂,吃人的飯要為他獻身。我怎麼能為了利益而背叛義氣呢?”

蒯通冷笑:“大王自以為漢王對您很好,以此可以建立萬世功業,但是在下以為您的想法是錯的。請問大王,如果從朋友的角度來說,你和漢王有張耳及陳餘的關係鐵嗎?”

韓信:“當然沒有,張耳和陳餘可是結拜的生死兄弟。”蒯通:“這就對了,張耳和陳餘貴有生死之盟,後來卻反目成仇,不共戴天。為何?因為人貪得無厭且人心難測。范蠡和文種當初輔佐越王勾踐稱霸,到頭來卻一個逃亡,一個被殺。以交情而論,您和漢王比不上張耳和陳餘;以忠義而言,您和漢王比不上文種、范蠡和越王勾踐。且臣聞:功蓋天下者身危,勇略震主者不賞。如今大王涉西河,虜魏王,擒夏說,引兵下井陘,誅成安君,徇趙,脅燕,定齊,南摧楚人之兵二十萬,東殺龍且,西向以報,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足下危矣!”

講完這些話,蒯通盯著韓信,該說的他已經說了,下面就要看韓信如何抉擇了。

韓信低頭飲酒,不發一言。

人生有些事,錯過一時,就錯過一世,現在就是韓信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刻。

過了好久,韓信才抬起頭來,對蒯通敷衍道:“先生先回去休息吧,我會認真考慮你的意見的。”

韓信蒙冤致死嗎?從項羽使者跟他談的那一番話,他的命運就註定了

蒯通一聲長嘆,黯然不言,轉身退出大帳。他知道韓信心意已決,不會背叛劉邦,他很清楚韓信若不背漢,將來定有橫禍,與其給韓信陪葬,不如趁早離開……

常言道: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韓信不是不懂這個道理,只是他過於感情用事,自以為有功於劉邦,肯定不會遭到劉邦的秋後算賬,在該做出決斷的時候猶豫不決,錯失了大好機遇。

為什麼說韓信走錯了一步棋?後來的歷史告訴我們,劉邦一統天下後,韓信馬上被貶為淮陰侯,之後被誣衊謀反處死,死前嘆息說:“我真後悔沒聽蒯通的話。”

本文節選自《人心至上:劉邦》,京東滿100減50!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