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鬱金香》,類似“愛情”,豈是愛情'

"
"
張愛玲《鬱金香》,類似“愛情”,豈是愛情

文丨卿心君悅

《鬱金香》,是張愛玲在1947年創作的短篇小說,作品用細膩婉轉的文筆,一明一暗的兩條情感主線相互呼應,勾勒了舊社會中一對青年男女的情感糾葛,許是門第之差讓人身不由己,許是猶豫不決錯失美好,朦朧的感情就那樣戛然而止。

"
張愛玲《鬱金香》,類似“愛情”,豈是愛情

文丨卿心君悅

《鬱金香》,是張愛玲在1947年創作的短篇小說,作品用細膩婉轉的文筆,一明一暗的兩條情感主線相互呼應,勾勒了舊社會中一對青年男女的情感糾葛,許是門第之差讓人身不由己,許是猶豫不決錯失美好,朦朧的感情就那樣戛然而止。

張愛玲《鬱金香》,類似“愛情”,豈是愛情

這讓人不禁聯想到李商隱《錦瑟》中的名句:“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曾經所向往的美好,未曾擁有,像夢一樣留在了心底,被世事消磨踐踏,多年以後再想起時,或許自己也忘了它最初的模樣,如同《鬱金香》中的寶初,在多年以後聽到別人喚了聲“金香”,卻早已無法在茫茫人海中辨認出她。

"
張愛玲《鬱金香》,類似“愛情”,豈是愛情

文丨卿心君悅

《鬱金香》,是張愛玲在1947年創作的短篇小說,作品用細膩婉轉的文筆,一明一暗的兩條情感主線相互呼應,勾勒了舊社會中一對青年男女的情感糾葛,許是門第之差讓人身不由己,許是猶豫不決錯失美好,朦朧的感情就那樣戛然而止。

張愛玲《鬱金香》,類似“愛情”,豈是愛情

這讓人不禁聯想到李商隱《錦瑟》中的名句:“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曾經所向往的美好,未曾擁有,像夢一樣留在了心底,被世事消磨踐踏,多年以後再想起時,或許自己也忘了它最初的模樣,如同《鬱金香》中的寶初,在多年以後聽到別人喚了聲“金香”,卻早已無法在茫茫人海中辨認出她。

張愛玲《鬱金香》,類似“愛情”,豈是愛情

金香,上海阮公館家的女傭,漂亮伶俐,是阮老爺已逝前太太的丫頭,新太太進門後對她頗有介意。

阮太太有兩個弟弟在大學暑假期間住到了這裡,哥哥陳寶初性格沉穩,弟弟陳寶餘略顯輕佻,寶餘與阮太太是一母同胞,寶初的母親去世後,便過繼給了他們的母親。

寶餘樂於與金香嬉鬧,或語言調戲,或舉止輕浮,金香對此心懷厭惡,但礙於身份不好鬧的太僵,只能默默承受,處處躲避。寶餘卻愈加過分,不僅在金香換衣服時拿走掛在門外的衣服,還曾偷偷潛入過她的房間,逗鬧拉扯間被傭人李媽撞見,事情傳到阮太太耳中,大罵了金香一頓,懷疑她勾引二舅老爺,她弱弱的辯解,卻被罵的更凶,內心十分委屈,而後不久寶餘在母親和姐姐的安排下去,娶了閻家小姐,就此開始了新的生活。

這是在《鬱金香》中,寶餘最初時對金香的糾纏。寶餘對金香的舉動是愛情嗎?從描述中可以看出,根本算不上愛,或許只是被金香的清秀美麗吸引,他紈絝慣了,這樣的“調戲”只是生活的調味,或是排解寂寞的方式。

慶幸的是,金香拒絕了這份曖昧,她清楚的知道寶餘對她只是虛情假意,沒有接受,也沒有動搖,不然受傷的只會是她自己。

寂寞時的“愛”,不屬於愛情

由寂寞產生的情感不是愛情,或許更類似由“空虛、寂寞”萌生的一種慾望,然而現實中偏偏卻有無數人深陷其中,樂此不疲,消磨著時間,打發著情感,卻錯失了真愛,當然其中也存有將此誤認為是愛情的,結局往往多以“哭泣”收尾。

能孕育愛情的因素可能會有很多,但顯然寂寞不該是其主要的因素。如同曾紅極一時的歌曲《寂寞才說愛》中那句歌詞一樣:“愛不該因你寂寞才存在”,這種愛說出口輕易,伴有與愛情差之甚遠的偽裝色,說愛的人沒走心,聽的人一旦信以為真,很容易受到傷害,其實這種傷害也未必由被騙者一人承擔,名譽、人品、旁觀者的眼色與評價何嘗不是欺騙者難以逃脫的代價。

愛情,需要用心去解讀與品鑑,汪國真在《年輕的季節》一詩中曾寫到:

“最深沉的感情往往是以最冷漠的方式表現出來的,最浮誇的感情往往是以最強烈的方式表現出來的。”

感情的表達或許會有千萬種方式,熱烈也好,內斂也罷,但是不是真心,耐住性子,冷靜下來,心自會有明確的答案。

"
張愛玲《鬱金香》,類似“愛情”,豈是愛情

文丨卿心君悅

《鬱金香》,是張愛玲在1947年創作的短篇小說,作品用細膩婉轉的文筆,一明一暗的兩條情感主線相互呼應,勾勒了舊社會中一對青年男女的情感糾葛,許是門第之差讓人身不由己,許是猶豫不決錯失美好,朦朧的感情就那樣戛然而止。

張愛玲《鬱金香》,類似“愛情”,豈是愛情

這讓人不禁聯想到李商隱《錦瑟》中的名句:“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曾經所向往的美好,未曾擁有,像夢一樣留在了心底,被世事消磨踐踏,多年以後再想起時,或許自己也忘了它最初的模樣,如同《鬱金香》中的寶初,在多年以後聽到別人喚了聲“金香”,卻早已無法在茫茫人海中辨認出她。

張愛玲《鬱金香》,類似“愛情”,豈是愛情

金香,上海阮公館家的女傭,漂亮伶俐,是阮老爺已逝前太太的丫頭,新太太進門後對她頗有介意。

阮太太有兩個弟弟在大學暑假期間住到了這裡,哥哥陳寶初性格沉穩,弟弟陳寶餘略顯輕佻,寶餘與阮太太是一母同胞,寶初的母親去世後,便過繼給了他們的母親。

寶餘樂於與金香嬉鬧,或語言調戲,或舉止輕浮,金香對此心懷厭惡,但礙於身份不好鬧的太僵,只能默默承受,處處躲避。寶餘卻愈加過分,不僅在金香換衣服時拿走掛在門外的衣服,還曾偷偷潛入過她的房間,逗鬧拉扯間被傭人李媽撞見,事情傳到阮太太耳中,大罵了金香一頓,懷疑她勾引二舅老爺,她弱弱的辯解,卻被罵的更凶,內心十分委屈,而後不久寶餘在母親和姐姐的安排下去,娶了閻家小姐,就此開始了新的生活。

這是在《鬱金香》中,寶餘最初時對金香的糾纏。寶餘對金香的舉動是愛情嗎?從描述中可以看出,根本算不上愛,或許只是被金香的清秀美麗吸引,他紈絝慣了,這樣的“調戲”只是生活的調味,或是排解寂寞的方式。

慶幸的是,金香拒絕了這份曖昧,她清楚的知道寶餘對她只是虛情假意,沒有接受,也沒有動搖,不然受傷的只會是她自己。

寂寞時的“愛”,不屬於愛情

由寂寞產生的情感不是愛情,或許更類似由“空虛、寂寞”萌生的一種慾望,然而現實中偏偏卻有無數人深陷其中,樂此不疲,消磨著時間,打發著情感,卻錯失了真愛,當然其中也存有將此誤認為是愛情的,結局往往多以“哭泣”收尾。

能孕育愛情的因素可能會有很多,但顯然寂寞不該是其主要的因素。如同曾紅極一時的歌曲《寂寞才說愛》中那句歌詞一樣:“愛不該因你寂寞才存在”,這種愛說出口輕易,伴有與愛情差之甚遠的偽裝色,說愛的人沒走心,聽的人一旦信以為真,很容易受到傷害,其實這種傷害也未必由被騙者一人承擔,名譽、人品、旁觀者的眼色與評價何嘗不是欺騙者難以逃脫的代價。

愛情,需要用心去解讀與品鑑,汪國真在《年輕的季節》一詩中曾寫到:

“最深沉的感情往往是以最冷漠的方式表現出來的,最浮誇的感情往往是以最強烈的方式表現出來的。”

感情的表達或許會有千萬種方式,熱烈也好,內斂也罷,但是不是真心,耐住性子,冷靜下來,心自會有明確的答案。

張愛玲《鬱金香》,類似“愛情”,豈是愛情

在《鬱金香》的情節描述中,其實可以看出寶初與金香實際上早有感情糾葛,因此才會有寶餘的疑惑:

“你怎麼啦?你總是看不得我跟金香說話,一來就這麼一篇大道理。”

只是寶初在這段感情中過於怯弱,面對弟弟寶餘對金香的糾纏不敢言明內情,許是因為寄人籬下(生活在寶初姐姐的丈夫家中),許是擔心與金香的感情曝光後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在這段感情中有多少真情,實在難以說明。

但金香卻與之相反,她愛他,並且很在意在寶初面前的形象,得知寶初從外回來,特意洗漱收拾自己勞作了一天泛著油光和汗漬的臉,真心多寡在比較中顯而易見,由此看來金香對寶餘的一些避讓,可能也有擔心給寶初添麻煩的考慮在內。

或許,在故事中總是少不掉深情被辜負的情節,這可能是文學藝術的需要,可能也是在現實中悲情例子太多的後遺影響,畢竟文學總是來源於生活的。

寶初告知金香他要去徐州工作,不久就會搬出去,金香內心充滿了失落和悲涼,她知道這一天是遲早要來的,只是不想來的這樣快,又或是心存了些期許。寶初看著她說道:

“我想……將來等我……事情做得好一點的時候,我我……我想法子……那時候……”

斷續的話,徘徊的心,似乎是對他感情最真實的寫照,自己都難以肯定及相信的話,又怎能說的連利,又怎能讓金香相信,但是他仍舊嘴硬的補充道:

“我是說,等我能自主了……你等著我,好麼?你答應我。”

似乎是在給自己肯定,似乎又是在欺騙自己,但金香還是拒絕了:“不是我不肯答應你,我知道不成呀”,話語中的“不成”,包含著她的自卑與悲切,也包含著對寶初的擔憂和決絕。

其實寶初心裡清楚,她拒絕他更主要的是因為他不夠堅決。

寶初離開阮公館後,無意間翻到金香為他親手製作的白綢緞小夾子,看著它,覺得寒酸可笑,又沒忍心丟棄,只是在後來用一個巧妙的方法處理掉了(小夾子放在圖書館的書裡,希望讓其他看見的扔掉)。或許這樣,是為了慰藉內心的不安——情感的辜負。

再後來,他結婚了。

"
張愛玲《鬱金香》,類似“愛情”,豈是愛情

文丨卿心君悅

《鬱金香》,是張愛玲在1947年創作的短篇小說,作品用細膩婉轉的文筆,一明一暗的兩條情感主線相互呼應,勾勒了舊社會中一對青年男女的情感糾葛,許是門第之差讓人身不由己,許是猶豫不決錯失美好,朦朧的感情就那樣戛然而止。

張愛玲《鬱金香》,類似“愛情”,豈是愛情

這讓人不禁聯想到李商隱《錦瑟》中的名句:“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曾經所向往的美好,未曾擁有,像夢一樣留在了心底,被世事消磨踐踏,多年以後再想起時,或許自己也忘了它最初的模樣,如同《鬱金香》中的寶初,在多年以後聽到別人喚了聲“金香”,卻早已無法在茫茫人海中辨認出她。

張愛玲《鬱金香》,類似“愛情”,豈是愛情

金香,上海阮公館家的女傭,漂亮伶俐,是阮老爺已逝前太太的丫頭,新太太進門後對她頗有介意。

阮太太有兩個弟弟在大學暑假期間住到了這裡,哥哥陳寶初性格沉穩,弟弟陳寶餘略顯輕佻,寶餘與阮太太是一母同胞,寶初的母親去世後,便過繼給了他們的母親。

寶餘樂於與金香嬉鬧,或語言調戲,或舉止輕浮,金香對此心懷厭惡,但礙於身份不好鬧的太僵,只能默默承受,處處躲避。寶餘卻愈加過分,不僅在金香換衣服時拿走掛在門外的衣服,還曾偷偷潛入過她的房間,逗鬧拉扯間被傭人李媽撞見,事情傳到阮太太耳中,大罵了金香一頓,懷疑她勾引二舅老爺,她弱弱的辯解,卻被罵的更凶,內心十分委屈,而後不久寶餘在母親和姐姐的安排下去,娶了閻家小姐,就此開始了新的生活。

這是在《鬱金香》中,寶餘最初時對金香的糾纏。寶餘對金香的舉動是愛情嗎?從描述中可以看出,根本算不上愛,或許只是被金香的清秀美麗吸引,他紈絝慣了,這樣的“調戲”只是生活的調味,或是排解寂寞的方式。

慶幸的是,金香拒絕了這份曖昧,她清楚的知道寶餘對她只是虛情假意,沒有接受,也沒有動搖,不然受傷的只會是她自己。

寂寞時的“愛”,不屬於愛情

由寂寞產生的情感不是愛情,或許更類似由“空虛、寂寞”萌生的一種慾望,然而現實中偏偏卻有無數人深陷其中,樂此不疲,消磨著時間,打發著情感,卻錯失了真愛,當然其中也存有將此誤認為是愛情的,結局往往多以“哭泣”收尾。

能孕育愛情的因素可能會有很多,但顯然寂寞不該是其主要的因素。如同曾紅極一時的歌曲《寂寞才說愛》中那句歌詞一樣:“愛不該因你寂寞才存在”,這種愛說出口輕易,伴有與愛情差之甚遠的偽裝色,說愛的人沒走心,聽的人一旦信以為真,很容易受到傷害,其實這種傷害也未必由被騙者一人承擔,名譽、人品、旁觀者的眼色與評價何嘗不是欺騙者難以逃脫的代價。

愛情,需要用心去解讀與品鑑,汪國真在《年輕的季節》一詩中曾寫到:

“最深沉的感情往往是以最冷漠的方式表現出來的,最浮誇的感情往往是以最強烈的方式表現出來的。”

感情的表達或許會有千萬種方式,熱烈也好,內斂也罷,但是不是真心,耐住性子,冷靜下來,心自會有明確的答案。

張愛玲《鬱金香》,類似“愛情”,豈是愛情

在《鬱金香》的情節描述中,其實可以看出寶初與金香實際上早有感情糾葛,因此才會有寶餘的疑惑:

“你怎麼啦?你總是看不得我跟金香說話,一來就這麼一篇大道理。”

只是寶初在這段感情中過於怯弱,面對弟弟寶餘對金香的糾纏不敢言明內情,許是因為寄人籬下(生活在寶初姐姐的丈夫家中),許是擔心與金香的感情曝光後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在這段感情中有多少真情,實在難以說明。

但金香卻與之相反,她愛他,並且很在意在寶初面前的形象,得知寶初從外回來,特意洗漱收拾自己勞作了一天泛著油光和汗漬的臉,真心多寡在比較中顯而易見,由此看來金香對寶餘的一些避讓,可能也有擔心給寶初添麻煩的考慮在內。

或許,在故事中總是少不掉深情被辜負的情節,這可能是文學藝術的需要,可能也是在現實中悲情例子太多的後遺影響,畢竟文學總是來源於生活的。

寶初告知金香他要去徐州工作,不久就會搬出去,金香內心充滿了失落和悲涼,她知道這一天是遲早要來的,只是不想來的這樣快,又或是心存了些期許。寶初看著她說道:

“我想……將來等我……事情做得好一點的時候,我我……我想法子……那時候……”

斷續的話,徘徊的心,似乎是對他感情最真實的寫照,自己都難以肯定及相信的話,又怎能說的連利,又怎能讓金香相信,但是他仍舊嘴硬的補充道:

“我是說,等我能自主了……你等著我,好麼?你答應我。”

似乎是在給自己肯定,似乎又是在欺騙自己,但金香還是拒絕了:“不是我不肯答應你,我知道不成呀”,話語中的“不成”,包含著她的自卑與悲切,也包含著對寶初的擔憂和決絕。

其實寶初心裡清楚,她拒絕他更主要的是因為他不夠堅決。

寶初離開阮公館後,無意間翻到金香為他親手製作的白綢緞小夾子,看著它,覺得寒酸可笑,又沒忍心丟棄,只是在後來用一個巧妙的方法處理掉了(小夾子放在圖書館的書裡,希望讓其他看見的扔掉)。或許這樣,是為了慰藉內心的不安——情感的辜負。

再後來,他結婚了。

張愛玲《鬱金香》,類似“愛情”,豈是愛情

金香與寶初之間的感情算是愛情嗎?可能在大多數人看來是愛情,不過是比較悲劇的,但或許這種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拉低對愛情的評判標準。

沒有在一起的情,不能算為愛情(生死別離,不歸屬於這一討論行列

相愛卻不能在一起,在很多人看來是愛情的悲劇,是情感的常態,但或許這種感情並不能稱之為愛情,可能只夠稱之為情。

忽然之間想到了陸游和唐琬的那兩首《釵頭鳳》,陸游母命難違,放棄了唐琬,與他人成婚,唐琬悲痛欲絕黯然離世,陸游以詞寄託婉別的痛,而唐琬也以詞回覆對情的怨:“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

唐琬怨恨世態薄涼,人情險惡,生生拆散了他們,可是世俗間還是有無數人為愛衝破了阻礙,相守一生。或許不是不愛,只是愛的不夠堅定。他們之間有情,曾情深似海,也曾海誓山盟,可終究沒成為愛情。

這就類似於紀梵希與赫本之間的情,紀梵希愛了赫本一輩子,終身未娶,而赫本經歷了三段婚姻,他們相知卻不相愛,這樣的情感應該並不能稱之為愛情,只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深沉的情,沒有迴應,也沒有結局。

當降低對愛情的歸屬標準時,難免會成為堅定的絆腳石,愛情不應該淪為脆弱易碎的低質品行列,若不然世人為何總願把鑽石比作愛情,還要提及:情比金堅。

"
張愛玲《鬱金香》,類似“愛情”,豈是愛情

文丨卿心君悅

《鬱金香》,是張愛玲在1947年創作的短篇小說,作品用細膩婉轉的文筆,一明一暗的兩條情感主線相互呼應,勾勒了舊社會中一對青年男女的情感糾葛,許是門第之差讓人身不由己,許是猶豫不決錯失美好,朦朧的感情就那樣戛然而止。

張愛玲《鬱金香》,類似“愛情”,豈是愛情

這讓人不禁聯想到李商隱《錦瑟》中的名句:“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曾經所向往的美好,未曾擁有,像夢一樣留在了心底,被世事消磨踐踏,多年以後再想起時,或許自己也忘了它最初的模樣,如同《鬱金香》中的寶初,在多年以後聽到別人喚了聲“金香”,卻早已無法在茫茫人海中辨認出她。

張愛玲《鬱金香》,類似“愛情”,豈是愛情

金香,上海阮公館家的女傭,漂亮伶俐,是阮老爺已逝前太太的丫頭,新太太進門後對她頗有介意。

阮太太有兩個弟弟在大學暑假期間住到了這裡,哥哥陳寶初性格沉穩,弟弟陳寶餘略顯輕佻,寶餘與阮太太是一母同胞,寶初的母親去世後,便過繼給了他們的母親。

寶餘樂於與金香嬉鬧,或語言調戲,或舉止輕浮,金香對此心懷厭惡,但礙於身份不好鬧的太僵,只能默默承受,處處躲避。寶餘卻愈加過分,不僅在金香換衣服時拿走掛在門外的衣服,還曾偷偷潛入過她的房間,逗鬧拉扯間被傭人李媽撞見,事情傳到阮太太耳中,大罵了金香一頓,懷疑她勾引二舅老爺,她弱弱的辯解,卻被罵的更凶,內心十分委屈,而後不久寶餘在母親和姐姐的安排下去,娶了閻家小姐,就此開始了新的生活。

這是在《鬱金香》中,寶餘最初時對金香的糾纏。寶餘對金香的舉動是愛情嗎?從描述中可以看出,根本算不上愛,或許只是被金香的清秀美麗吸引,他紈絝慣了,這樣的“調戲”只是生活的調味,或是排解寂寞的方式。

慶幸的是,金香拒絕了這份曖昧,她清楚的知道寶餘對她只是虛情假意,沒有接受,也沒有動搖,不然受傷的只會是她自己。

寂寞時的“愛”,不屬於愛情

由寂寞產生的情感不是愛情,或許更類似由“空虛、寂寞”萌生的一種慾望,然而現實中偏偏卻有無數人深陷其中,樂此不疲,消磨著時間,打發著情感,卻錯失了真愛,當然其中也存有將此誤認為是愛情的,結局往往多以“哭泣”收尾。

能孕育愛情的因素可能會有很多,但顯然寂寞不該是其主要的因素。如同曾紅極一時的歌曲《寂寞才說愛》中那句歌詞一樣:“愛不該因你寂寞才存在”,這種愛說出口輕易,伴有與愛情差之甚遠的偽裝色,說愛的人沒走心,聽的人一旦信以為真,很容易受到傷害,其實這種傷害也未必由被騙者一人承擔,名譽、人品、旁觀者的眼色與評價何嘗不是欺騙者難以逃脫的代價。

愛情,需要用心去解讀與品鑑,汪國真在《年輕的季節》一詩中曾寫到:

“最深沉的感情往往是以最冷漠的方式表現出來的,最浮誇的感情往往是以最強烈的方式表現出來的。”

感情的表達或許會有千萬種方式,熱烈也好,內斂也罷,但是不是真心,耐住性子,冷靜下來,心自會有明確的答案。

張愛玲《鬱金香》,類似“愛情”,豈是愛情

在《鬱金香》的情節描述中,其實可以看出寶初與金香實際上早有感情糾葛,因此才會有寶餘的疑惑:

“你怎麼啦?你總是看不得我跟金香說話,一來就這麼一篇大道理。”

只是寶初在這段感情中過於怯弱,面對弟弟寶餘對金香的糾纏不敢言明內情,許是因為寄人籬下(生活在寶初姐姐的丈夫家中),許是擔心與金香的感情曝光後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在這段感情中有多少真情,實在難以說明。

但金香卻與之相反,她愛他,並且很在意在寶初面前的形象,得知寶初從外回來,特意洗漱收拾自己勞作了一天泛著油光和汗漬的臉,真心多寡在比較中顯而易見,由此看來金香對寶餘的一些避讓,可能也有擔心給寶初添麻煩的考慮在內。

或許,在故事中總是少不掉深情被辜負的情節,這可能是文學藝術的需要,可能也是在現實中悲情例子太多的後遺影響,畢竟文學總是來源於生活的。

寶初告知金香他要去徐州工作,不久就會搬出去,金香內心充滿了失落和悲涼,她知道這一天是遲早要來的,只是不想來的這樣快,又或是心存了些期許。寶初看著她說道:

“我想……將來等我……事情做得好一點的時候,我我……我想法子……那時候……”

斷續的話,徘徊的心,似乎是對他感情最真實的寫照,自己都難以肯定及相信的話,又怎能說的連利,又怎能讓金香相信,但是他仍舊嘴硬的補充道:

“我是說,等我能自主了……你等著我,好麼?你答應我。”

似乎是在給自己肯定,似乎又是在欺騙自己,但金香還是拒絕了:“不是我不肯答應你,我知道不成呀”,話語中的“不成”,包含著她的自卑與悲切,也包含著對寶初的擔憂和決絕。

其實寶初心裡清楚,她拒絕他更主要的是因為他不夠堅決。

寶初離開阮公館後,無意間翻到金香為他親手製作的白綢緞小夾子,看著它,覺得寒酸可笑,又沒忍心丟棄,只是在後來用一個巧妙的方法處理掉了(小夾子放在圖書館的書裡,希望讓其他看見的扔掉)。或許這樣,是為了慰藉內心的不安——情感的辜負。

再後來,他結婚了。

張愛玲《鬱金香》,類似“愛情”,豈是愛情

金香與寶初之間的感情算是愛情嗎?可能在大多數人看來是愛情,不過是比較悲劇的,但或許這種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拉低對愛情的評判標準。

沒有在一起的情,不能算為愛情(生死別離,不歸屬於這一討論行列

相愛卻不能在一起,在很多人看來是愛情的悲劇,是情感的常態,但或許這種感情並不能稱之為愛情,可能只夠稱之為情。

忽然之間想到了陸游和唐琬的那兩首《釵頭鳳》,陸游母命難違,放棄了唐琬,與他人成婚,唐琬悲痛欲絕黯然離世,陸游以詞寄託婉別的痛,而唐琬也以詞回覆對情的怨:“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

唐琬怨恨世態薄涼,人情險惡,生生拆散了他們,可是世俗間還是有無數人為愛衝破了阻礙,相守一生。或許不是不愛,只是愛的不夠堅定。他們之間有情,曾情深似海,也曾海誓山盟,可終究沒成為愛情。

這就類似於紀梵希與赫本之間的情,紀梵希愛了赫本一輩子,終身未娶,而赫本經歷了三段婚姻,他們相知卻不相愛,這樣的情感應該並不能稱之為愛情,只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深沉的情,沒有迴應,也沒有結局。

當降低對愛情的歸屬標準時,難免會成為堅定的絆腳石,愛情不應該淪為脆弱易碎的低質品行列,若不然世人為何總願把鑽石比作愛情,還要提及:情比金堅。

張愛玲《鬱金香》,類似“愛情”,豈是愛情

寶初結婚了,曾經的種種彷彿已經被遺忘,一年春節放假,寶初獨自回到上海拔牙,在公寓(牙醫家)的電梯裡遇到一群買菜回來的姨娘大姐,恍惚間聽見有人喚了聲“金香”,塵封的記憶一股腦的湧了出來,他四下張望卻並沒有尋到源頭蹤跡,而後想到或許早已物是人非,見與不見又有何意義。

臨別上海之前,他又去了趟阮公館,看見寶餘的太太在那裡幫忙應酬賓客,和他的太太一樣都好像是做了一輩子太太的人,已不清楚當初為什麼要娶的緣由,或許也沒什麼理由不娶吧。期間無意中從母親和阮太太(姐姐)的對話得知金香嫁早已嫁人,恰好住在那天去往牙醫家的樓下,她過得並不好,丈夫待她不好,還要自己養活兩個孩子,所以準備出來找事做。

故事結束了,或許那天的電梯裡,寶初與金香都沒有認出對方,曾經的夢早已變了模樣。

"
張愛玲《鬱金香》,類似“愛情”,豈是愛情

文丨卿心君悅

《鬱金香》,是張愛玲在1947年創作的短篇小說,作品用細膩婉轉的文筆,一明一暗的兩條情感主線相互呼應,勾勒了舊社會中一對青年男女的情感糾葛,許是門第之差讓人身不由己,許是猶豫不決錯失美好,朦朧的感情就那樣戛然而止。

張愛玲《鬱金香》,類似“愛情”,豈是愛情

這讓人不禁聯想到李商隱《錦瑟》中的名句:“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曾經所向往的美好,未曾擁有,像夢一樣留在了心底,被世事消磨踐踏,多年以後再想起時,或許自己也忘了它最初的模樣,如同《鬱金香》中的寶初,在多年以後聽到別人喚了聲“金香”,卻早已無法在茫茫人海中辨認出她。

張愛玲《鬱金香》,類似“愛情”,豈是愛情

金香,上海阮公館家的女傭,漂亮伶俐,是阮老爺已逝前太太的丫頭,新太太進門後對她頗有介意。

阮太太有兩個弟弟在大學暑假期間住到了這裡,哥哥陳寶初性格沉穩,弟弟陳寶餘略顯輕佻,寶餘與阮太太是一母同胞,寶初的母親去世後,便過繼給了他們的母親。

寶餘樂於與金香嬉鬧,或語言調戲,或舉止輕浮,金香對此心懷厭惡,但礙於身份不好鬧的太僵,只能默默承受,處處躲避。寶餘卻愈加過分,不僅在金香換衣服時拿走掛在門外的衣服,還曾偷偷潛入過她的房間,逗鬧拉扯間被傭人李媽撞見,事情傳到阮太太耳中,大罵了金香一頓,懷疑她勾引二舅老爺,她弱弱的辯解,卻被罵的更凶,內心十分委屈,而後不久寶餘在母親和姐姐的安排下去,娶了閻家小姐,就此開始了新的生活。

這是在《鬱金香》中,寶餘最初時對金香的糾纏。寶餘對金香的舉動是愛情嗎?從描述中可以看出,根本算不上愛,或許只是被金香的清秀美麗吸引,他紈絝慣了,這樣的“調戲”只是生活的調味,或是排解寂寞的方式。

慶幸的是,金香拒絕了這份曖昧,她清楚的知道寶餘對她只是虛情假意,沒有接受,也沒有動搖,不然受傷的只會是她自己。

寂寞時的“愛”,不屬於愛情

由寂寞產生的情感不是愛情,或許更類似由“空虛、寂寞”萌生的一種慾望,然而現實中偏偏卻有無數人深陷其中,樂此不疲,消磨著時間,打發著情感,卻錯失了真愛,當然其中也存有將此誤認為是愛情的,結局往往多以“哭泣”收尾。

能孕育愛情的因素可能會有很多,但顯然寂寞不該是其主要的因素。如同曾紅極一時的歌曲《寂寞才說愛》中那句歌詞一樣:“愛不該因你寂寞才存在”,這種愛說出口輕易,伴有與愛情差之甚遠的偽裝色,說愛的人沒走心,聽的人一旦信以為真,很容易受到傷害,其實這種傷害也未必由被騙者一人承擔,名譽、人品、旁觀者的眼色與評價何嘗不是欺騙者難以逃脫的代價。

愛情,需要用心去解讀與品鑑,汪國真在《年輕的季節》一詩中曾寫到:

“最深沉的感情往往是以最冷漠的方式表現出來的,最浮誇的感情往往是以最強烈的方式表現出來的。”

感情的表達或許會有千萬種方式,熱烈也好,內斂也罷,但是不是真心,耐住性子,冷靜下來,心自會有明確的答案。

張愛玲《鬱金香》,類似“愛情”,豈是愛情

在《鬱金香》的情節描述中,其實可以看出寶初與金香實際上早有感情糾葛,因此才會有寶餘的疑惑:

“你怎麼啦?你總是看不得我跟金香說話,一來就這麼一篇大道理。”

只是寶初在這段感情中過於怯弱,面對弟弟寶餘對金香的糾纏不敢言明內情,許是因為寄人籬下(生活在寶初姐姐的丈夫家中),許是擔心與金香的感情曝光後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在這段感情中有多少真情,實在難以說明。

但金香卻與之相反,她愛他,並且很在意在寶初面前的形象,得知寶初從外回來,特意洗漱收拾自己勞作了一天泛著油光和汗漬的臉,真心多寡在比較中顯而易見,由此看來金香對寶餘的一些避讓,可能也有擔心給寶初添麻煩的考慮在內。

或許,在故事中總是少不掉深情被辜負的情節,這可能是文學藝術的需要,可能也是在現實中悲情例子太多的後遺影響,畢竟文學總是來源於生活的。

寶初告知金香他要去徐州工作,不久就會搬出去,金香內心充滿了失落和悲涼,她知道這一天是遲早要來的,只是不想來的這樣快,又或是心存了些期許。寶初看著她說道:

“我想……將來等我……事情做得好一點的時候,我我……我想法子……那時候……”

斷續的話,徘徊的心,似乎是對他感情最真實的寫照,自己都難以肯定及相信的話,又怎能說的連利,又怎能讓金香相信,但是他仍舊嘴硬的補充道:

“我是說,等我能自主了……你等著我,好麼?你答應我。”

似乎是在給自己肯定,似乎又是在欺騙自己,但金香還是拒絕了:“不是我不肯答應你,我知道不成呀”,話語中的“不成”,包含著她的自卑與悲切,也包含著對寶初的擔憂和決絕。

其實寶初心裡清楚,她拒絕他更主要的是因為他不夠堅決。

寶初離開阮公館後,無意間翻到金香為他親手製作的白綢緞小夾子,看著它,覺得寒酸可笑,又沒忍心丟棄,只是在後來用一個巧妙的方法處理掉了(小夾子放在圖書館的書裡,希望讓其他看見的扔掉)。或許這樣,是為了慰藉內心的不安——情感的辜負。

再後來,他結婚了。

張愛玲《鬱金香》,類似“愛情”,豈是愛情

金香與寶初之間的感情算是愛情嗎?可能在大多數人看來是愛情,不過是比較悲劇的,但或許這種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拉低對愛情的評判標準。

沒有在一起的情,不能算為愛情(生死別離,不歸屬於這一討論行列

相愛卻不能在一起,在很多人看來是愛情的悲劇,是情感的常態,但或許這種感情並不能稱之為愛情,可能只夠稱之為情。

忽然之間想到了陸游和唐琬的那兩首《釵頭鳳》,陸游母命難違,放棄了唐琬,與他人成婚,唐琬悲痛欲絕黯然離世,陸游以詞寄託婉別的痛,而唐琬也以詞回覆對情的怨:“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

唐琬怨恨世態薄涼,人情險惡,生生拆散了他們,可是世俗間還是有無數人為愛衝破了阻礙,相守一生。或許不是不愛,只是愛的不夠堅定。他們之間有情,曾情深似海,也曾海誓山盟,可終究沒成為愛情。

這就類似於紀梵希與赫本之間的情,紀梵希愛了赫本一輩子,終身未娶,而赫本經歷了三段婚姻,他們相知卻不相愛,這樣的情感應該並不能稱之為愛情,只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深沉的情,沒有迴應,也沒有結局。

當降低對愛情的歸屬標準時,難免會成為堅定的絆腳石,愛情不應該淪為脆弱易碎的低質品行列,若不然世人為何總願把鑽石比作愛情,還要提及:情比金堅。

張愛玲《鬱金香》,類似“愛情”,豈是愛情

寶初結婚了,曾經的種種彷彿已經被遺忘,一年春節放假,寶初獨自回到上海拔牙,在公寓(牙醫家)的電梯裡遇到一群買菜回來的姨娘大姐,恍惚間聽見有人喚了聲“金香”,塵封的記憶一股腦的湧了出來,他四下張望卻並沒有尋到源頭蹤跡,而後想到或許早已物是人非,見與不見又有何意義。

臨別上海之前,他又去了趟阮公館,看見寶餘的太太在那裡幫忙應酬賓客,和他的太太一樣都好像是做了一輩子太太的人,已不清楚當初為什麼要娶的緣由,或許也沒什麼理由不娶吧。期間無意中從母親和阮太太(姐姐)的對話得知金香嫁早已嫁人,恰好住在那天去往牙醫家的樓下,她過得並不好,丈夫待她不好,還要自己養活兩個孩子,所以準備出來找事做。

故事結束了,或許那天的電梯裡,寶初與金香都沒有認出對方,曾經的夢早已變了模樣。

張愛玲《鬱金香》,類似“愛情”,豈是愛情

留在記憶中的“過去”,已不再是愛情

若說在《鬱金香》中還存有一絲美好,或許就是寶初與金香的再無糾纏,無論曾經是否真愛過。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卻有部分人仍舊延續著悲劇,並將其認為是對愛情的繼續。

過去,是對曾經的一種終結,所謂的“回憶”與“舊情”,早已不再是愛情,或許在曾經也未必能算得上是愛情,所謂的放不下,是對自己的懲罰;所謂的舊情重續,多是慾望的作祟;而所謂遺失的美好,可能只是內心的虛構。

前段時間曾在微頭條中對奧爾希·帕穆克寫的《黑書》中的節段有過感悟評論,想來再次用在這裡是十分恰當的,在《黑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當記憶的花園逐漸荒蕪,一個人會開始珍愛最後殘存的花草。為了不讓它們枯萎,我從早到晚灌溉澆水,悉心照料。因為怕忘記,我回想,再回想。”

當時,我的感悟是:

“當我們悉心呵護曾經那一縷微弱回憶時,難免會在其中賦予些許心中的渴望與期盼,或許,透過薄弱的光圈,視線裡的景象早已脫離了最初的真實。”

實際上,這就像在《社會心理學》中對虛假回憶的描述一樣:“我們常會給回憶蒙上一層玫瑰色”,粉飾出來的美好,早已失去了真實,又何談屬於愛情,要知道愛情不該存在於虛幻中,而是要切實生長在現實生活中。

或許對張愛玲這篇《鬱金香》的感悟有些偏離軌道,但是正像餘華在《活著》自序中寫到的:

“文學就是這樣,它講述了作家意識到的事物,同時也講述了作家所沒有意識到的,讀者就是這時候站出來發言的。”

看法不同,觀點不同,切入點也會有所不同,文學如此,生活、愛情也是如此。

"
張愛玲《鬱金香》,類似“愛情”,豈是愛情

文丨卿心君悅

《鬱金香》,是張愛玲在1947年創作的短篇小說,作品用細膩婉轉的文筆,一明一暗的兩條情感主線相互呼應,勾勒了舊社會中一對青年男女的情感糾葛,許是門第之差讓人身不由己,許是猶豫不決錯失美好,朦朧的感情就那樣戛然而止。

張愛玲《鬱金香》,類似“愛情”,豈是愛情

這讓人不禁聯想到李商隱《錦瑟》中的名句:“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曾經所向往的美好,未曾擁有,像夢一樣留在了心底,被世事消磨踐踏,多年以後再想起時,或許自己也忘了它最初的模樣,如同《鬱金香》中的寶初,在多年以後聽到別人喚了聲“金香”,卻早已無法在茫茫人海中辨認出她。

張愛玲《鬱金香》,類似“愛情”,豈是愛情

金香,上海阮公館家的女傭,漂亮伶俐,是阮老爺已逝前太太的丫頭,新太太進門後對她頗有介意。

阮太太有兩個弟弟在大學暑假期間住到了這裡,哥哥陳寶初性格沉穩,弟弟陳寶餘略顯輕佻,寶餘與阮太太是一母同胞,寶初的母親去世後,便過繼給了他們的母親。

寶餘樂於與金香嬉鬧,或語言調戲,或舉止輕浮,金香對此心懷厭惡,但礙於身份不好鬧的太僵,只能默默承受,處處躲避。寶餘卻愈加過分,不僅在金香換衣服時拿走掛在門外的衣服,還曾偷偷潛入過她的房間,逗鬧拉扯間被傭人李媽撞見,事情傳到阮太太耳中,大罵了金香一頓,懷疑她勾引二舅老爺,她弱弱的辯解,卻被罵的更凶,內心十分委屈,而後不久寶餘在母親和姐姐的安排下去,娶了閻家小姐,就此開始了新的生活。

這是在《鬱金香》中,寶餘最初時對金香的糾纏。寶餘對金香的舉動是愛情嗎?從描述中可以看出,根本算不上愛,或許只是被金香的清秀美麗吸引,他紈絝慣了,這樣的“調戲”只是生活的調味,或是排解寂寞的方式。

慶幸的是,金香拒絕了這份曖昧,她清楚的知道寶餘對她只是虛情假意,沒有接受,也沒有動搖,不然受傷的只會是她自己。

寂寞時的“愛”,不屬於愛情

由寂寞產生的情感不是愛情,或許更類似由“空虛、寂寞”萌生的一種慾望,然而現實中偏偏卻有無數人深陷其中,樂此不疲,消磨著時間,打發著情感,卻錯失了真愛,當然其中也存有將此誤認為是愛情的,結局往往多以“哭泣”收尾。

能孕育愛情的因素可能會有很多,但顯然寂寞不該是其主要的因素。如同曾紅極一時的歌曲《寂寞才說愛》中那句歌詞一樣:“愛不該因你寂寞才存在”,這種愛說出口輕易,伴有與愛情差之甚遠的偽裝色,說愛的人沒走心,聽的人一旦信以為真,很容易受到傷害,其實這種傷害也未必由被騙者一人承擔,名譽、人品、旁觀者的眼色與評價何嘗不是欺騙者難以逃脫的代價。

愛情,需要用心去解讀與品鑑,汪國真在《年輕的季節》一詩中曾寫到:

“最深沉的感情往往是以最冷漠的方式表現出來的,最浮誇的感情往往是以最強烈的方式表現出來的。”

感情的表達或許會有千萬種方式,熱烈也好,內斂也罷,但是不是真心,耐住性子,冷靜下來,心自會有明確的答案。

張愛玲《鬱金香》,類似“愛情”,豈是愛情

在《鬱金香》的情節描述中,其實可以看出寶初與金香實際上早有感情糾葛,因此才會有寶餘的疑惑:

“你怎麼啦?你總是看不得我跟金香說話,一來就這麼一篇大道理。”

只是寶初在這段感情中過於怯弱,面對弟弟寶餘對金香的糾纏不敢言明內情,許是因為寄人籬下(生活在寶初姐姐的丈夫家中),許是擔心與金香的感情曝光後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在這段感情中有多少真情,實在難以說明。

但金香卻與之相反,她愛他,並且很在意在寶初面前的形象,得知寶初從外回來,特意洗漱收拾自己勞作了一天泛著油光和汗漬的臉,真心多寡在比較中顯而易見,由此看來金香對寶餘的一些避讓,可能也有擔心給寶初添麻煩的考慮在內。

或許,在故事中總是少不掉深情被辜負的情節,這可能是文學藝術的需要,可能也是在現實中悲情例子太多的後遺影響,畢竟文學總是來源於生活的。

寶初告知金香他要去徐州工作,不久就會搬出去,金香內心充滿了失落和悲涼,她知道這一天是遲早要來的,只是不想來的這樣快,又或是心存了些期許。寶初看著她說道:

“我想……將來等我……事情做得好一點的時候,我我……我想法子……那時候……”

斷續的話,徘徊的心,似乎是對他感情最真實的寫照,自己都難以肯定及相信的話,又怎能說的連利,又怎能讓金香相信,但是他仍舊嘴硬的補充道:

“我是說,等我能自主了……你等著我,好麼?你答應我。”

似乎是在給自己肯定,似乎又是在欺騙自己,但金香還是拒絕了:“不是我不肯答應你,我知道不成呀”,話語中的“不成”,包含著她的自卑與悲切,也包含著對寶初的擔憂和決絕。

其實寶初心裡清楚,她拒絕他更主要的是因為他不夠堅決。

寶初離開阮公館後,無意間翻到金香為他親手製作的白綢緞小夾子,看著它,覺得寒酸可笑,又沒忍心丟棄,只是在後來用一個巧妙的方法處理掉了(小夾子放在圖書館的書裡,希望讓其他看見的扔掉)。或許這樣,是為了慰藉內心的不安——情感的辜負。

再後來,他結婚了。

張愛玲《鬱金香》,類似“愛情”,豈是愛情

金香與寶初之間的感情算是愛情嗎?可能在大多數人看來是愛情,不過是比較悲劇的,但或許這種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拉低對愛情的評判標準。

沒有在一起的情,不能算為愛情(生死別離,不歸屬於這一討論行列

相愛卻不能在一起,在很多人看來是愛情的悲劇,是情感的常態,但或許這種感情並不能稱之為愛情,可能只夠稱之為情。

忽然之間想到了陸游和唐琬的那兩首《釵頭鳳》,陸游母命難違,放棄了唐琬,與他人成婚,唐琬悲痛欲絕黯然離世,陸游以詞寄託婉別的痛,而唐琬也以詞回覆對情的怨:“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

唐琬怨恨世態薄涼,人情險惡,生生拆散了他們,可是世俗間還是有無數人為愛衝破了阻礙,相守一生。或許不是不愛,只是愛的不夠堅定。他們之間有情,曾情深似海,也曾海誓山盟,可終究沒成為愛情。

這就類似於紀梵希與赫本之間的情,紀梵希愛了赫本一輩子,終身未娶,而赫本經歷了三段婚姻,他們相知卻不相愛,這樣的情感應該並不能稱之為愛情,只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深沉的情,沒有迴應,也沒有結局。

當降低對愛情的歸屬標準時,難免會成為堅定的絆腳石,愛情不應該淪為脆弱易碎的低質品行列,若不然世人為何總願把鑽石比作愛情,還要提及:情比金堅。

張愛玲《鬱金香》,類似“愛情”,豈是愛情

寶初結婚了,曾經的種種彷彿已經被遺忘,一年春節放假,寶初獨自回到上海拔牙,在公寓(牙醫家)的電梯裡遇到一群買菜回來的姨娘大姐,恍惚間聽見有人喚了聲“金香”,塵封的記憶一股腦的湧了出來,他四下張望卻並沒有尋到源頭蹤跡,而後想到或許早已物是人非,見與不見又有何意義。

臨別上海之前,他又去了趟阮公館,看見寶餘的太太在那裡幫忙應酬賓客,和他的太太一樣都好像是做了一輩子太太的人,已不清楚當初為什麼要娶的緣由,或許也沒什麼理由不娶吧。期間無意中從母親和阮太太(姐姐)的對話得知金香嫁早已嫁人,恰好住在那天去往牙醫家的樓下,她過得並不好,丈夫待她不好,還要自己養活兩個孩子,所以準備出來找事做。

故事結束了,或許那天的電梯裡,寶初與金香都沒有認出對方,曾經的夢早已變了模樣。

張愛玲《鬱金香》,類似“愛情”,豈是愛情

留在記憶中的“過去”,已不再是愛情

若說在《鬱金香》中還存有一絲美好,或許就是寶初與金香的再無糾纏,無論曾經是否真愛過。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卻有部分人仍舊延續著悲劇,並將其認為是對愛情的繼續。

過去,是對曾經的一種終結,所謂的“回憶”與“舊情”,早已不再是愛情,或許在曾經也未必能算得上是愛情,所謂的放不下,是對自己的懲罰;所謂的舊情重續,多是慾望的作祟;而所謂遺失的美好,可能只是內心的虛構。

前段時間曾在微頭條中對奧爾希·帕穆克寫的《黑書》中的節段有過感悟評論,想來再次用在這裡是十分恰當的,在《黑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當記憶的花園逐漸荒蕪,一個人會開始珍愛最後殘存的花草。為了不讓它們枯萎,我從早到晚灌溉澆水,悉心照料。因為怕忘記,我回想,再回想。”

當時,我的感悟是:

“當我們悉心呵護曾經那一縷微弱回憶時,難免會在其中賦予些許心中的渴望與期盼,或許,透過薄弱的光圈,視線裡的景象早已脫離了最初的真實。”

實際上,這就像在《社會心理學》中對虛假回憶的描述一樣:“我們常會給回憶蒙上一層玫瑰色”,粉飾出來的美好,早已失去了真實,又何談屬於愛情,要知道愛情不該存在於虛幻中,而是要切實生長在現實生活中。

或許對張愛玲這篇《鬱金香》的感悟有些偏離軌道,但是正像餘華在《活著》自序中寫到的:

“文學就是這樣,它講述了作家意識到的事物,同時也講述了作家所沒有意識到的,讀者就是這時候站出來發言的。”

看法不同,觀點不同,切入點也會有所不同,文學如此,生活、愛情也是如此。

張愛玲《鬱金香》,類似“愛情”,豈是愛情

卿心君悅,頭條原創作者,高級心理健康指導師,知名情感博主。用文字溫暖你,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