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正確合理的給魚塘肥水方法

常規的肥水方法存在一定的利與弊。如何肥水,怎麼正確的肥水,來給你探討下放苗前的肥水與常規肥水的利和弊

一、放苗前怎麼肥水

1、要使用肥水的肥料中營養素(氮、磷、鉀及其它微量元素)應全面全且要相互平衡。

2、無機肥(化肥)是速效產品,肥水雖快,但持續時間較短;

有機肥屬長效產品,肥水雖慢,但持續時間較長。二者相互合理結合起來使用可達到即快又穩定的良好肥水效果。

3、使用無機肥時要根據光照情況,每次少量多次施肥。天氣晴朗光照時間長多施,反之少施多次。一定要注意,陰雨天施肥後大量的肥沉入池底,有可能使"青苔"大量繁殖,肥水不成反而起到反作用。

4、魚塘中基肥量要足,必須考慮到池塘中已有營養物質(如淤泥,微量元素之類)及所施基肥營養結構與數量,底泥多時少施,底泥少或者新塘要適當多施。

5、池底淤泥較少時單施微生物製劑(水產EM菌益生菌)肥水效果較差,這些菌施下去後沒有營養物質可供其分解變成肥料。

6、放苗後施追肥宜少量多次,少用、慎用尿素等氮肥,否則氨氮含量有可能增高,儘可能多使用微生物益生菌,促進魚塘有益菌大量繁殖,來分解池塘淤泥動物死體等做為營養物質。

7、水體中實際的氮磷含量超過10:1時硅藻易大量繁殖;氮磷比3:1-7:1,甚至接近10:1時綠藻易大量繁殖;但氮磷比接近1:1時有毒甲藻、鞭毛藻易繁殖。

8、肥水後水體透明度應在30cm左右。綠色水(淡綠色、翠綠色、黃綠色或者綠豆色)比褐色水(茶色、茶褐色)相對穩定,想培育相對穩定的水就應儘量調整施肥的品種和數量,培育綠色水。

二、常規肥水法利與弊

一般肥水的常規做法是先清塘、毒塘,進而進水消毒肥水,水基本能肥起來,但很多時候,一個星期、最多半個月左右水就變清或倒藻、轉藻,如若只用含化肥之類的產品肥水見效都比較快,但維持時間不長。可能有不少養殖戶用雞糞、鴨糞、豬糞、次粉(俗稱"黃粉")、花生麩、豆粕、米糠再加些化肥、市售的肥水產品等方法肥水,肥水效果也蠻不錯,但往往十天半個月左右水就容易變清、倒藻、轉藻,那是因為所施肥的營養還是不全面不平衡而導致某些營養缺乏(大多氮肥夠而磷肥不足),某些種類藻類生長受到抑制,而恰好適合另外品種的藻類生長而轉藻。也有人用活菌產品肥水如光合細菌、芽孢桿菌、硝化細菌等,有的見效,有的效果不明顯,為什麼呢?活菌主要是起分解作用,且是逐漸分解,所投營養物不多或淤泥不多,肥力當然不夠,肥力不夠難免水會變,特別是新塘、養殖前期投料少、蝦排洩物很少,塘水裡營養物少,施菌效果怎麼可能維持太長時間呢?除非在普通活菌產品中添加些營養全面的物質。

水產EM菌用法用量:

直接潑灑水中用於調節水質、降解亞硝酸鹽、降低氨氮含量、降低PH值、發酵有機肥、池底改良、提高溶氧量、殺菌消毒等。

以10畝水面為例:將水產菌液10公斤用水稀釋50倍以後,均勻潑灑在水面即可,也可在投放餌料時候,按上述比例將菌液與餌料均勻混合後,一起投放。使用週期一般為每月2-3次為宜。一般為晴天上午投放。

使用水產EM菌改善水質後的好處:

1.減少病原微生物和不良藻類;明顯增強養殖對象(如魚、蝦、蟹、海蔘、蛙、貝類)的免疫力和抗病性,降低發病率,提高幼苗成活率。

2、水面浮游動物、有益藻類增多,特別是紅蟲不斷增多。

3.穩定和改善水質,促進殘餌及其它飄浮有機物的分解、降解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有害物質,增加水中溶解氧,促進水體中有益浮游生物的生長。

4.魚蝦糞、池底雜質和下腳料不會變成淤泥而呈散沙狀。

5.促進生長,縮短生長週期,增重率明顯提高。在同等環境下,用水產EM原液後,可提前10~15天上市,平均畝產提高20%~35%,產卵量增加25%,產卵時間延長,且孵化率較好;餌料不臭,改善了養殖環境。

6.調整養殖生態環境,提高水中溶氧量,促進養殖系統中的正常菌群和有益藻類活化生長,保持養殖水體的生態平衡。

水產EM 菌不僅可以給魚蝦塘肥水,還可以降解魚蝦塘裡面的亞硝酸鹽的含量

相關推薦

推薦中...