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舞”出名著文本,俄羅斯名團為東方藝術中心新演出季揭幕'

""《安娜·卡列尼娜》“舞”出名著文本,俄羅斯名團為東方藝術中心新演出季揭幕

140多年來,列夫·托爾斯泰的鉅著《安娜·卡列尼娜》打動了世界各國讀者。今晚,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芭蕾舞劇於申城起舞,為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新演出季揭幕。被稱為“俄羅斯芭蕾新名片”的艾夫曼芭蕾舞團傾情演繹,用芭蕾與觀眾討論那個“為愛殉道”的安娜·卡列尼娜。

在當晚的東藝舞臺上,安哥拉·帕克洛娃用舞姿展現出女主人公內心的糾結、矛盾和痛苦,安娜與沃倫斯基的男女大雙人舞遙相呼應,情緒在不斷重複的託舉旋轉中升溫昇華,也預示著極端愛戀中潛藏著毀滅的力量。而卡列寧始終以黑衣示人,用背手踱步、抱臂下蹲的藝術化動作塑造出剋制而古板的形象,他與安娜的雙人舞動作離心且失衡,以多次反向推搡與碰撞揭示婚姻與輿論的壓力無法逾越。三人的獨舞段落則將他們各自矛盾的內心世界以視覺化呈現出來,艾夫曼芭蕾舞團的藝術創作更新了俄羅斯古典芭蕾的概念,把芭蕾舞的情緒表達和戲劇衝突推至極限。

"《安娜·卡列尼娜》“舞”出名著文本,俄羅斯名團為東方藝術中心新演出季揭幕

140多年來,列夫·托爾斯泰的鉅著《安娜·卡列尼娜》打動了世界各國讀者。今晚,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芭蕾舞劇於申城起舞,為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新演出季揭幕。被稱為“俄羅斯芭蕾新名片”的艾夫曼芭蕾舞團傾情演繹,用芭蕾與觀眾討論那個“為愛殉道”的安娜·卡列尼娜。

在當晚的東藝舞臺上,安哥拉·帕克洛娃用舞姿展現出女主人公內心的糾結、矛盾和痛苦,安娜與沃倫斯基的男女大雙人舞遙相呼應,情緒在不斷重複的託舉旋轉中升溫昇華,也預示著極端愛戀中潛藏著毀滅的力量。而卡列寧始終以黑衣示人,用背手踱步、抱臂下蹲的藝術化動作塑造出剋制而古板的形象,他與安娜的雙人舞動作離心且失衡,以多次反向推搡與碰撞揭示婚姻與輿論的壓力無法逾越。三人的獨舞段落則將他們各自矛盾的內心世界以視覺化呈現出來,艾夫曼芭蕾舞團的藝術創作更新了俄羅斯古典芭蕾的概念,把芭蕾舞的情緒表達和戲劇衝突推至極限。

《安娜·卡列尼娜》“舞”出名著文本,俄羅斯名團為東方藝術中心新演出季揭幕

保持民族和藝術特色,現代芭蕾需要找到身份認同

被稱為“俄羅斯芭蕾新名片”的艾夫曼芭蕾舞團由編舞大師鮑里斯·艾夫曼於1977年創立,之前曾兩度登臺東藝獻演《安娜·卡列尼娜》。將《安娜·卡列尼娜》這樣的著作搬上舞臺,對任何一位編舞者都是巨大挑戰。如何在讀者根深蒂固的印象外刻畫全新的安娜形象,是鮑里斯·艾夫曼必須功克的難題。他在複雜故事線中略去托爾斯泰自身的線索,將重點放在了安娜、卡列寧和沃倫斯基三人的情感糾葛上。

偏愛柴可夫斯基的艾夫曼在《安娜·卡列尼娜》中,選用了17首柴可夫斯基音樂選段,例如《第六交響曲“悲愴”》第三樂章展現安娜被上流社會唾棄孤立的場面、《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烘托安娜在絕望無助時幻象頻生的悲劇氛圍等。托爾斯泰的原著充滿戲劇張力,同源俄羅斯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使舞劇更為豐滿。

"《安娜·卡列尼娜》“舞”出名著文本,俄羅斯名團為東方藝術中心新演出季揭幕

140多年來,列夫·托爾斯泰的鉅著《安娜·卡列尼娜》打動了世界各國讀者。今晚,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芭蕾舞劇於申城起舞,為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新演出季揭幕。被稱為“俄羅斯芭蕾新名片”的艾夫曼芭蕾舞團傾情演繹,用芭蕾與觀眾討論那個“為愛殉道”的安娜·卡列尼娜。

在當晚的東藝舞臺上,安哥拉·帕克洛娃用舞姿展現出女主人公內心的糾結、矛盾和痛苦,安娜與沃倫斯基的男女大雙人舞遙相呼應,情緒在不斷重複的託舉旋轉中升溫昇華,也預示著極端愛戀中潛藏著毀滅的力量。而卡列寧始終以黑衣示人,用背手踱步、抱臂下蹲的藝術化動作塑造出剋制而古板的形象,他與安娜的雙人舞動作離心且失衡,以多次反向推搡與碰撞揭示婚姻與輿論的壓力無法逾越。三人的獨舞段落則將他們各自矛盾的內心世界以視覺化呈現出來,艾夫曼芭蕾舞團的藝術創作更新了俄羅斯古典芭蕾的概念,把芭蕾舞的情緒表達和戲劇衝突推至極限。

《安娜·卡列尼娜》“舞”出名著文本,俄羅斯名團為東方藝術中心新演出季揭幕

保持民族和藝術特色,現代芭蕾需要找到身份認同

被稱為“俄羅斯芭蕾新名片”的艾夫曼芭蕾舞團由編舞大師鮑里斯·艾夫曼於1977年創立,之前曾兩度登臺東藝獻演《安娜·卡列尼娜》。將《安娜·卡列尼娜》這樣的著作搬上舞臺,對任何一位編舞者都是巨大挑戰。如何在讀者根深蒂固的印象外刻畫全新的安娜形象,是鮑里斯·艾夫曼必須功克的難題。他在複雜故事線中略去托爾斯泰自身的線索,將重點放在了安娜、卡列寧和沃倫斯基三人的情感糾葛上。

偏愛柴可夫斯基的艾夫曼在《安娜·卡列尼娜》中,選用了17首柴可夫斯基音樂選段,例如《第六交響曲“悲愴”》第三樂章展現安娜被上流社會唾棄孤立的場面、《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烘托安娜在絕望無助時幻象頻生的悲劇氛圍等。托爾斯泰的原著充滿戲劇張力,同源俄羅斯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使舞劇更為豐滿。

《安娜·卡列尼娜》“舞”出名著文本,俄羅斯名團為東方藝術中心新演出季揭幕

這是《安娜·卡列尼娜》第三次在東藝舞臺上演,舞團此次並沒有對舞劇做出新的調整。但在艾夫曼看來,芭蕾舞劇是具有鮮活生命力的創作,舞團中的每一位新舞者都會將自己的舞蹈語調和情感色彩帶入作品中,因此不會有兩場完全一樣的芭蕾舞表演。

這次,上海觀眾除了有機會“三刷”《安娜·卡列尼娜》外,還能欣賞到根據陀思妥耶夫斯基名著改編的芭蕾舞劇《卡拉馬佐夫兄弟》。

《安娜·卡列尼娜》《卡拉馬佐夫兄弟》等俄羅斯名著被艾夫曼搬上芭蕾舞臺,也出於他對當下現代芭蕾趨勢的深入思考。“對時尚的舞蹈動作的廣泛熱情,導致統一的、平均的芭蕾作品佔據主導地位,缺乏身份認同。我們有必要為未來而奮鬥,保留我們傑出的前輩所創造的東西。”在艾夫曼看來,在現代芭蕾舞中保持民族和藝術特色的做法,適用於每一個國家,任何一種藝術。

"《安娜·卡列尼娜》“舞”出名著文本,俄羅斯名團為東方藝術中心新演出季揭幕

140多年來,列夫·托爾斯泰的鉅著《安娜·卡列尼娜》打動了世界各國讀者。今晚,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芭蕾舞劇於申城起舞,為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新演出季揭幕。被稱為“俄羅斯芭蕾新名片”的艾夫曼芭蕾舞團傾情演繹,用芭蕾與觀眾討論那個“為愛殉道”的安娜·卡列尼娜。

在當晚的東藝舞臺上,安哥拉·帕克洛娃用舞姿展現出女主人公內心的糾結、矛盾和痛苦,安娜與沃倫斯基的男女大雙人舞遙相呼應,情緒在不斷重複的託舉旋轉中升溫昇華,也預示著極端愛戀中潛藏著毀滅的力量。而卡列寧始終以黑衣示人,用背手踱步、抱臂下蹲的藝術化動作塑造出剋制而古板的形象,他與安娜的雙人舞動作離心且失衡,以多次反向推搡與碰撞揭示婚姻與輿論的壓力無法逾越。三人的獨舞段落則將他們各自矛盾的內心世界以視覺化呈現出來,艾夫曼芭蕾舞團的藝術創作更新了俄羅斯古典芭蕾的概念,把芭蕾舞的情緒表達和戲劇衝突推至極限。

《安娜·卡列尼娜》“舞”出名著文本,俄羅斯名團為東方藝術中心新演出季揭幕

保持民族和藝術特色,現代芭蕾需要找到身份認同

被稱為“俄羅斯芭蕾新名片”的艾夫曼芭蕾舞團由編舞大師鮑里斯·艾夫曼於1977年創立,之前曾兩度登臺東藝獻演《安娜·卡列尼娜》。將《安娜·卡列尼娜》這樣的著作搬上舞臺,對任何一位編舞者都是巨大挑戰。如何在讀者根深蒂固的印象外刻畫全新的安娜形象,是鮑里斯·艾夫曼必須功克的難題。他在複雜故事線中略去托爾斯泰自身的線索,將重點放在了安娜、卡列寧和沃倫斯基三人的情感糾葛上。

偏愛柴可夫斯基的艾夫曼在《安娜·卡列尼娜》中,選用了17首柴可夫斯基音樂選段,例如《第六交響曲“悲愴”》第三樂章展現安娜被上流社會唾棄孤立的場面、《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烘托安娜在絕望無助時幻象頻生的悲劇氛圍等。托爾斯泰的原著充滿戲劇張力,同源俄羅斯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使舞劇更為豐滿。

《安娜·卡列尼娜》“舞”出名著文本,俄羅斯名團為東方藝術中心新演出季揭幕

這是《安娜·卡列尼娜》第三次在東藝舞臺上演,舞團此次並沒有對舞劇做出新的調整。但在艾夫曼看來,芭蕾舞劇是具有鮮活生命力的創作,舞團中的每一位新舞者都會將自己的舞蹈語調和情感色彩帶入作品中,因此不會有兩場完全一樣的芭蕾舞表演。

這次,上海觀眾除了有機會“三刷”《安娜·卡列尼娜》外,還能欣賞到根據陀思妥耶夫斯基名著改編的芭蕾舞劇《卡拉馬佐夫兄弟》。

《安娜·卡列尼娜》《卡拉馬佐夫兄弟》等俄羅斯名著被艾夫曼搬上芭蕾舞臺,也出於他對當下現代芭蕾趨勢的深入思考。“對時尚的舞蹈動作的廣泛熱情,導致統一的、平均的芭蕾作品佔據主導地位,缺乏身份認同。我們有必要為未來而奮鬥,保留我們傑出的前輩所創造的東西。”在艾夫曼看來,在現代芭蕾舞中保持民族和藝術特色的做法,適用於每一個國家,任何一種藝術。

《安娜·卡列尼娜》“舞”出名著文本,俄羅斯名團為東方藝術中心新演出季揭幕

新世紀編舞貼近當代觀眾,關注時下問題

“語言是有限的,而芭蕾的表現是無限的。芭蕾能夠描繪最強烈的內心體驗和最細微的心理變化。舞蹈從誕生之初便是人類用來探索心靈的工具,是由感覺滋養的能量,由先輩們不斷積累而來的藝術。”帶著這樣的藝術觀,艾夫曼把二十世紀的舞臺藝術和現代電影表現手法與芭蕾舞融為一體,充分利用舞臺劇場製作的所有元素,創造出豐富多彩、立體的戲劇效果。他一手打造的芭蕾舞團以《柴科夫斯基》、《紅色吉賽爾》、《安娜·卡列尼娜》、《安魂曲》等作品展現了俄羅斯當代芭蕾藝術的最高水平,帶領觀眾進入嶄新的藝術世界。

在他的作品中,主人公大多是痛苦的藝術家,在天才世界和日常生活之間掙扎、分裂,而後走向不能倖免的悲劇結局,瘋狂或者死去。“舞臺作品無法塑造一個缺乏生活激情,沒有複雜的、戲劇性的人生經歷的人物。”艾夫曼曾想要創作一臺關於弗洛伊德的芭蕾舞劇,但這位舉世聞名的學者生平中卻沒有任何可書之處:出生、賣力工作、去世……僅此而已。這令他不得不放棄了這個創作想法。

"《安娜·卡列尼娜》“舞”出名著文本,俄羅斯名團為東方藝術中心新演出季揭幕

140多年來,列夫·托爾斯泰的鉅著《安娜·卡列尼娜》打動了世界各國讀者。今晚,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芭蕾舞劇於申城起舞,為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新演出季揭幕。被稱為“俄羅斯芭蕾新名片”的艾夫曼芭蕾舞團傾情演繹,用芭蕾與觀眾討論那個“為愛殉道”的安娜·卡列尼娜。

在當晚的東藝舞臺上,安哥拉·帕克洛娃用舞姿展現出女主人公內心的糾結、矛盾和痛苦,安娜與沃倫斯基的男女大雙人舞遙相呼應,情緒在不斷重複的託舉旋轉中升溫昇華,也預示著極端愛戀中潛藏著毀滅的力量。而卡列寧始終以黑衣示人,用背手踱步、抱臂下蹲的藝術化動作塑造出剋制而古板的形象,他與安娜的雙人舞動作離心且失衡,以多次反向推搡與碰撞揭示婚姻與輿論的壓力無法逾越。三人的獨舞段落則將他們各自矛盾的內心世界以視覺化呈現出來,艾夫曼芭蕾舞團的藝術創作更新了俄羅斯古典芭蕾的概念,把芭蕾舞的情緒表達和戲劇衝突推至極限。

《安娜·卡列尼娜》“舞”出名著文本,俄羅斯名團為東方藝術中心新演出季揭幕

保持民族和藝術特色,現代芭蕾需要找到身份認同

被稱為“俄羅斯芭蕾新名片”的艾夫曼芭蕾舞團由編舞大師鮑里斯·艾夫曼於1977年創立,之前曾兩度登臺東藝獻演《安娜·卡列尼娜》。將《安娜·卡列尼娜》這樣的著作搬上舞臺,對任何一位編舞者都是巨大挑戰。如何在讀者根深蒂固的印象外刻畫全新的安娜形象,是鮑里斯·艾夫曼必須功克的難題。他在複雜故事線中略去托爾斯泰自身的線索,將重點放在了安娜、卡列寧和沃倫斯基三人的情感糾葛上。

偏愛柴可夫斯基的艾夫曼在《安娜·卡列尼娜》中,選用了17首柴可夫斯基音樂選段,例如《第六交響曲“悲愴”》第三樂章展現安娜被上流社會唾棄孤立的場面、《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烘托安娜在絕望無助時幻象頻生的悲劇氛圍等。托爾斯泰的原著充滿戲劇張力,同源俄羅斯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使舞劇更為豐滿。

《安娜·卡列尼娜》“舞”出名著文本,俄羅斯名團為東方藝術中心新演出季揭幕

這是《安娜·卡列尼娜》第三次在東藝舞臺上演,舞團此次並沒有對舞劇做出新的調整。但在艾夫曼看來,芭蕾舞劇是具有鮮活生命力的創作,舞團中的每一位新舞者都會將自己的舞蹈語調和情感色彩帶入作品中,因此不會有兩場完全一樣的芭蕾舞表演。

這次,上海觀眾除了有機會“三刷”《安娜·卡列尼娜》外,還能欣賞到根據陀思妥耶夫斯基名著改編的芭蕾舞劇《卡拉馬佐夫兄弟》。

《安娜·卡列尼娜》《卡拉馬佐夫兄弟》等俄羅斯名著被艾夫曼搬上芭蕾舞臺,也出於他對當下現代芭蕾趨勢的深入思考。“對時尚的舞蹈動作的廣泛熱情,導致統一的、平均的芭蕾作品佔據主導地位,缺乏身份認同。我們有必要為未來而奮鬥,保留我們傑出的前輩所創造的東西。”在艾夫曼看來,在現代芭蕾舞中保持民族和藝術特色的做法,適用於每一個國家,任何一種藝術。

《安娜·卡列尼娜》“舞”出名著文本,俄羅斯名團為東方藝術中心新演出季揭幕

新世紀編舞貼近當代觀眾,關注時下問題

“語言是有限的,而芭蕾的表現是無限的。芭蕾能夠描繪最強烈的內心體驗和最細微的心理變化。舞蹈從誕生之初便是人類用來探索心靈的工具,是由感覺滋養的能量,由先輩們不斷積累而來的藝術。”帶著這樣的藝術觀,艾夫曼把二十世紀的舞臺藝術和現代電影表現手法與芭蕾舞融為一體,充分利用舞臺劇場製作的所有元素,創造出豐富多彩、立體的戲劇效果。他一手打造的芭蕾舞團以《柴科夫斯基》、《紅色吉賽爾》、《安娜·卡列尼娜》、《安魂曲》等作品展現了俄羅斯當代芭蕾藝術的最高水平,帶領觀眾進入嶄新的藝術世界。

在他的作品中,主人公大多是痛苦的藝術家,在天才世界和日常生活之間掙扎、分裂,而後走向不能倖免的悲劇結局,瘋狂或者死去。“舞臺作品無法塑造一個缺乏生活激情,沒有複雜的、戲劇性的人生經歷的人物。”艾夫曼曾想要創作一臺關於弗洛伊德的芭蕾舞劇,但這位舉世聞名的學者生平中卻沒有任何可書之處:出生、賣力工作、去世……僅此而已。這令他不得不放棄了這個創作想法。

《安娜·卡列尼娜》“舞”出名著文本,俄羅斯名團為東方藝術中心新演出季揭幕

艾夫曼認為:“新世紀的編舞就是要推陳出新,貼近當代觀眾,關注時下問題,公開對現代社會的複雜性和戲劇性進行探討。”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女主人公和現代人擁有同樣的情感需求,身上有著現代女性獨立敢愛的個性卻又受到時代思想的桎梏。愛情與婚姻的選擇,直到現在仍是社會熱議的話題。在艾夫曼的理解中,安娜並沒有領悟到愛的真諦,她對沃倫斯基的愛,對新生活的渴望,都出自其旺盛的生命力而非對愛情的理解,所以最後一幕安娜之死,艾夫曼用現代舞臺佈景渲染出一個悲劇女性角色在時代困境下的必然抉擇。

"《安娜·卡列尼娜》“舞”出名著文本,俄羅斯名團為東方藝術中心新演出季揭幕

140多年來,列夫·托爾斯泰的鉅著《安娜·卡列尼娜》打動了世界各國讀者。今晚,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芭蕾舞劇於申城起舞,為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新演出季揭幕。被稱為“俄羅斯芭蕾新名片”的艾夫曼芭蕾舞團傾情演繹,用芭蕾與觀眾討論那個“為愛殉道”的安娜·卡列尼娜。

在當晚的東藝舞臺上,安哥拉·帕克洛娃用舞姿展現出女主人公內心的糾結、矛盾和痛苦,安娜與沃倫斯基的男女大雙人舞遙相呼應,情緒在不斷重複的託舉旋轉中升溫昇華,也預示著極端愛戀中潛藏著毀滅的力量。而卡列寧始終以黑衣示人,用背手踱步、抱臂下蹲的藝術化動作塑造出剋制而古板的形象,他與安娜的雙人舞動作離心且失衡,以多次反向推搡與碰撞揭示婚姻與輿論的壓力無法逾越。三人的獨舞段落則將他們各自矛盾的內心世界以視覺化呈現出來,艾夫曼芭蕾舞團的藝術創作更新了俄羅斯古典芭蕾的概念,把芭蕾舞的情緒表達和戲劇衝突推至極限。

《安娜·卡列尼娜》“舞”出名著文本,俄羅斯名團為東方藝術中心新演出季揭幕

保持民族和藝術特色,現代芭蕾需要找到身份認同

被稱為“俄羅斯芭蕾新名片”的艾夫曼芭蕾舞團由編舞大師鮑里斯·艾夫曼於1977年創立,之前曾兩度登臺東藝獻演《安娜·卡列尼娜》。將《安娜·卡列尼娜》這樣的著作搬上舞臺,對任何一位編舞者都是巨大挑戰。如何在讀者根深蒂固的印象外刻畫全新的安娜形象,是鮑里斯·艾夫曼必須功克的難題。他在複雜故事線中略去托爾斯泰自身的線索,將重點放在了安娜、卡列寧和沃倫斯基三人的情感糾葛上。

偏愛柴可夫斯基的艾夫曼在《安娜·卡列尼娜》中,選用了17首柴可夫斯基音樂選段,例如《第六交響曲“悲愴”》第三樂章展現安娜被上流社會唾棄孤立的場面、《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烘托安娜在絕望無助時幻象頻生的悲劇氛圍等。托爾斯泰的原著充滿戲劇張力,同源俄羅斯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使舞劇更為豐滿。

《安娜·卡列尼娜》“舞”出名著文本,俄羅斯名團為東方藝術中心新演出季揭幕

這是《安娜·卡列尼娜》第三次在東藝舞臺上演,舞團此次並沒有對舞劇做出新的調整。但在艾夫曼看來,芭蕾舞劇是具有鮮活生命力的創作,舞團中的每一位新舞者都會將自己的舞蹈語調和情感色彩帶入作品中,因此不會有兩場完全一樣的芭蕾舞表演。

這次,上海觀眾除了有機會“三刷”《安娜·卡列尼娜》外,還能欣賞到根據陀思妥耶夫斯基名著改編的芭蕾舞劇《卡拉馬佐夫兄弟》。

《安娜·卡列尼娜》《卡拉馬佐夫兄弟》等俄羅斯名著被艾夫曼搬上芭蕾舞臺,也出於他對當下現代芭蕾趨勢的深入思考。“對時尚的舞蹈動作的廣泛熱情,導致統一的、平均的芭蕾作品佔據主導地位,缺乏身份認同。我們有必要為未來而奮鬥,保留我們傑出的前輩所創造的東西。”在艾夫曼看來,在現代芭蕾舞中保持民族和藝術特色的做法,適用於每一個國家,任何一種藝術。

《安娜·卡列尼娜》“舞”出名著文本,俄羅斯名團為東方藝術中心新演出季揭幕

新世紀編舞貼近當代觀眾,關注時下問題

“語言是有限的,而芭蕾的表現是無限的。芭蕾能夠描繪最強烈的內心體驗和最細微的心理變化。舞蹈從誕生之初便是人類用來探索心靈的工具,是由感覺滋養的能量,由先輩們不斷積累而來的藝術。”帶著這樣的藝術觀,艾夫曼把二十世紀的舞臺藝術和現代電影表現手法與芭蕾舞融為一體,充分利用舞臺劇場製作的所有元素,創造出豐富多彩、立體的戲劇效果。他一手打造的芭蕾舞團以《柴科夫斯基》、《紅色吉賽爾》、《安娜·卡列尼娜》、《安魂曲》等作品展現了俄羅斯當代芭蕾藝術的最高水平,帶領觀眾進入嶄新的藝術世界。

在他的作品中,主人公大多是痛苦的藝術家,在天才世界和日常生活之間掙扎、分裂,而後走向不能倖免的悲劇結局,瘋狂或者死去。“舞臺作品無法塑造一個缺乏生活激情,沒有複雜的、戲劇性的人生經歷的人物。”艾夫曼曾想要創作一臺關於弗洛伊德的芭蕾舞劇,但這位舉世聞名的學者生平中卻沒有任何可書之處:出生、賣力工作、去世……僅此而已。這令他不得不放棄了這個創作想法。

《安娜·卡列尼娜》“舞”出名著文本,俄羅斯名團為東方藝術中心新演出季揭幕

艾夫曼認為:“新世紀的編舞就是要推陳出新,貼近當代觀眾,關注時下問題,公開對現代社會的複雜性和戲劇性進行探討。”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女主人公和現代人擁有同樣的情感需求,身上有著現代女性獨立敢愛的個性卻又受到時代思想的桎梏。愛情與婚姻的選擇,直到現在仍是社會熱議的話題。在艾夫曼的理解中,安娜並沒有領悟到愛的真諦,她對沃倫斯基的愛,對新生活的渴望,都出自其旺盛的生命力而非對愛情的理解,所以最後一幕安娜之死,艾夫曼用現代舞臺佈景渲染出一個悲劇女性角色在時代困境下的必然抉擇。

《安娜·卡列尼娜》“舞”出名著文本,俄羅斯名團為東方藝術中心新演出季揭幕

在芭蕾舞劇《卡拉馬佐夫兄弟》裡,艾夫曼對這部俄羅斯文學名著進行了反思。他在編舞中隱去了弒父者,也去掉了原著中核心的大法官段落,將男性角色的主體落在老卡拉馬佐夫與他的三個兒子身上,以大量的群舞與激昂的動作構建起一個信仰崩塌之後,道德沒有了標準的無善無惡的世界。所有人都在進行靈魂上的鬥爭,最終在在理性與感性,光明與黑暗之間尋找平衡。他嘗試用這種方法讓俄羅斯的經典名著跨越時代,以全新姿態直抵當下觀眾的內心。

作者:宣晶

編輯:宣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