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娛·藝論|難以改編的張愛玲

文娛·藝論|難以改編的張愛玲

許鞍華要把張愛玲的《第一爐香》改編為電影,開機消息傳出後,影片選角問題成為網絡熱點話題,先是某大V博主質疑女主演馬思純讀不懂張愛玲,後來又是網友嘲諷男女主角身材“強壯”,片名被調侃為《第一爐鋼》《駱駝祥子》,相關文章下面的評論,變成了張愛玲作品大型研討會。

張愛玲原著,王安憶編劇,許鞍華導演,這為《第一爐香》的改編提供了高期待值,但網友對選角的不滿,卻不是個好兆頭,通常像這種開機時難以得到網友“祝福”的作品,公映後會遭遇更為嚴苛的要求。一部離公映還遙遙無期的電影,有這麼高的話題熱度,表明張愛玲在當下讀者(觀眾)心目中的位置仍然重要,“張迷”們希望偶像作家的作品能夠得到最完美的呈現,對編劇、導演挑不出毛病,就只好對演員“下手”了。

張愛玲的小說,出了名的難改編,一是她的作品注重心理活動描寫,靈敏細緻,意象紛繁,適合文字閱讀,不太能夠滿足影像呈現所需要的強戲劇性;二是她筆下的人物多冷酷決絕,與當時複雜多變的社會渾然一體,與當下生活有著一定的距離。張愛玲作品的深入人心,以及“張迷”對其筆下人物的熟悉與瞭解,決定了難以在當下尋找到非常合適的演員。

比如,《第一爐香》中張愛玲這樣描寫葛薇龍的相貌:“她的臉是平淡而美麗的小凸臉,現在,這一類的‘粉撲子臉’是過了時了。她的眼睛長而媚,雙眼皮的深痕,直掃入鬢角里去。纖瘦的鼻子,肥圓的小嘴。也許她的面部表情稍嫌缺乏,但是,唯其因為這呆滯,更加顯出那溫柔敦厚的古中國情調。”對應這種描寫,把娛樂圈的女明星扒拉一個遍,真沒有特別能夠對號入座的。

正是因為張愛玲的作品改編是塊“燙手山芋”,所以一般敢於挑戰並獲得很大影響的,都是影視圈的高手,除了許鞍華之外,其他導演有李安,侯孝賢,關錦鵬……張愛玲的作品不少,但被成功改編的影視劇並不算多。正是因為這幾位港臺導演的創作,張愛玲才能在影像時代的幾個時期,藉助視頻內容這個載體,一次次被提及,讓人們進入她創造的那個真實、清冷、孤獨的情感世界,擁有一種平心靜氣的獲得感。

目前最受觀眾喜愛的張愛玲電影,恐怕還是許鞍華1997年執導的作品《半生緣》,黎明主演的沈世鈞和吳倩蓮主演的顧曼楨,自此深駐觀眾內心,成為無可取代的張愛玲筆下人物的現實形象。許鞍華的這部電影非常重要,它把張愛玲刻畫的世界,成功與現代觀眾對張愛玲的理解進行了融合,張愛玲的悲涼與世紀末的惆悵,成為《半生緣》的整體氣質。許多觀眾通過這部電影,真實地接近了一次張愛玲。

《半生緣》對張愛玲近乎“壟斷”式的詮釋,10年後的2007年,被李安導演的《色·戒》打破。《色·戒》篇幅不過萬餘字,卻被張愛玲寫了30年,似乎也只有李安,能夠在張愛玲這部非常特殊的作品裡,發現作者想要真實傳遞的女性心態。《色·戒》公映後引起大範圍討論,討論範圍突破了電影,進入了知識圈層,不少學者從思想的角度,對電影、張愛玲以及她的女性立場、包括時代與社會氛圍等,進行了深度的分析。

關錦鵬拍攝於1994年的《紅玫瑰白玫瑰》,侯孝賢拍攝於1998年的《海上花》,都是華語電影中的佳作,只是相比《半生緣》《色·戒》,關錦鵬與侯孝賢的作品還是稍顯小眾了些。但正是這幾位導演,促使“張愛玲+名導”的創作模式得以形成,張愛玲電影由此也給人留下了有深度、不浮躁、容易令人感懷的印象。在當前電影市場環境下,改編張愛玲作品風險性很強,因為無法確定,主流觀影群體的審美,是不是還能夠接受張愛玲作品內在的冷與沉思。

也許大家要做的,不是去討論誰適合演葛薇龍,而是張愛玲的電影該怎麼拍,才能延續《半生緣》《色·戒》開闢的路線,讓張愛玲的魅力,在大銀幕上繼續彰顯。

(文/韓浩月 刊於燕趙都市報2019年6月10日第16版)

文娛·藝論|難以改編的張愛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